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教学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各样的电器不断进入现代社会,大大丰富和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使用电器都需要电能,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
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是我从初中调到高中的第一节区级展示课,在师父的帮助下,课很成功。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和设计简单原电池,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和原电池设计过程的分析,引出内电路、外电路、盐桥等概念,要求学生能够写出相关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借助金属活动性顺序、氧化还原反应理论,以及物理上电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一些定性的介绍和分析(例如对原电池中正、负电极的判断,设计原电池对电极材料的选择,以及对电极反应产物的判断等),帮助学生对电化学的研究和应用范围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
本节课涉及学生实验,因此采用实验探究法,几个实验逐步推进。
引导学生通过对两电极上的现象及电流计的偏转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
(1)将Zn 片插入硫酸溶液中有什么现象?
有气泡产生,Zn 片逐渐溶解(2)将Cu 片插入硫酸溶液中有什么现象?不反应,无现象。
(3)将Zn 片、Cu 片平行插入硫酸溶液中,有什么现象?
Zn 片上产生气泡,Cu 片表面无现象。
稀硫酸稀硫酸
稀硫酸
Zn
Cu
Zn Cu 稀硫酸Zn
Cu
(4)若将Zn 片、Cu 片用一根导线连接再浸在硫酸溶液中,有什么现象?Cu 片上产生气泡,Zn 片表面无现象(长时间逐渐溶解)。
稀硫酸Zn
Cu
(5)导线间接一电流计有何现象产生?
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6)用—干电池连接接电流计验证电子流向,确定Zn 片、Cu 片的正负极是怎样的?Zn 为负极,Cu 为正极。
得出原电池的概念、电极名称及规定、电极反应,化学实验只能为我们呈现宏观的实验现象,而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的微粒构成的,但微粒的运动却无法直接观察到,利用多媒体中的flash 就能直接让学生观察到微粒的移动。
本节课中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难点,之所以称为难点就在于学生无法观察到电解质溶液中微观离子的移动,采用多媒体技术,使用动画再现了实验现象。
使用flash 动画以后就能非常直观地看到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难点随之被攻破。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幻灯片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④
稀硫酸
稀硫酸
稀硫酸
稀硫酸
稀硫酸
Zn Fe
Zn
C
Fe
Cu
Cu Zn Cu Cu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
石墨等。
形成条件一:
活泼性不同的两个极。
①
②③形成条件二:
两极都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稀硫酸
四氯化碳
CuSO 4溶液
Zn
Cu
Cu
Zn Zn
Cu ⑤
⑥
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教学与反思
■曾
先
161
课程研究
形成条件三: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稀硫酸
稀硫酸
稀硫酸
Zn
Cu Cu
Zn ⑧⑦
Zn
Cu
在装置⑧上加一个装置——盐桥即可形成闭合回路,从而打破了旧的思维模式,实现了在不同的区域之间通过特定的装置使电子定向转移,得到了持续而稳定的电流。
盐桥是装有饱和氯化钾溶液的装置,能起到连接内电路、形成闭合回路及平衡电荷的作用,工作时盐桥内阴、阳离子分别向负极、正极区移动。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
口说无凭,实验事实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引课创设情景,学生通过复习得到启发,以化学必修2中锌、铜、硫酸原电池的实验装置图开始,与必修基础化学衔接。
学生通过一步步的实验,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突破原有认识,形成新认识,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
实验探究是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究能力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究主体,探究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当学生的思考和探索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提示、点拨,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既不能灌输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是放手、放开。
本节课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和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了分层教学,每组同学的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不同,充分的讨论有利于组内的交流和互助,使实验探究活动成为全体同学的活动。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不少新问题,心里有很多想法,其中不乏正确的和错误的、常规的和富于创新的。
因此,要让学生把他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既能丰富学生对原理和正确结论的多角度的认识,也是对学生探究精神的一种鼓励。
由于本节课采取分层次讨论和学生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组织尤为重要。
应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两人为一小组较为合适,以便于学生
展开实验探究活动和讨论。
在学生实验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学生之中,接受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启发诱导,在过程中把教师的讲授转化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究。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脑思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成为统一体,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刻理解原电池原理。
通过学生的主动构建,通过设置驱动型问题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转变已有的概念,在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之下,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理解和应用,通过顺应其思维,改造、重组原有的认知来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问题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利用归纳、演绎等方法上升为理论认识,最终实现理论中如何使不稳定获得稳定,为下一节实用电源学习提供了理论指导。
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算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养成务实求是、勇于创新、积极实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也能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造知识,充分体现人文内涵,发挥探究对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体验到在实验中收获所带来的喜悦,增强了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但是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1.新课引入让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所用时间过长,让学生花费了较多时间。
2.在用多媒体演示实验的微观过程时,应该让学生多思考,没必要给出太多的提示。
3.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写教案,研究教材把握深广度,不能面面俱到,学过的尽量不多说,语言要简练,少说,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去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4.在课前还应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在网上搜索关于原电池在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用途,增强学生学习原电池的兴趣。
5.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向同行们学习请教,在工作之余,多研读教学参考,认真备好每堂课,多总结,多反思。
(作者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第一中学
)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