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箴言中学高二下期语文第一学月月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益阳市箴言中学高二下期语文第一学月月考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9分)
一、选择题(共39分)
一)、基础知识选择题(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A.曲肱.(gōng)社稷.(jì)稽.首(jī)鲜.克有终(xiǎn)
B.熊蹯.(fán)弑.君(shì)信禀.(bǐng)上下相蒙.(mēng)C.衮.职(gǔn 嗾.使(sǒu)忿懥.(zhì)观其辟.丸(pì)
D.孝悌.(dì)舟舆.(yú)布橐.(tuó)靡.不有初(mǐ)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明知合.行大路合:应该。
B.略晓其义即厌.之厌:厌恶。
C.此便是无克己
..工夫克己: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和私欲等,使之合乎天理。
D.里面煞有
..工夫煞有:很有。
3、下列各项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
A、什伯之器结绳纪事现素抱朴斗斛之禄
B、衮职有缺春秋书法坐而假寐厚敛雕墙
C、披沙拣金栖毫靡述薪尽火传克绍箕裘
D、无所阿容遗芳余烈唇竭齿寒瓦砾长存
4、下列各句中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的文化典籍可以按照“经”、“史”、“子”、“集”分为四大部分,例如老子的《道德经》就收集在“经”部,《史记》就收集在“史”部。
B.《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共20篇,它和《大学》《中庸》《孟子》一起称为古代的“四书”。
C.《左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较为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称为“春秋三传”。
D.唐代禅宗六祖慧能弘法的《坛经》,是佛教史上汉人高僧所著的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它记录的是慧能得法及传播教化的事迹。
此书确立了唐以后禅宗发展主流
的基本框架,把“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宗推到一个新的高峰。
5、下列各句和“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中词类活用方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既来之,则安之B.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C.何以利吾国?D.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6、下面各句,从句子类型看,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利吾国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何功之有哉 D.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7、下列各句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B、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C、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D、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每小题3分)
近一段时间,于丹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人物。
一边是她的书销售得异常火爆,先是《于丹<论语>心得》畅销,紧接着,《于丹<庄子>心得》新书签售活动创下日签售1.5万册的纪录。
另一边是人们对于丹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签售会当天,一位男士冲入签售会场,脱去外套,露出T恤,上面赫然写着“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几个大字,以示抗议。
3月2日,中山大学博士徐晋如联合清华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几位学生在天涯网上,发了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称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猥亵孔子”、“把人文理论庸俗化和媚俗化”,甚至希望“《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面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
这些学生联名表态“要将于丹抵制到底”,回帖者众多。
拨开现象看本质,深究其本,所有纷争都指向一个焦点:传统经典应如何解读?
现在有“大话”经典、“水煮”经典、经典“心得”、“品”经典,等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个性化的方式对传统经典改写、解读,似乎成了一股风气。
对这种现象,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
只要它的立意有可取之处,并且不以严肃的学术研究自居,就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于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的解读是从‘学术金字塔’的塔尖走下来、与民众分享文化利益的一种尝试,采用的是‘心得’的方式,而非严肃的学术教材,这种解读并未伤害社会的群体记忆。
”另一方面,经典的意义也是双面的,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能会束缚人们的思想或被保守主义者加以利用。
个性化的、非学术化的解读,在一定的语境中能
够起到解放思想、开放经典的作用。
长期从事文献传播学研究的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周庆山认为,于丹的成功之处在于借助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大众主流媒体解读经典文本,既迎合了国学热的文化潮流,更满足了公众在社会急剧转型期大众阅读期待心理,即寻求通过权威经典来找寻解脱精神压力乃至迷茫的良方与答案。
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对传统经典的解读可以随心所欲、毫无顾忌呢?周庆山提出,通过大众媒体对一种经典知识和文本进行阐释要严肃认真,尽量避免误读。
同时,媒体的传播不能过分追求收视率和轰动效应,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文化影响,这就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个度可以用“信、达、雅”三个传播原则来概括:要准确把握经典的基本精髓,要易于被公众理解接受,要有较高审美价值。
他觉得这也是今后类似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传播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
周庆山表示,经典传播的理想生态环境应该是在严谨把握经典文本基本精髓的基础上,采取诸如电视、电影、戏剧、多媒体甚至漫画等多种方式加以传播,传播方式只是一种形式,本质意义上还是要避免对经典文本的误读甚至歪曲。
无论如何,作为有着博大精深文化底蕴的中国来说,有很多的传播资源可以发掘,而发掘时要当心别把它弄得支离破碎。
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的传统经典历经几千年风雨,不但没有被割断却日渐升温甚至火爆起来,再一次反映了传统经典顽强的生命力和永恒的魅力人们希望从中获取心灵和生活上的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这也呼唤着传统经典从学术圣坛走向民间,走到人们的生活中。
这对文化传播者来说既是商机,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历史责任。
“于丹式解读”再一次反映出传统经典走入民间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8、“用个性化的方式对传统经典改写、解读,似乎成了一股风气”,对这种个性化阅读的现象,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个性化解读只要立意可取,并且不以严肃的学术研究自居,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个性化的解读,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够起到解放思想,开放经典的作用。
C、个性化的解读并不意味着对经典的解读可以随心所欲,无所顾忌。
D、个性化的解读应采用“心得”等方式,使经典从学术金字塔走下来、与民众分享文化利益。
9、“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传播”应该遵循的原则,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大众传媒对经典知识和文本进行阐释时态度要严肃认真,尽量避免误读,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B、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底蕴博大精深,我们要把握“信、达、雅”的原则,理性谨慎地加以开发和传播。
C、传统文化的传播应寻求通过权威经典来找寻解脱精神压力乃至迷茫的良方与答案。
D、文化经典的传播不能过分追求收视率和轰动效应,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文化影响。
10、一方面于丹的书销售得异常火爆,另一方面她又遭到强烈反对,其原因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有人喜欢中国的传统经典,有人不喜欢。
B、于丹的书中立意有可取之处,但她也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猥亵了孔子。
C、于丹虽然与民众分享了文化利益,但她让经典从学术金字塔上走下来了。
D、她的书迎合了国学热的文化潮流,满足了公众在社会急剧转型期大众阅读期待心理;但她把人文理论庸俗化和媚俗化,是对经典的亵渎。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及翻译的22、23题。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
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
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
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
曰:“臣,东周之鄙人也。
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
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
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
”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
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
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
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
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
”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
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
”曰:“何也?”曰:“不信其臣。
”于是燕王专
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
齐伐燕,杀王哙、子之。
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
后出之。
代之宋,宋善待之。
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
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
”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
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望:怨恨
B.释锄耨而干.大王干:求见
C.臣窃负.其志负;背负
D.齐使代报.燕报:回复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臣闻明王务闻其.过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C.①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②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①魏为.燕执代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代、苏厉是苏秦的弟弟,看到哥哥在七国间分化拉拢,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
在燕国出现危机的时候,苏代就去求见燕王打算承
袭苏秦的旧业。
B.苏代认为,齐国不占天时,且百姓疲劳困乏,即使拥有地利也不足为虑;
又分析了齐国君骄臣贪的隐患,从而消除了燕王的恐惧之心。
燕王最后决
定任用苏代来对抗齐国。
C.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
燕王哙听了苏代的话后,便专一重用子之,甚至还将王位禅让给子之,导致燕国大乱,最后被齐国杀死。
苏代也
不敢回到燕国。
D.齐国攻打宋国时,燕昭王读了流亡到宋国的苏代写给他的信,认为写得很好,决定再次起用苏代,共谋讨伐齐国,最终打败了齐国。
苏代兄弟因此
而名扬诸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1分)
二、课文填空题。
(每空1分,共8分)
14、、《沁园春·长沙》中关注国家命运,对国家命运发出感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真的猛士,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16、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______________。
17、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
18、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三、诗歌鉴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秦娥·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解】:
南渡之后,李清照递遭家破人亡、沦落异乡、文物遗散、恶意中伤等沉重打击,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离乱等惨痛事实。
这首《忆秦娥》就是词人凭吊半壁河山,对死去的亲人和昔日幸福温馨生活所发出的祭奠之辞。
①上片是怎样写登临高阁所见的?叠句“烟光薄”,是怎样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作者心境的?。
②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试分析本词结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是如何概括和升华出全词境界的?。
四.翻译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20、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晋灵公不君》)。
21、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
(《求谏》)。
22、奚以谓吾明王也?(见上面阅读文段《史记·苏秦列传》)
?
23、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
(见上面阅读文段《史记·苏秦列传》)。
五、思辩及文字表达题(共19分)
(一)儒家宣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道家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老子·第二章》),两章存在明显差异。
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
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
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自孔子、老子之后两千多年中,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
各个时代的人们,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起它来武装自己,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4、“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答:。
25、“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请就“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义这一点加以探究。
(5分)
答:。
(二)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理欲之辨曾吸引了众多思想家的关注。
到了宋代,理
学思潮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大声疾呼“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卷十三),认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子语类》卷十三)
自朱熹之后,理学家进一步夸大了“人欲”的危险与罪恶表现出禁欲主义的倾向。
“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也是明显的。
很多思想家对这一主张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清人戴震就曾指出“舍人欲无天理”、“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认为理学家的主张会导致“丧尽天良”(同上)的后果。
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理与欲之间的矛盾。
当今学者更愿意客观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
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26、结合文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朱熹在理欲之辨上的观点。
(5分)。
27、请试举一例探究在现代社会中人应该如何客观辩证地看待理与欲之间的关系。
(5分)。
六、作文(60分)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品”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多种含义:(1)体味,如品味、品尝;(2)评论好坏,按一定的等级衡量,如品评、品鉴;(3)品质,品德……
请联系自己的经历、理解和感悟,以“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益阳市箴言中学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月考试卷
答案及解析
1、B
2、B
3、A
4、A
5、D
6、D
7、B
8、D
9、C 10、D
11、C (辜负)
12、D 介词,替(A 介词,在/介词,对于;B 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还是;
C 介词,凭借/连词,来)
13、D(苏代兄弟扬名诸侯,是因为受燕王指派“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合纵策略的影响。
)
【参考译文】苏秦的弟弟叫苏代,苏代的弟弟叫苏厉,他们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
苏秦因反间计而死,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泄露出来。
后来,齐国听到这些秘密,就恼恨燕国,燕王很害怕。
苏代就去求见燕王哙,打算承袭苏秦的旧业。
他对燕王说:“我,是东周学识浅陋的人。
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
到了赵国邯郸,看到的情况和我在东周听到的相差很远,我暗暗地认为有负于我的一片期望之心。
等到了燕国朝廷,看到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国君啊。
”燕王说:“凭什么认为我是贤明的国君呢?”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让我列举一下大王的过失。
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家。
如今,大王却去帮着仇敌去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国家,这对燕国是没有好处的。
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说给你听,就不是忠臣。
”
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据有清济可以用来固守,长城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苏代回答说:“天时不给他有利的机会,即使有清济怎么能够固守呢?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骄横的国君只贪图眼前利益,亡国的臣子一定贪婪。
大王如果能够不以侄儿、弟弟做人质感到羞耻,用宝珠、美玉、布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就可以灭掉齐国了。
”燕王说:“我终于凭借您而可以从天那里接受意旨灭亡齐国了。
”燕国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充当人质。
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做人质的那位公子。
齐王派遣苏代回复燕国,燕王哙问道:“齐王可能要称霸了吧?”苏代回答说:“不可能。
”燕王说:“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
”于是,燕王专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禅让给子之,燕国因此大乱。
齐国趁机攻打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
燕国拥立昭王即位,因此苏代就再不敢回到燕国,最后归附了齐国,齐王友好地对待他。
苏代经过魏国,魏国替燕国拘捕了苏代。
后来魏国释放了苏代,苏代到了宋国,宋王友好地对待他。
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危急,苏代就写了一封信给燕昭王。
燕昭王认为他写的这封信很好,就说:“先王曾对苏家有恩德,后来因为子之的乱子,所以苏氏才离开了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得苏氏不可。
”于是就召回苏代,又很好地对待他,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
终于打败了齐国,迫使齐湣王逃离齐国。
燕王派苏代联络各国合纵相亲,就如同苏秦在世时一样,诸侯们有的加入了联盟,有的没加入联盟,而各国人士从此都尊崇苏秦所倡导的合纵联盟。
苏代、苏厉都得终天年,他们的名声在各诸侯国显扬。
二、课文填空题。
(每空1分,共8分)
14、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5、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16、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8、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须臾。
三、19、(1)上片写登临高阁所见到的景象: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
(2分)叠句“烟光薄”加强了对这种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2分)
(2)“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是对词人所处的环境,所见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实、准确而又深刻的概括。
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哀愁,作者各种复杂难言的心情,都含蓄、深沉地表现了出来。
写真景抒真情,情融注于景,景衬托出情,情景融合,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
四、翻译
20、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坚持记事的直书原则而不隐讳。
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他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
21、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大都心怀恐惧,以致语无伦次。
22、凭什么认为我是贤明的国君呢?(奚以……、吾明王也,两个句式各2分)
23、大王如果能够不以侄儿、弟弟做人质感到羞耻,用宝珠、美玉、布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就可以灭掉齐国了。
(羞的意动用法、从子母弟、宝珠玉帛以……的前置句式、左右,各占1分)
五、思辩及文字表达题
24、示例:“天下有道则见”,主张国家“有道”则出仕,体现了儒家“有为”的思想;(2分)“无道则隐”,国家“无道”则安于贫贱,决不阿世求荣,这与道家“无为”的思想一致。
两者合而为之,其本身就是“儒道互补”的体现。
(2分)
25、示例:面对竞争,我们既要用儒家积极有为的态度去对待每个过程,执着前行,锐意进取,不轻言放弃;同时,又要用道家超逸无为的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做到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遭遇失败更要超然通达。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5分)
26、①在朱熹看来,人求“饮食”、男女结为“夫妻”,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正常需要,并不违反“天理”。
但如果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求,一味地去要求“美味”和“三妻四妾”,就是过分之求,属于“人欲”之列了,就应该加以否定。
他认为“天理”作为一种普遍的、公共的道德准则,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体现,而“人欲”则是道德败坏的标志,是只顾一己之私欲的思想行为。
②在朱熹看来,一个人的心中,只要保存着“天理”,“人欲”就会消亡;相反,“人欲”如果旺盛,那么“天理”就会消亡。
“天理”和“人欲”是不可能混杂在一处的。
为此,他大声疾呼“革尽人欲,复尽天理”,认为只有彻底消灭“人欲”,才能恢复“天理”在人的精神世界的主导作用。
(5分)
27、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存在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人的欲望满足之间的矛盾。
例如在体育竞赛中,每个运动员都志在摘金夺银,这可以说也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
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与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
从大的方面说,人类为了求发展、谋生存,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其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