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分子水平自然选择的方法

合集下载

系统与进化生物学

系统与进化生物学

填空题1、系统与进化生物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分类、系统发育重建、进化的过程和机制。

2、拉马克提出的法则除获得性状遗传外还有用进废退。

3、在生物学领域里再没有比进化的见解更为有意义的了。

4、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思想包括:生物演变和共同起源,生物斗争和自然选择,适应是自然的产物。

从微观进化角度来看,无性繁殖的生物进化的单位是无性繁殖系,有性繁殖的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

6、按照拉马克的进化论,长颈鹿形成的原因是:环境改变→变异→遗传→进化7、基因突变学说和常见的地理隔绝导致迅速成种的现象成为间断平衡论的主要依据。

8、10、分类的过程:划分类群 (grouping): 选择、描述、测定性状;赋予等级 (ranking):性状变异不连续(间断)性;命名 (nomenclature):模式方法。

11、进化论对分类学的影响:出现共同祖先和群体概念。

共同祖先:物种(species)不是造物主创造的不变体(creations),而是在生命长期历史中进化来的,构成了一个不断变化着的连续统一体。

群体概念:物种并不是由模式(type),而是由可变(variable)的群体(居群)来体现。

12、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是进化的原材料。

13、性状变异可分为“可遗传变异”和“非遗传变异”两大类。

表现型变异来源于基因变异、环境变异和基因与环境互作导致的变异。

性状的遗传变异--环境饰变(表型可塑性) 表型可塑性包括发育可塑性和环境可塑性。

根据生物性状变异的特点,可分为:数量性状变异(连续性变异)和质量性状变异(非连续变异);根据变异发生的范围,又可分出居群内变异(个体变异)和居群间变异。

14、遗传变异的来源: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减分同源染色体联会);基因突变(复制错误、诱变);基因重复;插入或者缺失突变;基因水平转移;表观遗传变异。

染色体变异1.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单倍体,多倍体,单体,二体,三体)2.染色体大小的变异()3.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重复、易位、倒位)15、遗传多样性的检测包括表达型标记(形态标记、细胞标记、生化标记);基因型标记(分子标记)。

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知识清单

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知识清单

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知识清单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组成:1.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2.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

一、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一)定义: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二)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作用:1.内容: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2.原因: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

3.举例:如从动物的牙齿化石推测它们的饮食情况,从动物的骨骼化石推测其体型大小和运动方式;从植物化石推测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分类地位;等等。

(三)分布:大部分化石发现于沉积岩的地层中。

(四)结论:1.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2.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二、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一)比较解剖学证据1.研究内容: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为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据。

2.证据:观察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和人的上肢,发现它们有以下共同特点:(1)这四种前(上)肢骨路都有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且其种类具有一致性。

(2)从上到下这四种前(上)肢骨骼,这些骨的排列顺序一致。

3.这些器官功能和外形差异的原因:在发育过程中,这些器官由于适应它们不同的生活环境,执行不同的功能,所以形成了不同的形态,例如鸟的翼和蝙蝠的翼手适于飞翔;鲸的鳍适于水中游泳;马的前肢适于奔跑;人的上肢可做各种复杂的活动等。

4.结论:这个证据支持了现有的脊椎动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

(二)胚胎学证据1.胚胎学的定义:是指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

2.研究内容:比较不同动物以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

3.证据:例如,人的胚胎在发育早期会出现鳃裂和尾,这与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出现鳃裂和尾非常相似。

生物进化顺序

生物进化顺序

生物进化顺序生物进化是通过环境接受和适应变化而发生的,这种变化被称为进化。

它是分子、细胞和行为方面自然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许多生物物种能够在短期内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能满足它们的特殊需求。

生物进化可以按照一些基本的顺序进行分析,这些顺序包括:分子水平的进化,改变物质环境的进化,发生细胞细胞转变的进化,形成新物种的进化,形成新种群物种的进化以及大规模生物多样性的进化。

1、分子水平的进化:分子水平的进化是指物种中分子基因的变化,包括DNA变异、基因重组、染色体突变和遗传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等。

这些变化会影响细胞内部运作的方式,从而影响到物种之间的不同。

进化的这一步可以细分为几部分:基因变异,基因交换,染色体重组和转座子的活动等。

2、改变物质环境的进化:物质环境的变化是指外界环境中物质因素发生变化,如气温、光照、食物供给等。

随着物质环境的变化,生物也会随之变化,以适应新环境。

在新物质环境中,物种会改变自身的结构及行为,从而达到适应的目的。

3、发生细胞细胞转变的进化:细胞转变指的是细胞中基因组织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物种可以获得新的特性和功能,使其适应新的环境。

例如,微生物细胞会通过个体间相互杂交导致突变,而突变会改变细胞结构特征,从而使细胞能够适应新环境。

4、形成新物种的进化:新物种的形成指的是现有物种中发生变异,使得新种群不可与原种群繁殖,形成一种全新的物种。

新物种的形成和进化的步骤是:1.基因变异;2.形成新的种群;3.种群间隔离;4.种群间交配种群变异;5.形成一种新物种。

5、形成新种群物种的进化:新种群物种的形成指的是多个物种之间发生杂交,形成一种全新的物种。

这一步是指,多个较低分子数量和自然选择活动可能形成不同物种之间的“搅和”,从而形成新物种。

6、大规模生物多样性的进化:大规模生物多样性的进化指的是物种整体的进化,是指从不同物种中选择更优质的物种,并发展出新的物种类群,从而扩大物种的多样性。

达尔文进化论过时了吗

达尔文进化论过时了吗

达尔文进化论过时了吗过去100多年来,围绕第一大疑问的争论虽从未停歇,但主战场已逐渐从宗教和信仰之争转向科学证据之争。

以古生物学领域为例,不断涌现的科学事实在弥补达尔文当年未曾发现的“缺失环节(missinglink)”的同时,也在检验着达尔文进化论的预测能力——这是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志。

例如,2022年在加拿大发现的“提克塔利克鱼(Tiktaalik)”化石揭示了从鱼类(鳍)到陆生动物(腿)之间的过渡状态,被公认是“种系渐变论(phyleticevolution)”的一个极好例证,因为其发掘工作是以渐变论为依据,在潘氏鱼(Panderichthys)和棘螈(Acanthostega)化石地质时代之间的地层完成的。

当然,达尔文进化论并非完美无缺,它确实存在“可证伪”之处——这恰好是科学理论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以自然选择理论为例,它在孟德尔遗传学再发现后和分子进化(molecularevolution)的中性学说(neutraltheory)建立之初就受到了强烈挑战,但各种不能用自然选择理论简单解释的新证据最终还是拓展了人们对进化动力和机制的认识,而不是摒弃该理论。

所幸的是,最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进化着的进化学——达尔文之后的发展》(以下简称《进化着的进化学》)一书能帮助读者较快了解达尔文之后进化科学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该书详细梳理了一个半世纪以来进化论的“进化轨迹”:首先,19世纪的科学哲学思潮对进化论的理论框架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魏斯曼(A.Weismann)和海克尔(E.Haeckel)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随后,19世纪下半叶依据古生物学的新发现而发展起来的新拉马克主义(neo-Lamarckism)和定向进化理论(orthogenesis),以及20世纪初孟德尔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后兴起的“孟德尔学派(Mendelian)”对达尔文进化论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其后,数量遗传学(quantitativegenetics)和(实验)群体进化学(populationevolutiontheory)的出现又使进化论“柳暗花明”,尤其是以杜布赞斯基(T.Dobzhansky)为核心人物提出的综合进化论(synthetictheoryofevolution)巩固了解释生物进化动力的自然选择理论;最后,1960年代由日本学者木村资生(M.Kimura)等人提出的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与综合进化论进行了长达20年的争论,最终也获得了分子证据所支持的“半壁江山”。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

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即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R.Darwin,1809.2.12—1882.4.19),英国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

183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后,他的老师亨斯洛推荐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同年12月27日英国海军“小猎犬号”舰环绕世界的科学考察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学考察。

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

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

书中用大量资料证明了所有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

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能量守恒转化定律)。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本文仅就这一学说及现代进化论对这一学说的认识进行阐述和讨论。

达尔文认为, 繁殖过剩是生物界的一条规律。

他指出, “一切生物都有高速率增加的倾向,因而不可避免地就出现了生存斗争。

”达尔文所说的生存斗争, 包括种内斗争, 种间斗争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 达尔文强调生存斗争是在自然环境中保留物种的有利变异, 淘汰不利变异从而实现适者生存, 不适者淘汰即实现自然选择的基本形式。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l、生物的生存或死亡受外界条件的制约, 外界条件对生物的去留起着选择的作用。

但是这并非是某种自然力量所进行的有意识的选择, 而是“许多自然法则综合作用”的结果。

2、生物的变异性是自然界的自然法则。

自然选择利用变异(主要是微小的不定变异) 作材料, 通过生存斗争检验每一种变异, 并通过遗传保留和积累有利的变异, 而且有指定生物进化的作用。

3 、自然选择是一种缓慢的逐渐的过程, 在生物与周围环境的长久的相互作用中, 适者生存, 不适者淘汰, 从而改变生物类型—创造新的生物类型或导致物种的灭绝。

基因组学考试答案

基因组学考试答案

基因组学一、名词解释1.gene: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Gene一词于1909年由丹麦植物学家Wilhelm Johannsen首次提出,以取代孟德尔的factor等用语。

2.肿瘤标志物:反应肿瘤存在的化学类物质。

它们或不存在于正常成人组织而仅见于胚胎组织,或在肿瘤组织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在正常组织里的含量,它们的存在或量变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借以了解肿瘤的组织发生、细胞分化、细胞功能,以帮助肿瘤的诊断、分类、预后判断以及治疗指导。

3.基因组编辑:genome editing,一种在基因组水平上对DNA序列进行改造的遗传操作技术。

技术的原理是构建一个人工内切酶,在预定的基因组位置切断DNA,切断的DNA在被细胞内的DNA修复系统修复过程中会产生突变,从而达到定点改造基因组的目的。

4.BLAST: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一套在蛋白质数据库或者DNA数据库中进行相似性比较的分析工具。

5.微生物组群:微生物组群是指在多细胞生物体中发现的一组共生的病原微生物菌群,包括细菌、古细菌、原生生物、真菌和病毒等。

微生物组群在免疫、体内激素代谢平衡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6.组蛋白修饰:组蛋白修饰是指组蛋白在相关酶作用下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腺苷酸化、泛素化、ADP核糖基化等修饰的过程。

7.L-W曲线:Lander-Waterman模型是1988年美国Eric Lander以及Michael Waterman提出的一个数学模型,广泛用于基因组大小评估,还能够推算出覆盖度和reads的关系,在测序和序列组装中起到关键的指导意义。

对于已知待测基因组大小的G和测序长度L都是常数,使用Lander-Waterman模型绘制L-W曲线,可以得到contig数与基因组大小(G)和测序reads数(N)的关系图。

8.液体活检:Liquid Biopsy,是一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来检测血液中的小DNA碎片的技术。

常见的生物化学实验方法

常见的生物化学实验方法

常见的生物化学实验方法生物化学实验是研究生物分子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药物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生物化学实验方法。

一、色谱技术色谱技术是一种分离和分析物质的方法,根据分子的化学性质和大小差异,将混合物分离成各个组分。

常见的色谱技术包括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LC)和薄层色谱(TLC)等。

在生物化学实验中,色谱技术常用于对生物样品中的分子进行纯化和分析。

例如,气相色谱可用于分析氨基酸和脂肪酸等小分子化合物,液相色谱则可以用于分离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生物大分子。

二、电泳技术电泳技术是利用电场作用下物质的电荷和大小差异,将混合物分离成各个组分的方法。

常见的电泳技术包括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凝胶过滤电泳等。

在生物化学实验中,电泳技术常用于分离和检测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例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用于分离和测定蛋白质分子量,SDS-PAGE则可以用于检测蛋白质的纯度。

三、质谱技术质谱技术是利用质量分析仪器对物质的质量和结构进行分析的方法。

常见的质谱技术包括质谱仪、飞行时间质谱(TOF-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等。

在生物化学实验中,质谱技术常用于鉴定和定量生物分子。

例如,利用质谱仪可以对蛋白质进行鉴定,通过测定样品中蛋白质的质量和碎片离子的质量谱图,确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四、核酸杂交技术核酸杂交技术是利用互补的DNA或RNA序列进行结合,从而检测目标序列的方法。

常见的核酸杂交技术包括Southern blot、Northernblot和in situ hybridization等。

在生物化学实验中,核酸杂交技术常用于检测和定量特定DNA或RNA序列的存在。

例如,Southern blot可用于检测DNA片段在基因组中的分布和拷贝数,Northern blot则可用于检测特定mRNA的表达水平。

湖南衡阳名校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周周练 9月第4周 生物学试题(含解析)

湖南衡阳名校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周周练 9月第4周 生物学试题(含解析)

2024年9月份第4周生物试题一、单选题1.据报道,广东某9岁男孩对克林霉素、头孢曲松等6种抗生素均具有耐药性,其母亲回忆后认为,这可能与该男孩幼年时一发烧就给其使用头孢类药物有关。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长期频繁使用头孢类药物,使该男孩体内耐药菌所占比例增加B.长期频繁使用头孢类药物,使该男孩体内细菌发生了适应性变异C.该男孩体内细菌的基因型频率定向改变,使其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D.该事实提醒我们,日常生活中减少或完全禁止使用抗生素有利于身体的健康2.高位截瘫患者一般会出现四肢功能丧失、感觉丧失等症状,2020年,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对一名高位瘫痪患者实施国内首例“脑机接口”手术,术后患者能够通过操控机械手臂完成各种动作(原理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患者机械手臂上的触觉传感器接收刺激后,将信息直接传递到大脑B区域B.A区域植入的电极可刺激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产生“触觉”,完成反射活动C.信号输出设备②与动力装置③相当于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与效应器D.A、B区域间仅通过电信号传递兴奋,相应神经元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3.图1、图2表示某植物细胞中关于H+、蔗糖的跨膜运输的方式。

结合所学知识及图中信息分析推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根据图1和图2的信息进行分析可得出该细胞细胞质基质的pH小于细胞外环境的pHB.H+-ATP酶能催化ATP水解,水解后释放的磷酸基团挟能量可与H+-ATP酶相结合导致它的磷酸化及空间结构的不可逆改变C.H+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差是影响图1中H+-ATP酶与转运蛋白X运输H+速率的重要因素D.根据图2信息推测蔗糖和H+进入细胞虽然都是通过蔗糖-H+共转运体实现的,但是二者跨膜运输的方式不同4.运动可促进机体产生更多新的线粒体,加速受损线粒体、衰老线粒体及非功能线粒体的特异性消化降解,维持线粒体数量、质量及功能的完整性,保证机体不同部位受到运动刺激后对能量的需求。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中的二氧化碳要通过内环境才能排出体外B.线粒体的数量变化体现了机体稳态的调节C.运动时,机体是在内环境中产生大量的乳酸,而不是在线粒体中D.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5.研究人员将外源鲫鱼Mx基因(该基因产物能抵抗粘液病毒)与质粒相连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利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其导入草鱼体内,获得转基因抗病草鱼。

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

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

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它通过研究生物体内的分子结构和遗传信息,来揭示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

本文将介绍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应用。

一、分子进化的基本原理分子进化是指物种内基因组或蛋白质组的遗传信息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分子水平上,进化主要表现为DNA序列的突变和基因组结构的变化。

分子进化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是物种产生多样性的原因。

遗传变异可通过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转移等途径实现。

2.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分子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机制。

根据环境变化和适应性需求,具有更有利基因型的个体会在繁殖中获得更高的生存优势,从而逐渐在种群中占据主导地位。

3. 基因漂变:基因漂变是指随机性的基因频率变异,特别在小种群中影响较大。

基因漂变可以导致分子进化的随机性增加,进而导致遗传多样性的减少。

二、分子系统发育的基本原理分子系统发育是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DNA序列或蛋白质结构,构建物种间的进化关系树。

它基于分子进化的原理,通过计算相似性或差异性来推断物种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

分子系统发育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保守性进化:保守性进化是指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一些基因或蛋白质序列在物种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变化。

这些保守性的变化为系统发育提供了可比较的基础。

2. 数据分析:分子系统发育的关键步骤是对获得的分子数据进行分析。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序列比对、构建进化树和计算进化速率等。

3. 进化树的构建:进化树是分子系统发育的主要结果之一。

它通过对不同物种之间的分子差异性进行比较和计算,来揭示它们的亲缘关系和共同祖先。

构建进化树的方法主要包括距离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等。

三、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的研究方法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分子时钟、基因家族分析和基因组学等。

1. 分子时钟:分子时钟是一种基于分子进化速率的方法,用来估计物种的分化时间和进化速度。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
第九章自然选择
一、自然选择
▪ 1.概念 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理论, 也是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主要依据。达尔文认为,自 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 它是指适合于环境条件(包括食物、生存空间、风 土气候等)的生物被保留下来,不适合者则被淘汰 的现象。
四、选择的实质
▪ 3.奠基者效应 也叫建立者效应,它是遗传漂变的一 种极端的情况。假如从一个大的种群里分出几个个 体(如雌雄一对),迁移到另一个生物地理区(如 某海岛),并与原来的群体相隔离。在这种情况下, 后来的基因型就决定于这些个体的基因型,不管它 们在选择上是否有利。如果后代大量繁殖,就会形 成不连续的隔离种群。迈耶把这种现象称为奠基者 效应。原来被分出的几个个体就是后来新群体的奠 基者。

将生物与人造物比拟,认为生物也是体现一定目的的“设计”,将
生物的适应与某种外在的超自然的“意志”、“智慧”和“创造行为”
相联系(例如“特创论”);或是将生物适应与生物内在的“意志”或
某种特殊的“力”相关联(例如“活力论”)。这是目的论的解释,即
认为生物的适应只是体现“造物主”的“目的”,或是体现生物自身的
四、选择的实质
▪ 4.中性变异 即指那些对生存既无益也无害的变异性状,其 中有分子水平的也有个体水平的。日本群体遗传学家木村资 生根据许多分子突变都是中性的这一事实,提出了分子进化 的中性学说。木村等认为,中性突变全凭偶然的机会在群体 中消失或被固定,与自然选择无关。在表现型水平上,也有 大量的性状是中性的。例如眼睛的大小、鼻子的高低、毛发 的深浅、前后趾的长短等。在一般情况下,很难说对生存有 多少影响,但这些性状大都被保留下来了,究其原因,显然 不在于自然选择的作用。达尔文本人也早已注意到这种现象, 正如他所说的,“至于那些无利也无害的变异,将不受自然 选择作用的影响”。

遗传多样性的分类和评估方法研究

遗传多样性的分类和评估方法研究

遗传多样性的分类和评估方法研究遗传多样性是指一个物种内不同个体在基因组水平上的差异,是自然选择和进化的基础。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了解遗传多样性的分类和评估方法对于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一、遗传多样性的分类在遗传学领域,常用的遗传多样性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染色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染色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指的是染色体数量和结构的变异。

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生物的染色体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异,染色体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对物种的发生和演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染色体数量的变化主要由染色体重组、聚合和裂解引起。

染色体结构的变化主要由染色体内部基因重组、染色体交换和染色体断裂重组引起。

常见的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变异有核型多样性、多倍化和染色体畸变等。

2.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指的是基因和基因组水平上的变异。

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相同物种内各型的基因类型和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

遗传多样性的定量研究通常考虑分子水平的位点在全体基因组中的分布情况,例如研究基因座的单倍型和基因分型,以及基因型频率和基因类型的差异等。

常用的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评估方法包括RAPD、AFLP、SSR/STR、SNP、NGS、CpG等分子标记技术,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对遗传多样性进行分类和评估,还可以为DNA指纹和基因定位等提供依据。

3.群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群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一物种内不同个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

在遗传多样性评估中,常通过测量不同基因型间的遗传距离来反映群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常用的遗传距离包括匀性指数、F统计量、Mantel-样本关联系数等,其中最常使用的距离是匀性指数(Nei's standard genetic distance)。

二、遗传多样性的评估方法遗传多样性的评估方法应该考虑不同的分类方法,和不同的评估指标及其作用。

组合使用染色体、分子及其群体水平的评估指标,可以建立遗传多样性框架图,进一步研究遗传多样性的演化和单倍型组成情况。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各种方法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各种方法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各种方法
高中生物必修三涵盖了很多不同的主题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和实验技术,供参考:
1. 实验方法:生物学实验是必修三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设计和执行实验,可以观察和记录生物现象,验证和探索生物学原理。

常见的实验包括酶活性测定、细胞分裂观察、DNA提取等。

2. 观察和描述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可以收集数据和了解生物的特征和行为。

例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习性等。

3. 统计分析方法: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常见的统计方法包括平均值计算、标准差分析、t检验等。

4. 文献研究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文献,可以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常见的文献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文献引用和文献评价等。

5. 模型建立方法:通过建立生物学模型,可以模拟和预测生物系统的运行和响应。

常见的模型建立方法包括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等。

6. 调查和问卷调查方法:通过设计和实施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和收集人们对某一生物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常见的调查方法包括
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等。

7.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生物体内分子水平的结构和功能。

常见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CR、DNA测序、基因克隆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可以互相结合使用,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问题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实际学习和研究中,还可以根据需要运用其他生物学方法和技术。

生物进化中的分子进化

生物进化中的分子进化

生物进化中的分子进化生物进化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基因的传递和变异来实现的。

在生物进化中,分子进化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分子进化是指基因组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的变化和累积,通过这种进化,生物得以适应和适应环境的变化,最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

分子进化的主要机制是基因的突变和基因的重组。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的点突变、插入或缺失,这些突变会导致基因的信息发生变化。

在进化过程中,个体遗传信息的小变化积累起来,最终得以传递给后代。

基因重组则是指基因序列间的重新组合,通过基因重组,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得以进一步增加。

在分子进化的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机制是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是指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生育力决定了其在繁殖中的成功机会。

适应环境的基因变体会使个体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更可能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这种竞争和选择的过程,推动了优势基因的累积和适应性特征的进化。

分子进化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机制是基因漂移。

基因漂移指的是因为随机事件(如种群数量的减少)导致的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

基因漂移可以使一些原本较低频率的基因在群体中逐渐消失,也可以使一些较高频率的基因在群体中逐渐增加。

基因漂移对于形成新的物种和推动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起着重要作用。

分子进化不仅发生在基因组水平,也发生在基因组上的各种非编码区域。

基因组中的非编码区域包括启动子、增强子等调控元件,它们对基因的表达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在进化的过程中,这些调控元件的序列也会发生变异和漂移,从而改变了基因表达的模式和水平,最终对生物体的形态和功能产生影响。

分子进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

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获取物种的基因组信息,从而揭示了物种间的基因差异和进化关系。

比较基因组学则是通过比较不同物种基因组中的同源基因,来推测它们的进化历史和亲缘关系。

分子进化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的进化历程,还可以为医学和农业等领域提供重要的参考。

植物品种改良的方法与技术

植物品种改良的方法与技术

植物品种改良的方法与技术植物品种改良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通过改良植物的品种,可以提高其抗病虫害能力、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以及产量和质量等方面的特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植物品种改良的方法与技术。

一、传统育种方法传统育种方法是指利用植物的遗传变异,通过人工选择和配对培育优良品种的方法。

这是一种广泛应用且历史悠久的植物品种改良方法。

其中包括自然选择、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和选择育种等。

1.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指植物在自然环境中通过适应性变异逐渐改良自身品质的过程。

这种方式通常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筛选,适用于不需要迅速改良的品种。

2. 人工选择人工选择是指根据培养目标,在植物亲本中选择具备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交配。

通过连续性的选择和繁殖,逐渐选出具备理想性状的品种。

这种方法对于改良细小性状的植物品种效果显著。

3. 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指通过人工控制植物的交配,将两个或多个不同基因型的植株进行杂交,培育出具备两个亲本优异特性的品种。

杂交育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改良植物的多个性状,提高其综合性能。

4. 选择育种选择育种是指根据某一性状进行选择,将具备该性状的植株互相交配,以期投产出具备这一性状的优良植株。

这种方法对于改良某一优势性状的品种具有较好的效果。

二、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植物品种改良技术。

它通过将其他物种的优良基因导入目标植物中,以改变其性状和特性。

基因工程技术包括基因克隆、基因转化和基因编辑等。

1. 基因克隆基因克隆是指通过分离和复制特定的DNA序列,获得目标基因的方法。

这种技术可以提取其他物种中的优良基因,并将其插入到目标植物中,使其具备某种特定性状。

2. 基因转化基因转化是指将外源基因导入目标植物细胞,并使其在细胞中稳定表达。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转基因植物的方式,引入抗虫、抗病等优良性状基因,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和产量。

3. 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是指通过定点修改和修复目标基因序列,实现对植物基因组的精确改造。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论点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论点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论点:1. 自然选择的概念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的概念,认为生物种裙中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遗传变异或环境因素导致的。

这些差异会影响个体在生存和繁殖过程中的表现,从而对种裙的遗传结构产生影响。

2. 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一种适者生存的过程,即适应环境变化的个体更有可能存活和繁殖,从而在种裙中扩散其有利特征。

3. 进化的推动力自然选择被认为是导致物种进化的推动力,通过逐渐积累有利变异,生物种裙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从而发展出新的特征和适应性。

4. 遗传变异的重要性达尔文强调了遗传变异对自然选择的重要性,遗传变异提供了生物种裙适应环境变化的可能性,从而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可塑性。

5. 演化的范围自然选择不仅仅是影响个体的生存和繁殖,也可以在长时间尺度上导致整个物种的演化,甚至生态系统的演化。

6. 实证论据达尔文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和观察,提供了丰富的实证论据支持自然选择学说,例如麦考尔鸟嘴形状的变化和酿鸟在加尔岛的繁殖行为等。

7. 自然选择与人类社会自然选择学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观念,例如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强调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生物的适应性,为我们理解物种演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其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领域,还延伸至人类社会和文化领域。

自然选择学说自提出以来,经过数百年的研究和实证验证,已经成为生物演化和生态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在探索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论点的过程中,科学家们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和实例,进一步支持达尔文的观点。

从分子水平、遗传学、生态学等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都在不断强化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观点。

从分子水平来看,基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达尔文虽然没有知晓遗传学的概念,但他关于遗传变异对物种进化的认识却与现代遗传学的认知高度一致。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科学家们通过研究DNA、基因组和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变异是生物种裙适应环境变化,并通过自然选择实现适者生存和繁殖的基础。

分子进化学研究分子演化和分化的原理和机制

分子进化学研究分子演化和分化的原理和机制

分子进化学研究分子演化和分化的原理和机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研究分子进化的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分子进化学是研究基因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物种间的演化和分化的学科,可以在遗传育种、生命起源、基因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分子进化学研究分子演化和分化的原理和机制。

一、分子演化的原理在遗传学中,分子演化是指在基因组尺度上进行的遗传信息变异和演化的过程。

分子演化研究的主要分子技术手段是基因测序,通过对DNA和蛋白质序列的测定,可以探究不同物种之间的分子变异和演化情况。

分子演化的原理来源于基因突变和选择压力。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中的突然变异,由于突变存在随机性和多样性,所以被认为是驱动分子演化的重要原因。

然而,基因突变并不是单纯的随机过程,其发生的频率和方向也会受到选择压力的影响。

选择压力是指环境和遗传机制对基因变异的选择和筛选,可以使得基因的相对频率发生变化。

具体来说,对某个基因的选择压力取决于该基因对个体在某种环境下的生存和繁殖的作用。

例如,一个基因使得某种动物在寒冷的环境中更容易生存和繁殖,那么在这种环境下这个基因的频率就会逐渐增加。

二、分子分化的机制分子分化是指在分子水平上,不同种群和亚种群之间在基因组等位基因频率和序列基因型上发生差异的过程。

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分子分化常被用于解释和比较不同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群体分化和分布范围等问题。

分子分化的机制是多样和复杂的,其涉及到分子遗传学、种群遗传学和生态学的知识。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子分化机制。

1. 遗传漂变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是指由于随机性和样本大小等影响,在相对较小的种群中,基因组等位基因频率的发生随机变化的现象。

遗传漂变不受选择压力的影响,而是由于无规律地产生和消失等原因造成。

2. 基因流基因流(gene flow)是指由于生物个体之间的迁移和基因交流,导致不同种群或亚种群之间的基因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检验分子水平自然选择的方法

检验分子水平自然选择的方法

检验分子水平自然选择的方法在选择主义与中性主义的争论中,中性理论提出了很多的假设,其中的许多涉及到群体内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以及种内-种间遗传变异的关系。

因此,可以利用统计学模型来验证中性学说的正确性,即把中性理论作为统计学检验的零假设(null hypothesis),非中性选择作为选择性假设(alternative hypothesis),如果这个零假设被显著地拒绝(significantly rejected),那么中性假设将被认为是不合适的(Kimura and Ohta 1971)。

关于在分子水平验证选择的方法,Garrigan和Hedrick(2003)认为可以按照种群的当前世代,种群的短期历史和物种的长期演化历史三种时间尺度来划分为三类。

然而,选择是一个长期作用的过程,种群的当前世代体现出来的临时状态无法真实反映选择的作用;并且这种时间尺度的划分也不利于寻找种内-种间遗传变异所反映的选择信号。

Nielsen(2005)则把选择检验分为群体遗传学检验(population genetic approaches)和比较数据检验(comparative data approaches)。

Biswas和Akey(2006)从基因组学的角度出发,将选择检验的方法分为种内多态性,种内多态性与种间分歧,和种间检验三类。

事实上,不论如何划分,不同的检验方法都有不同的数据类型作为检验对象。

因此,在这篇综述里我将按照数据类型的不同对目前常用的统计检验方法进行整理和归纳。

(1)基于群体内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中性检验在核酸的碱基测序时代之前,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手段主要是对遗传标记的电泳图谱进行分析,其中等位基因的杂合度(allele heterozygosity)曾经是一个普遍用于描述遗传多样性的指标。

以某单一等位基因位点为例,在一个个体数为1000的群体里,如果其中50个个体在该位点是杂合子,那么我们可以简单地把(Ho)=50/1000=0.05作为该位点的表观杂合度;说明该种群在以这个位点为遗传标记时得到的遗传多样性程度不高,即仍有95%的个体是纯合子。

《自然选择的证明》

《自然选择的证明》

2023-11-07contents •引言•自然选择的理论背景•自然选择的证明方法•自然选择的实证案例•自然选择的争议和反驳•结论目录01引言主题概述自然选择是进化论的核心原理本文旨在证明自然选择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阐明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关键作用反驳对自然选择理论的误解和质疑强调自然选择在解释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优势目的和重要性方法和数据来源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引用大量已知文献和研究成果使用实际数据来支持论点02自然选择的理论背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是生物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生物个体之间存在遗传差异,这些差异在自然环境中会导致不同的生存和繁殖结果。

达尔文的理论强调了自然选择的作用,即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繁殖成功的机会。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是通过对生物多样性和遗传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得出的。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自然选择的基本原则自然选择的基本原则是适应性原则,即生物个体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和繁殖。

自然选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通过不断淘汰不适应环境的个体,选择适应环境的个体,来推动生物进化的进程。

自然选择是一个随机过程,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变化、基因突变和随机遗传漂变等。

010203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生物进化的结果往往是通过自然选择来实现的。

自然选择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遗传漂变等,这些因素也参与了生物进化的过程。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它通过不断筛选和淘汰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推动生物朝着更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03自然选择的证明方法遗传学证明遗传多样性01自然选择可以解释遗传多样性的存在。

不同种群在遗传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基础,使某些个体能够在特定环境中生存下来。

适应性进化02遗传学证据表明,自然选择可以导致适应性进化。

在各种环境中,具有有益基因变异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繁殖,这导致种群中具有这些有益变异的个体比例增加。

分子演化中的模型和分析方法

分子演化中的模型和分析方法

分子演化中的模型和分析方法分子演化是一门研究生命进化的科学领域,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生命的长河中,从单细胞生命到如今高度复杂的生态系统,进化一直是一个贯穿其中的主题。

而分子演化正是通过研究DNA、RNA以及蛋白质等生命分子的演化过程,来考察生命进化的机理以及各种生命形式之间的亲缘关系。

本文就来探讨一下分子演化中的模型和分析方法。

一、分子演化的重要性分子演化研究的对象是生命分子(DNA、RNA、蛋白质),通过对它们在演化过程中的改变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不同生命形式之间的分类关系、进化历史、起源及其形成机制等。

同时,分子演化还可以通过相关的实验手段来研究某些与生命进化相关的基本活动,例如突变、选择等等。

分子演化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演变过程,为我们探索生命的起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

二、分子演化中的模型分子演化常常利用数学模型来模拟各种演化过程,这些模型是建立在分子遗传学和计算机模拟的基础上的。

模型的选择主要依据研究对象、问题目标以及样品数据等多方面因素,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模型。

1. JC模型:JC模型是简约的Kimura 2-parameter模型,是在Kimura 2-parameter模型的基础之上对A-T和G-C碱基偏差进行了修正。

它是最简单的进化模型,其假设是四种碱基互相独立,变化概率相同。

2. K2P模型:K2P模型是另一种基础的进化模型。

它对碱基之间的转换分为两类:转换和转换。

这个模型假设磷酸胺基(Purine, P)和嘌呤醚基(Pyrimidines, Y)的变化率不同。

3. HKY模型:HKY模型是一个基于Kimura 2-parameter模型而演化而来的模型,它的特点是着重考虑了不同碱基的多种转换率,它可以用来考虑碱基的不同转化率和显性和隐性位点所带来的影响。

三、分子演化中的分析方法在分子演化的研究中,有多种分析方法可以用来探讨不同个体间的进化关系。

进化论和自然选择

进化论和自然选择
通过分子钟研究可以推算出人类与黑猩猩的分化时间大约在600万年前。
05
人类进化的研究
人类起源的研究
非洲起源说
根据化石和遗传学研究,人类起 源于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大 约20万年前,现代人的祖先开始
从非洲向世界各地迁徙。
多地区起源说
这一理论认为,现代人是在全球 多个地区独立起源的,不同地区 的古人类之间通过迁徙和交流,
生物地理学的证据
生物分布与地理隔离
不同地区的生物种类存在差异,这种分布格局与地理隔离密切相关。例如,澳大利亚特有的有袋类动 物与其他大陆的有胎盘类动物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地理隔离对生物演化的影响。
生物区系的相似性
不同地区生物区系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以用生物演化过程中的扩散和迁移来解释。 例如,南美洲和非洲的生物区系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这与大陆漂移学说中的两地曾经相连的观点 相吻合。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在地球表 面的分布和演化,揭示了不同 地区生物种群的差异和适应环 境的进化特征,为自然选择提 供了有力证据。
03
人工选择实验
04
人工选择实验通过模拟自然选择 过程,验证了自然选择对生物进 化的作用。例如,通过人工选择 培育出不同品种的动植物,证明 了选择作用可以导致生物性状的 改变和遗传变异的积累。
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具有 适应环境的特征的个体更有可能生 存下来并传递其基因给后代。
进化论的意义与影响
01
解释了生物多样性
进化论解释了为什么地球上存在如此多种多样的生物,以及它们是如何
适应各自生活环境的。
02
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
进化论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推动了生物学领域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验分子水平自然选择的方法在选择主义与中性主义的争论中,中性理论提出了很多的假设,其中的许多涉及到群体内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以及种内-种间遗传变异的关系。

因此,可以利用统计学模型来验证中性学说的正确性,即把中性理论作为统计学检验的零假设(null hypothesis),非中性选择作为选择性假设(alternative hypothesis),如果这个零假设被显著地拒绝(significantly rejected),那么中性假设将被认为是不合适的(Kimura and Ohta 1971)。

关于在分子水平验证选择的方法,Garrigan和Hedrick(2003)认为可以按照种群的当前世代,种群的短期历史和物种的长期演化历史三种时间尺度来划分为三类。

然而,选择是一个长期作用的过程,种群的当前世代体现出来的临时状态无法真实反映选择的作用;并且这种时间尺度的划分也不利于寻找种内-种间遗传变异所反映的选择信号。

Nielsen(2005)则把选择检验分为群体遗传学检验(population genetic approaches)和比较数据检验(comparative data approaches)。

Biswas和Akey(2006)从基因组学的角度出发,将选择检验的方法分为种内多态性,种内多态性与种间分歧,和种间检验三类。

事实上,不论如何划分,不同的检验方法都有不同的数据类型作为检验对象。

因此,在这篇综述里我将按照数据类型的不同对目前常用的统计检验方法进行整理和归纳。

(1)基于群体内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中性检验在核酸的碱基测序时代之前,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手段主要是对遗传标记的电泳图谱进行分析,其中等位基因的杂合度(allele heterozygosity)曾经是一个普遍用于描述遗传多样性的指标。

以某单一等位基因位点为例,在一个个体数为1000的群体里,如果其中50个个体在该位点是杂合子,那么我们可以简单地把(Ho)=50/1000=0.05作为该位点的表观杂合度;说明该种群在以这个位点为遗传标记时得到的遗传多样性程度不高,即仍有95%的个体是纯合子。

这种评估方式适用于小片段的蛋白质或核酸序列(如几十或者几百个氨基酸或碱基),但不适用于较长片段的研究。

事实上,在自然状态下,核酸水平上的变异是比较丰富的,尤其从大片段的尺度来看。

例如比较两条长度为10,000 bp的等位基因,如此长度的序列几乎可以肯定他们是杂合的,因为序列越长,里面的变异越丰富,那么可以想象该位点在群体里杂合度Ho接近1。

因此,在对核酸序列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时,考虑两条序列间存在多少差异所获得的遗传多样性信息要远远大于判断他们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Li 1997)。

在后来发展起来的群体遗传学研究中,有三个重要指标被运用于评估核酸遗传多样性(Nei 1987; Li 1997)。

第一个是∏,即将所研究群体的所有核酸序列中任意两条不同序列的碱基差异数取平均值;这个指标对等位基因频率依赖很大。

第二个是K,即分离位点数(number of segregating sites),现在也被称为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是指所有序列排列比对后存在变异的碱基位点数目;这个指标依赖于等位基因数目而与等位基因频率无关。

第三个是Na,即等位基因数(number ofalleles)。

此外,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反映种群动态的参数θ将以上三个指标在数学上联系起来;这里θ=4N eμ,其中N e为有效种群大小,μ为每一代的序列突变率(Watterson 1975; Tajima 1983)。

有两种公认的θ估值,一个是Watterson估值(Watterson’s estimator, θW),把θ与K联系起来,即θW=K/a,其中a=[1+1/2+1/3+ +1/(n–1)](Watterson 1975);另一个是Tajima估值(Tajima’s estimator, θT),即θT=∏(Tajima 1983)。

从理论上说,在中性条件下,应当有θT=θW=4N eμ的平衡状态。

因此,Tajima(1989)设计了D值检验(Tajima’s D),即D=[(θT–θW)/Var(θT–θW)],通过统计学模型来验证中性突变假说。

Tajima’s D值检验的作用原理是(Tajima 1989):在原有的平衡状态中(θT=θW=4N eμ),所以D=0。

但是,如果群体中存在许多低频率的等位基因(稀有等位基因),可以期望K/a不断增大而∏并未受到严重影响,因为后者主要是由高频率等位基因决定的。

于是有θT<θW,则D<0。

相反,当群体中是中等频率的等位基因占主导时,可以期望∏增大而K/a不受影响;这时θT>θW,D>0。

Tajima(1989)把过多低频率等位基因的存在归咎为定向选择时,选择性清除下选择性清除会削弱原有等位基因的在群体中的频率,而使新等位基因以低频率补充进来成为稀有等位基因。

相反,如果是中等频率的等位基因占主导,则可能是平衡选择的结果,或者是种群大小在经历瓶颈时使稀有等位基因丢失。

因此,当Tajima’s D显著大于0时,可用于推断瓶颈效应和平衡选择;当Tajima’s D显著小于0时,可用于推断群体规模放大和定向选择。

由于平衡选择与定向选择都属于正选择的范畴,因此,只要D值显著背离0,就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当D值不显著背离0时,则中性零假说则不能被排除。

之后,Fu和Li(1993)提出了与Tajima’s D略为不同的方法来检验中性进化,即Fu and Li’s D & F test。

他们考虑的是可以获得外类群的情况,因而对一组给定的等位基因序列可以构建一颗有根树。

在这棵树上,总突变数为y,内部分枝突变数为y i,外部分枝的突变数目为y e,则y=y i+y e。

这里y和y e的数学期望值分别为E(y)=a*θ,E(y e)= θ,其中a=[1+1/2+1/3+ +1/(n–1)]。

如果发生了选择作用,那么外部分枝突变数将会偏离期望值,而内部分枝突变数并未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可根据与Tajima’s D类似的策略,构建统计模型来验证中性零假说。

此外,Fay和Wu(2000)构建了H检验(Fay and Wu’s H test),用以测试高频率变异与中等频率变异的差异。

他们认为在中性占主流的状态下,并不期望会出现很多高频率的变异,因而仅仅根据少数存在的高频率的变异就可以推断“搭车效应”。

在果蝇的一些低频重组的区域中,H检验观察到了许多高频率变异,因此,Fay和Wu(2000)推断果蝇中的这些高频变异可能是由于“搭车效应”时正选择保留了有利变异并使其以高频率在群体中存在。

到目前为止,Tajima’s D,Fu and Li’s D & F test和Fay and Wu’s H test,可能是针对群体内的等位基因频率被运用得最广泛的中性检验模型(Nielsen 2005)。

(2)基于连锁不平衡的中性检验这里面首先涉及的参数是等位基因频率(allele frequency),基因型频率(genotype frequency)和单倍型频率(haplotype frequency)。

在无视连锁的情况下,最简单的单一位点模型是“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模式。

假设在单一位点上有两种等位基因A和a,那么该群体存在三种基因型:AA,Aa和aa。

如果用p表示A的等位基因频率,q表示a的等位基因频率,那么在经典的Mendel的基因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下,p2为AA的基因型频率,2pq为Aa的基因型频率,q2为aa的基因型频率,则有p2+2pq + q2=1。

哈迪–温伯格平衡模式认为(Hardy 1908; Weinberg 1908),对于一个理想群体,即无穷大的随机交配且没有任何进化压力的群体,基因型频率将以p2,2pq和q2的比例存在于随机交配后的各代中,等位基因频率不会逐代发生改变,故而这个基因座位的基因库不会发生进化。

事实上,当两对性状或者考虑两个等位基因座位时,我们必须考虑有可能的连锁和重组现象。

假设研究对象为两个基因座位A和B,每个座位上的等位基因分别是A1和A2,B1和B2,那么用x来表示四种单倍型的频率:A1B1:x11A1B2:x12A2B1:x21A2B2:x22而每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表示为:A1:p1 = x11 + x12A2:p2 = x21 + x22B1:q1 = x11 + x21B2:q2 = x12 + x22假设两个座位上的等位基因是自由地独立地分配到后代中去,那么以A1B1为例,我们可以期望x11 (e)=p1q1。

这时单倍型频率的观察值x11 (o)与期望值x11 (e)之间的差异,就可以用来反映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 LD):D= x11 (o) –p1q1。

连锁平衡(linkage equilibrium, LE)指的就是这种两个座位上的等位基因是自由地独立地分配到后代中去的现象,A与B的组合是完全随机的,因此有D=0,即LD为零的状态。

我们其实可以把LE看作是双位点版本的“哈迪–温伯格平衡”,只不过这里是单倍型频率而不是基因型频率。

当D≠0时,观察值与期望值不符,我们就说这两个等位基因处于连锁不平衡状态。

事实上,重组能打断连锁关系而使在很多代以后LD趋向于0。

假设c(0<c<1)为两位点间的充重组率,则在第二代时A1B1的单倍型频率为:x'11=(1–c)x11+c p1q1,也可以写成 x'11–p1q1=(1–c) (x11–p1q1),即 D1=(1–c)D0。

扩展到第n代时,有D n=(1–c)n D0。

如果n趋向于+∞,则(1–c)n趋向于0,这时D n=0。

如果两位点在物理距离上越接近,连锁越紧密,被重组的可能性就越低,则D n→0的速率就越慢。

在前面提到的“搭车效应”中,当一个有利突变开始产生时,它是处于完全LD状态的,即可视为与其构成单倍型的所有基因完全连锁,而其他单倍型因为不存在这个突变而被选择性清除所消灭(Ennis 2007)。

因此,搭车效应,正选择,选择性清除,连锁不平衡,基因重组以及群体结构相联系组成了一种情况极为复杂的局面,使得基于LD检验统计模型的设计成为一个难度极高的挑战。

尽管如此,近几年,已经发展出了一些检验方法用于检测与LD相关联的自然选择,包括LRH test(Sabeti et al. 2002),iHS test (Voight et al. 2006),LDD test (Wang et al. 2006)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