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技术交底表(有限空间工(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方案审批:作业方案需经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审核,并由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实施。
2、装备准备
准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呼吸器、安全帽、安全鞋、手套等)和作业工具(如通风设备、检测仪器、照明设备、通讯设备等)。
三、、作业中安全要求
(1)通风换气:有限空间作业应当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检测指标包括氧浓度、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检测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作业前对有限空间进行通风换气,确保空气流通,降低危险气体浓度。
(7)遵守操作规程:作业人员应严格遵守有限空间作业的操作规程和安全规定,确保作业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8)禁止擅自作业:严禁未经批准擅自进入有限空间进行作业
四、急救措施
1、救援方式
当作业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作业人员在还具有自主意识的情况下,应采取积极主动的自救措施。作业人员可使用隔绝式紧急逃生呼吸器等救援逃生设备提高自救成功效率。如果作业人员自救逃生失败,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非进入式救援或进入式救援方式。
附表11
安全技术交底表
安全技术交底表
编号
工程名称
中州东苑项目
施工单位
交底部位
施工现场
工种
有限空间作业
安全技术交底内容
安全技术交底内容:
一、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性
1.有毒有害气体:有限空间内可能积聚有毒பைடு நூலகம்害气体,如硫化氢、一氧化碳、甲烷等。这些气体可能原本就存在于空间内,也可能是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由于通风不良,这些气体不易扩散,容易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浓度,导致作业人员中毒。
2.非进入式救援
非进入式救援是指救援人员在有限空间外,借助相关设备与器材安全快速地将有限空间内受困人员移出有限空间的一种救援方式。非进入式救援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应急救援方式,但需至少同时满足以下2个条件:(1)有限空间内受困人员佩戴了全身式安全带,且通过安全绳索与有限空间外的挂点可靠连接。
(2)有限空间内受困人员所处位置与有限空间进出口之间通畅、无障碍物阻挡。
4.物理危害:有限空间内可能存在各种物理危害,如高温、低温、潮湿、噪音、振动、辐射等。这些危害因素可能对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或影响作业效率和安全。
5.作业环境复杂:有限空间往往空间狭小、照明不足、通信不畅,给正常作业和应急救援带来困难。此外,空间内可能存在复杂的机械结构、设备或障碍物,增加了作业过程中的风险。
(3)作业人员需要随身配备有害气体检测仪,随时监测有害气体及氧气含量,出现警报信号应及时退出作业场所。
(4)设置警示标志:在有限空间入口处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非作业人员不得进入。
(5)隔离措施:对有限空间进行隔离,防止非作业人员误入或干扰作业过程。
(6)安排监护人:在有限空间作业入口设置专职监护人,负责监督作业过程,及时应对突发状况。
(2)气体检测:在通风后、作业前30分钟,进行气体检测,检测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检测有毒有害气体和氧气的浓度。此外,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作业人员再次进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当重新通风、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在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采取通风措施,保持空气流通,并对作业场所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时检测或者连续监测。
2.缺氧:有限空间内氧气含量可能不足,无法满足作业人员正常呼吸的需要。这可能是由于空间内氧气被消耗存在其他气体占据空间或通风不畅等原因造成的。缺氧会导致作业人员头晕、乏力、呼吸困难,甚至室息死
3.易燃易爆物质:有限空间内可能存在易燃易爆物质,如油蒸气、可燃粉尘等。这些物质在达到一定浓度后,遇到火源或高温就可能引发爆炸或燃烧,对作业人员和设施造成巨大威胁。
2.进入式救援
当受困人员未佩戴全身式安全带,也无安全绳与有限空间外部挂点连接,或因受困人员所处位置无法实施非进入式救援时,就需要救援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内实施救援。进入式救援是一种风险很大的救援方式,一旦救援人员防护不当,极易出现伤亡扩大。实施进入式救援,要求救援人员必须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确保自身防护安全有效。同时,救援人员应经过专门的有限空间救援培训和演练,能够熟练使用防护用品和救援设备设施,并确保能在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成功施救。若救援人员未得到足够防护,不能保障自身安全,则不得进入有限空间实施救援
6.人为因素: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操作技能、应急处理能力等因素也可能成为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因素。如果作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教育,对作业风险认识不足,或在作业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和安全规定,都可能引发事故。
二、作业前要求
1、制定作业方案与审批
(1)编制作业方案:根据现场情况及危害因素,制定详细的作业流程、人员分工、安全措施、应急措施。
交底人签名
职务
交底时间
监督人员签名
职务
监督时间
接受交底人
签名
注:1.生产单位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时填写此表;
2.签名处不够时,应将签到表附后。
2、装备准备
准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呼吸器、安全帽、安全鞋、手套等)和作业工具(如通风设备、检测仪器、照明设备、通讯设备等)。
三、、作业中安全要求
(1)通风换气:有限空间作业应当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检测指标包括氧浓度、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检测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作业前对有限空间进行通风换气,确保空气流通,降低危险气体浓度。
(7)遵守操作规程:作业人员应严格遵守有限空间作业的操作规程和安全规定,确保作业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8)禁止擅自作业:严禁未经批准擅自进入有限空间进行作业
四、急救措施
1、救援方式
当作业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作业人员在还具有自主意识的情况下,应采取积极主动的自救措施。作业人员可使用隔绝式紧急逃生呼吸器等救援逃生设备提高自救成功效率。如果作业人员自救逃生失败,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非进入式救援或进入式救援方式。
附表11
安全技术交底表
安全技术交底表
编号
工程名称
中州东苑项目
施工单位
交底部位
施工现场
工种
有限空间作业
安全技术交底内容
安全技术交底内容:
一、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性
1.有毒有害气体:有限空间内可能积聚有毒பைடு நூலகம்害气体,如硫化氢、一氧化碳、甲烷等。这些气体可能原本就存在于空间内,也可能是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由于通风不良,这些气体不易扩散,容易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浓度,导致作业人员中毒。
2.非进入式救援
非进入式救援是指救援人员在有限空间外,借助相关设备与器材安全快速地将有限空间内受困人员移出有限空间的一种救援方式。非进入式救援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应急救援方式,但需至少同时满足以下2个条件:(1)有限空间内受困人员佩戴了全身式安全带,且通过安全绳索与有限空间外的挂点可靠连接。
(2)有限空间内受困人员所处位置与有限空间进出口之间通畅、无障碍物阻挡。
4.物理危害:有限空间内可能存在各种物理危害,如高温、低温、潮湿、噪音、振动、辐射等。这些危害因素可能对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或影响作业效率和安全。
5.作业环境复杂:有限空间往往空间狭小、照明不足、通信不畅,给正常作业和应急救援带来困难。此外,空间内可能存在复杂的机械结构、设备或障碍物,增加了作业过程中的风险。
(3)作业人员需要随身配备有害气体检测仪,随时监测有害气体及氧气含量,出现警报信号应及时退出作业场所。
(4)设置警示标志:在有限空间入口处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非作业人员不得进入。
(5)隔离措施:对有限空间进行隔离,防止非作业人员误入或干扰作业过程。
(6)安排监护人:在有限空间作业入口设置专职监护人,负责监督作业过程,及时应对突发状况。
(2)气体检测:在通风后、作业前30分钟,进行气体检测,检测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检测有毒有害气体和氧气的浓度。此外,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作业人员再次进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当重新通风、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在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采取通风措施,保持空气流通,并对作业场所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时检测或者连续监测。
2.缺氧:有限空间内氧气含量可能不足,无法满足作业人员正常呼吸的需要。这可能是由于空间内氧气被消耗存在其他气体占据空间或通风不畅等原因造成的。缺氧会导致作业人员头晕、乏力、呼吸困难,甚至室息死
3.易燃易爆物质:有限空间内可能存在易燃易爆物质,如油蒸气、可燃粉尘等。这些物质在达到一定浓度后,遇到火源或高温就可能引发爆炸或燃烧,对作业人员和设施造成巨大威胁。
2.进入式救援
当受困人员未佩戴全身式安全带,也无安全绳与有限空间外部挂点连接,或因受困人员所处位置无法实施非进入式救援时,就需要救援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内实施救援。进入式救援是一种风险很大的救援方式,一旦救援人员防护不当,极易出现伤亡扩大。实施进入式救援,要求救援人员必须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确保自身防护安全有效。同时,救援人员应经过专门的有限空间救援培训和演练,能够熟练使用防护用品和救援设备设施,并确保能在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成功施救。若救援人员未得到足够防护,不能保障自身安全,则不得进入有限空间实施救援
6.人为因素: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操作技能、应急处理能力等因素也可能成为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因素。如果作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教育,对作业风险认识不足,或在作业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和安全规定,都可能引发事故。
二、作业前要求
1、制定作业方案与审批
(1)编制作业方案:根据现场情况及危害因素,制定详细的作业流程、人员分工、安全措施、应急措施。
交底人签名
职务
交底时间
监督人员签名
职务
监督时间
接受交底人
签名
注:1.生产单位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时填写此表;
2.签名处不够时,应将签到表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