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课件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37页)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37页)

于是余有叹焉: 叹:感慨 观:观察 古人之观于天地、 山川、草木、虫鱼、 得:心得 以:因为 鸟兽,往往有得,以其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求思:探究、思考 也.夫夷以近,则游者 以:并且 众;险以远,则至者 而:但 少.而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 非常:不同寻常 观:景象 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险远:险阻僻远的地方 至焉,故非有志者不 能至也。
四、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识。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边 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籍贯 姓名 字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至和:宋仁宗年号 某:称自己, 4.《临川先生文集》 古人习惯。 临川先生:以籍贯称呼人
五、相关名句
1、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3、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 ( 石 4、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不随(之)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 然:然而 至也。有志与力,而 又不随以怠,至于幽 至于:到 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而:却 亦不能至也。然力足 以:来 相:帮助 然 : 但是 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 于:在 志也而不能至者,可 而:却 以无悔矣,其孰能讥 其:难道 孰:谁 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游 褒 禅 山 记
1021--1086
王安石,字介甫,号 半山,封荆国公,世称 “王荆公”、死后谥 号文,也称“王文 公”。“唐宋八大家” 之一。籍贯临川,称 为临川先生。 神宗时任宰相,推 行变法,史称“王安 石变法”。
读准字音:
华山
huā huá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名作动,筑舍定居
名作动,命名
名作状,往东
名作状,从旁边
形作名,深度
名作动,识其本名,说明白
形作动,照明
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
词类活用
非常
于是
至于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于是余有叹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请他,于是他来了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6
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2、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
余之所得
——议
翻译第四段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思而慎取之也。
议力
议物






















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
04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03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02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01
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
课堂练习
1、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距其院东五里 4、有泉侧出 5、入之甚寒,问其深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7、火尚足以明也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完美版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完美版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精选课件
1
传统游记的写法:抓住山川风物的 特点,表现山水景物之美,抒发作 者感情,一般以记叙为主,感受为 辅。
《游褒禅山记》与传统游 记在写法上有何区别?
精选课件
2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游记即事见理的写法; 2.理解作者“尽志无悔”的思想追求 和“深思慎取”的学习态度; 3.课文背诵,积累虚、实词。
实”之“华( huá)”者
3、盖音谬( miù)也 4、有穴窈( yǎo)然
5、则或咎(jiù )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xiànɡ)之
7、何可胜(shēnɡ)道也哉
8、王回深父( fǔ )
精选课件
15
思考:
游记本应该以记游为主, 试想想这篇文章与我们以前所 学的游记有什么不同?
以前所学的游记大多以记叙为主, 而本文的记叙少之又少,它的作用是起 一个引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记叙引出 作者的议论。
仆 其文漫灭
碑 音谬
古书之不存 谬其传
何可 胜道 也哉
逻辑 严密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精选课件
32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
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 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 川人王安石记。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 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前洞 平旷
记游洞经过
后洞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精选课件
29
结构

古人求思
余之 所得
无不在
有志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共39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共39张PPT)

(四)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 样演绎而来的?第四段又是如何与第一段照应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 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 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寻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 “仆碑”,为后面的议论“寻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 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 严谨,逻辑周密。

③省略句


有碑仆道 省略介词“于”
一词多义
[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
译为“是”“就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何也(竟,竟然,竟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道] 有碑仆道(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课堂小结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两段记游, 第三、四段发议论记游为发议论做铺垫,而发议论则句句 回应记游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学习本文要掌握这种在 记叙的基础上深入发表有道理的议论的方法。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 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寻思而慎取” 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 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中途折回介绍前 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 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 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 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中途退出 作铺垫。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中心句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 深思而慎取之
空间方位图
研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
❖ 介绍褒禅山概况 ❖ 行文顺序
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 →华山洞名来由④→从仆碑 看出本名⑤→指出音谬⑥
重点字词
❖ 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东:名词作状语,往东 . ❖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
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桂枝香
金陵怀古
之意. 这里作“在”讲.
特殊句式
❖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
谬也. ❖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
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 “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一个句子 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 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 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 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 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 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 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 庭遗曲.
背景知识
❖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 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 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 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 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 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 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 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 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 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 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优秀语文课件《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优秀语文课件《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无物以相之 连词,用来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于的用法
始舍于其址 于人为可讥 于是余有叹焉
余于仆碑 师不必贤于弟子
求救于孙将军 君幸于赵王
在 在 对于 对于 比 向 被
10、箫君圭君玉
(guī,人名)
11、余弟安国平父 (fǔ,对男子的美称)
‖课文串讲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名作动, 筑舍定居
山 脚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因为(这 名作动, 个)缘故 命名
……者……也,判断句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
那些
形作动, 走到尽头
而, 连词
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
代游
动作名
懈怠
洞者
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将,快要 完 于是 一起
游洞
翻译
华山洞的下面平坦宽旷,有山泉从旁边流出来, 在洞壁上记游的人很多。——这就是所说的前洞了。
从华山往上走五六里,有一个洞看上去幽暗深 远,进去感觉非常寒冷,我们探问它的深度,就是 那些喜好游山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这就是所 说的后洞。
代游踪
那些到 的人

正在
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
体还 用


动词, 照明
已经
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
有埋 人怨
乐也。
自他

尽情享受 副词用作动词
翻译
大概我所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好游山的人所 到的地方,还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但是看看洞的 左右壁,到这里记游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概那洞更 加深的地方,到的人就更加少了。

游褒禅山记 课件(共34张PPT)

游褒禅山记 课件(共34张PPT)

对比
悔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疏通文意
这时
感慨 语气助词 观察
对于
在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
动作名,
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心得
表原因 因为 他们 探求 思考 深入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平坦 表并列,而
险阻
表转折 但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景,则至者少。而
奇丽 雄伟 珍贵奇特 不同寻常 古今异 象 形作名 险阻偏远的地方
探究文本
三个条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个?
思考
“志”是最重要的条件,起决定作用。 1、作者在阐述“力”与“物”两个条件时,分别把
“有志”作为前提,再次强调了“志”。这就揭示了
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先有志再有力还要有物,把
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一定的物质条件的重
要性依次排列,逻辑缜密。
2、“然力足以至焉…其孰能讥之乎?”作者通过对比“力足以至”
明确字音
华山 (huā) 春华秋实 (huá) 咎其欲出者(jiù) 于人为可讥(wéi) 庐冢 (zhǒng) 王回深父 (fǔ)
舍于其址(shè) 好游者 (hào) 瑰怪 (guī) 谬其传(miù)(chuán) 何可胜道也哉(shēng) 无物以相之(xiàng)
疏通文意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
者尽 ,吾 可志 以而 无不 悔能 矣至
不 可 不 深 思 而 慎

借仆碑抒发感慨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文章主旨
本文把_游__山___和_治__学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 起来,借__游__山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 要“__尽__吾__志__”和“深__思___慎__取_ ”的道理。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PPT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PPT
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3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4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
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 的作用是什么
第三自然段结构
古人求思之深
余 之



得 奇观常 有
在险远 力
尽吾志 无 悔矣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有志无力

有志有力而无物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 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 爵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 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宋仁宗登基第一年为至和元年古 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 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山、碑 前洞:平旷有泉—夷以近游者众
记叙 洞 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
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
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庆历二年
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
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
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国家积弱贫
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
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
在神宗支持下开始推行变法措
入之愈深 → 进愈难 → 见愈奇
游洞
见少
游 褒
随怠者出所以
记少 悔:不得 乐少 极游之乐
禅 山
古人求思之深 有志
记 议论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无悔矣
有物
仆碑——深思而慎取
记叙 ——补叙同游者
作者游山似并不沉醉于山水风光而更 留意于事物原委先为华山正名顺势引出华 山洞是埋一伏笔考证花山看似多余却自有 一番用意是再着一点底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说行踪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 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 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 後洞。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 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 而记游者甚众,──所谓 可识曰“花山”。 前洞也。
…… ……
知识点归纳
四、句式 •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状语后置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 •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判断句 • 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 此予之所得也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有碑仆道 省略句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 至者少 •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 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 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
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父”同“甫”
二、古今异义
1、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今义,副词,很、 十分。)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至,动词“ 到”;于,介词“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 之一,今义,数字。) 4、于是余有叹焉。(古义,对于这件事,今义,表 承接的连词。)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求学 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知识点归纳
三、词类活用 • 1、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 2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命 名。) • 3、距其院东五里(名词作状语,向东) • 4、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侧面) • 5、入之甚寒,问其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词作动词,识其 本名,说明白) • 7、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 8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用法, 弄错,使……错。传,一说动词作名词,流传文 字)
“另类游记” “另类”何处?
分段梳理(一) ——叙
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寺 、山之___ 碑。 名 、山之___ 洞 、山之___ 山之___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 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 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10个字) 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
课文小结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山 1.介绍褒禅山概况 碑
→ →
略 详

略 详
前洞
前洞和后洞概况
第一部分 记游→略→详略→略 详
后洞 经过

2.记华山洞经过

游后洞经过 华山洞的心得 议志 议力 议物 略

补叙经过、 写心情 详



第二部分 议论
详 略

借仆碑抒发感慨
课文小结
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
文言文学习要点
• 字字落实 • 句句解疑 • 熟读背诵
为什么说“华(hua)山” 是“音谬”?
分段梳理(二)——叙 (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平旷 前洞
记洞 后洞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夷以近, 游者众
记游者少
险以远, 至者少
入之愈深 → 进愈难 → 见愈奇 游洞 见少 悔 :不得 记少 随怠者出,所以 →极游之乐 乐少
难点解析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深思慎取
有志、力、物
分段梳理(四)
补记作结
庐陵萧君圭君玉: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 (1)直称姓名 (2)称字、号、斋名、谥号 (3)称官名、爵名 (4)称籍贯。 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 称姓名字号。 至和元年: 宋仁宗登基第一年。古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 的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同游者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末段,这样有何好处?
对于这种 情况 语气词 取 独 观 察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 之深,而无
心得, 收获 因 为 他 们

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 且
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

奇异 雄伟
不同寻常的 景象
险阻僻远的 地方
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难点解析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
游 褒 禅 山 记
“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
王安石(1021-1068)字介甫, 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人,称临川 先生,封荆国公,世称“王荆 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唐宋八大家之一。仁宗庆历进士, 神宗熙宁二年授参知政事、次年 任宰相,认为“天变不足畏,祖 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积极 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 保守党反对,熙宁七年被罢相, 后复位再罢。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作。 张文章应“有补于世”。散文遒 4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 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 宗万言书,力主改革政治; 词“一洗五代旧习”,风格豪放。 16年后(1070年)拜相。

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
古今异义 形容词作名词 足够用来 帮助 在 志向,这里引申为主观努力
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 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
难道
予之所得也!
得到的东西,心得
分段梳理(三)
议论
古人求思之深 有志 余之 所得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有物 尽志 无悔
朗读正音
1、庐冢( zhǒnɡ ) 2、今言“华( huā)”如“华( huá ) 实”之“华( huá )”者 3、盖音谬( miù)也
4、有穴窈( yǎo )然 5、则或咎( jiù )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xiànɡ)之 7、何可胜( shēnɡ)道也哉 8、王回深父( fǔ )
小组讨论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课文小结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作者游山并不沉醉山水风光,而更留意事物原委。先为 华山正名,顺势引出华山洞,埋一伏笔。考证“花山”,看似 多余,却自有一番用意。 记游文字重点在后洞探幽不得极乐,以引出心中悔意。所 记之事不是山、泉、洞本身,而在探幽游客多寡。由“记游者 甚众”到“好游者不能穷”再到“已少”、“又加少”,不吝 笔墨。这样,下文的议论就得以借题发挥。 游山有顿悟。先明古人观物,思之恒在,往往有所得。 借此将议论层层披露:人生践行都必须有“志”,有“力”, 有“物”的帮助,做到“尽志无悔”;研究学问要“深思慎 取”。 感慨既发,瞬间纵横古今,所悟哲理也和盘托出。 要指出的是,借仆碑发议论,并非闲置的笔墨,它使得人 至“险远”,要有“志”“力” “物”三者不可或缺的观点, 有了实例的支持,行文显现周密。可以这样理解,要有坚定志 向,具备客观条件,有力有物,还当讲究方法,深思慎取。
东行5里 翻过一座小山

后洞
慧空禅院
前洞
泉水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是 “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洞 又称“碑洞”。
补充介绍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 小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 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 分开,“华”才读“huá ”。王安 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 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 不应该读成“huá ”。
褒禅山
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 公里,旧名花山 。唐贞观年间,高 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 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北宋至和 元年,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游览此山, 写下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从 此,褒禅山扬名天下。褒禅山主要 山峦有三座。东为灵芝山,树木参 天,古以盛产木灵芝得名;中为起云 峰,高耸挺拔,“夭欲雨,山则云 遮雾障”;西有鳌鱼岭。满山林木葱 茏,枫叶、葛藤和知名、不知名的 山花,色彩斑斓,生机勃勃。 华阳 洞是褒禅山旅游区的主景观,洞深 1600米,有10大景区、102个景点。 洞群分前洞、后洞、夭洞、地洞, 特点是“洞中有洞,洞里有河。河 上泛舟,洞洞相通。”前洞有“华阳”、 “万象皆空”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 “碑洞”,有“荆公回步处”景, 即 按王安石当年游览路线设置。
仆碑——深思而慎取
写由仆碑而 分段梳理(四) 得的感悟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仆 碑
——议
其文漫灭 音 谬
古书之不存 谬 其 传
何可 胜道 也哉
逻辑 严密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另类”主要缘由
山名(本名——别名) 仆碑 记游 洞名(前洞——后洞)
后洞
议论 音谬 怠出
知识点归纳
五、一词多义
“其”字的用法
1、视其左右 代词,它的,代后洞。 2、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那。 3、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 前,代词,它的,代仆碑 。后,代词,它上面。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前:代词,它(代“穴 ”)。后:代词,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前:代词,那(代后洞 )。后:代词,代游客。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指古人)。 7、其孰能讥之乎? 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8、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代词,指自己。 9、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语气助词,无义。后, 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