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山建港提出的由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山建港提出的由来
洋山同盛港口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 贺才学
也许令人难以想像,洋山大港的提出竟要从一个电话说起。

那是1995年6月28日的下午,当时嵊泗县县长钟达的秘书史军给我来了个电话,让我立即到县长办公室去一趟,有事相商。

当时我在大洋镇委工作,正好那几天在县里开会,因此接完电话后,我马上赶到了县长办公室。

片刻间,当时的副县长唐隆光、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周振海、县建设规划局局长项存平、驻上海办事处主任孙伟民等都聚到了县长办公室。

隐约间,我感到接下来要商量的事情一定非同寻常。

果然,钟达县长随后的开场白印证了我的感觉。

他说:“今天得到情况,这次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吴祥明、黄奇帆,市政府研究中心主任王战等一行二十多人,借召开城市建设资金运营机制研讨会的机会来嵊泗,其实还有一项重要任务——考察深水港港址。

明天他们要去大衢山(现岱山县衢山镇)考察大衢山-黄泽山建港方案。

我向上海领导提出,衢黄港方案我也有(钟达同志曾任岱山县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但大小洋山建港条件可能还要好。

我建议他们也去考察一下。

吴祥明副秘书长当即对我说:‘钟达,我们要建的是大港,不是造小码头。

’我已补充说明洋山陆域面积虽不大,但岛屿多,可以通过围海工程成陆,几位领导答应也可以去大、小洋山看看。

现在,我把你们找来,抓紧研究准备大、小洋山建港设想汇报材料,明天要用。

”随即,大家开始研究讨论,重点是分析洋山建港的有利条件。

我首先介绍了前几年三航院专家、上海港务局专家来洋山考察港口资源的情况:专家们认为洋山具备建港条件,但由于进港航道有一浅段,建议建设5万吨级港口。

在随后的热烈讨论中,大家都认为,洋山建港条件要比大衢山好:一方面,大、小洋山靠近上海,港域内水深条件较好;另一方面,大、小洋山有66个岛屿形成南北两组岛链,港域稳泊条件好,连岛围海造地可以形成大片的陆域作为港区用地。

同时,大家认为要准备好文字汇报材料,并建议定名为“洋山建港初步设想”。

大家还提出,仅靠一张海图还不能够详细说明问题,应该尽快绘制一张建港设想图供上海
方面参考。

讨论的最后,钟县长强调:“要尽量写好洋山建港的优势,要贴近上海领导建大港的意图,不清楚的问题可以与三航院联系(当时三航院已介入嵊泗马迹山宝钢建港工程前期论证)。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如果成功将会给嵊泗带来历史性的发展。

现在我们做一下分工,文字材料由贺才学负责,规划图由项存平负责,办公室做好配合,大家抓紧时间准备,晚上我在办公室等着。


从县长办公室出来后,我立即着手查找有关资料,起草洋山建港初步设想。

遇到一些棘手的专业问题,我就及时打电话向三航院总工蒋锡佐(蒋总曾在93年去过大洋山)请教,如洋山建大港总体怎么布局、进港航道浅段如何处理、围海造地可以形成多大的陆域面积、洋山与上海芦潮港大桥如何规划、建设10万吨级码头泊位要求如何等等。

蒋总在回答完我的这些问题后,善意地提醒说:“洋山建港综合条件肯定要比衢黄港好,你们介绍材料粗一些没有关系,若要建港今后还要详细论证的”。

尽管如此,我还是竭力想把材料搞得更详细一些。

我根据马迹山建港时测量得到的水文气象资料与大、小洋山海域进行了比较,并参阅了前几年上海专家考察洋山时的一些资料,经过认真组织,写成了一份9页纸的“洋山建港初步设想初稿”。

当晚十一点多,我带着初稿再次来到钟县长办公室,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

这次讨论的焦点主要是,大家认为建港规划草图还不够远大,因为大、小洋山岛链岸线规划按建设50个深水泊位要求,后方要有大片的陆域用地,而目前的规划在这方面还有欠缺,规划设想图需要再作修改。

文字材料方面,大家觉得要更加强调突出洋山建港的综合优势,自然条件要比马迹山建港的条件好,从而进一步突出洋山的优越条件。

钟县长又亲自对材料进行了认真修改,一直忙到凌晨两点才最终定稿。

这份材料初步设想在大、小洋山连岛构成深水岸线,形成南北两个港区,可建造50个深水泊位,并构想在芦潮港与大、小洋山之间架桥连接。

这一设想方案与现在建设方案的框架基本相同,但显得较为粗略。

第二天早晨,钟达县长带着这份国际大港的设想,陪同上海领导一行前往大衢山考察衢黄港建设方案。

衢黄港建设方案是上海港务局高工瞿世民研究提出的,发表在上海科技周刊上,据说曾直接向黄奇帆副秘书长汇报过。

这一方案设想从芦潮港架桥,连接小洋山、大洋山、小衢山,一直到大衢山,然后在大衢山和黄泽山之间水域建大港。

因为那里港域水深条件较好,进港航道和港域内水深达-20米。

同时,
大衢山岛屿面积达60平方公里,本岛依托条件较好。

因此这个方案被上海方面所关注,确定为此次的主要考察方案。

一行人乘渔政船706号从嵊泗码头出发,那天有7-8级的偏东风,有涌浪,渔政船也有些摇摆。

大家开始还有说有笑,随着船体不断地颠簸,渐渐都转为闭目养神了,有几位还出现了晕船症状。

一个多小时之后,渔政船到达了大衢山附近海域。

由于大衢山、黄泽山进港口子及建港岸线布局朝向东北,产生的涌浪相对较大。

船从接近进港口子到驶入港域内,摇摆的幅度越来越大。

尽管上海考察人员感觉到有些吃不消,但还是十分认真地对衢黄港建设方案进行了海上踏勘。

船在港域内缓速行驶了近一个小时,从小衢山方向出港,驶往大、小洋山。

上海的几位领导当时就感觉到衢黄港水域涌浪太大,建港稳泊条件差,离上海又太远,架桥难度大,投资也太大。

渔政船又行驶了约半个小时,开始接近洋山东面的几个小岛,船体的摇晃有了明显减少。

当船驶过筲箕岛后,大家看到了一片开阔的港域,周围岛链岸线纵长。

这一片区域由于大、小洋山南北两组岛链的掩护作用,风平浪静,船只就如同在黄浦江里行驶,上海考察人员都感到很兴奋。

这时,钟达县长在驾驶室里开始介绍大、小洋山建港设想,并请上海领导观察探深仪器上的水深显示情况。

探深仪器上显示:进港水深就达-20米,最深达-80多米,沿岛岸处的水深基本都在-15米、-16米。

渔政船沿着港域内的所有岛岸缓慢兜了一圈,上海领导看得很认真,问得也很仔细,大家你问我答,都感到十分激动。

也许是受到这种气氛的感染,上海的吴祥明副秘书长还感慨地说了一番话,我至今记忆犹新。

他说:“大、小洋山离上海这么近,又有这么好的建港水域,我们却不知道,真是官僚主义,我们回去马上向黄菊书记汇报。


渔政船在大洋山码头靠了岸,我们陪上海客人一起在大洋山吃了中饭。

由于大家感到高兴,这顿饭吃得非常开心。

下午两点,送上海领导返回芦潮港后,我们心中如释重负,相信我们的努力已经有了成效。

忙碌、紧张的一天一夜,为洋山大港的建设铺开了画卷;通宵达旦的讨论、构思,为嵊泗深水良港的开发鸣响了号角。

这次考察成为首次正式向上海领导提出洋山建港的由来。

也是这次考察之后,一切便都按部就班地进行。

当年8月份黄菊书记亲自考察了大、小洋山海域;9月份,
上海市召开有关会议研究决定在洋山建港;10月中旬,上海市领导派交办主任钱云龙等,到嵊泗来通报上海方面想在洋山建港的意向,并征求嵊泗方面的意见,希望嵊泗方面给予大力配合;再接下来,洋山建港便开始了漫长的前期论证,直至今天的建设和运营。

我也从此开始参与洋山港的建设,从纷繁复杂的前期工作到如今的三期工程建成,见证了几座小岛到现代化国际大港的变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