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通痹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对疼痛及炎症的影响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组均治疗4周。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结束时评估中医证候积分[6],包 括颈肩疼痛、活动不利、肢体麻木,采用1~4级评分 法,分数越高则症状越重。
评估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颈椎病病情及疼痛情 况,根据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估颈椎 病病情[7],包括主观症状、临床体征、适应能力, 总分0~100分,分数越高则病情越轻。根据视觉模拟 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8],由无至重依次为 0~10分。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颈椎疾病,如骨结核、关 节骨折或脱位;②严重脏器功能衰竭;③近2周接受 过相关治疗或颈椎手术;④患有肩周炎、网球肘等疾 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患者取靠坐位,保持颈部
前倾15°~30°,使用自身总质量10%~15%为牵引质 量,使患者感受到颈部受牵且无不适,日1次,每次 牵引20~30min。
观察组 40 治疗前
对照组 39
61.85±6.43 62.00±6.52
6.05±1.21 6.00±1.18
t
0.103
0.186
P 观察组 40 治疗后 对照组 39
0.918 84.65±8.13* 71.00±7.37*
0.853 1.75±0.59* 3.00±0.82*
t
7.812
7.792
综上所述,温经通痹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神经根 型颈椎病,能缓解颈肩疼痛、肢体麻木症状,改善颈 椎功能,降低炎症反应,减轻炎性损伤。
[参考文献] [1]郭新年,口锁堂.穴位深刺合整脊手法推拿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20,29(1):121-123. [2]段小素,屈涛.蠲痹汤加减联合神经阻滞治疗神 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药材,2019, 42(1):219-221. [3]杨勇,陈文静,郑伟,等.理筋正骨手法联合中 药热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湖北 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1):98-101. [4]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 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J].中华外科杂 志,2018,56(6):401-402. [5]陈金水,范恒,徐巍,等.中医学[M].9版.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 [7]张鸣生,许伟成,林仲民,等.颈椎病临床评价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 复杂志,2003,25(3):151-154. [8]LANGLEY G B , SHEPPEARD H.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Its use in pain measurement[J]. Rheumatol Int,1985,5(4):145-148. [9]范迪慧,沈来华,边晓东,等.施氏温针对神经 根型颈椎病炎症状况内皮素丙二醛水平的影响 及其机制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 (5):702-705. [10]YUICHI F,YOSUKE M,AKIKO K, et al.P3-4-3.C5/C6/C7 myotome of upper limb muscles documented by MRI-confirmed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J].Clin Neurophysiol,2018,129(5):42. [11]曹逸,刘瑜.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88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9,26(1):
抽取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清晨空腹静脉血3mL,离 心取上清液,用免疫荧光法测定白介素-6(IL-6)水 平,试剂盒(瑞莱生物科技江苏有限公司)。用化学 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 死因子-α(TNF-α)水平,试剂盒(苏州立禾生物 医学工程有限公司)。
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 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 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共79例,均为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我院 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6~73 岁,平均(59.85±5.73)岁;病程1~5年,平均 (2.34±1.28)年。对照组39例,男21例,女18例; 年龄45~74岁,平均(60.12±5.82)岁;病程1~6 年,平均(2.31±1.2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0.939 0.75±0.38* 1.82±0.84*
t
7.105
6.437
7.325
P
<0.001
<0.001
<0.00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两组治疗前后CASCS、VAS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ASCS、VAS评分比较 (分, x±s )
时间
组别 例
CASCS
VAS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 准[4]。中医诊断属痹证范畴[5],中医辨证分型为风 寒阻络证,主症为颈肩疼痛、肢体麻木,次症为颈部 僵硬、活动不利、肢体酸冷、恶寒畏风,舌淡红、苔 白,脉弦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②既往有外 伤史或慢性劳损;③CT检查提示神经根管变窄、椎体 后赘生物;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观察组 40 3.20±1.38 3.05±1.23 2.85±1.13 治疗前
对照组 39 3.23±1.41 3.00±1.21 2.87±1.18
t
0.096
0.182
0.077
P 观察组 40 治疗后 对照组 39
0.924 0.85±0.42* 2.05±0.98*
0.856 0.95±0.48* 2.00±0.91*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7月 第37卷7期(总第342期)
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Vol.37 No.7
温经通痹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对疼痛及炎症的影响
杨广营,杨 柯,娄本海 (河南省长葛市人民医院骨科,河南 长葛 461500)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1。
·1112·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7月 第37卷7期(总第342期)
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Vol.37 No.7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x±s )
时间 组别 例 颈肩疼痛 活动不利 肢体麻木
<0.00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5 讨 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与以下3点有关:①
机械性压迫使背根神经节水肿,使伴行的静脉发生瘀 滞,导致筋膜室综合征及缺血的发生,引起颈痛、肢 体麻木;②背根神经节、游离神经末梢及窦椎神经受 到机械性刺激、炎症损伤后,可通过脊神经的传入 神经纤维产生根性痛;③炎性物质因纤维环的破裂 而释放,使神经根内血管通透性增加,并激活血管 内皮细胞,使血管内径减小,导致神经根充血、水 肿[9 。 -10] 牵引治疗是目前常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 病的疗法之一,可通过限制颈椎活动,减少机械性压 迫,使颈部组织水肿、充血消退,并且能使颈部肌力 恢复平衡,缓解膨出的椎间盘压迫周围组织[11]。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阻络证;温经通痹汤;穴位敷贴;疼痛;炎症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颈椎病类型,多发 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颈部及周围疼痛、麻木,颈 椎功能及活动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1]。神经 根型颈椎病患者约占颈椎病患者的60%。目前西医 治疗通常以镇痛抗炎药物、颈椎牵引、红外线照射 为主,能够部分缓解症状。中医认为该病多由风寒 侵袭、气运不畅,所致经络受阻,引起酸麻、疼痛 感,而温经通痹汤具有活血化瘀、宣痹通络之效, 穴位敷贴可缓解局部肌肉痉挛、减轻神经根所受刺 激及压迫[2-3]。本研究分析温经通痹汤联合穴位贴敷 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对VAS评分及炎症指标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中图分类号]R274.981.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21)07-1112-03
[摘 要] 目的:观察温经通痹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阻络证的效果。方法:79例随 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用牵引治疗,观察组40例加用温经通痹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结果:两组中医证候积 分(包括颈肩疼痛、活动不利、肢体麻木)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 CASCS总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评分均降低(P<0.05),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IL-6、IL-1β、TNF-α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 组(P<0.05)。结论:温经通痹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阻络证能缓解颈肩疼痛、肢体麻木症 状,改善颈椎功能,降低炎症反应,减轻炎性损伤。
t
0.031
0.181
0.063
P 观察组 40 治疗后 对照组 39
0.975 15.93±2.07* 26.77±3.15*
0.857 1.19±0.55* 2.83±0.87*
0.950 5.34±1.16* 9.15±1.74*
t
18.120
10.041
11.478
P
<0.001
<0.001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经通痹汤联合穴位 敷贴治疗。①温经通痹汤药用附子、豨签草、土鳖 虫、羌活各10g,花椒、干姜各12g,乌梢蛇、当归、 丹参各15g,蜂房9g,水煎取汁300mL,早晚分服, 日2次。②穴位敷贴选取大杼、大椎、肩中俞、肩井 穴,以痹症方(独活、桑寄生、川芎、杜仲、牛膝 等 )进行敷贴,肩痛加贴肩髃、天宗、臂膈穴,头痛 加贴天柱、内关,手麻加贴内关、外关、曲池、手三 里,日1次,1次3~5h。
P
<0.00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0.001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比较 (ng/L, x±s )
时间 组别 例 IL-6
IL-1β
TNF-α
观察组 40 44.33±5.78 6.62±1.24 17.46±3.52 治疗前
对照组 39 44.29±5.72 6.57±1.21 17.51±3.58
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主因风、寒、湿邪感 筋骨、肌肉,以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壅塞,主要病 机为筋脉失养、拘急,故治疗应以温经除湿、祛风散 寒为主。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结束时,两组颈肩疼
痛、活动不利、肢体麻木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 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CASCS总分较治疗前升 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VAS评分降低,观察组低于 对照组,IL-6、IL-1β、TNF-α降低,观察组低于 对照组。说明温经通痹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神经根型 颈椎病,能显著改善颈肩疼痛、肢体麻木症状,改善 颈椎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温经通痹汤方中附子、花 椒可祛寒止痛、温阳补火,干姜可通脉祛寒、燥湿 温中,豨签草可通利关节、除湿祛风,羌活可祛风 止痛、散寒除湿,土鳖虫、蜂房、乌梢蛇可通经活 络、解痉息风,丹参、当归可活血通络[12-13]。现代 药理研究表明,附子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可缓解 平滑肌痉挛;干姜、羌活具有镇痛解热的作用;蜂 房、乌梢蛇具有抗炎、镇痛、调节免疫的作用[14]。 穴位敷贴通过将痹症方贴于特定穴位,起到促进局 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还能够减少神经 根受到病变结构的压迫,从而使纤维组织消肿,起到 止痛作用[15]。
·1113·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7月 第37卷7期(总第342期)
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Vol.37 No.7
中药三方合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
周琳琳 (河南省南阳市张仲景医院妇产科,河南 南阳 473000)
治疗前、治疗结束时评估中医证候积分[6],包 括颈肩疼痛、活动不利、肢体麻木,采用1~4级评分 法,分数越高则症状越重。
评估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颈椎病病情及疼痛情 况,根据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估颈椎 病病情[7],包括主观症状、临床体征、适应能力, 总分0~100分,分数越高则病情越轻。根据视觉模拟 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8],由无至重依次为 0~10分。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颈椎疾病,如骨结核、关 节骨折或脱位;②严重脏器功能衰竭;③近2周接受 过相关治疗或颈椎手术;④患有肩周炎、网球肘等疾 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患者取靠坐位,保持颈部
前倾15°~30°,使用自身总质量10%~15%为牵引质 量,使患者感受到颈部受牵且无不适,日1次,每次 牵引20~30min。
观察组 40 治疗前
对照组 39
61.85±6.43 62.00±6.52
6.05±1.21 6.00±1.18
t
0.103
0.186
P 观察组 40 治疗后 对照组 39
0.918 84.65±8.13* 71.00±7.37*
0.853 1.75±0.59* 3.00±0.82*
t
7.812
7.792
综上所述,温经通痹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神经根 型颈椎病,能缓解颈肩疼痛、肢体麻木症状,改善颈 椎功能,降低炎症反应,减轻炎性损伤。
[参考文献] [1]郭新年,口锁堂.穴位深刺合整脊手法推拿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20,29(1):121-123. [2]段小素,屈涛.蠲痹汤加减联合神经阻滞治疗神 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药材,2019, 42(1):219-221. [3]杨勇,陈文静,郑伟,等.理筋正骨手法联合中 药热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湖北 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1):98-101. [4]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 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J].中华外科杂 志,2018,56(6):401-402. [5]陈金水,范恒,徐巍,等.中医学[M].9版.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 [7]张鸣生,许伟成,林仲民,等.颈椎病临床评价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 复杂志,2003,25(3):151-154. [8]LANGLEY G B , SHEPPEARD H.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Its use in pain measurement[J]. Rheumatol Int,1985,5(4):145-148. [9]范迪慧,沈来华,边晓东,等.施氏温针对神经 根型颈椎病炎症状况内皮素丙二醛水平的影响 及其机制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 (5):702-705. [10]YUICHI F,YOSUKE M,AKIKO K, et al.P3-4-3.C5/C6/C7 myotome of upper limb muscles documented by MRI-confirmed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J].Clin Neurophysiol,2018,129(5):42. [11]曹逸,刘瑜.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88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9,26(1):
抽取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清晨空腹静脉血3mL,离 心取上清液,用免疫荧光法测定白介素-6(IL-6)水 平,试剂盒(瑞莱生物科技江苏有限公司)。用化学 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 死因子-α(TNF-α)水平,试剂盒(苏州立禾生物 医学工程有限公司)。
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 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 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共79例,均为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我院 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6~73 岁,平均(59.85±5.73)岁;病程1~5年,平均 (2.34±1.28)年。对照组39例,男21例,女18例; 年龄45~74岁,平均(60.12±5.82)岁;病程1~6 年,平均(2.31±1.2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0.939 0.75±0.38* 1.82±0.84*
t
7.105
6.437
7.325
P
<0.001
<0.001
<0.00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两组治疗前后CASCS、VAS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ASCS、VAS评分比较 (分, x±s )
时间
组别 例
CASCS
VAS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 准[4]。中医诊断属痹证范畴[5],中医辨证分型为风 寒阻络证,主症为颈肩疼痛、肢体麻木,次症为颈部 僵硬、活动不利、肢体酸冷、恶寒畏风,舌淡红、苔 白,脉弦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②既往有外 伤史或慢性劳损;③CT检查提示神经根管变窄、椎体 后赘生物;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观察组 40 3.20±1.38 3.05±1.23 2.85±1.13 治疗前
对照组 39 3.23±1.41 3.00±1.21 2.87±1.18
t
0.096
0.182
0.077
P 观察组 40 治疗后 对照组 39
0.924 0.85±0.42* 2.05±0.98*
0.856 0.95±0.48* 2.00±0.91*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7月 第37卷7期(总第342期)
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Vol.37 No.7
温经通痹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对疼痛及炎症的影响
杨广营,杨 柯,娄本海 (河南省长葛市人民医院骨科,河南 长葛 461500)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1。
·1112·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7月 第37卷7期(总第342期)
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Vol.37 No.7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x±s )
时间 组别 例 颈肩疼痛 活动不利 肢体麻木
<0.00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5 讨 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与以下3点有关:①
机械性压迫使背根神经节水肿,使伴行的静脉发生瘀 滞,导致筋膜室综合征及缺血的发生,引起颈痛、肢 体麻木;②背根神经节、游离神经末梢及窦椎神经受 到机械性刺激、炎症损伤后,可通过脊神经的传入 神经纤维产生根性痛;③炎性物质因纤维环的破裂 而释放,使神经根内血管通透性增加,并激活血管 内皮细胞,使血管内径减小,导致神经根充血、水 肿[9 。 -10] 牵引治疗是目前常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 病的疗法之一,可通过限制颈椎活动,减少机械性压 迫,使颈部组织水肿、充血消退,并且能使颈部肌力 恢复平衡,缓解膨出的椎间盘压迫周围组织[11]。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阻络证;温经通痹汤;穴位敷贴;疼痛;炎症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颈椎病类型,多发 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颈部及周围疼痛、麻木,颈 椎功能及活动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1]。神经 根型颈椎病患者约占颈椎病患者的60%。目前西医 治疗通常以镇痛抗炎药物、颈椎牵引、红外线照射 为主,能够部分缓解症状。中医认为该病多由风寒 侵袭、气运不畅,所致经络受阻,引起酸麻、疼痛 感,而温经通痹汤具有活血化瘀、宣痹通络之效, 穴位敷贴可缓解局部肌肉痉挛、减轻神经根所受刺 激及压迫[2-3]。本研究分析温经通痹汤联合穴位贴敷 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对VAS评分及炎症指标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中图分类号]R274.981.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21)07-1112-03
[摘 要] 目的:观察温经通痹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阻络证的效果。方法:79例随 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用牵引治疗,观察组40例加用温经通痹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结果:两组中医证候积 分(包括颈肩疼痛、活动不利、肢体麻木)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 CASCS总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评分均降低(P<0.05),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IL-6、IL-1β、TNF-α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 组(P<0.05)。结论:温经通痹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阻络证能缓解颈肩疼痛、肢体麻木症 状,改善颈椎功能,降低炎症反应,减轻炎性损伤。
t
0.031
0.181
0.063
P 观察组 40 治疗后 对照组 39
0.975 15.93±2.07* 26.77±3.15*
0.857 1.19±0.55* 2.83±0.87*
0.950 5.34±1.16* 9.15±1.74*
t
18.120
10.041
11.478
P
<0.001
<0.001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经通痹汤联合穴位 敷贴治疗。①温经通痹汤药用附子、豨签草、土鳖 虫、羌活各10g,花椒、干姜各12g,乌梢蛇、当归、 丹参各15g,蜂房9g,水煎取汁300mL,早晚分服, 日2次。②穴位敷贴选取大杼、大椎、肩中俞、肩井 穴,以痹症方(独活、桑寄生、川芎、杜仲、牛膝 等 )进行敷贴,肩痛加贴肩髃、天宗、臂膈穴,头痛 加贴天柱、内关,手麻加贴内关、外关、曲池、手三 里,日1次,1次3~5h。
P
<0.00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0.001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比较 (ng/L, x±s )
时间 组别 例 IL-6
IL-1β
TNF-α
观察组 40 44.33±5.78 6.62±1.24 17.46±3.52 治疗前
对照组 39 44.29±5.72 6.57±1.21 17.51±3.58
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主因风、寒、湿邪感 筋骨、肌肉,以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壅塞,主要病 机为筋脉失养、拘急,故治疗应以温经除湿、祛风散 寒为主。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结束时,两组颈肩疼
痛、活动不利、肢体麻木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 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CASCS总分较治疗前升 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VAS评分降低,观察组低于 对照组,IL-6、IL-1β、TNF-α降低,观察组低于 对照组。说明温经通痹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神经根型 颈椎病,能显著改善颈肩疼痛、肢体麻木症状,改善 颈椎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温经通痹汤方中附子、花 椒可祛寒止痛、温阳补火,干姜可通脉祛寒、燥湿 温中,豨签草可通利关节、除湿祛风,羌活可祛风 止痛、散寒除湿,土鳖虫、蜂房、乌梢蛇可通经活 络、解痉息风,丹参、当归可活血通络[12-13]。现代 药理研究表明,附子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可缓解 平滑肌痉挛;干姜、羌活具有镇痛解热的作用;蜂 房、乌梢蛇具有抗炎、镇痛、调节免疫的作用[14]。 穴位敷贴通过将痹症方贴于特定穴位,起到促进局 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还能够减少神经 根受到病变结构的压迫,从而使纤维组织消肿,起到 止痛作用[15]。
·1113·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7月 第37卷7期(总第342期)
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Vol.37 No.7
中药三方合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
周琳琳 (河南省南阳市张仲景医院妇产科,河南 南阳 47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