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生态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合种群定义为一个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相互作用的局域种 群的集合;
集合种群动态特征表现为局域种群的连续周转、局域灭绝 和再侵占。
集合种群判断
要判断一组局域种群是否为一个集合种群,必须要知道这 些局域种群中的一些种群会在生态时间内灭绝;
某一局域种群灭绝后会有一些个体从临近种群中迁移过来, 重新占领该斑块。
随着时间推移,集合种群整体的数量变化小于各局域的数量变化。
Levins关于集合种群的定义
Levins将集合种群(metapoputation)定义为“种群的种 群( a population of populations) ”,也即一个相对独 立的区域内各局域种群( local population)的集合,各局 域种群通过一定程度的个体迁移成为整体。
种群是物种的基本单位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在自然中,门纲 目科属种等分类单元是按物种的特征及进化中的亲缘关系 来划分的,唯有种才是真实存在;
从进化观点看,种群是一个演化单位; 从生态学观点看,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
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也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任何一个种群在自然界都不能孤立存 在,而是与其他物种的种群一起形成群落;
如果方差=均数,则为随机分布; 方差>均数,则为集群分布; 方差<均数,则为均匀分布。
空间分布指数法
空间分布指数(index of dispersion)就是由方差和均数 的关系决定的,即 I (空间分布指数) = V (方差) / M (均数)
空间分布指数常被用来检查种群的分布型, 当I=1,随机分布 当I<l,均匀分布(比随机分布更均匀) 当I>1,集群分布(比随机分布更集群)
种群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或称种群生物学 (Population biology)是以同种个体群为对象,研究其 数量动态、分布、生活习性、特性分化及发生发展的一门 学科;
种群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可远溯至18世纪末,马尔萨斯发表 的《人口论》中所提出的思想,即自然界的人和生物种都 具数量变化规律的特点。以后,经历过一段较长的时期才 逐渐形成种群生态学这门学科。
其后是各种聚集度指标和一些回归公式被广泛应用。 这些方法将种群空间格局可以分为3 类:即均匀(规则) 分
布、聚集分布、随机分布。
研究种群分布型的实用意义
提高抽样技术的估值效应,抽样技术的有效性是依赖于生 物种群的分布型类型;
提高对害虫种群田间试验设计的质量:如果预先了解该种 害虫的分布型,便可对试验误差大小有所估计;
物种、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可由下表列出的4个物种和7个群落来 说明,每个物种有几个种群,分布在不同群落,每一个群落中含有几 个属于不同物种的种群。
种群划分
自然种群(如某一湖泊中的鲤鱼种群和秦岭山地的大熊猫 种群等);
实验种群(如实验条件下人工饲养的果蝇种群和小白鼠种 群);
单种种群(如以面粉饲养的拟谷盗种群); 混种种群(如把两种草履虫养在同一容器内以研究种间竞
均匀分布
个体之间的距离要比随机分布更为一致。均匀分布是由于 种群成员间进行种内竞争引起的。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 争阳光(树冠)和土壤中营养物(根际),沙漠中植物为 竞争水分;
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是形成 均匀分布的另一原因。
集群分布
最普通最常见,这种分布型是动植物对生境差异发生反应 的结果,同时也受气候和环境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生殖 方式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
种群概念与基本特征 种群生命表 种群数量变动与调节 种群关系与种群生态对策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种群的概念 种群统计学 种群的分布型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的扩散与迁移 种群的年龄结构 种群性比率 种群的多型现象
一、种群的概念
种群的概念
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 种有机体的集合群。
害虫种群密度取样方法
网捕法 灯诱法 色诱法 吸捕器法 拍打击落法 标记重捕法
标记重捕
对不断移动位置的动物,直接记数很困难,可应用标记重捕法; 在调查样地上,随机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
定时间重捕; 根据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假设,
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总数: N : M = n : m N = M x n /m N :样地上的个体总数,M :标记个体数, n :重捕个体 数, m :重捕样本中捕获的标记数
也有人把种群称为“凡是占据某一地区的某个种的个体总 和”(Frieoce,1930);
“一个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 同种有机体”(Merrlle,1981) 。
种群的基本成分
种群的基本构成成分是具有潜在互配能力的个体,种群是 物种具体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一个物种通常可以包括许多种群,不同种群间存在着明显 的地理隔离,长期隔离的结果有可能发展为不同的亚种, 甚至产生新的物由一群个体组成的种群; 集合种群表示一组局域种群构成的种群,指由于栖息地破
碎化后,在相对独立地理区域内各小生境上局域种群的集 合,局域种群通过一定程度的迁移而成为一体。
集合种群研究的核心
集合种群研究的核心是将空间看成是由栖息地斑块 ( habitat patch)构成的网络,探讨这些斑块网络中的各 局域种群间的灭绝与再定殖的动态变化;
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所描述的是生境斑块中局域 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 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 ➢在一个区域内,所有局域种群构成一个集合种群,它是 种群概念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
集合种群及其动态模式图
集合种群及其动态模式图(仿Krebs, 2000) 圆圈代表生物斑块;点代表生物个体。箭头表示个体在斑块间的迁移。
种群的数量统计
绝对密度:单位面积内或空间内的实有个体数; 相对密度:只能获得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如每公倾
有10只黄鼠是绝对密度,而100个铗子的日捕获10只则是 相对密度; 种群密度估计要建立在样方密度基础上,样方设计要合理; 一些植物或显眼动物,可使用总数量调查法,如从一个 0.1平米样方中甲虫的数量可外推出整块田的种群数量。
该理论主要用于昆虫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的研究,考虑昆虫 的迁徙、扩散、栖息地选择、灭绝风险等问题。
生态学研究的3个空间尺度
局域尺度
个体在这一尺度内完成取食和繁殖等活动
集合种群尺度 扩散个体在不同的局域种群之间迁移
地理尺度
一个物种所占据的整个地理区域,一般个体不会扩 散出该区域
种群与局域种群比较
种群定义为一个一定时间内具有相互作用的同种个体的集 合;
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基因组成,区别于其他物种,但 基因亦处于变动之中。
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每 个个体的形态结构基本一致。哺乳类,鸟类,两栖类和昆 虫都是单体生物的例子;
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结构 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大 多数植物,海绵,水螅和珊瑚是构件生物,构件通常包括 叶子,芽和茎,花也是一种类型的构件。高等植物通过积 累构件而生长。
害虫种群密度调查
害虫种群密度调查是昆虫生态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基础, 目前以人工监测为主, 监测设备主要依据昆虫趋化性及物 理学反应两个特性而设计, 昆虫性信息素和黑光灯是应用 比较广泛的技术。
害虫种群密度调查
依据对植物取样的部位, 害虫调查取样分为: ➢ 植物的部分: 在木本植物上, 往往统计一段树枝的昆 虫数量, 作为害虫种群相对密度。例如中国在棉蚜越 冬监测中, 以越冬寄主不同部位15 cm 树枝上棉蚜数 量为标准。 ➢ 植物的整体: 以整体植物为单位, 统计害虫种群数量。
争) 。
种群主要特征
数量特征:受4个基本参数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 出率)影响;
空间分布特征:种群具有一定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聚集 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小范围的分布称为分布格 局(distribution pattern),大范围的分布称为地理分布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二、种群统计学
种群统计学
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有的各种群体特征,种群密度; 初级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次级种群参数:性比,年龄结构,种群增长率; 种群统计学(demography)是关于种群的出生、死亡、
迁移、性比、年龄结构等的统计学研究。
种群密度
每单位空间内个体的数量就称为种群的原始密度(crude density);
种群遗传学与种群生物学
种群遗传学研究种群的遗传过程,包括遗传变异、选择、 基因流、突变和遗传漂变等;
20世纪60年代,生物学家发现种群个体数量变动和遗传 特性动态有密切的关系,力图将这两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整 合起来,提出了种群生物学。
集合种群
局域种群(local population)指的是同一个种的,并且以 很高的概率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集合; ➢斑块(patch)指的是局域种群所占据的空间区域;
在某一单位空间内,种群并不占据所有的空间,每一个生物都 只能在适合它们生存的地方生活和生长,这样导致种群的斑点 状分布,所谓生态密度(ecological density),就是按照生 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
密度是最重要的种群参数之一,它部分地决定着种群的能流、 资源的可利用性、种群内部生理压力的大小以及种群的散布和 种群的生产力。
空间分布格局的其他检验方法
空间格局的检验方法很多,如Grieg-Smith(1952)提 出的等级方差分析法(hierarchical analysis of variance)
对种群调查或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如属于随机分布时, 把资料进行平方根转换;如属聚集分布时,则需要进行对 数转换,才能使均数(m)与方差(S2)独立。
种群的分布型
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方式或配置特点,称为种群空间分 布型(种群空间格局distribution pattern );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大致可分为3类: 均匀分布型(uniform) 随机分布型(random) 集群分布型(clumped)
集群分布有程度上和类型上的不同。集群的大小和密度可 能差别很大,每个集群的分布可以是随机的或非随机的, 而每个集群内所包含的个体,其分布也可以是随机的或非 随机的。
种群空间分布型的调查方法
分层随机抽样法:将总体(棉田、稻田或豆田)按其变异程度 (品种、长势、生育期)选出若干同质田块并规划为区组(区 层),在此区组内进行随机抽样;也可以再将每个区组分成若 干个面积大小一致的小区,再在小区内进行随机抽样;
通过将总体划为区组,区组等分为小区,由各小区中抽样所组 成的区组样本, 很能代表总体变异的面貌;其次, 在各小区内的 样点是随机抽取,因而所得数据又具有该区组的变异性。能够 同时具备总体代表性和区组的变异性性质的数据资料是很为理 想的方法。
空间分布格局的检验方法
检验空间分布型的方法之一是计算各样方中的个体数量, 然后对含有不同个体数的样方进行分析,利用这些分析资 料就可以计算样方的均数和方差;
种群的分布格局
三种种群分布型或格局(Smith, 1980)
种群分布的3种格局
随机分布
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 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
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 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才产生随机分布。例 如,森林地被层中的一些蜘蛛,面粉中的黄粉虫。
信息技术在种群密度监测的前景
信息技术在害虫种群监测中应用前景广阔,计算机视觉、 声音信号、传感器、雷达和遥感等在害虫密度估算中的有 巨大潜力,对未来农田生态系统中害虫预测和综合管理具 有重要意义。
三、种群的分布型
种群空间格局研究
种群空间格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 段: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是以少数离散型概率分布为主要 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