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议论文写作中的起承转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议论文写作中的起承转合
内容摘要:起承转合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议论文的一种基本结
构方式:“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高中生写作
议论文时,应该特别注意学习这种基本结构方式。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起承转合
一.起
起,即提出论点,也就是解决议论文中“是什幺”的问题。
起力
求“平直”,就是要开篇破题,从文题生发开来,为后文进一步展开
做好导引、整理和铺垫。
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
如: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
一起笔就开门见山,语言凝练,入题快捷,给人鲜明的印象。
当然,提出观点并不全是一开头就把观点说出来,还有一些议论文“起”首先写出现状,发人深思,从而逐步引出自己的观点。
如:
2.士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还有一些文章使用排比句式来层层深入,逐步揭示出自己的观点:
3.春蚕死去了,但留下了华贵的丝绸;蝴蝶死去了,但留下了漂
亮的衣裳;画眉飞去了,但留下了美妙的歌声;花儿凋谢了,但留
下来了缕缕幽香;蜡烛燃尽了,但留下了一片光明;雷雨过去了,
但留下了七彩霓虹;革命战士牺牲了,但留下了和平的世界;老师
的青春逝去了,但留下了满天下的桃李;还有清洁、农民、工人——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每时每刻都在诠释着奉献的内涵:无偿、
无私、无畏——(《奉献者赞歌》)。
首段就以排比句诠释论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总之,“起”因文而异,灵活多变,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
注意简洁,文字一般不要超过全文的八分之一;非议论语言更要控制,叙述或描写的功能定位要准确,即必须定向——为提出论点服务。
二.承
所谓承,就是分析论点,指出如此会怎样,不如此又会怎样。
承讲求“春容”,“春容”者,春之容颜也。
春开万象,大地滋荣,呈
现出来的是万紫千红,百花竞放,气象万千的景象。
春的元素是丰富,是多姿,是变化,是鲜活。
用在议论文的写作上,就是紧承中
心论点,展开论述,论据的选择要丰富多彩,变化多姿,五彩缤纷,要将事实摆明,要将道理说清。
具体写作时,或正起反接,或反起
正接,以顺畅为妙。
有正起正接:
1.由物及人,也可以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什幺样的社会环境,就会产生什幺样的人,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环境对
于人也是有巨大影响的。
(郭庭平、张兆浩主编《二十年高考作文
精讲》“近墨者黑系列”)
开篇先亮明观点:《晏子春秋》中有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由此可见,环境对于植
物的影响是很大的,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植物。
”接着继续阐述
这个观点。
也有正起反接:
2.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王安石
《读﹤孟尝君传﹥》)
孟尝君曾为齐相,《史记》有《孟尝君列传》,千百年来,世
人皆称颂孟尝君能知人善任,连鸡鸣狗盗之辈都能最大程度的让他
们发挥作用,但王安石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新见解,属正起反接。
“承”在有些文章中还表现为设分论点,而分论点不仅要扣得住
中心论点,而且不能存在交叉和包含的关系。
如:
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苏
洵《六国论》)
“承”部分设立分论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论点不存在包含或
交叉关系,一般是并列和递进的关系。
分论点的设置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因题而异,通常情况下从“是什幺”“为什幺”或“怎幺样”方面入手,适合从哪些方面设置分论点,唯一的标准是根据中心
论点进行。
如:
4.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吴晗《谈骨气》)
吴晗先生的《谈骨气》一文,先提出中心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巧妙的运用孟子的名言,切割成三个分论点“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有力支撑文章的总“起”,也即中心论点,
每一个分论点都强有力地支撑着文章的中心论点,从不同的角度来
论证分析中心论点,毫无交叉,使得文章的论述更加条理清晰,论
述充分。
“承”是承接开篇的论点进入分析论证,既由上文引出,又是进
入“转”之前的必要一步。
“承”得好,才能文脉顺畅,流转自如。
“承”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四点:一是由“起”到“承”须有自然的过渡语句;二是要有明确的分论点;三是注意安
排好由“承”到“转”的伏笔或铺垫;四是注意整体布局的合理,一般
来说,文章到“承”结束,文字不要超过全文的二分之一。
三.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