成都武侯实验中学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卷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武侯实验中学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
结账时,这位咸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A.A B.B C.C D.D
2.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润,草木茂盛,兽较多。
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A.洞穴B.干栏式房屋C.壕沟D.半地穴式房屋3.某同学利用下边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西周推行分封制
C.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
D.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4.歌曲《国家》中唱道:“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我国早期国家产生于
A.约公元前2070年
B.约公元前1600年
C.公元前1046年
D.公元前771年
5.下图为北京人复原头像,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下列对北京人的表述正确的是
A.会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D.会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6.从夏商两朝的兴亡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是,统治者应该
A.勤政爱民B.加强刑罚C.发展经济D.重视军事
7.我们知道“神农尝百草”、“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宫室、车船,平定蚩尤乱”,主要是依据
A.文献资料B.考古发现C.想象D.传说神话
8.农民起义中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史实发生在哪个时期()A.西周B.秦朝C.楚汉战争D.西汉
9.在远古的农耕时代,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主食最有可能是
A.水稻
B.粟
C.小麦
D.玉米
10.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下列孔子的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仁者爱人B.温故知新
C.诲人不倦D.有教无类
11.古人曾说:“夫孝,德之本也”。
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12.陕西西安栎阳城遗址是“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经考古认定是商鞅变法的发生地。
该遗址位于战国时期的
A.齐国 B.赵国 C.秦国 D.楚国
13.下图反映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层层分封,权位世袭
B.中央集权,皇权至上
C.权分三省,制约平衡
D.重文轻武,削弱相权
14.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
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
①城濮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15.《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该材料说明诸侯对周天子有什么义务?
A.纳贡
B.朝觐
C.作战
D.分封
16.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
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
A.会使用火B.种植水稻C.烧制彩陶D.铸造司母戊鼎17.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他是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18.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A.大兴土木B.大兴文治C.休养生息D.平抑物价19.“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句诗主要评价的是秦始皇哪一历史功绩 ( ) A.首创皇帝制度B.统一全国C.抵御匈奴D.开发南疆
20.商鞅变法遭到秦国守旧贵族的极力反对,主要是因为下列哪一法令的推行
A.土地私有B.确立县制
C.鼓励生产D.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21.如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A.秦、楚、齐、燕B.齐、楚、秦、燕C.燕、秦、齐、楚D.燕、齐、楚、秦2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今天的户籍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有B.重农抑商C.编制户口D.推行县制
23.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娶妻有日,过门不私。
九土既理,玄圭锡兹。
”他歌颂的是
A.尧
B.舜
C.禹
D.黄帝
24.下面图片中的历史文物上均有文字,这些文字
A.完整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
B.有印证历史史实的作用
C.都体现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D.均以隶书字体进行呈现
25.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地点是A.咸阳
B.大泽乡
C.巨鹿
D.荥阳
26.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灾害抗争中,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
关于如图人物的传说是
A.精卫填海B.大禹治水C.后羿射日D.夸父逐日
27.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主要表现为战争;二是“变”,突出体现在( )
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②各国的变法特别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③农业产量的提高
④人口的大量增加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8.某同学利用下边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西周推行分封制
C.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
D.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29.下图最能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这一结论的考古发现是A.
B.
C.
D.
30.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2006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
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A.夏朝B.商朝
C.西周D.东周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目的关键信息是秦朝的一位商人,秦朝的货币是方孔圆形半两钱,故答案选B。
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润,草木茂盛,他们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
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图中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这是中央皇帝之下的官员,地方上有郡守和县令,就应该知道这是实行三公九卿制和地方实行郡县制的秦朝,故选A。
4.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诞生。
故A符合题意;约公元前1600年是夏朝灭亡和商朝建立的时间,故B不符合题意;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西周建立。
故C不符合题意;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他们仍保留猿的特征,但是手脚分工明确,会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采集和狩猎,故B符合题意;ACD 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6.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苦,最终建立了建立了夏朝,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商汤重用伊尹等大臣,商国逐渐强大起来,建立商朝。
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由此可知,国君应该勤政爱民,而不能实行暴政,国家才能长治久安,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据课本所学可知,传说中“神农尝百草”、“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宫室、车船,平定蚩尤乱”, D符合题意。
ABC项不是了解题干内容的主要依据,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8.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自西汉司马迁所作《陈涉世家》中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一句话。
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文要求选出原始社会在长江流域的食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居民培
植的作物是水稻。
所以答案选A。
1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体现了教育公平,故D符合题意。
仁者爱人是强调以仁爱之心协调人际关系,与教育无关;温故知新是说学习方法,诲人不倦是说教学态度,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夫孝,德之本也”大意是说孝是道德的根本。
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儒家创始人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实行德政,注重道德教育,故B符合题意。
A主张无为而治;C 主张“兼爱”“非攻”;D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促使秦国强大起来。
所以商鞅变法发生地的遗址位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故选C。
1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其中以皇帝制为核心,其突出特点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图示揭示了这一特点,皇帝高高在上,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
B 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②桂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③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④牧野之战发生在商朝末年。
②③正确,故B符合题意;①④不符
合题意,排除含①或④的ACD,故选B。
1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
材料中反映诸侯应对天子尽有述职的义务,如果不朝见天子将会受到降爵、削地、和武力惩罚,体现分封制下诸侯对天子应尽的义务,天子与诸侯是君臣关系,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干材料说明北京人会使用火,A项正确,B是河姆渡人群,C是半坡原始居民,不是北京人,D是商朝时期。
故选A。
1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由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故选B。
18.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初年,经济凋敝,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统治者采取宽松政策,休养生息。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9.B
解析: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继位后,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由此可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句诗主要评价的是秦始皇灭六国、统
一中国的历史功绩,故选B。
2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中,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这一条内容直接打击了秦国守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D符合题意;商鞅变法内容中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的法令,遭到了秦国守旧贵族的极力反对,与土地私有无关,A不符合题意;商鞅变法内容中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的法令,遭到了秦国守旧贵族的极力反对,与确立县制无关,B不符合题意;商鞅变法内容中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的法令,遭到了秦国守旧贵族的极力反对,与鼓励生产无关,C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BC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
2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齐、楚、秦、燕、韩、赵、魏七国实力最强,史称“战国七雄”。
齐国在东,秦国在西,楚国在南,燕国在北,韩国、魏国、赵国在中间。
因此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燕、秦、齐、楚。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今天的户籍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编制户口,故选C。
2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娶妻有日,过门不私。
九土既理,玄圭锡兹。
”大致意思是已经娶妻很长时间了,(三)过家门而不入。
结合课本所学,尧舜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
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
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终于消除了水患。
禹因为治水有功,得到了民众的爱戴,禹建立夏朝。
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24.B
解析: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委奴国王”金印是汉朝与日本友好交往的见证,中国最古老的文
字是甲骨文,题干三幅图片和甲骨文无关,故完整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的说法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司母戊鼎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的高超技术。
“汉并天下”瓦当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能印证西汉的建立和统一。
“汉委奴国王”金印是汉朝与日本友好交往的见证。
故题干三幅图片有印证历史史实的作用。
故B符合题意;司母戊鼎出现在商朝,那时还未创立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故C不符合题意;司母戊鼎上的字是金文,不是隶书。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片信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首先因汉字演变顺序的不完整排除A,然后根据司母戊鼎的所处朝代排除C,根据司母戊鼎的文字排除D。
2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因此起义地点是大泽乡,所以B项正确;咸阳是秦朝的都城,不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排除A项;项羽在巨鹿之战将秦军的主力消灭,巨鹿不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排除C项;荥阳响应秦末农民起义,不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排除D项。
故选B。
2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后代人们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我们的整个中国也被称为“禹域”,也就是说,这里是大禹曾经治理过的地方。
故B符合题意。
精卫填海体现了古人征服海洋的理想;后羿射日体现了古人征服旱灾的愿望,夸父逐日的主题思想是古代先民企图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缚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
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7.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是,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①符合题意;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变成了新的地主阶级,他们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①②能够体现战国时期的“变”,农业产量的提高和人口的大量增加,不是战国时期的特点,③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变”,正确理解战国时期的“变”的具体含义,结合四
项选项的内容,分析哪些是战国时期特有的特点,哪些就符合题意;由此可得正确答案。
2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图中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这是中央皇帝之下的官员,地方上有郡守和县令,就应该知道这是实行三公九卿制和地方实行郡县制的秦朝,故选A。
29.C
解析:C
【解析】根据题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地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稻秆、稻谷、所以答案选C。
3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向人们展现了商朝的社会风貌,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