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中心建筑设计策略——以桂林市叠彩区市民文化中心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
建筑与装饰2023年2月下 29
社区文化中心建筑设计策略
——以桂林市叠彩区市民文化中心为例
*
罗旋1 赵珂雯2 林彬3
1. 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2.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28;
3. 桂林理工大学/理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 社区文化中心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对城市与基地的分析,提出基于社区生活的空间塑造、基于环境融合的边界模糊、基于地域气候的设计适应的设计理念,并通过分散体块、架空广场、空间穿插的设计策略使之得以实现。

关键词 文化中心;建筑设计;地域建筑
Community Cultural Center Architectural Design Strategy——ExampleofGuilin City Diecai District Citizen Cultural Center
Luo Xuan 1, Zhao Ke-wen 2, Lin Bin 3
1. School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2. Shenzhen Architectural Design General Institute Co., Ltd., Shenzhen 518028,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3. School of Science,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Abstract Community cultural centers 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building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ity and the bas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concept of spatial shaping based on community life, blurring boundaries based on environmental integration, and design adaptation based on regional climate, and realizes it through the design strategies of dispersed blocks, overhead plazas and space interspersion.Key words cultural center; architectural design; regional architecture
引言
社区文化中心是一种复合型文化建筑。

作为重要的公建配套设施,建设符合居民需求的文化中心可改善社区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城市建筑已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建筑的尺度和美学价值也已被重新定义。

如何能根据城市文化需要转变其自身角色,如何结合城市生活需求确立其核心内容,如何更加积极地融入城市整体环境当中等诸多问题,使得当代文化活动中心建筑设计面临着新的挑战。

目前,该领域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而从居民生活的情景视角讨论,对适应时代变化的文化中心建筑设计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桂林市叠彩区市民文化中心设计方案为例,对此类
建筑的设计思路进行探索。

1 项目概况
本项目用地原为叠彩区燕湖周边,总用地面积约0.0717km 2,其中公园面积约0.053km 2。

基地呈不规则多边形状,场地内局部有高差。

目前,公园北侧沿圣隆路一带被无规划平房占据,东南侧紧邻城市铁路,西侧为居住区,西北侧为凤凰山,附近有凤东小区、芦笛小区、橘子公社等新老居住区。

公园内有湖景一处,由于绿化丰富,夏季时气候较为凉爽,曾是社区公共活动绿地。

文化活动中心位于环城北一路沿街小区内,存在场地面积狭小、建筑及配套设施老化、绿化不足等问题。

为重新激活燕湖公园及提升该片区居民文化活力,本项目在充分调研*[基金项目] 1. 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项目名称:基于GIS 方法的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区划系统构建,项目编号: 2019KY0275。

2.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称:基于相关滤波的视觉目标跟踪算法研究,项目编号:2019GXNSFBA245056。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
30 建筑与装饰2023年2月下 
的基础上,设计了新的叠彩区市民文化活动中心方案,并在公共绿地、商业空间方面进行探索,以期达到文化、商业、绿化
的平衡,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方案总平面布置如图1
所示。

图1 方案总平面图
2 设计理念
设计基地面积较大,包含了老旧公园、废弃铁路及水体。

设计应弥补该片区市民文化设施的匮乏,并激活燕湖公园以及该居住片区的活力。

同时在公共绿地、商业空间方面进行探索,以期达到文化、商业、绿化的平衡,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设计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如何重新激活近似于荒废状态的公园;建筑如何适应当代社区居民对文化中心的功能与行为需求;建筑的在地性如何体现。

通过对社区生活、城市文化、桂北建筑的研究和探讨,设计为融入新时代社区生活的文化建筑设计提供一个新的可能:向上承接整体城市文化的建构理念,向下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将当代文化及地域特征共同融合于建筑的空间与时间维度中。

2.1 基于社区生活的空间塑造
居民的文化生活是在不断动态发展更新的,建筑设计需要持续性地关注当下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也需要为将来的可能性思考并提供对策。

2.2 基于环境融合的边界模糊
建筑落位于城市交通节点、铁路景观、公园景观交织处,如何使三处流动贯通,是该建筑的一个设计锚点。

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的环境与功能的复合性决定了其交通的重要性[2]。

设计采用多入口、立体交通建设、建筑与公共交通相结合的集约的方法,模糊建筑与环境的边界,使之与城市良性衔接,并从建筑布局特点、建筑形式等多方面面考虑建筑在视觉、心理、环境上的传承的连续性。

2.3 基于地域气候的设计适应
穿过公园的夏季风应得到充分的利用,传统乡土建筑在这方面曾展现出各种成就和智慧[3]。

设计汲取桂北民居的智慧,通过底层架空、拔风筒、百叶等措施,实现低碳设计,并增加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空间流动。

3 空间环境设计3.1 总体规划设计
设计保留了原有公园的水体、植被、道路和大部分景观建筑,以废弃铁路作为景观绿轴,贯穿场地连接城市,将场地划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
建筑与装饰2023年2月下 31
分为北建筑群和南公园区,并在功能和空间上强调两个分区之间的关系,以避免建筑群形成城市道路与公园之前的屏障。

建设场地呈沿街长梭形,由于形状的特殊限制和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建筑化整为零,拆分为三块折型的体块进行围合,并利用人体视觉原理,采用梯形广场来削弱空间的狭长感。

场地内有一条废弃铁路,共享广场设计延续了以铁路为主角的工业主题。

为了不使建筑成为从城市道路到公园的视线屏障,建筑主体块进行二层架空处理,将人流引入场地内部,使之成为建筑与城市空间系统之间、建筑空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融合过渡的中介空间[4]。

燕湖的改造设计,则加入湖上舞台,利用铁路到湖边小路的高差设计看台。

3.2 建筑空间设计
建筑主要包含四个功能区,群众活动功能区、学习培训功能区、专业工作室功能区、商业功能区和后勤管理功能区,其中群众活动功能区包含了展厅空间、游艺空间、和活动空间。

群众活动功能区的空间是最具活力的一块,设计上为二层架空的主要体块,并置入“光之井”、“步之筒”、“景之台”,使主体建筑成为与不同高差场地的主要交通转换区,将从主入口而来的人流引入建筑与公园内部,提供的停留空间又使之成为建筑和公园人流的汇聚交流的平台。

同时,架空也使改造后的铁路景观和公园景观成为场地主入口的对景。

学习培训功能区位于较为安静的西侧,功能较为独立,采光良好,同时西侧体块的角度变化可减少西晒的影响。

专业工作部分和办公部分放在最北侧体块,与主要体块紧密相连,在方便管理的同时保持其工作的私密性。

商业与非商业功能的平衡,商业空间集中在可达性最佳的首层,在满足文化活动中心的人日常需求的同时,保证文化活动中心的正常运行。

3.3 建筑节能设计
3.3.1 自然采光与通风设计。

分散式布局使每个建筑体块都能保持适中的进深,保证了主要功能房间都能通过侧窗进行自然采光通风。

展厅空间采用自然采光结合人工照明的方式。

为了使展示空间照度均匀,展厅减小了侧窗面积。

教室在窗户外设置横向和竖向的遮阳板,在遮阳的同时,通过漫反射的方式提高和均匀室内的照度。

建筑的进深采用8m ×8m 的结构柱网,避免进深过大照度不均匀,按这种模式布置刚好符合人数规模。

结合地形与气候条件布局,架空的建筑底层不仅利于人流引入和集散,也利于建筑通风。

桂林位于夏热冬冷建筑气候区
南部,夏季气候炎热且最高风频为南风和西南风,架空空间可将经由场地南部公园绿地和水体冷却后的空气引入到共享广场及建筑内部,提高了广场与建筑的舒适性。

3.3.2“灰空间”设计。

桂林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887.6mm ,雨季较长,既能进行户外活动同时,又能遮风避雨的“灰空间”在居民公共活动建筑设计中尤为重要。

建筑设计了架空的共享广场、开放的长廊,为市民的休闲活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3.3.3 建筑遮阳设计。

在亚热带地区,建筑遮阳对室内温度的降低,提高室内舒适性,对降低建筑耗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建筑采用的遮阳形式主要有:①水平与垂直遮阳。

立面设置木质遮阳板,遮挡太阳的直射光,降低室内环境温度。

②绿化遮阳。

外窗的窗台外部设置了花池,可对下层外窗形成阴影,且绿化也可起到降低室内温度的作用。

3.4 建筑景观环境设计
设计保留了场地南部的废弃铁路和公园,并将铁路打造为景观绿轴,贯穿场地连接城市。

公园内部的水体、植被和步道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游览步道、休息凉亭、湖中舞台及结合废弃铁路的开放广场和观众休息看台。

4 结束语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因具有高容纳性、复杂性、综合性等特点,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域气候、城市环境、居民生活方式及行为活动等要素,才能设计出功能复合、交通高效、空间适用、环境和谐、低碳生态的作品。

尊重地域文脉、开启未来新生活方式是文化活动中心设计所需融入的精神,与时代同行、适应城市与社会的发展是未来文化活动中心建筑设计的主流方向。

参考文献
[1] 马军鹏.社区文化中心的设计分析——以曹路文化中心为例[J].城市建筑,2019,16(3):64-65,67.
[2] 李博文.基于文化生态理论的文化中心建筑复合化设计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21.
[3] 韩冬青,谭亮.互嵌、整合、链接、转化——泸州市市民中心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20(8):49-51.
[4] 徐鹏.多馆式文化中心建筑中介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