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题)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综合经典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对以下物体运动的描述,选择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 A .月亮在白云中穿行 B .地球绕太阳公转 C .坐在奔驰的火车里
D .静靠在运行中的列车座椅上的人C 解析:C
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详解】
A .月亮在白云中穿行,月亮和白云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是以白云为参照物的,故A 不符合题意;
B .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是以太阳为参照物的,故B 不符合题意;
C .坐在奔驰的火车里,以地面的某一点为参照物,车和人与地面的某一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故C 符合题意;
D .静靠在行驶中的列车座椅上的人,以列车为参照物,人和车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人是静止的,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2.小强和小明坐在顺水漂流的皮筏中,相对于小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皮筏是运动的 B .岸边的树木是静止的 C .小明是运动的 D .溪水是静止的D
解析:D 【详解】
小强和小明坐在顺水漂流的皮筏中,以小强为参照物,皮筏、小明、溪水相对于小强位置没有改变,是静止的、岸边的树木相对于小强位置发生改变,是运动的;故选D 。
3.小明同学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他通过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7m/s ,通过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3m/s ,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 .4.2m/s B .5m/s
C .4.8m/s
D .4.5m/s A
解析:A 【详解】
设总路程为s ,则前、后一半路程均为
2
s
,则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 1
12t s v
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
22
2t s v =
物体全程时间
t =t 1+t 2
全程平均速度
v =2
1221211223m/s
7m/7m/s =====4.2m/s
s+3m/s 22v v t t v v s s s s s t v v +⨯++⨯ 故选A 。
4.一名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起跑的速度是9m/s ,中途的速度是8m/s ,最后冲刺的速度是12m/s .如果他的成绩是10s ,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 .9.7m/s B .10.0m/s
C .10.3m/s
D .10.7m/s B
解析:B 【详解】
由题意知,运动员跑过的路程s =100m ,全程所用的时间t =10s ,所以此运动员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10010m m/s 10s
t v s =
== 故选B .
5.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开始做直线运动,小明绘制出它们运动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 -t 图象,如图所示,则由图象可知( )
A .甲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C .乙运动速度保持为0.6m/s
D .甲的速度一直大于乙的速度C 解析:C
利用s -t 图象中物体运动的时间、对应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可得到速度的大小;根据图线的弯曲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详解】
AB .由图可知,甲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是一条弯曲图线,所以甲做变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乙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B 不符合题意;
C .由图可知,乙物体在5s 时,通过的路程为3m ,则乙物体的速度
3m 0.6m/s 5s
s v t =
== 故C 符合题意;
D .由图可知,在5s 之前,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5s 之后,乙的速度小于甲的速度。
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6.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为2∶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4,则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 ) A .1∶2 B .2∶1
C .9∶8
D .8∶9C
解析:C 【详解】 由速度公式可得
339===428
s v t s t s v s t t =⨯甲
甲甲甲乙乙乙乙甲乙
故选C 。
7.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 ﹣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 .经过6s ,甲在乙前面1.2m 处
B .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C .甲的速度等于乙的速度
D .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D 解析:D
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 与运动时间t 成正比,s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甲、乙的运动性质;由图象找出甲乙的路程s 与所对应的时间t ,由速度公式可求出甲乙的速度,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
由图得出经过6s 甲乙通过的路程,而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据此得出甲在乙前面多少m 。
【详解】
A .读图可知,经过6s ,甲运动了4.2m ,乙运动了1.8m ,因为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此时甲在乙前面
4.2m﹣1.8m=2.4m
故A错误;
BCD.由图象知甲11s行8m,乙11s行3m,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D正确,B、C错误。
故选D。
8.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来测定物体位置和速度的设备,它可以向一定方向发射电磁波(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当遇到障碍物时要发生反射,雷达在发射和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时,在荧光屏上分别呈现出一个尖形波,如果雷达监视屏上显示的发射和接收的尖形波如图所示,已知雷达监视屏上相邻刻线间表示的时间间隔为10-4s,则被监视目标与雷达的距离最接近()
A.4.5×104m B.6×104m C.9×104m D.1.2×105m B
解析:B
电磁波从发射到接收,经过的距离是雷达到目标距离的两倍,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尖形波间隔为4个小格,即全程的时间就是4×10-4s,单程的距离为2×10-4s乘以光速就是被监视目标与雷达的距离。
【详解】
由图可知电磁波发射通过的总时间为4×10-4s,单程的距离的时间为2×10-4s,由速度公式s
=可知
v
t
4
84
==⨯⨯⨯=⨯
s vt-
310m/s210s610m
故选B。
9.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第3s时乙的速度比甲快
C.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m/s
D.甲、乙相遇时,他们速度相等C
解析:C 【详解】
由图像知,甲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甲通过的路程与其时间成正比,即甲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前2s ,乙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2s 后乙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处于静止状态,即乙是先匀速直线运动后静止。
A .2~4s 内,乙是静止状态,故A 错误;
B .第3s 时甲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乙是静止状态,甲的速度快,故B 错误;
C .0~4s 乙运动的路程是8m ,时间是4s ,平均速度为
4m =2m/s 2s
s v t =
= 故C 正确;
D .4s 时甲乙相遇, 甲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乙是静止状态,甲的速度快,故D 错误。
故选C 。
10.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小车的s —t 图象,由图象可知( )
A .7~20 s 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 .在0~5 s 时间内,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大
C .第10 s 时,甲、乙两车速度相同
D .经过5 s ,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大B 解析:B
(1)在s ﹣t 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2)在s ﹣t 图象中,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甲乙两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较出两车的运动速度; (3)由图知,两车在10s 末相遇,此时乙处于静止状态,甲还在运动。
(4)根据图象读出5s 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
【详解】
A .乙车在7~20s 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所以乙车处于静止状态,故A 错误;
B .由图象看出两车在0~5s 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两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小于乙车通过的路程,所以v 甲<v 乙,故B 正确;
C .由图象看出两车在10s 末相遇,此时乙处于静止状态,甲还在匀速运动,二者速度不相同,故C 错误;
D .由图象看出甲车在5s 末的路程10m ,乙车在5s 末的路程15m ,所以在5s 末乙通过的
路程大于甲,故D 错误。
故选B 。
11.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
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6km/h 的速度前进,小王以10m/s 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0.6km 。
则( ) A .小张的速度最大 B .小王的速度最大 C .小李的速度最大 D .三人的速度一样大D
解析:D 【详解】
速度转化为m/s ,小张驾驶电瓶车速度
36000m
36km/h 10m/s 3600s
v ==
=张
小李骑自行车速度
0.6km 600m
10m/s 1min 60s
v =
==李 小王以10m/s 的速度跑步前进,则由上述可知三人的速度一样大。
故选D 。
12.关于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B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C .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 .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A
解析:A
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
AB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故A 正确,B 错误;
C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运动的速度就越大。
但C 中缺少相同时间这个条件,故C 错误;
D .在物体通过相同路程时,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
但D 中缺少相同路程这个条件,故D 错误。
故选A 。
13.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共运动了14s ,它在前2s 的平均速度是6m/s ,后12s 内的平均速度是3m/s ,则该物体在整个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 .3.4m/s B .3.75m/s
C .4m/s
D .4.5m/s A
解析:A 【详解】
物体前2s 运动的路程
1116m /s 2s 12m s v t ==⨯=
物体后12s 运动的时间
1113m /s 12s 36m s v t ==⨯=
物体运动的总路程
1212m 36m 48m s s s =+=+=
物体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
48m 3.4m /s 14s
s v t =
== 14.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 -t 图象如图所示。
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6s 内运动的路程为15m
B .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 内静止
C .物体在前2s 内和后2s 内的速度相等
D .物体在6s 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 C 解析:C 【详解】
A .由s -t 图象可知,当t =6s 时,路程s =15m ,即物体在6s 内运动的路程为15m ,故A 正确,不合题意;
B .由s -t 图象可知,在2~4s 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则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 内静止,故B 正确,不合题意;
C .物体在前2s 内运动的路程为5m ,后2s 内运动的路程为
15m-5m=10m
即在相等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不相等,根据
s v t
=
可知,则物体在前2s 内和后2s 内的速度不相等,故C 不正确,符合题意; D .物体在6s 内的平均速度
15m 2.5m/s 6s
s v t =
== 故D 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
二、填空题
15.如图所示是在同一道路上一个骑车者和一个跑步者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图像,请仔细阅读图像后回答下列问题:
(1)骑车者和跑步者________同时出发(填“是”或“不是”);
(2)跑步者跑了60s 后,骑车者与跑步者相距________m 。
不是50【详解】(1)1由图像
可知跑步者从0s 开始出发骑车者从10s 开始出发所以不是同时出发(2)2骑车者的速度为跑步者跑了60s 骑车者骑行的时间由可得骑车者骑行的路程由图像可知跑步者60s 跑的路程
解析:不是 50 【详解】
(1)[1]由图像可知,跑步者从0s 开始出发,骑车者从10s 开始出发,所以不是同时出发。
(2)[2]骑车者的速度为
200m =5m/s 50s-10s
s v t =
= 跑步者跑了60s ,骑车者骑行的时间
60s -10s=50s =t
由s
v t
=
可得,骑车者骑行的路程 5m/s 50s=250m s v t ==⨯骑行骑行骑行
由图像可知,跑步者60s 跑的路程s 跑步=200m ,两者相距
250m-200m=50m s ∆=
16.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0.016m =_____nm ; (2)5400s =_____h ;
(3)200mL =_____m 3。
6×107152×10﹣4【详解】(1)根据1m=109nm0016m =
0016×1m=0016×109nm=16×107nm(2)根据1h=3600s5400s =5400×1s=5400×h=15
解析:6×107 1.5 2×10﹣4 【详解】 (1)根据1m=109nm
0.016m =0.016×1m =0.016×109nm =1.6×107nm
(2)根据1h=3600s
5400s =5400×1s =5400×
1
3600
h =1.5h
(3)根据1cm3=10-6m3
200mL=200cm3=200×1cm3=200×10-6m3=2×10-4m3
17.打点计时器是测量____的工具,通电后振针每秒上下振动50次,每次向下打一个点。
图中是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两条纸带,甲纸带由A点到E点的时间是_____秒;甲纸带上D到G所用的时间为t1,乙纸带上2到8所用的时间为t2,则t1_______t2(选填:“>”、“=”或“<”)。
时间008<
解析:时间0.08<
打点计时器每隔一定时间打一个点;由每两个点之间所有的时间,可求出任两个点之间的时间。
【详解】
[1]由题意知,图中打点计时器第秒上下振动50次,即每秒打50个点,所以打点计时器能测量时间。
[2][3]图中相隔两个点所用的时间为0.02s,则甲纸带A点到E点的时间是0.08s。
D点到G 点所用的时间
t1=0.06s
乙纸带上2到8所用的时间
t2=0.12s
所以
t1<t2
18.单位换算:
15m/s﹦____km/h 36km/h﹦_____m/s 340m﹦
____μm1034×108【详解】1根据速度的单位换算关系2根据速度的单位换算关系3由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解析:10 3.4×108
【详解】
[1]根据速度的单位换算关系1m=3.6km h
15m s=15 3.6km h=54km h
⨯
[2] 根据速度的单位换算关系
1
1km h=m s
3.6
1
36km h=36m s=10m s
3.6
⨯
[3]由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6
1m=10μm
68
340m=34010μm=3.410μm
⨯⨯19.某蜗牛爬行的路程和时间如图,请你填完下表。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 =______cm
t =_______s
v =_____m/s
7020135×10-3【详解】1图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末端刻度值为270cm 因此蜗牛爬行距离为;2图中停表的分针指示的示数为0min 秒针所指的示数为20s 故蜗牛运动时间为;3蜗牛爬行速度:
解析:70 20 1.35×10-3 【详解】
[1]图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末端刻度值为2.70cm ,因此蜗牛爬行距离为
2.70cm s =;
[2]图中停表的分针指示的示数为0min ,秒针所指的示数为20s ,故蜗牛运动时间为
20s t =;
[3]蜗牛爬行速度:
30.027m 1.3510m/s 20s
s v t -==⨯=
20.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2:1,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相同,通过的路程之比为:_____;当两物体运动路程之比为3: 4,两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为___________。
2:13:8
【详解】1已知v 甲:v 乙=2:1已知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相同即t 甲=t 乙由v=可得通过的路程之比:===2s 甲:s 乙=3:4由v=可得甲乙两物体所用的运动时间之比:==×=×=
解析:2:1 3:8 【详解】
[1]已知v 甲:v 乙=2:1,已知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相同,即t 甲=t 乙,由v =s
t
可得,通过的路程之比:
s s 甲乙=v t v t 甲甲乙乙=v v 甲乙=21
, [2]s 甲:s 乙=3:4,由v =
s
t
可得,甲乙两物体所用的运动时间之比:
t t 甲乙=s v s v 甲
甲乙乙
=s s 甲乙×v v 乙甲=34×12=38。
三、解答题
21.哈大高铁依次途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四大站,冬季设计全程的运行时间约为5h ,其中,大连至沈阳的平均速度为220km/h ,运行时间是2h ,沈阳至哈尔滨的路程为540km 。
试求:
(1)大连至沈阳段高速铁路的里程大约是多少km?
(2)哈大高铁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解析:(1)440km ;(2)196km/h
【详解】
(1)由s v t
=可得大连至沈阳段高速铁路的里程 111220km/h 2h 440km s v t ⨯===
(2)哈大高铁全程的路程为
s =s 1+s 2=440km+540km=980km
则哈大高铁全程的平均速度
980km 196km/h 5h
s v t === 答:(1)大连至沈阳段高速铁路的里程大约是440km ;
(2)哈大高铁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96km/h 。
22.如图是甲、乙两辆小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同向出发的s —t 图象,则两车行驶多少米时相遇?乙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解析:20m ;1m/s
【详解】
由图象看出两车在10s 末路程相同,都通过了20m ,即两车相遇。
由图象可知,乙车全程通过的路程s =20m ,所用时间t =20s ,则乙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20m =1m/s 20s
s v t == 答:两车行驶20m 时相遇;乙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m/s 。
23.一辆汽车以20m/s 的速度正对山崖行驶,鸣笛后1.5s 听到回声,问:
(1)鸣笛处距离山崖多远?
(2)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多远?
解析:(1)270m ;(2)240m
汽车鸣笛后继续向前运动,声音传播至山崖返回与汽车相遇,汽车行驶的距离与声音经过的距离等于鸣笛处距离山崖距离的两倍,再根据速度公式s v t =
进行计算。
【详解】
(1)在t =1.5s 的时间内,车行驶的距离为
s 1=v 1t =20m/s×1.5s=30m
声音传播的距离为
s 2=v 2t =340m/s×1.5s=510m
设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 ,则
2s =s 1+s 2
所以 1230m 510m 270m 22
s s s ++=
== (2)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为 s′=s -s 1=270m-30m=240m
答:(1)鸣笛处距山崖离270m ;
(2)听到回声时,距山崖240m 。
24.国庆长假,小敏一家自驾汽车到广西某景点游玩,导航给出了“时间最短”,“备选方案二”,“备选方案三”3个方案,如图所示,已知1公里等于1千米。
(1)若选择“时间最短”方案恰准时到达,求汽车的平均速度;
(2)若保持20m/s 的速度按“备选方案三”的路径行驶,求全程所需时间。
解析:(1) 80km/h ;(2) 6.25h
【详解】
解:(1)由图知,“时间最短”方案即5h 通过400km 的路程,若选择“时间最短”方案恰准时到达,汽车的平均速度
400km 80km/h 5h
s v t === (2)由图知,“备选方案三”需行驶的路程为
s '=450km=4.5×105m
若保持20m/s 的速度按“备选方案三”行驶,由s v t
=可得全程所需的时间 544.510m 2.2510s 6.25h 20m/s
s v t ⨯===⨯=''' 答:(1)若选择“时间最短”方案恰准时到达,汽车的平均速度为80km/h ;
(2)若保持20ms 的速度按“备选方案三”的路径行驶,全程所需时间为6.25h 。
【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