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其人之文学篇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 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 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 西临川)人。他是欧阳修倡导 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 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 因此,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 “唐宋八大家” 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 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 之一 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 拾遗》等,本文选自《临川先生 文集》。
参考答案 D (①……的原因 ③……的原因 ⑤那实际上 ⑥到,在……)
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 2.由山以上五六里:连词,表修饰 3.拥火以入:连词,表修饰 4.余之力尚足以入:用来 5.有志者,不随以止也:表承接 6. 夫夷以近:而且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连词“来”,表目的
王 安石作宰相期间,大兴变法, 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攻击,但仍然立场 坚定,宣称“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 法,人言不足恤”。变法失败后,被 迫辞去相位。随后几度复出,又几度 辞官。晚年隐居钟山。
“尽吾志而不 能至者,可以无 悔矣。”
写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 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 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 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 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 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褒禅寺
坐落在褒禅山西 南面半山腰上的 褒禅寺
游褒禅山记
朗读欣赏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褒bāo禅chán山 卒zú葬之 谬miù 怠dài而欲出 瑰guī怪 胜shēng道 深父fǔ 始舍shâ 庐冢zhǒng 窈yǎo然 咎jiù其欲出者 无物以相xiàng之 慎shân取
第一段补充注释:
褒禅山
旧称华山,在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处, 风景秀美,由两山组成,东西走向。其西原名 华山,为慧空禅院所在地;禅院东五里,为华 阳山,因其在华山之阳而得名。今统称褒禅山。 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山腰有大小 二塔。现两山洞尚存,前后洞并不相通。前洞 在慧空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 约三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流水潺潺。 出前洞翻过一座山至后洞。后洞窄处仅能容一 人通过,宽处如大殿。后洞之深,王安石时 “好游者不能穷”;至今也无人 能探其底。
王安石其人之政治篇
列宁称其为 “中国十一 世纪的改革 家”
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 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 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相,推 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 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 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 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 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 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 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 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 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在:动词,表示一种存在。
险远:险而远的地方。形为名。 而人之所罕至焉:而且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志:志向,理想。 尽吾志:尽到了自己的心意 至于:到达。 (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 孰:谁。 所得:得到的,即收获。
对这件事我深有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 虫鱼、鸟兽,常常有体会,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 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平坦而且路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 多;险而且远的地方,到达的人就少。可是世上的奇妙雄 伟、珍贵奇特、极不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险峻僻远的地方, 而且人们很少到达,所以不是有志气的人(是)不能到达 的。有了志气,不跟着(别人)而中途停止,然而力量不 够的人,也(还是)不能到达。有了志气和力量,而且又 不跟着(别人)而懈怠,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 方)却没有别的东西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 够到达(但没有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 而在自己(看来)是应悔恨的;(如果)尽了自己主观努 力却不能到达的,就可以没有悔恨的了,难道谁能讥笑他 吗?这(就是)我的收获。
2 语气词 (1)表示反问的语气 例:“其孰能讥之乎?” (2)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 例:“其皆出于此乎?” (3)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 例:“吾其还也”
山名(本名——别名)
仆碑 记游
洞名(前洞——后洞)
后洞
议论
怠出 音谬
要有志
要深思慎取
(主旨)
游山 和 《游褒禅山记 》把_______ 治学 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 _______ 游山 来,借_________ 的体验,说明 尽吾志 了处事、治学都要“________ ” 深思 和“ _______”的道理。
华阳洞口
华阳洞入口
华阳洞
华阳洞
讨论
• 5、第2段略写了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 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 明确: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 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对比): •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 •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 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 “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文言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实词:得、文、故、至、观、
虚词:其、之、以
古今异义:
所以、非常、于是、学者 词类活用:
舍 名 侧 上 深 穷 明 险 远 谬
下列各句中红色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此世所以不传也。 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 洪钟。 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也不能至也。 A.①②⑤ B.①③⑤⑥ C.③④⑥ D.②④
第一段:说山(山名、华山洞、仆碑) 第二段:游洞(怠而出、悔)
第三段:议论(志力物)
第四段:议论(深思慎取) 第ຫໍສະໝຸດ Baidu、六段:补叙游人、时间、作者
表达方式的运用 1、2段——记叙
3、4段——议论 (重点) 5、6段——记叙
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的交代看,作者参 观游览的三个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全 慧空禅院 华山洞 仆碑 文看,作者又是以记游______ _为主,课文 华山洞 后洞 的情 前洞 _、________ 第二段就先后写了游______ 况,其重点又在记游_________ 。 后洞
讨论
• 1.概括1、2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
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 明确: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主要 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联系课文内容,解说下列作者行踪路线图
东行5里
翻过一座小山
碑
后洞
慧空禅院
前洞
北
讨论 • 4、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 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 方位。
• 明确: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 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 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 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 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 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 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 了。
【注释】飞来峰:在浙江绍兴城外宝林山。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时一寻等于八尺。 缘:因为。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讨论
• 6、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 文字?
•
明确: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 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 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 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第三段补充注释:
于是:对这种情况。
之:主谓间助词。 观(于天地……):观察。对于 非常:不同寻常
问题:第4节哪一句是中心句?
明确: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
深思而慎取之也。
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 第四段 • 悲夫古书之 不存,后世之谬其 传而莫能名者,何 可胜道也哉 • 第一段 • 有碑仆道, 其文漫灭,独其 为文犹可识,曰 “花山”。今言 “华”如“华实” 之“华”者,盖 音谬也。
结论:要深思而慎取
作者认为深入山洞须有哪些条件?哪个条件 最重要?
A、志 B、力 C、物
“力”与“物”难以强求,所以“志” 最重要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要有志)(主旨)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 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 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 无悔矣” 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 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 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 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我对于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感 叹古书没有保存下来,使后世的人以讹 传讹不能明白名称的真实情况,哪里能 说得完呢!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思 熟虑和谨慎采用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的萧君圭字君 玉,长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 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 日,临川王安石记。
思考
1、作者的游踪如何?请复述 作者的游览过程。 • 山——院——碑——洞
解题
[记]: “记”是一种文体,有
奏记、游记、杂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 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 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 以感为辅。
“记”的文字含义是识记,在这种含 义基础上,“记”逐步获得了它的文体意 义,成为经史中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 作为一种文体,“记”在六朝获得文体生 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 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 厚,逐渐成熟稳固。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 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褒禅山(华山) 华山洞 慧空禅院
石碑
褒 禅 山 示 意 图
讨论 • 2、为什么要 先点出洞名? • 下文主要记游 华山洞经过, 又由此生发议 论。
3、为什么说“华(huá )山”是“音 谬”? •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 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起 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 “华”才读“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 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 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 “huá ”。
试解释下边各句中的“其”字: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那 距其院东五里 那 ,指禅院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它,仆碑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它的,洞穴的/那些,指好游者 这 ,指褒禅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他们,指古人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 既其出 助词,无实义
舍:筑舍定居。 名为动。 阳:南面。 于:在。 名:称呼。 名为动。 其址:它的山脚下。 独:惟独。 卒:死。 犹:还。 以故:因此。 识:辨认。 其后:那以后。 今……谬也: 判断句。 名:取名。 名为动。
今……庐冢也:判断 句。 以:因为。
第二段补充注释
其下平旷 :平坦开阔 有泉侧出:从旁边。 名词作状语 由山以上六七里:上:往上走。 名为动。 有穴窈然:然,形容词尾。“┅┅ 的样子” 问其深:深:深度。形为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尽头。 形为动。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以,连词表修饰。 其进愈难:其进,那向前进(的事) 而其见愈奇:其见:那见到的(景致) 火且尽:且,将要。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代分数表示法,即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则或咎其欲出者:或,有的人
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如何照应? • 第三段: • 第二段 • 夫夷以近,则游 • 入之愈深,其 者众;险以远,则 进愈难,而其见愈 至者少。而世之奇 奇。…...盖其又深, 伟、瑰怪、非常之 则其至又加少矣。 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方是时,余之力 力足以至焉,于 尚足以入,火尚足 人为可讥,而在己 以明也。既其出, 为有悔;尽吾志 则或咎其欲出者, 也而不能至者,可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 以无悔矣,其孰能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讥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