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水稻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水稻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对策
王康军;李艳大;叶厚专;舒时富;陈立才;李星
【摘要】Rice is a food crop with the maximal planting area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its planting area accounts for above 95% of the total planting area of all food crops. The rice mechanized produ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the modem agriculture in Jiangxi.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on, planting and harvest in rice mechanized production process in Jiangxi, analyzed the limiting factors of rice mechanized production in Jiangxi,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 countermeas-ures.%水稻是江西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95%以上.水稻机械化生产对发展江西现代农业至关重要.本文概述了江西水稻机械化生产环节中的耕作、种植和收获现状,分析了江西水稻机械化生产的限制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
【年(卷),期】2011(023)011
【总页数】4页(P149-151,164)
【关键词】水稻机械化;生产现状;限制因素;对策
【作者】王康军;李艳大;叶厚专;舒时富;陈立才;李星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江西南昌330045;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江西南昌330200;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江西南昌330200;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江西南昌330200;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
究所,江西南昌330200;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江西南昌330200;江西
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江西南昌330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048
江西省水稻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位,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3]。
随着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村
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农村适龄劳动力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水稻生产迫切需求相适应的以机械化作业为核心的现代稻作技术[4-5]。
水稻机械化生产是一种新型节约化稻作生产技术,是水稻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及产业化的重要途径[6]。
虽然江西省水稻机械化生产的发展走在南方双季稻区的前面,但其机械化水平与普及程度仍然偏低,与农民对机械需求的期望不相称。
因此,加快推广水稻生产机械化是江西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7]。
为此,本文针对江西水稻机械化生产环节中的耕作、种植和收获现状,分析了江西水稻机械化生产的限制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1 江西水稻机械化生产的现状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结果[8-9]。
然而,水稻传统生产中的耕作、育秧、种植、植保、收获和晾晒等环节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
因此,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10]。
江西省
水稻机械化生产的耕作、种植和收获环节由于受农村经济、地形条件、农机适应性、农艺配套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各环节发展很不平衡。
1.1 耕整地机械江西水稻生产机械化是从水田耕整地开始的。
1978年以前,在
“一大二公”经济体制下,以中小型拖拉机为主,重点解决拖拉机下水田及其配套农具问题,尽管耕整地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并没有给农业生产和农民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水田耕整地机械
逐步以小型农机具为主,适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手扶拖拉机、耕整机、微耕机迅速发展起来,为提高稻田耕整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国家实行农机购置补贴以来,种粮专业大户、农机合作社组织大量涌现,中小型拖拉机又快速应用于水田耕整地,我省耕整地机械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
如2007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506万kW,农田作业拖拉机达22.48万台,耕整机达19.31万台,耕整地的旋耕机及犁、耙等配套农具达28.85万台,水稻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达65%。
到2009年,全省农机总动力增长441.9万kW,增幅为15%,
达到3387.9万kW。
共补贴各类机具20.7万台,受益农户逾17万户。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860台,较2008年增长62.8%;手扶拖拉机74974台,较2008年
增长98.5%;耕整机械36821台,机耕水平达到75%。
耕整地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水平逐步协调平衡,一大批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的农业机械增长迅速。
但是,机械化耕作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于滨湖和盆地区域,经济较好的地区机械化耕整水平高,丘陵山区、经济较差地区机械化耕整水平依然较低。
耕作质量也因耕整地机具配置不同而不尽相同,问题主要表现为:整地质量粗糙、植被覆盖
率低和田面平整度差等,不利于种植机械作业和肥、水管理。
1.2 水稻种植机械目前,江西水稻生产的种植方式分为移栽和直播两种,而移栽
又分为育苗抛栽、机插和手插3种方式。
为了缓解劳动力供需矛盾和季节矛盾,
部分地区早稻常常采用直播、抛栽方式。
江西机械化育插秧研发与推广起步较早,在1979年曾引进日本工厂化育秧技术和插秧机进行试验示范,先后进行了3轮试验研究,前两轮因各种因素中途夭折,第三轮是在“十五”引进技术进行试验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开始了双季稻机插配套技术试验研究,通过边实验、边创新、
边总结、边示范、边推广,建立育插秧示范点、简易工厂化育秧及多种育插秧服务组织等措施,逐步建立并形成了具有江西特色的育插秧技术体系,使机插面积稳步提升,2009年全省机插面积达到15.3万hm2,插秧机保有量达到3280台。
2010年全省机插面积达到28万hm2,插秧机保有量达到6472台,机械化插秧
水平达8.4%[7]。
虽然江西水稻机插秧面积已经进入稳步发展的新阶段[11],但与水稻种植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分析其原因:一是水稻机插育秧技术要求高、
农民不易掌握;二是机插时间短、生产效益低;三是我国目前推广的插秧机行距均为
固定的30 cm,不分单季稻和双季稻,也不管地域特点,种植密度不够,从而影
响水稻的产量。
1.3 收获机械化江西省水稻收获机械化技术的应用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
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南丰100-4型稻麦割晒机。
70年代初,泰和东风-12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研发成功。
由于这两种机具本身不够成熟,制造质量差,使用期短,推广应用较少。
随后引进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经过在国有农场、垦殖场示范应用,收到较好的效果。
但由于当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不久,收获机械没有在水稻生产中获得较好的应用。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我国农机企业研发了一批性能较好、使用可靠性较高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并很快获得农民的认可。
江西省农机鉴定站经过5年的选型实验和质量跟踪调查,向农民推荐了一批作业
质量好、故障少、适应性强的联合收割机,引导农民选购,促进水稻收获机械化的健康发展。
进入21世纪后,高性能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开始在全省应用,并很快受到农民的广泛青睐。
到2010年,收获机械化水平达80%。
在近期内,现有联
合收割机还能满足水稻生产的收获要求。
但随着超级稻的推广种植,对现有联合收割机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由于超级稻与现有水稻的特性差别很大,产量高,长势密,茎秆粗,茎青叶茂,含水率高,给脱粒、分离、清选带来极大的困难。
如何解
决超级稻的收割问题,是目前水稻机械化生产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已引起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由上述江西水稻机械化生产的现状分析可知,我省水稻生产机械耕作和收获环节的水平较高,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水稻机械化插秧水平仅有8.4%,而江苏省接近30%,两者相差21.6个百分点。
加之江西水稻机械化生产起步晚,地方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稻种植区域地貌差异大,田块面积大小不均、不规整,机械作业难度大,效率低等。
因此,进一步分析限制我省水稻机械耕作、种植和收获发展的因素,对于提高江西省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江西水稻机械化生产的限制因素
2.1 地区适宜机具不配套作为水稻生产机械化物质支撑的农机装备,其结构直接影响着水稻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第一,拖拉机的配套农机具少,直接影响了拖拉机的利用率、耕地质量及机耕水平;第二,不同作业环节机具保有量有差异,导致不同作业环节机械化水平不同;第三,国内现行插秧机的行距都固定为30 cm,这种行距在江西双季稻区普遍反映行距太大,不能充分发挥水稻的增产潜力[12-13];第四,江西稻田以丘陵为主,适应丘陵“小、轻、稳”特点的耕种收机械装备缺乏,制约了水稻机械化生产的发展;第五,各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使得各地区对水稻生产机械的性能要求也有所差异。
不同地区的梯田落差、泥脚深度和土壤类型各不相同,而现有的水稻生产机械大部分都一个尺度,因而难以发挥水稻机械化生产的优势,实现水稻机械化生产节本、增效的目标。
2.2 农机与农艺技术不配套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技术与农艺技术缺乏有机的结合。
传统的农艺规范、经营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先进的水稻机械化生产;超级稻的成功研究缺乏配套的水稻生产机械,使超级稻难以实现超高产的效果。
虽然在“十一五”政策的推动下,全省水稻机械整地、机械插秧和机械收割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应用,
并形成了良好的态势,但各环节发展不平衡,就机插秧而言,育秧技术不到位、设施条件不能满足机插秧的质量要求,加之机插行距过大,穴数难以保证,其有效穗数不足,难以保证高产。
因此,注重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才是实现水稻机械化生产,确保江西粮食安全的必经之路[14]。
2.3 机耕道路不配套丘陵山区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机具在田块之间转移
远比平原地区困难,严重影响了跨区、跨田作业的开展[15]。
一是田间普遍缺
少作业道,不利于大型机械的行走;二是同一田间高低差较大,田埂较高,不利于
整地机、插秧机和收割机的通过;三是有相当稻田面积分布在湖区、库区和山区泥
脚深,现行机械作业困难,市场上缺少适应湖区、库区和山区泥脚深作业的机械。
2.4 机手操作水平不高广大农民是农业机械的最终使用者,而一些农民赚钱心切,购回机械后不经过严格培训就匆匆上阵,对机械性能、操作方法掌握不到位,造成机械使用中故障较多,作业质量差,效率低,有时候甚至出现人员伤亡事故。
反过来却认为农机产品的质量差,安全系数低,从而影响了农机化的发展[16]。
3 加快推进江西水稻机械化生产的对策
3.1 加快重点作业环节机具的研发选择发展水稻生产重点环节的机械化,不仅有
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还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江西省可加快发展适宜丘陵山区不规则细碎田块作业的小动力轻巧式多功能耕地机、手扶式插秧机和轻简型水稻联合收割机等轻便型机具,以满足水稻生产耕作、种植和收获等重点环节机械化的需求。
要制定科学的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引导水稻生产有力、有效、有序地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农业机械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17-18]。
3.2 加强农机与农艺相融合农机是农艺技术实施的载体和手段,农艺是农机研发、应用的目标和前提,两者必须紧密融合,相互适应,才能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以便更好地实现水稻机械化生产。
因此,建立农机和农艺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制
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
统筹规划,发挥现有农机院所的科研力量,针对重点农作物建立农业机械化实验室,创建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研发平台;加强农机与水、肥、种、药等因素协调作用的
机理研究,完善农业机械化、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使农机和农艺更好地融合,为农机化事业创造条件。
3.3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江西大部分地貌属丘陵山区,田块面积小,种植品种
多样,田间普遍缺少机械作业道,严重影响了水稻机械化生产的发展;而水稻种植
受自然天气的影响很大,例如2010年受水灾影响较大的余江县,早稻绝收率几乎达到60%,主要原因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投入资金少。
因此,各级政府应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投入机制,充分发动群众,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使其持续稳定增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加强技术示范与培训推进水稻机械化发展必须加强技术示范与培训,走政府
引导加扶持、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路子,加以宣传、引导,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基地是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演示、示范、培训、指导、咨询和宣传等方式,尽快将农机化的科技成果推广普及,并应用于水稻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
集中精力抓机耕、机插、机收等技术培训,重点培训水稻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开展水稻机械化社会化服务,鼓励和支持以区域内规模化服务和跨区作业为方向的机械化农机合作组织、协会。
做到以点带面,典型示范,以示范基地、示范户为中心向周边辐射推广,带动江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
同时,建立和完善水稻机械化信息交流平台对高性能机械的维修保养的培训,提高跨区作业的组织水平,完善跨区作业的保障制度等,提高水稻机械使用者和经营者的安全意识和经济效益意识,增强水稻机械化发展的后劲。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短缺,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农民迫切需要轻简稻作技术来解放自己,提高效率,水稻机械化生产已成为现代稻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应该做到:加快重点环节作业机具的研发;农机与农艺有效融合;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加强
技术示范和培训等。
同时,在进行水稻生产机械化推广过程中,应注意争取得到政府的支持,发挥宣传媒介的作用,使农民逐步了解和接受水稻生产机械化,以达到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推广和应用效果。
江西水稻机械化生产对于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具有积极作用,可以促进江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9-21]。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袁继超,王昌全.作物生产新理论与新技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54-55.
[2]Yang Mingjin,Yang Ling.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system of rice production of Japan and proposal for China[J].Transactions of the Case,2003,19(5):77-82.
[3]Abbas Hemmat,Orang parison of compaction and puddling as pre-pianting soil preparation for mechanized rice transplanting in very gravelly Calcisols in central Iran[J].ELSEVIER,2003,65-72.
[4]张文毅,袁钊和,吴崇友,等.水稻种植机械化进程分析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1(1):19
-22.
[5]朱德峰,陈惠哲,徐一成.我国水稻机械种植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07(1):14-15.
[6]何金均,王立臣,宋建农,等.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9(2):1-4.
[7]陈大洲.水稻产业技术发展报告[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5-65.
[8]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中国农业机械化改革发展三十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9]严荣光.对湖北省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的思考[J].农业机械,2007(6):74 -75.
[10]任立新.关于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探讨[J].软科学(农业经济),1995(2):36-41. [11]叶厚专.加快推进江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发展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0,
22(3):196-198.
[12]何金均,王立臣,宋建农,等.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9(2):1-4.
[13]程式华,方福平.2009年中国水稻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45-48.
[14]鲍向东,王芳莉.贵州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研究[J].农业机械,2009(4):59-60.
[15]王忠群,梁建,曹光乔,等.科学适度发展南方丘陵山地农机化[J].中国农机化,
2011(2):3-8.
[16]丁善刚.水稻机械化生产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5):263-265. [17]李昱.基于节约型农机化发展战略研究[D].西安:西北林业科技大学,2007.
[18]M.Marrit Van den Berg,Huib Hengsdijk.The impact of increasing farm size and mechanization on rural income and rice produc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China [J].ELSEVIER,2007,94:841-850.
[19]张汉夫.我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J].中国农机化,2009(2):12-15. [20]袁月明,马旭.水稻种植机械化的现状及芽播机械化的展望[J].农机化研究,2004(1):41-43.
[21]吴崇友,金诚谦,卢晏,等.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发展问题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