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文学接受的过程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 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 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 有余快、有余怒。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学问点:
❖ 期盼视野、承受心境、隐含的读者、召唤构 造、共鸣
❖ 期盼视野及形成缘由及其作用。 ❖ 怎么理解“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
❖ 脂砚斋认为:《红楼梦》的总纲是“色空”、 “梦幻”,作者写的是自己内心的悲愁与苦 闷;
❖ 王希廉认为,是一部感慨家世盛衰之作; ❖ 王国维认为:“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 王梦阮认为,顺治皇帝和董小宛的故事; ❖ 蔡元培认为:是政治小说,“吊明亡,揭清
之失”。 ❖ 景梅久认为:表现了作者的排满思想。
2.产生异变的缘由:
文学语言的不确定和共性化 的期盼视野导致异变
读者的期盼视野导致异变: 政治观念 预定文化观念 文化视野 个人阅历 文学欣赏力气
王国维从自己的视野,把古人的三句词理解为“古 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地: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三境也。
净化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 之后不由自主地到达的一种调整精神、排 遣心情、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2.净化的作用
❖ 一方面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 地,而临时淡忘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苦 恼,以维持心灵的平衡。
❖ 一方面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气的震憾, 使读者的某种心情得以宣泄,使畸变的 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粹。
❖ 《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 而有种种:经学家观看《易》,道学家观看 淫, 才子观看缠绵,革命家观看排满,流言 家观看宫闱秘事……
❖
——鲁迅《集外集拾遗》
❖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四〕期盼遇挫与艺术魅力:
❖ 期盼视野与文本的两种关系: ❖ 1、顺向相应:作品与期盼完全全都。 ❖ 2、逆向遇挫;读者因期盼指向的临时受遏而
❖ 传神文笔足千秋, ❖ 不是情人不泪流; ❖ 可恨同时不相识, ❖ 几番掩卷哭曹候。
❖ 清 永忠
❖ 3、共鸣的种类 ❖ ①个体共鸣 ❖ ②群体共鸣 ❖ ③人类性共鸣
❖ 文学欣赏中的共鸣,是文学作品自身价值实 现的重要途径
❖ 能不能将共鸣的强弱有无视为评价作品的尺 度?
(二)净化
1.净化,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与《诗学》。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激起 哀怜和恐惊,从而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1.填空、对话
伊瑟尔: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 “召唤构造”,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 范围进展再制造。
英加登:文学作品最终完成依靠读者去 “填空”。
伽达默尔〔Hans-George Gadamer〕
❖ 作品意义在读者与文本的“对 话”中生成。文学作品的意义 是开放的,不确定的,处于无 限的对话之中。
❖ 顺向相应与逆向遇挫的结合:
❖ ①以顺向相应唤起读者期盼视野的预定积存; ②以逆向遇挫打破期盼惯性而遣动想象
三 、文学承受的高潮:
❖ 〔一〕共鸣
❖ 1.共鸣是文学承受过程进入高潮的重要 标志,通常指这两种状况:一、在阅读 文学作品过程中,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 情感或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 成的一种猛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二、指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读者 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大致一样或相 近的心情感动和审美感受的现象。
❖ 所谓复原,是说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复原 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阅历及思想见解的 过程。
❖ 复原的缘由:异变有阈限,不能完全无中生 有。不管如何异变,由于特定文字系列组合 的限制,总会含有“第一文本”潜在意义的 某种因素即文本内在的质的规定,如人物身 份、性格、大事等。
❖ 文学承受既有明显的个人差异性,又存在着 广泛的社会共通性。 故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 个哈姆莱特。
〔三〕理解与误会
1.正解与误会
前理解:读者由于期盼视野的存在而 对于作品先入为主的看法
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 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 “对话”,相应者为正解,相悖者 为误会。
2.正误与反误
❖ 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 所抵牾,但符合作品的实际。
❖ 反误,指读者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 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2.隐含的读者形成的缘由:
〔1〕作家的创作动时机预备文本中隐含的读 者 〔2〕作家赐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会预备隐含的 读者。 〔3〕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也会预备隐含的 读者。
❖ 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 痛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 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
——白居易:《寄唐生》
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地而 兴奋,会因扩大和丰富了期盼视野而欣悦。 ❖ 作用:①获得超越期盼视野的新颖艺术空间; ②因扩大和丰富期盼视野而满足 。
❖ 埃及的麦子 ❖ 祭司的预言爬满虎皮 ❖ 麦子随之而来。从没见过的麦子 ❖ 黑色的麦子,紫色的麦子
❖ 那一年尼罗河涨水 ❖ 成群结队的鱼在街头露宿 ❖ 甲虫推动一块块巨石垒成公墓 ❖ 卡住喉咙的不是饥饿,是温存的雨水 ❖ 广场上,鸽子和狗一道闲逛 ❖ 生火煮麦粒的人早已躲到金字塔里去了
❖ 庄子“心斋坐忘” ❖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 杜甫 静者心多妙,先生艺绝伦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1.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 德国承受美学家伊瑟尔理论中的一个重 要概念,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 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 预想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 问世之后,可能消逝的或应当消逝的读 者。
❖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 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
——白居易:《新乐府序》
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曾 经宣称:他期盼的抱负读者,是那些 “毕生争论《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 守灵夜》而其他什么都不做的人。”
3.隐含的读者与现实的读者的关系: 不能完全对应
❖二、文学承受的进展
❖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 “其次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 文学承受的过程。
❖ 2.产生“共鸣”现象的缘由: ❖ 作品的魅力:形象感人,思想情感深刻
❖ 与读者感情的相通:思想观念相通、情感阅 历相像、意志愿望相近
❖ 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 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 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 动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 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 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 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 玉听了,倒也特殊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 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 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 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 章,惋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悟其中 的趣味。”
〔二〕承受动机:
❖ 1.审美动机 ❖ 2.求知动机 ❖ 3.受教动机 ❖ 4.批判动机 ❖ 5.借鉴动机
〔三〕承受心境
❖ 1.指影响阅读的心情状态。 ❖ 2.产生承受心境缘由:社会环境与个人境遇、
身心状态、自然环境。
❖ 3.文学承受心境: ❖ 欣悦 ❖ 抑郁 ❖ 虚静
虚静
❖ 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 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2.兴 味
❖ 兴:孔子“诗可以兴”
❖
宋人朱熹释为“感发志意”
❖ 味:钟嵘《诗品序》“味道说”
❖
“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 读者借助自己的想像和体会,可以在有限的 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
〔二〕异变与复原(差异性与全都性)
❖ 1.异变的表现: ❖ 形象的异变: ❖ 情感的异变: ❖ 思想观念的异变:
❖ 想毕,又懊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 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 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更加 如醉如痴,站了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 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 个字的味道。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 “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 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 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认真忖 度,不觉难过神驰,眼中落泪。
第十五章文学承受过程
文学承受的过程:
❖ 一、文学承受的发生 ❖ 二、文学承受的进展 ❖ 三、文学承受的高潮
❖ 一、文学承受的发生
❖ 〔一〕期盼视野
❖ 1.期盼视野的定义
❖ 西方承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由德国承 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提出。在文学阅读 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承受主体的读者, 基于个人与社会的简洁缘由,心理上往往 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构造。读者的 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 阅读阅历期盼视野,简称期盼视野。
——王国维:《人间词话》26
一个外国人眼里的金庸作品评论
❖ 《射雕英雄传》:对人类的智力提出了质疑。 书中有五个拥有最强内力的人,傲岸地将自 己封为五个方向的虚拟君主。但在小说结尾, 他们惊异地觉察自己并不比一个略有弱智的 青年更强。书中一个似乎拥有罕见美貌和聪 明的女子,最终也为这个青年所拥有。更为 微妙的是,这五个虚拟君主中的那个西方君 主,后来似乎拥有了最强大的内力,但他的 智力状况却更糟——成了一个严峻的失忆症 患者。
❖ 产生异变的缘由:
❖ 1.文学语言的不确定导致异变。文学文本是 一个具有意义不确定及意义空白的召唤构造, 需要读者去填空、对话、兴味。
❖ 2.读者不同的共性化的期盼视野导致异变。 第一,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其次,某 些预定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第三,文学视 野会导致异变。第四,个人阅历会导致异变。 第五,文学欣赏力气会导致异变。
❖ 思考:怎么理解“一千个读 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
❖ 怎么理解“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 特” ?
❖ 文学承受过程中读者再制造的现象及其规律。
❖ “一千个哈姆莱特”中的“一千个”是异变, “一千个哈姆莱特”还是“哈姆雷特”而非 别的什么人物,则是复原。
❖ 所谓异变,是说经由读者阅读制造的“其次 文本”和作者创作的“第一文本”产生了不 同。异变的表现:情感、形象、思想的异变。
2.阅读阅历期盼视野的层次
❖ 文体期盼 ❖ 形象期盼 ❖ 意蕴期盼
❖ 3.期盼视野的形成缘由
❖ 承受者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审美趣味、情感 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 确定的文学艺术素养
❖ 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 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4.期盼视野的类型: ❖ 个人期盼视野和集体期盼视野 ❖ 5.作用: ❖ 预备读者对所读作品内容的取舍 ❖ 预备读者的阅读重点 ❖ 预备读者对作品的根本态度与评价。
净化
止怒莫假设诗,去忧莫假 设乐
——《管子·内业》
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 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读 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 《勤务》诗,可劝薄妇淳。
——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诗》
题西林壁 〔三〕领悟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凹凸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延留
特”。 ❖ 共鸣及其产生的缘由。
❖ 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 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 有余快、有余怒。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学问点:
❖ 期盼视野、承受心境、隐含的读者、召唤构 造、共鸣
❖ 期盼视野及形成缘由及其作用。 ❖ 怎么理解“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
❖ 脂砚斋认为:《红楼梦》的总纲是“色空”、 “梦幻”,作者写的是自己内心的悲愁与苦 闷;
❖ 王希廉认为,是一部感慨家世盛衰之作; ❖ 王国维认为:“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 王梦阮认为,顺治皇帝和董小宛的故事; ❖ 蔡元培认为:是政治小说,“吊明亡,揭清
之失”。 ❖ 景梅久认为:表现了作者的排满思想。
2.产生异变的缘由:
文学语言的不确定和共性化 的期盼视野导致异变
读者的期盼视野导致异变: 政治观念 预定文化观念 文化视野 个人阅历 文学欣赏力气
王国维从自己的视野,把古人的三句词理解为“古 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地: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三境也。
净化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 之后不由自主地到达的一种调整精神、排 遣心情、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2.净化的作用
❖ 一方面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 地,而临时淡忘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苦 恼,以维持心灵的平衡。
❖ 一方面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气的震憾, 使读者的某种心情得以宣泄,使畸变的 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粹。
❖ 《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 而有种种:经学家观看《易》,道学家观看 淫, 才子观看缠绵,革命家观看排满,流言 家观看宫闱秘事……
❖
——鲁迅《集外集拾遗》
❖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四〕期盼遇挫与艺术魅力:
❖ 期盼视野与文本的两种关系: ❖ 1、顺向相应:作品与期盼完全全都。 ❖ 2、逆向遇挫;读者因期盼指向的临时受遏而
❖ 传神文笔足千秋, ❖ 不是情人不泪流; ❖ 可恨同时不相识, ❖ 几番掩卷哭曹候。
❖ 清 永忠
❖ 3、共鸣的种类 ❖ ①个体共鸣 ❖ ②群体共鸣 ❖ ③人类性共鸣
❖ 文学欣赏中的共鸣,是文学作品自身价值实 现的重要途径
❖ 能不能将共鸣的强弱有无视为评价作品的尺 度?
(二)净化
1.净化,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与《诗学》。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激起 哀怜和恐惊,从而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1.填空、对话
伊瑟尔: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 “召唤构造”,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 范围进展再制造。
英加登:文学作品最终完成依靠读者去 “填空”。
伽达默尔〔Hans-George Gadamer〕
❖ 作品意义在读者与文本的“对 话”中生成。文学作品的意义 是开放的,不确定的,处于无 限的对话之中。
❖ 顺向相应与逆向遇挫的结合:
❖ ①以顺向相应唤起读者期盼视野的预定积存; ②以逆向遇挫打破期盼惯性而遣动想象
三 、文学承受的高潮:
❖ 〔一〕共鸣
❖ 1.共鸣是文学承受过程进入高潮的重要 标志,通常指这两种状况:一、在阅读 文学作品过程中,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 情感或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 成的一种猛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二、指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读者 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大致一样或相 近的心情感动和审美感受的现象。
❖ 所谓复原,是说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复原 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阅历及思想见解的 过程。
❖ 复原的缘由:异变有阈限,不能完全无中生 有。不管如何异变,由于特定文字系列组合 的限制,总会含有“第一文本”潜在意义的 某种因素即文本内在的质的规定,如人物身 份、性格、大事等。
❖ 文学承受既有明显的个人差异性,又存在着 广泛的社会共通性。 故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 个哈姆莱特。
〔三〕理解与误会
1.正解与误会
前理解:读者由于期盼视野的存在而 对于作品先入为主的看法
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 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 “对话”,相应者为正解,相悖者 为误会。
2.正误与反误
❖ 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 所抵牾,但符合作品的实际。
❖ 反误,指读者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 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2.隐含的读者形成的缘由:
〔1〕作家的创作动时机预备文本中隐含的读 者 〔2〕作家赐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会预备隐含的 读者。 〔3〕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也会预备隐含的 读者。
❖ 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 痛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 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
——白居易:《寄唐生》
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地而 兴奋,会因扩大和丰富了期盼视野而欣悦。 ❖ 作用:①获得超越期盼视野的新颖艺术空间; ②因扩大和丰富期盼视野而满足 。
❖ 埃及的麦子 ❖ 祭司的预言爬满虎皮 ❖ 麦子随之而来。从没见过的麦子 ❖ 黑色的麦子,紫色的麦子
❖ 那一年尼罗河涨水 ❖ 成群结队的鱼在街头露宿 ❖ 甲虫推动一块块巨石垒成公墓 ❖ 卡住喉咙的不是饥饿,是温存的雨水 ❖ 广场上,鸽子和狗一道闲逛 ❖ 生火煮麦粒的人早已躲到金字塔里去了
❖ 庄子“心斋坐忘” ❖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 杜甫 静者心多妙,先生艺绝伦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1.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 德国承受美学家伊瑟尔理论中的一个重 要概念,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 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 预想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 问世之后,可能消逝的或应当消逝的读 者。
❖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 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
——白居易:《新乐府序》
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曾 经宣称:他期盼的抱负读者,是那些 “毕生争论《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 守灵夜》而其他什么都不做的人。”
3.隐含的读者与现实的读者的关系: 不能完全对应
❖二、文学承受的进展
❖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 “其次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 文学承受的过程。
❖ 2.产生“共鸣”现象的缘由: ❖ 作品的魅力:形象感人,思想情感深刻
❖ 与读者感情的相通:思想观念相通、情感阅 历相像、意志愿望相近
❖ 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 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 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 动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 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 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 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 玉听了,倒也特殊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 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 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 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 章,惋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悟其中 的趣味。”
〔二〕承受动机:
❖ 1.审美动机 ❖ 2.求知动机 ❖ 3.受教动机 ❖ 4.批判动机 ❖ 5.借鉴动机
〔三〕承受心境
❖ 1.指影响阅读的心情状态。 ❖ 2.产生承受心境缘由:社会环境与个人境遇、
身心状态、自然环境。
❖ 3.文学承受心境: ❖ 欣悦 ❖ 抑郁 ❖ 虚静
虚静
❖ 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 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2.兴 味
❖ 兴:孔子“诗可以兴”
❖
宋人朱熹释为“感发志意”
❖ 味:钟嵘《诗品序》“味道说”
❖
“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 读者借助自己的想像和体会,可以在有限的 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
〔二〕异变与复原(差异性与全都性)
❖ 1.异变的表现: ❖ 形象的异变: ❖ 情感的异变: ❖ 思想观念的异变:
❖ 想毕,又懊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 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 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更加 如醉如痴,站了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 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 个字的味道。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 “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 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 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认真忖 度,不觉难过神驰,眼中落泪。
第十五章文学承受过程
文学承受的过程:
❖ 一、文学承受的发生 ❖ 二、文学承受的进展 ❖ 三、文学承受的高潮
❖ 一、文学承受的发生
❖ 〔一〕期盼视野
❖ 1.期盼视野的定义
❖ 西方承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由德国承 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提出。在文学阅读 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承受主体的读者, 基于个人与社会的简洁缘由,心理上往往 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构造。读者的 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 阅读阅历期盼视野,简称期盼视野。
——王国维:《人间词话》26
一个外国人眼里的金庸作品评论
❖ 《射雕英雄传》:对人类的智力提出了质疑。 书中有五个拥有最强内力的人,傲岸地将自 己封为五个方向的虚拟君主。但在小说结尾, 他们惊异地觉察自己并不比一个略有弱智的 青年更强。书中一个似乎拥有罕见美貌和聪 明的女子,最终也为这个青年所拥有。更为 微妙的是,这五个虚拟君主中的那个西方君 主,后来似乎拥有了最强大的内力,但他的 智力状况却更糟——成了一个严峻的失忆症 患者。
❖ 产生异变的缘由:
❖ 1.文学语言的不确定导致异变。文学文本是 一个具有意义不确定及意义空白的召唤构造, 需要读者去填空、对话、兴味。
❖ 2.读者不同的共性化的期盼视野导致异变。 第一,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其次,某 些预定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第三,文学视 野会导致异变。第四,个人阅历会导致异变。 第五,文学欣赏力气会导致异变。
❖ 思考:怎么理解“一千个读 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
❖ 怎么理解“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 特” ?
❖ 文学承受过程中读者再制造的现象及其规律。
❖ “一千个哈姆莱特”中的“一千个”是异变, “一千个哈姆莱特”还是“哈姆雷特”而非 别的什么人物,则是复原。
❖ 所谓异变,是说经由读者阅读制造的“其次 文本”和作者创作的“第一文本”产生了不 同。异变的表现:情感、形象、思想的异变。
2.阅读阅历期盼视野的层次
❖ 文体期盼 ❖ 形象期盼 ❖ 意蕴期盼
❖ 3.期盼视野的形成缘由
❖ 承受者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审美趣味、情感 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 确定的文学艺术素养
❖ 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 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4.期盼视野的类型: ❖ 个人期盼视野和集体期盼视野 ❖ 5.作用: ❖ 预备读者对所读作品内容的取舍 ❖ 预备读者的阅读重点 ❖ 预备读者对作品的根本态度与评价。
净化
止怒莫假设诗,去忧莫假 设乐
——《管子·内业》
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 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读 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 《勤务》诗,可劝薄妇淳。
——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诗》
题西林壁 〔三〕领悟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凹凸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延留
特”。 ❖ 共鸣及其产生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