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整好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调整好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态
东辉外国语高级中学严永林
摘要: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学习的成效;而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方式方法和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的调节决定着教学的成败。
本文总结和分析了目前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心理障碍种种表现和成因,从教育与学习心理的角度提出了调整好学生学习物理的心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踏实的学习作风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学习态度学习心理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要认真贯彻因才施教的原则,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老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开动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要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这里凸显了老师的任务是使学生自主有效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那么,关注学生物理学习过程,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好学生物理学习的心理,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显然是十分重要或不可缺少的环节。
本文对如何调整好学生学习物理的心态略谈孔见。
就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来说,目前确实存在着不少的学习心理障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紧张、畏惧心理。
物理难学在他们的心灵里有深深的烙印,他们害怕上物理课,害怕做物理作业,害怕老师课堂提问,害怕老师的个别谈话,怕做实验、怕动手,千方百计地回避学习,胆怯的心理之弦一天到晚紧绷着,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知识,久而久之,越怕越难,越难越怕。
(2)“一口吃个胖子”的心理。
想把成绩搞上去,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绩仍没有什么起色,随即产生“反正学不好了”和“我不是学习物理的料”的错误心理。
(3)消极心理。
学习松松垮垮、马马虎虎,懒惰思想较重,学习缺乏主动性,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上课时经常“开小差”,盼望着“快下课”等现象。
(4)为高考加一而学。
部分学生由于高考选择不加物理,所以对物理的学习没有动力,只图得过且过而已。
以上种种表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历年高考物理成绩的影响和高初中物理知识与能力的较大差异,在未学习高中物理之前就从高年级同学那里听说物理难学的言论,以至于大部分同学在踏入高中物理学习时都带有一些不正常的学习心态。
当然也有我们的教师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不恰当的教育教学的方式有关。
如果我们教师不能正视学生这些心理表现,千方百计地去减少或克服这些不正常的学习心态,那么,我们的教学是不可能成功的。
因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对人的认识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语)。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来帮助学生去减少或克服他们学习物理时的心理障碍呢?我认为教师的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踏实的学习作风。
所以,我们的工作可以侧重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
如果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那么无论老师如何努力,都无法使学生取得好效果。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以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以教师自身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奥秘的认识意向心理,不失时机的抓住知识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结合点,积极地去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激发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热情和对社会、对技术问题的关切与参与的欲望。
如教师提出生活中有趣的问题鼓励学生去探讨,鼓励学生做课外小实验和阅读课外科技读物,介绍我国科技发展的成就与差距,介绍物理知识辩证的发展史,科学家的史实和精巧的实验方法与思考方法等去启发、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怀,使学生明确到物理学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认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以树立振兴中华为已任,以学好物理报效祖国为内部动力,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学习,就一定能学好物理知识。
其次,在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就应从学习最基本的、比较简单的内容抓起,注意启发学生积极开动思维,注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随时观察物理现象、认真实验的习惯和兴趣,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教育学生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经过独立思考,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并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育学生在做实验时要认真思考,独立操作,手脑并用,团结协作,遵守实验室规则,培养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和素质。
要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告诫学生学习一定要按物理学科的特点去学习,带着问题学物理,突出一个“理”字,要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形成过程,重点必须放在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上,决不能把“物理”学成“无理”,本末倒置,要注重理解,不
死记硬背,常动手,常开动脑筋思考,不是一碰到问题就问同学或老师。
在学习中要善于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学习中去寻找乐趣,努力培养自己学习物理的兴趣。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要逐步积累、扩展和加深,独立工作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逐步提高,不能要求过急过高。
否则就可能挫伤自己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最后,要善于运用表扬。
恰当地及时的表扬学生成绩或闪光点,往往能加强和强化学生更进一步的认知心理倾向,使学习情感向更高级的层面发展。
作为物理教师,由于学科知识与方法的特点,我们更不能吝啬对学生适时而恰当的表扬。
此外,学生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能消灭的。
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去消灭这种差距,拉平学生的实际水平,而是通过教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预定的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则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开展思维,加深对学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并使自己的独立学习与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对于已经出现心理脆弱无法维持正常学习活动的困难生,究其形成的原因:一般是由于平时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的素质与习惯所致。
这应该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但它却是与智力因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要通过教育和教学来加以克服的。
我们应积极地侧重于调整他们不平衡的心态,诱发他们自信、奋发向上等心理因素,教给他们各种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自我控制能力,纠正只听、看而不动手,只做出习题而不思考,对学习听之任之等不良学习习惯,扫除他们不正确的“经验”和“理由”造成的学习障碍,要细致地教给他们读书、听课、做题、复习的方法,从根本上扭转他们学习上的被动局面,矫正学习心理,形成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学习的成效;而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方式方法和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的调节决定着教学的成败,我们必须加以高度的关注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