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教学反思(通用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蚂蚁》教学反思(通用3篇)
《蚂蚁》教学反思(通用3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收集的《蚂蚁》教学反思(通用3篇),欢送阅读与收藏。

上完《蚂蚁》一课后,我细细反思,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新课标给根底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同时也给我们这些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中都认识到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可见充分地读书是一个培养语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读的重要性毋庸多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才能读出情,读出趣,读出乐,读出思,而不至于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呢?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一只蚂蚁畏畏缩缩地爬上了我的书桌,如同一个成功的偷渡者”(自由读)“他慎重地左顾右盼,慢慢地朝着一个方向迈出了几步,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往另一个方向试探。

”(齐读)学生读时兴趣盎然。

与此同时,我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闭着眼睛想像读等等。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在“读”字上苦下功夫,语文教学出现了勃勃的生机,与此同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课仅仅靠读行吗?我认为答案是否认的。

孔子曰:“学而不思那么惘。

思而不学那么怠。

”可见,语文教学中,读与思应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

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提问题。

在《蚂蚁》一
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到课后题去寻求问题,提出问题,并采用在黑板上贴小问号的形式激发学生质疑。

通过朗读、思考、查找资料,师生共同把小问号逐一翻开,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我自己比拟喜欢的是研究作者运用拟人手法的运用,在此点作为切入角度我出示6个问题之后,让学生思考、合作交流,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也肯定,同时指其缺乏。

我想:即使学生答复的幼稚,浅薄,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宏大的。

让学生开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

跨越式教学最重要的是在把握教材的根底上超越教材,加大信息量,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除了引导学生读文品析,还把写作也作为教学的重点。

从《蚂蚁》一文可知,感悟式写法必须借助联想,同时联想还得有恰当的契合点。

《蚂蚁》一文就以“自足于眼前幸福,无法主宰命运”为契合点。

我让同学们在原作的根底上,找个契合点,由物及人进展联想,续写一段自己的感悟。

在这个环节中:
1、以四人为一小组,互阅习作,以训练中的两个要点为标准,推荐最优秀的写作片段一那么。

2、小组代表上台朗读习作,学生互相点评。

3、教师总结,并让学生在原作上加以修正。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

学生只有在身心完全放松,精神高度自由和愉悦的状态下,灵性才会自然而快捷地产生。

在这种情况下进展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神效。

我在执教《蚂蚁》一课时,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活动的舞台。

学生在这个舞台上质
疑、释疑、创造。

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

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

正因为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效劳,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高涨,思维的火花不断地涌现,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每一个孩子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身体构造,我们准备了工具和材料,走出教室,来到操场,上了一节具有特殊意义的课——这是同学们学习科学之后的第一次实地观察动物活动。

课堂上,我首先向同学们讲解了观察的目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来到操场上。

小家伙们用从家里带来的甜点心、糖块、果皮和馒头等引来了蚂蚁,然后便用我分发的放大镜开始观察,这项活动比拟简单,一会儿功夫,每个同学便将蚂蚁的身体构造观察得清清楚楚。

同学们对于此项活动的兴致很高意犹未尽,这完全是我意料之中的。

我索性按方案让他们继续各自的观察活动,并再次强调在观察时要仔细认真。

同时,作为奖励,我将事先准备的樟脑球分发给他们,并指导他们使用:在蚂蚁经过的地方画一条线,或者画一个圆圈将一只蚂蚁圈起来,再观察蚂蚁的行动发生哪些变化,最终,活动取得了圆满结果。

回忆这次观察活动,我认为在组织学生观察小动物时,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尽可能在自然状态下进展观察,这也是观察生物的根本要求。

当我发现有的同学急于知道蚂蚁遇到食物后的表现,便将食物直接放在了蚂蚁面前,便马上提醒他们应该将食物放在离蚂蚁稍远
一点的地方。

同时,让他们思考其中的道理,进而引导他们查找资料了解到蚂蚁头部触角的作用。

2、要鼓励学生做到一边观察一边思考。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蚂蚁遇到小块食物时,便单独将食物搬回巢穴,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行进方向,显得比拟轻松;如果遇到稍微大一点的食物,只靠一只蚂蚁搬运起来比拟吃力时,它便会将食物拖回巢穴,这时如果再有一只蚂蚁赶过来帮助,两只蚂蚁又会侧着身子来搬运;如果遇到比拟大的食物,最先发现食物的蚂蚁,总是在食物上前后左右地考察一番,然后便赶回巢去搬来救兵,而且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搬来的救兵总是恰如其分不多也不少,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么多蚂蚁竟然可以同时用力。

3、观察活动要有时间上的保证。

限于课堂教学实际,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进展观察,但是许多时候为了获得一个准确的结果,必须对事物进展长时间观察。

《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为了观察昆虫的活动,他常常要用上半天甚至用上一天的时间,正是由于他的勤奋观察,才成就了《昆虫记》这一世界名著。

4、要注意做到反复观察。

以观察蚂蚁为例,要注意观察不同环境、不同种类蚂蚁的生活习性与身体构造,这样才能对蚂蚁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

另外,能够做到反复观察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人顽强坚忍的行事毅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素养。

了解蚂蚁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的途径很多,可以查阅书籍资料,可以上网搜索,可以询问他人,但是相比而言,通过自己亲历亲为的客观观察而得到的知识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百闻不如一见”,“绝知此事要躬行”等强调的都是这一点。

在实地观察的根底上,教师再指导学生就自己遇到的问题通过上网搜索或是查阅书籍资料寻求答案,往往能够得到非同寻常的结果。

在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当下,保护动物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并不陌生。

在我看来,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动物是建立在学生与动物之间深厚情感的根底上,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也就意味着对于动物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充分了解。

当蚂蚁遇到用樟脑丸画出的横线马上回避,这种现象说明蚂蚁并不喜欢樟脑这样的'气味,可是有的学生却用樟脑丸在蚂蚁巢穴洞口画上圆圈,甚至有的学生将樟脑丸放在了蚂蚁巢穴洞口上,这样的行为对于蚂蚁来说显然是过于残忍。

这时候,教育学生要保护小动物也就有了特别的意义,也会收到非同一般的效果。

当然,无论是对于作为教师的我来说,还是对于学生而言,这都是一节普通的科学课,这样的课堂既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更有师生共同参与观察活动过程中的灵动生成,而最终的目标一个,那就是为了学生主动安康全面的开展。

也许,一次观察活动,一次说服教育,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不能改变什么,或者至少就眼前意义上于学生的知识增长来说作用不是很大,甚至在许多人看来,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只需要教师在黑板上写一写,或者让学生在书上划一划,记一记,背一背,就完事大吉。

但是,我觉得,组织学生进展一次观察活动,至少可以让他们知道除了记忆背诵之外,还有这样一种学习方式;除了教室课桌之外,还有大自然这样一种学习场所;除了学习现成的知识之外,至少可以让他们树立一种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经历了这样的课堂,学生能够获得
根本的观察方法,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观察热情必将逐步提高,进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这让我回想起在《认识石头》一课时,当我由衷地对同学们采来的石头表示惊喜时,当我真诚地赞赏他们的采石行为时,当我同他们一起砸开石头时,当我们一起弄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理石时,我想同学们的收获一定很多很多。

所有这些都远远超出了观察蚂蚁这一活动本身,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讲授自然科学课程时,应该好似是微微翻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这样看来,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观察蚂蚁的意义,便显得十分重要了。

《蚂蚁》是四上动物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

喜受小动物之情可以说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当他们发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

这节课的意图在于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此外,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展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课前,我让学生去抓蚂蚁,上课时带来,可是在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带来,因此这节课的内容我临时更改了一下。

让学生先观察小蚂蚁的图片,说说你观察到的蚂蚁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将蚂蚁画下来。

然后共同回忆蝗虫的身体特征,并同时出示蝗虫与蚂蚁的图片,小组间讨论一下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讨论的很热烈,可总有这么几个孩子像在捣乱似的。

我一开始也没多大注意,后来我就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而且我也尽量引导学生说出蝗虫和蚂蚁的一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可是学生对此好象很茫然。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要想学生在观看图片的情况下,要想学生说出怎样的想法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我就设想这节课
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观察蚂蚁的兴趣,让学生课后去观察,然后再去找蚂蚁,把交流的环节放到下一节课上来。

于是我组织学生观看了《蚂蚁》录象,学生对录象中的蚂蚁活动很感兴趣,纷纷提出一些问题:蚂蚁为什么要群
居?蚂蚁怎么会有那么大力气???有些问题我组织学生答复了,而有些我成心没有答复,而是想让学生课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找出答案来。

录象当中问到:你想去了解奇妙的蚂蚁世界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想”。

我想这就是我要的效果。

趁热打铁,我就要求学生课后去观察蚂蚁,并参照书本写成实验报告。

从课后收上来的作业当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观察到的连我都没有想到过,而且也符合情理的,实在是值得表扬,但对于个别学生,这样的活动是很难组织的,因为学生的自觉性并不高,兴趣归兴趣,可让他动手去做(课上的实验也只是留于形式更何况课后的自主性探究活动了)就很难了。

科学课中有些活动在课上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课后或课前同样自主的进展探究活动也是科学课的有机组成局部。

这一点也是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