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训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建议用时实际用时分值实际得分
45分钟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
A.原始文明时代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D.环境文明时代
2.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
A.甲B.乙C.丙D.丁
3.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
C.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解析第1题,原始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第2题,农业文明时代,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这一时期土地所占比例最高。
第3题,环境文明时代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答案 1.A 2.B 3.B
(2013·大纲文综,7~9)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
据此完成4~6题。
4.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重金属盐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D.泄漏的石油
5.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6.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赤道附近B.大洋中部
C.中、低纬近海D.高纬近海
解析第4题,以赤潮为背景,考查了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
赤潮的成因是温暖海水的富营养化,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氮、磷营养物促使某些浮游生物的暴发性繁殖和生长,导致水体缺氧,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B项正确。
第5题,考查赤潮形成的水温条件和气象条件。
赤潮多发生在水温偏高的海域,同时,风力偏小不利于海水散热和污染物的扩散,容易导致赤潮的暴发,C项正确。
第6题,考查赤潮多发的海域位置。
赤道附近海域降水量大且氮、磷污染物排放量有限,A项错误;大洋中部受人类活动排放的氮、磷污染物影响很小,不易发生赤潮,B项错误;中、低纬近海既有温度条件,又有大量的氮、磷营养物,赤潮多发,C项正确;高纬近海水温低,不易发生赤潮,D项错误。
答案 4.B 5.C 6.C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某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筑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
下图为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7~9题。
7.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效益最大化原则
8.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过程中,最可能遇到的困难是
()。
A.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较低的人口素质D.资金严重短缺
9.下列关于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
B.减轻了环境污染
C.提高了经济效益
D.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
解析第7题,该产业链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减轻了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压力,属于持续性原则。
第8题,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地区,长期以来,教育水平较低,造成人口素质较低。
而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第9题,该产业链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但生产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
答案7.B8.C9.D
(2014·福建厦门模拟)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完成10~11题。
10.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
①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②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
护③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④属于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11.该图显示了该湖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措施有()。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②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③废弃物综合利用
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解析第10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属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保护了当地环境。
第11题,该图显示了该湖区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建立各种农业基地,培育了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答案10.D11.D
二、综合题(共46分)
12.(2014·山东临沂期末)读“人类社会演化”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22分)
甲
乙
(1)甲图所示的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4分)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6分)
(3)下列问题属于乙图中箭头①引起的是________,属于箭头②引起的是
________。
(12分)
A.太湖蓝藻污染
B.海洋渔业产量下降
C.野生华南虎踪迹难觅
D.山西某地儿童铅中毒频频发生
E.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枯死
F.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解析第(1)题,乙图所示人类开发环境力度加大,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已经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即人地矛盾产生并已经激化。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口数量少,生产力落后,不会出现此种情况。
第(2)题,我国江南丘陵山区,由于降水多,土壤侵蚀严重,如果广泛修建梯田,必然使森林减少,生态系统更加脆弱,植被破坏也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
第(3)题,箭头
①出现的环境问题有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箭头②则带来环境污染。
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
(3)B、C、E、F A、D
13.读“我国某生态农场平面示意图及其生产过程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1)判断该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分析这里发展肉、蛋、奶、蔬菜、鱼主要区位优势。
(8分)
(2)结构示意图所显示的生产过程中,哪一个生产过程的环境效益最大?理由是什么?(4分)
(3)简析该农场建设生态农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9分)
(4)该生态农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3分)
解析第(1)题,该农场进行多种经营,属于混合农业。
从市场、交通、科技等
方面分析。
第(2)题,生产过程3是“废物”的再利用过程,环境效益最大。
第(3)题,注意从图中读取信息。
第(4)题,该生态农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答案(1)混合农业。
靠近京、津等大城市,市场需求量大;有高速公路经过,交通便利;有生态农业科教培训中心,技术水平高。
(2)生产过程3。
实现了“废弃物”的再利用。
(3)①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种植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②实行综合循环利用;③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4)持续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