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人去楼空感慨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达人去楼空感慨的句子
1. 表达人去楼空的诗句
表达人去楼空的诗句如下:
1.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出自唐代诗人崔护。
该诗的译文是: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出自唐代诗人崔颢。
该诗的译文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3.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出自唐代诗人骆宾王。
该诗的译文是: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4.同来望月人何处,风影依稀似去年。
出自唐代诗人赵嘏。
该诗的译文是:我还记得我们曾经一同来望月,而如今同来的你们又在哪勾留?
要知道这江楼水光相接的风景,和去年所见一样幽美一样轻柔。
5.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出自宋代诗人欧阳修。
该诗的译文是: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扩展资料:
人去楼空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rén qù lóu kōng,意思是人已离去,楼中空空,比喻故地重游时睹物思人的感慨。
唐·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示例:女主人公孤零零地消失在凄清的寒夜里,那种~的惆怅感觉一直折磨着我。
★巴金《随想录·在尼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去楼空
2. 黄鹤楼描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句子
黄鹤楼诗词首推唐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
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主旨: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之感叹. 甲,课文要点:写作背景: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 写景: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 抒情: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於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的感慨,并因日暮而生思乡之情. 问:1.前四句写甚麽抒发了何种感情答: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茫的感慨 2.后四句抒发甚麽情思答: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 乙,段落大意:首联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颔联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颈联写黄鹤楼前实景:江山依旧. 尾联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抒发漂泊怀乡之情此外黄鹤楼主楼壁画上有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也成为咏诵黄鹤楼的绝句。
我也认为第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说人去楼空更合适。
第二句写世事苍茫的。
3. 黄鹤楼描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句子
黄鹤楼诗词首推唐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主旨: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之感叹.
甲,课文要点:
写作背景: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
写景: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
抒情: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於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的感慨,并因日暮而生思乡之情.
问:1.前四句写甚麽抒发了何种感情
答: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茫的感慨
2.后四句抒发甚麽情思
答: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
乙,段落大意:
首联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颔联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颈联写黄鹤楼前实景:江山依旧.
尾联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抒发漂泊怀乡之情
此外黄鹤楼主楼壁画上有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也成为咏诵黄鹤楼的绝句。
我也认为第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说人去楼空更合适。
第二句写世事苍茫的。
4. 人去楼空花已尽谁写的人去楼空的诗句有哪些
表达人去楼空的诗句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今年葬花人笑痴,明年葬侬知是谁。
人去楼空的诗句
唐·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去台空江自流
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成语人去楼空的意境在哪首诗中出现过
出处
唐·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诗词)人去楼空往下是什么?作者谁?
人去楼空下一句
人去楼空,会心一笑,梳子寂寞老。
出自《永遇乐》
作者:柳永
人去楼空
rén qù lóu kōng
成语解释:人走了;楼空着。
表示旧地重游时对亲友的怀念。
成语出处:唐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虞美人中写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诗句是什么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朝代:五代
作者:李煜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 描写人去楼空的宋词
凤凰台上忆吹箫年代:【宋】作者:【李清照】体裁:【词】类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释】①金猊:涂金的狮形香炉。
②宝奁:贵重的镜匣。
③武陵:地名。
作者借指丈夫所去的地方。
④凝眸:注视。
【评解】这首词真实地抒写了离愁别恨。
上片写临别时的心情。
下片想象别后情景。
人去难留,爱而不见,愁思满怀无人领会。
词中表达感情绵密细致,抒写离情宛转曲折。
用语清新流畅,舒卷自如。
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集评】张祖望《古今词论引》:“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
痴语也。
如巧匠运斤,毫无痕迹。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写其一腔临别心神,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楼头,声声有和鸣之奏。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懒说出妙。
瘦为甚的?千万遍痛甚?又云:清风朗月,陡化为楚雨巫云;阿阁洞房,立变为离亭别墅,至文也。
杨慎《词品》:“欲说还休”与“怕伤郎又还休道”同意。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新来瘦”三语,婉转曲折,煞是妙绝。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述别情,哀伤殊甚。
起三句,言朝起之懒。
“任宝奁” 句,言朝起之迟。
“生怕”二句,点明离别之苦,疏通上文;“欲说还休”,含凄无限。
“新来瘦”三句,申言别苦。
较病酒悲秋为尤苦。
换头,叹人去难留。
“念武陵”四句,叹人去楼空,言水念人,情意极厚。
末句,补足上文,余韵更隽永。
------------------------------- 这首词概作于词人婚后不久,赵明诚离家远游之际,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深情思念。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为对偶给人以冷漠凄清的感觉。
金猊,指狻猊(狮子)形铜香炉。
“被翻红浪”,语本柳永《凤栖梧》:“鸳鸯绣被翻红浪。
”
说的是锦被胡乱地摊在床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波纹起伏,恍似卷起层层红色的波浪。
金炉香冷,反映了词人在特定心情下的感受;锦被乱陈,是她无心折叠所致。
“起来慵自梳头”,则全写人物的情绪和神态。
这三句工炼沉稳,在舒徐的音节中寄寓着作者低沉掩抑的情绪。
到了“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则又微微振起,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词人情绪流程中的波澜。
然而她内心深处的离愁还未显露,给人的印象只是慵怠或娇慵。
慵者,懒也。
炉中香消烟冷,无心再焚,一慵也;床上锦被乱陈,无心折叠,二慵也;髻鬟蓬松,无心梳理,三慵也;宝镜尘满,无心拂拭,四慵也;而日上三竿,犹然未觉光阴催人,五慵也。
慵而一“任”,则其慵态已达极点。
词人为何大写“慵”字,目的仍在写愁。
这个“慵”字是“词眼”,使读者从人物的慵态中感到她内心深处有个愁在。
“生怕离怀别苦”,开始切题,可是紧接着,作者又一笔宕开,“多少事,欲说还休”,万种愁情,一腔哀怨,本待在丈夫面前尽情倾吐,可是话到嘴边,又吞咽下去。
词情又多了一层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层。
因为许多令人不快的事儿,告诉丈夫只有给他带来烦恼。
因此她宁可把痛苦埋藏心底,自己折磨自己,也不愿在丈夫面前表露,真可谓用心良苦,痴情一片,难怪她会“慵怠无力”而复“容颜消瘦”了。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
她先从人生的广义概括致瘦的原因:有人是因“日日花前常病酒,有人是因“万里悲秋常作客,而自己却是因为伤离惜别这种不足与旁人道的缘由。
从“悲秋”到“休休”,是大幅度的跳跃。
词人一下子从别前跳到别后,略去话别的缠绵和饯行的伤感,笔法极为精炼。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
多么深情的语言!《阳关》,即《阳关曲》。
离歌唱了千千遍,终是难留,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把双方别后相思的感情作了极其精
确的概括。
武陵人,用刘晨、阮肇典故,借指心爱之人。
秦楼,一称凤楼、凤台。
相传春秋时有个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一夕吹箫引凤,夫妇乘凤而去。
李清照化此典,既写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也写赵明诚对其妆楼的凝望,丰富而又深刻。
同时后一个典故,还暗合调名,照应题意。
下片后半段用顶真格,使各句之间衔接紧凑,而语言节奏也相应地加快,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随之增强,使词中所写的“离怀别苦”达到了高潮。
“惟有楼前流水”句中的“楼前”,是衔接上句的“秦楼”,“凝眸处”是紧接上句的“凝眸”。
把它们连起来吟诵,便有一种自然的旋律推动吟诵的速度,而哀音促节便在不知不觉中搏动人们的心弦。
古代写倚楼怀人的不乏佳作,却没有如李清照写得这样痴情的。
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远了,人影消失在迷蒙的雾霭之中,她一个人被留在“秦楼”,呆呆地倚楼凝望。
她那盼望的心情,无可与语;她那凝望的眼神,无人理解。
唯有楼前流水,映出她终日倚楼的身影,印下她钟情凝望的眼神。
流水无知无情,怎会记住她终日凝眸的情态,这真是痴人痴语啊。
词笔至此,主题似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