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三)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去世了。
——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
【材料5】
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 更是不成。自然,子孙崇拜,儿童本位的哲理或伦理,我 也有些知道;既做着父亲,闭了眼抹杀孩子们的权利,知 道是不行的。可惜这只是理论,实际上我是仍旧按照古老 的传统,在野蛮地对付着,和普通的父亲一样。近来差不 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酷;想着孩子们受 过的体罚和叱责,始终不能辩解——像抚摩着旧创痕那样, 我的心酸溜溜的。
——朱国华
学习任务
1 任务一 借助背景解读关键词句
2 任务二 回归文本觅“隔膜”
3 任务三 回看题目解“背影”
任务一 借助背景解读关键词句
阅读背景材料,利用背景材料给课文最后 一段的一些句子做注释。
【材料1】
朱自清的父亲朱小坡是一位老式的家长,对儿子 管教很严。朱自清的婚姻就是父母包办的结果。而朱 自清又是一个自称有“野马”性格的年轻后生,在北 大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二人的思想观念差别很 大,父子矛盾不可避免。
——《背影》第7段
【注释】1917年朱自清读大二时,家中连生变 故:父亲公卖局长的差事交卸,祖母辞世,老二 朱物华也即将考大学,但家境贫穷无力继续支持。
示例二:
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 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 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背影》第7段
【注释】朱自清1921年回扬州任扬州省立八中 教务主任时,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直接拿走 了朱自清当月的全部薪水成为父子矛盾的爆发点。
【材料4】
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 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 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 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 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 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 抖,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 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 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 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 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 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 再能与他相见!
——《背影》第7段
——朱自清《毁灭》(1922年)节选
任务二 回归文本觅“隔膜”
课文中儿子对父亲的隔膜与不理解体现在哪里? 这种隔膜和不理解有没有消解? 儿子对父亲的情感有没有发生变化?
隔膜
1.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 么要紧的了。
2. ……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3.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4.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1.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2.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3.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4.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回忆性散文双重视角
相
关缓 事和 件
和 时冲 间突
点
1917 -
文中所记买橘子等细节,使每个读者难以忘
怀,对于我来说,就更理解其深意了。在过去的 日子里,不要说几个橘子,就是金橘子、银橘子
也不稀罕。然而,此时的父亲已是负债累累,囊空
如洗,这一堆朱红的橘子便不同寻常了。
——朱国华
为什么朱自清选择了“背影”?
读过《背影》的人,可能还会注意到父亲的穿 戴是这样的: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与此相对照的是:自清大哥却带着一件较为华美的 紫毛大衣。此时,一方面为服孝,一方面是由于把 所有的贵重衣物全部变卖了,但父亲却在这样的情 况下,给自清定做了一件紫毛大衣,并亲自为他铺 在座位上,以期抵御北国的风寒。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背影(三)教案
年 级:八年级 学 科:语文(人教版)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 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 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是写实。
——朱自清《关于散文写作答<文艺知识>编者问》( 1947年)
去年父亲来信,问起阿九,那时阿九还在白马湖 呢;信上说,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 我为这句话哭了一场;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我 不该忘记,父亲怎样待我们来着!人性许真是二元的, 我是这样地矛盾;我的心像钟摆似的来去。
1925
父子关系
他终于忘却 成集出版
我的不好
其父读文
待我渐渐 不同往日
写作《背影》
暑假回家探望, 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 忿然离家, 接出妻儿, 组织了小家庭
祖母亡故 车站送别
时间轴
1917 1921
1923 1925 1928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 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朱自清《背影》1925
——张学君《走进<背影>解读的秋日时代》
【材料2】 朱自清1920年从北大毕业以后,到杭州某中学任教,
每月薪资70元,寄一半回家。这仍然不能满足父亲的要 求,因为其父娶有一妾,朱自清的生母和妻子颇为压抑。 为节约开支,乃往扬州一中学就职。偏逢校长系父亲故 旧,薪资全送父亲处。又去职,往温州、上海等地任职。 这一行动的结果,就导致了父子二人“两年的不见”。
【材料5】 妻说,那时真寒心呢!但我的苦痛也是真的。我
曾给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法奈何;有 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这虽是气愤的话,但这样的 心情,确也有过的。
——朱自清《儿女》(1928年)
示例一: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 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 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朱自清 和父亲 的隔膜 和不理 解体现 在哪里 呢?
虽有死仿佛像白衣的小姑娘, 提着灯笼在前面等我, 又仿佛像黑衣的力士, 擎着铁锤在后面逼我—— 在我烦忧着就将降临的败家的凶惨, 和一年来骨肉间的仇视, (互以血眼相看着)的时候, 在我为两肩上的人生的担子, 压到不能喘气, 又眼见我的收获 渺渺如远处的云烟的时候……
——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
【材料5】
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 更是不成。自然,子孙崇拜,儿童本位的哲理或伦理,我 也有些知道;既做着父亲,闭了眼抹杀孩子们的权利,知 道是不行的。可惜这只是理论,实际上我是仍旧按照古老 的传统,在野蛮地对付着,和普通的父亲一样。近来差不 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酷;想着孩子们受 过的体罚和叱责,始终不能辩解——像抚摩着旧创痕那样, 我的心酸溜溜的。
——朱国华
学习任务
1 任务一 借助背景解读关键词句
2 任务二 回归文本觅“隔膜”
3 任务三 回看题目解“背影”
任务一 借助背景解读关键词句
阅读背景材料,利用背景材料给课文最后 一段的一些句子做注释。
【材料1】
朱自清的父亲朱小坡是一位老式的家长,对儿子 管教很严。朱自清的婚姻就是父母包办的结果。而朱 自清又是一个自称有“野马”性格的年轻后生,在北 大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二人的思想观念差别很 大,父子矛盾不可避免。
——《背影》第7段
【注释】1917年朱自清读大二时,家中连生变 故:父亲公卖局长的差事交卸,祖母辞世,老二 朱物华也即将考大学,但家境贫穷无力继续支持。
示例二:
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 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 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背影》第7段
【注释】朱自清1921年回扬州任扬州省立八中 教务主任时,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直接拿走 了朱自清当月的全部薪水成为父子矛盾的爆发点。
【材料4】
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 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 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 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 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 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 抖,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 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 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 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 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 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 再能与他相见!
——《背影》第7段
——朱自清《毁灭》(1922年)节选
任务二 回归文本觅“隔膜”
课文中儿子对父亲的隔膜与不理解体现在哪里? 这种隔膜和不理解有没有消解? 儿子对父亲的情感有没有发生变化?
隔膜
1.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 么要紧的了。
2. ……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3.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4.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1.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2.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3.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4.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回忆性散文双重视角
相
关缓 事和 件
和 时冲 间突
点
1917 -
文中所记买橘子等细节,使每个读者难以忘
怀,对于我来说,就更理解其深意了。在过去的 日子里,不要说几个橘子,就是金橘子、银橘子
也不稀罕。然而,此时的父亲已是负债累累,囊空
如洗,这一堆朱红的橘子便不同寻常了。
——朱国华
为什么朱自清选择了“背影”?
读过《背影》的人,可能还会注意到父亲的穿 戴是这样的: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与此相对照的是:自清大哥却带着一件较为华美的 紫毛大衣。此时,一方面为服孝,一方面是由于把 所有的贵重衣物全部变卖了,但父亲却在这样的情 况下,给自清定做了一件紫毛大衣,并亲自为他铺 在座位上,以期抵御北国的风寒。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背影(三)教案
年 级:八年级 学 科:语文(人教版)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 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 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是写实。
——朱自清《关于散文写作答<文艺知识>编者问》( 1947年)
去年父亲来信,问起阿九,那时阿九还在白马湖 呢;信上说,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 我为这句话哭了一场;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我 不该忘记,父亲怎样待我们来着!人性许真是二元的, 我是这样地矛盾;我的心像钟摆似的来去。
1925
父子关系
他终于忘却 成集出版
我的不好
其父读文
待我渐渐 不同往日
写作《背影》
暑假回家探望, 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 忿然离家, 接出妻儿, 组织了小家庭
祖母亡故 车站送别
时间轴
1917 1921
1923 1925 1928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 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朱自清《背影》1925
——张学君《走进<背影>解读的秋日时代》
【材料2】 朱自清1920年从北大毕业以后,到杭州某中学任教,
每月薪资70元,寄一半回家。这仍然不能满足父亲的要 求,因为其父娶有一妾,朱自清的生母和妻子颇为压抑。 为节约开支,乃往扬州一中学就职。偏逢校长系父亲故 旧,薪资全送父亲处。又去职,往温州、上海等地任职。 这一行动的结果,就导致了父子二人“两年的不见”。
【材料5】 妻说,那时真寒心呢!但我的苦痛也是真的。我
曾给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法奈何;有 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这虽是气愤的话,但这样的 心情,确也有过的。
——朱自清《儿女》(1928年)
示例一: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 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 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朱自清 和父亲 的隔膜 和不理 解体现 在哪里 呢?
虽有死仿佛像白衣的小姑娘, 提着灯笼在前面等我, 又仿佛像黑衣的力士, 擎着铁锤在后面逼我—— 在我烦忧着就将降临的败家的凶惨, 和一年来骨肉间的仇视, (互以血眼相看着)的时候, 在我为两肩上的人生的担子, 压到不能喘气, 又眼见我的收获 渺渺如远处的云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