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37页)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37页)

于是余有叹焉: 叹:感慨 观:观察 古人之观于天地、 山川、草木、虫鱼、 得:心得 以:因为 鸟兽,往往有得,以其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求思:探究、思考 也.夫夷以近,则游者 以:并且 众;险以远,则至者 而:但 少.而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 非常:不同寻常 观:景象 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险远:险阻僻远的地方 至焉,故非有志者不 能至也。
四、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识。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边 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籍贯 姓名 字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至和:宋仁宗年号 某:称自己, 4.《临川先生文集》 古人习惯。 临川先生:以籍贯称呼人
五、相关名句
1、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3、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 ( 石 4、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不随(之)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 然:然而 至也。有志与力,而 又不随以怠,至于幽 至于:到 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而:却 亦不能至也。然力足 以:来 相:帮助 然 : 但是 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 于:在 志也而不能至者,可 而:却 以无悔矣,其孰能讥 其:难道 孰:谁 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游 褒 禅 山 记
1021--1086
王安石,字介甫,号 半山,封荆国公,世称 “王荆公”、死后谥 号文,也称“王文 公”。“唐宋八大家” 之一。籍贯临川,称 为临川先生。 神宗时任宰相,推 行变法,史称“王安 石变法”。
读准字音:
华山
huā huá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特殊句式
始舍于其址 而卒葬之 有碑仆道
第一个句子是状语后置句。 第二、三个句子是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 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 “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 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其”字的五种类型
(1)人称代词,相当于“他” “他们”
“它”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他的”
“他们的” “它的”讲
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數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遥知不是雪 凌寒独自开 为有暗香来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及其名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 15 里,风景秀美, “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 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 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前洞 在慧空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 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 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题刻 诗文,但多已风化难识。
唐贞观年间,全国四大高僧之一慧褒结庐修炼 于华山,圆寂后其弟子将此更名为褒禅山,并建褒 禅寺。而今过去千载,慧空禅院早已灰飞烟灭。现 于其址修筑庙宇,只是今人复活过去的历史,续写 昨天的故事。无论如何,褒禅山也是一座相当平淡 的山。登泰山而翻阅历史长卷,游桂林而观看水墨 山水,攀黄山坐叹造化神工,览九华心熏佛国烟香。 褒禅山无此佳境。幸而由于历史的偶然,宋王安石 到此一游,留有一记,山遂以文名。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褒禅山历史文化背景
褒禅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已建有寺庙。
山中留有古塔、碑刻等历史遗迹,展示了其丰富的文化 内涵。
宋代王安石曾游历此山,并写下了著名的《游褒禅山记 》。
褒禅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相互融合,使其成为旅游 胜地。
04
游褒禅山的旅游攻略
旅游路线规划
经典路线
游客可以选择从后山进入,沿着 山路攀登至山顶,欣赏美丽的风
01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 县,距离合肥市约100公里。
02
位于长江流域,属于丘陵地带, 地势起伏,景色优美。
褒禅山风景特点
褒禅山以其山水之美和历史文化底蕴 而著名。
山下有水库,山间有溪流,山水相映 成趣。
山上的花盛开,秋季红叶满山,四季 景色各有特色。
历史文化的传承
褒禅山作为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和文化传承。王安石在游记中通过描述自己的游历经历, 传递了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禅宗文化的体现
褒禅山与禅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王安石在游记中多次 提到禅宗的寺庙和僧侣,反映了当时禅宗文化的影响和特 点。
《游褒禅山记》中的人生哲理
01
研读《游褒禅山记》原文,了 解王安石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
色。
分析《游褒禅山记》中所引用 的典故、成语和历史事件,探 究其文化内涵和思想寓意。
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 游褒禅山记》与其他古代游记
散文的异同之处。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 探讨《游褒禅山记》对现代人
的启示和意义。
02
游褒禅山记原文欣赏
保持安全
在攀登过程中,游客应该注意 脚下的路况,避免摔倒或迷路

注意天气
如果天气不佳,如暴雨、雷电 等,游客应该推迟行程,确保

游褒禅山记优质课件52页PPT【图文版】

游褒禅山记优质课件52页PPT【图文版】

背景知识
初读课文
1、庐冢( zhǒnɡ ) 2、今言“华( huā)”如“华( huá ) 实”之“华( huá )”者 3、盖音谬( miù)也
4、有穴窈( yǎo )然 5、则或咎( jiù )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xiànɡ)之 7、何可胜( shēnɡ)道也哉 8、王回深父( fǔ )
思考:
想一想?
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
作的游记?其共同点是什么?
想一想?
《岳阳楼记》 《小石潭记》
《醉翁亭记》 《满井游记》……
共同点: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 表现山水景物之美,抒发作者感 情,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 褒禅山记》,想一想:它在写法 上有何不同?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 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词“一洗五代 旧习”,风格豪放.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香 金陵 怀古》颇有名。 著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 公元1051——1054年, 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 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 (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 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 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 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 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 此文。
三、(5):记叙——补叙同游者 以及作记的时间及作者。
解析课文
空间方位图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 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 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 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 後洞。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 而记游者甚众,──所谓 可识曰“花山”。 前洞也。

游褒禅山记 课件(共34张PPT)

游褒禅山记 课件(共34张PPT)

对比
悔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疏通文意
这时
感慨 语气助词 观察
对于
在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
动作名,
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心得
表原因 因为 他们 探求 思考 深入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平坦 表并列,而
险阻
表转折 但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景,则至者少。而
奇丽 雄伟 珍贵奇特 不同寻常 古今异 象 形作名 险阻偏远的地方
探究文本
三个条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个?
思考
“志”是最重要的条件,起决定作用。 1、作者在阐述“力”与“物”两个条件时,分别把
“有志”作为前提,再次强调了“志”。这就揭示了
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先有志再有力还要有物,把
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一定的物质条件的重
要性依次排列,逻辑缜密。
2、“然力足以至焉…其孰能讥之乎?”作者通过对比“力足以至”
明确字音
华山 (huā) 春华秋实 (huá) 咎其欲出者(jiù) 于人为可讥(wéi) 庐冢 (zhǒng) 王回深父 (fǔ)
舍于其址(shè) 好游者 (hào) 瑰怪 (guī) 谬其传(miù)(chuán) 何可胜道也哉(shēng) 无物以相之(xiàng)
疏通文意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
者尽 ,吾 可志 以而 无不 悔能 矣至
不 可 不 深 思 而 慎

借仆碑抒发感慨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文章主旨
本文把_游__山___和_治__学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 起来,借__游__山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 要“__尽__吾__志__”和“深__思___慎__取_ ”的道理。

游褒禅山记(54张PPT)

游褒禅山记(54张PPT)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 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有奏记、游记、杂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 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 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 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王安石其人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 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 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 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 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 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 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 位,退居江宁(南京)
总结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1 代词 (1)代词 他 他们 它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代词 他的 他们的 它的 例“问其深” (3)代词 那 那些 例“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代词 活用为第一人称,我、自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代词 其中的 例“不能名其一处”
1、“古书之不存”跟第一段哪句话相照应?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第一段的哪句 话相照应? 3、作者 针对“花山”被误传为“华山” 这件事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4、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引发、铺垫 升华、照应


前 平旷

(特点)

后 窈然

作者为什么不写褒禅山的美丽风光 和怡人的感受?

(动词,筑屋居住) 1、唐浮土慧褒始舍于其址
2、客舍青青柳色新 (名词,房舍,房屋)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动词,停止,止息) 4、退避三舍 (量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5、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动词,放弃,舍弃)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PPT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PPT
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3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4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
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 的作用是什么
第三自然段结构
古人求思之深
余 之



得 奇观常 有
在险远 力
尽吾志 无 悔矣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有志无力

有志有力而无物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 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 爵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 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宋仁宗登基第一年为至和元年古 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 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山、碑 前洞:平旷有泉—夷以近游者众
记叙 洞 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
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
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庆历二年
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
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
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国家积弱贫
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
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
在神宗支持下开始推行变法措
入之愈深 → 进愈难 → 见愈奇
游洞
见少
游 褒
随怠者出所以
记少 悔:不得 乐少 极游之乐
禅 山
古人求思之深 有志
记 议论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无悔矣
有物
仆碑——深思而慎取
记叙 ——补叙同游者
作者游山似并不沉醉于山水风光而更 留意于事物原委先为华山正名顺势引出华 山洞是埋一伏笔考证花山看似多余却自有 一番用意是再着一点底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 洞


慧空禅院

5
东行5里
慧空禅院
前洞
后洞
返回
6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指示代词 梵语音译,对佛或佛教徒 名作动;筑 最后 褒禅山 的称呼,也专指和尚。 舍定居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
因为这 名词作动词,
……者……也,庐,屋舍,冢,坟墓。生前坐
因而 焉: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
不跟随(他人)
止也,然的力人不是足不能者到,达亦的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
中途而止
松懈
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
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
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
(结果却没有到达)
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
游 褒 禅 山 记
1
朗读正音
1、庐冢(zhǒng) 2、盖音谬(miù)也 3、窈(yǎo)然 4、咎(jiù) 5、无物以相(xiàng)之 6、何可胜(shè ng)道 7、王回深父(fǔ) 8、今言“华(huā )”如“华(huá )实”
之“华(huá )”者
2
解题
•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 杂记。
大概
更加

至;动作名;
那些到达的人
9
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
足够用来 形作动;照明 我们 (就)有人 责怪那些想要 出来的人。
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

能够 尽,夫:那。
10
第二段:重点词句
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
有穴窈然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问其深 形→名,深度
……原因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
取之也。
我对于那倒在 地上的石碑,又 因此叹惜那古代 书籍的失传,后 代人弄错了它流 传的文字,而没 有人能够说明白 的事情,哪能说 得完呢!
这就是今天治学 的人不可不深入 地思考、谨慎地 选取的原因了。15
重点字词
• 谬: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 名:描述形容、说出,这里用作动词。 • 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
13
特殊句式
• (介词结构后置)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虫鱼、鸟兽 • 省略句
不随以止也
14
第四段;余于仆碑,又以
“以之”的省略; 因此、由此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
夫:那些。 失传
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M使何i…ù弄…可错错、胜(流道那传些的也文古哉字书)!名说述出:此、动所词描。以
说三道四;说
个原因 命名,起名
判断句
禅,死后埋葬的地方。
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
名→状, 往东
副词,表判断, 有“为、是”之 山南水北;名作动; 意。 相当于“在”南面 命名
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
倒伏 碑文
文字
“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
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
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得:心得。
12
重点字词
• 非常:古今异义。这里指不平常。今作程度副 词,很,十分。
• 至于:古今异义。至,到。于,介词,引出到 达的场所。今义:①达到某种程度;②行文中 另提起一事。
• 之:助词,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也:句中语气词。 • 其: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形作动; 拥;持;执持。这里是;打着火把 走到尽头
代;游洞者
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动作名;见 到的景象。
就要熄灭了
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
大概
不足十分 代“洞”形作名;
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之加一少。矣。方是时,左余右之洞壁
huā本义: huá开花: 花。通 ~而不实。
大概 错误
“花”,花 春~秋实
7

第一段:重点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名→动,筑舍定居。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动,命名,起名。 距其院东五里 名→状,往东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表判断,为,是。阳:山南水
北。名;名作动,命名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组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 因”。
16
特殊句式
• 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而慎取之也
17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 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 本朝人尚理 ——严羽《沧浪诗话》
• 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返回3
整体感知
结构关键句——
“于是予有叹焉”
一 (1-2):记叙——游山经过。 二 (3-4):议论——游山心得。 三 (5): 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4
关于褒禅山:
据安徽省含山县县志记载,褒禅山也叫华山,由两山组成,
在这时,对于这件
观察
兽事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
心得、收获 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
夫:发语词。引出议论
众;险以远,则至常者深少入。,而而且世无之处奇不伟在、。瑰怪、夷:非平常坦之观,常在于
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
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
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判 断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句
归纳8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
平坦空旷 名→状,
从旁边
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
名作动; 幽深,深远)
那些
向上走
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到尽头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而”,表修饰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 更
火尚足以明也 形→动,照明。
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埋怨
归归纳1纳1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
东西走向,成条形。其西原名华山,为慧空禅院的所在地。禅
院东五里,为华阳山,因其在华山之阳而得名,又名兰陵山。
今统谓之褒禅山。华阳山有前后二石洞,称华阳洞。其后洞为
王安石所游之洞。前后洞并不相通。进后洞,黑黝黝的,窄处
仅能容一人通过。后洞究竟有多深?通向何处?至今还没有人
走到底,得出答案。
返回
褒 褒 禅 禅 山 山 旅 旅 游 游 线 线 路 路 图 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