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对分课堂”学习动机内化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微信的应用
关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教改前沿JIAO GAI QIAN YAN关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付莎莎大庆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黑龙江省大庆市 163255)摘 要: 步入新世纪后,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便是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发展。
在新时代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对于“创新”有新的要求,而教育,则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在时代的召唤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因此,“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主要介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它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对分;课堂模式;优势;实施1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1.1 “对分课堂”的目的对分课堂,即将课堂的时间进行等分,一半时间交由教师常规授课,一半时间由学生自学、讨论。
传统教学模式,基本是学生全程听老师的讲解,课后完成老作业的模式。
该模式可帮助学生在学习时少走一些弯路,而相应也有弊端,即缺少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创新”这个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意义深远,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
因此,“对分课堂”应运而生。
从“对分课堂”的定义中可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是应时代发展而生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调整。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增加了学生交流讨论的环节,这样既能强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能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使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主要目的有二:降低教师教学负担;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新思考的能力。
1.2 “对分课堂”的基本流程“对分课堂”又称为PAD课堂。
基本流程主要分为三块,即讲授、内化吸收及讨论。
讲授是第一阶段,教师完成对知识的讲解,布置相关作业,老师通过精讲关键内容,保证学生明确基础知识。
第二阶段的内化吸收,即在教师精讲课程后,留给学生内化吸收的过程。
第三阶段是讨论,学生在深入学习知识后,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进一步重组教学元素,形成新结构,产生新力量。
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对分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以高职学前教育学为例
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对分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以高
职学前教育学为例
蒋铮;吴水青
【期刊名称】《广东教育:职教》
【年(卷),期】2022()10
【摘要】一、研究背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推出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主要集中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三个文件里.这些文件充分肯定了高职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作用,对高职院校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梳理,对其发展的历史机遇进行了科学的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其中明确提出需要对传统课堂进行“课堂革命”,与时俱进推进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需求型人才.
【总页数】4页(P29-32)
【作者】蒋铮;吴水青
【作者单位】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
【相关文献】
1.基于扎根理论的学生感知对分课堂教学效果初步探究
2.大学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研究范式的分析
3.影响新疆高校汉语教学效果因素的
诊断与分析——以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为例4.新建本科院校《统计学》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5.基于扎根理论的高职课堂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课堂新模式”——“对分课堂”在理论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62音乐教育·高等教育摘 要:“对分课堂”核心意义一方面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一半分配给学生讨论,另一方面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在时间方面相交错,让学生在中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吸收。
《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是音乐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即可理论又可实践的弹性课程。
本文结合我校是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将“对分课堂”在《音乐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为主要中心内涵,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为实践意义、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能力为定位方向的研究意义与实践目的。
关键词:对分课堂;音乐基础理论;模式改革与实践应用;教学能力培养“新课堂 新模式”◎贾琦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2014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提出一个新兴的教学模式名词“对分课堂”。
从书面意义上理解,“对分课堂”就是将课堂的时间对分,一半分给教师,一半分给学生。
而深究其具体的含义,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一)“对分”的是教学时间传统的教学课堂中,以教师教授为主,一堂课下来将近大半时间都是以教师为教学过程的中心,从基础教学到高等教学基本上这种模式已成为常态,教师习惯于将知识点在课堂当中灌输到学生脑中,而学生也习惯在老师滔滔不绝的知识点中奋笔疾书。
而“对分课堂”在时间上改变了这种常态,书面意义上通俗易懂,时间的对分是在一堂课程中,一半时间交给教师,一半时间交给学生。
这样在课堂时间上形成对分,大大的提高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时间。
(二)“对分”的是教学模式“对分课堂”的第一目标是让学生喜欢学习,而不是能力培养。
“对分课堂”理论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给予学生一定的权利和自由。
“对分课堂”重新定位了师生关系,认为知识应该一半是老师教的,一半是学生学的,师生权责对分。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必须有一部分让学生自我规划、自我掌控。
师生“对分”,是“对分课堂”的另一层含义。
二、应用型高校扩展类理论课程《音乐基础理论》《音乐基础理论》是一门高校音乐教育学科中的基础理论课程,知识内容涵盖音乐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所涉及到的基本音乐理论知识,并且本课程内容在学生接触大学本科教育前,就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学习,因此学生对此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是有一定基础的,对知识点的把握也可以通过自学讨论与授课的形式作为主要方式。
“对分课堂”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策略研究
“对分课堂”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策略研究作者:王志荣来源:《科教导刊》2021年第02期摘要“对分课堂”把教学划分为讲授、内化和讨论三个过程,核心理念是全责对分,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在教学过程应用中,通过合理控制对分时间、对分模式、对分原则、对分流程,选择恰当教材、制定基于对分模式的教学设计、强调过程性考核等措施,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对分课堂思考参与度策略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21.01.005Abstract "PAD class" divides teaching into three processes: teaching, internalization and discussion. The core idea is to divide the whole responsibility, take students as the center,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process, the teaching effect can be optimized by reasonably controlling the time, mode, principle and process of bisection, selecting appropriate teaching materials, formulating teaching design based on bisection mode and emphasizing process assessment.Keywords PAD class; thinking; participation; strategy2013年10月,復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是一种基于心理学构建的教学模式。
基于“对分易”教学平台的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对分易”教学平台的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教育行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特别是在当前的疫情背景下,线上教育成为了人们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这种趋势下,“对分易”教学平台应运而生,它为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和工具。
本文将针对“对分易”教学平台进行研究,探讨其在对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改革。
一、“对分易”教学平台的概况“对分易”是一家致力于提供在线教学服务的技术公司,其主要产品包括对分课堂、在线作业等。
对分课堂是“对分易”推出的一种在线互动课堂工具,可以帮助教师实现线上课堂的互动教学。
该平台具有签到、随堂测试、实时抢答、答疑互动等功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
二、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传统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学生的 passivity 和participation 不足。
教师在传统课堂中往往难以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难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学生在传统课堂中也难以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课堂上的交互性也较低。
1. 提高课堂互动性通过“对分易”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实时抢答、讨论互动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平台还提供了实时的消息发送功能,可以方便学生、教师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
2. 促进学生学习参与度“对分易”平台支持在线签到、随堂测试、在线作业等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时反馈进行调整和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3. 提高教师课堂管理效率“对分易”平台提供了课堂管理的一整套工具,比如课堂签到、课堂测试等功能,可以方便教师快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了教师的课堂管理效率。
通过“对分易”教学平台的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所提升,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实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辅导。
教师的课堂管理效率也得到了提高,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支持。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有效应用浅探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有效应用浅探【摘要】本文探讨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首先介绍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然后阐述了该模式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实施方法和优势。
接着通过应用案例展示了该模式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具体效果,并总结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
结论部分总结了该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和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发挥出了积极作用,为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高中政治课堂、有效应用、概念、实施方法、优势、案例、启示、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政治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师生的互动和交流。
探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有效应用,对于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就此进行深入探讨,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1.2 研究意义在高中政治课堂中,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政治学科的喜爱度。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互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堂内容,并且能够在思考和交流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知识的灵活运用。
不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难点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还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正文2.1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将课堂分成小组或个别学习的方式,提倡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共同学习、积极参与的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的实践与应用
“对分课堂”的实践与应用1. 引言1.1 什么是“对分课堂”“对分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也被称为对分式教学。
它是指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若干个学生组成,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分开进行学习、讨论和探究。
在对分课堂中,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辅导、合作探讨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这种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对分课堂也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通过对分课堂的实践和应用,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指导,帮助每个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对分课堂”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欢迎和认可,成为教育教学中一种备受关注和推崇的教学模式。
1.2 “对分课堂”的背景“对分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起源于国外教育领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教育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变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主导的单向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合作。
而“对分课堂”则是一种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教学模式,通过分组合作、学生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对分课堂”的背景下,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更像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方式自主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对分课堂”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实现在线互动和资源共享,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对分课堂”的背景是教育信息化和教学变革的产物,它旨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通过引入“对分课堂”的理念和实践,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
1.3 “对分课堂”的意义“对分课堂”的意义在于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效果。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综述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
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通过虚拟的环境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本文将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综述,探究其特点、发展现状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1. 虚拟合作环境: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互动,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分散交流。
学生可以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参与课堂活动,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2. 学生自主学习: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扮演着更加积极的角色,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选择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3. 师生互动:虽然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学习,但教师仍然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即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以帮助解决问题和提高学习效果。
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学习的合作性。
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1. 国内发展情况: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和学校开始尝试“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例如,一些大学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开设远程教育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地点选择上课。
这种模式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提高了学习效果。
2. 国际发展情况:在国际上,“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美国的一些高校利用“对分课堂”模式进行远程教学,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研究表明,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能力有所提升。
四、“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1. 提高学习积极性:由于学生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2. 增强学习效果: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进行学习,而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果。
3. 促进合作与互动: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和合作。
微信平台在大学生个性化学业指导中的应用研究
窄, 学业信息的传播广 泛性 和互动 性差 。总 的来说 , 现 在 的 国内教育重视集体 指导 , 忽视学 生个性 化指导 ; 重 视开设 课 程, 忽视其他教育手段的综合运用 ; 重视活 动开展 , 忽 视活动
探索活动。主要内容和形式 有 : ( 1 ) 开设学业 指导 选修课
收稿 日期 : 2 0 1 6 - 0 7 . 1 2
问题的能力 , 及 时发 现并提 出学生在学业发展 中的问题 和不 足, 给予及 时的调节 和指导 , 引导学生 回到正常 的学习状态 。 在国外 , 学业指导更加崇 尚个性 , 尊重个体 , 经过近 4 0 0年 的
步较晚 , 但通过 上述 的学业 指导实践 , 在一定层 面 、 一定 范围 内实现 了学业指导的普及性和个性化相结合 , 促 进 了学生 的 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但同时也存 在着许 多 问题 : ( 1 ) 从 学 业指导的对象看 , 学业 指导 主要面 向在校 的大学 生 , 现今 大 学生 的思 想意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平 台新媒体与大学生个性化学业指导 的有效 结合 方案 , 针 对不 同年龄 层次、 不 同专业 背景的
学生制定不 同的个性化 学业指导方案 ; 实现微信 平 台在大 学生个性化 学业指 导 中的信 息共享 、 问题反馈 、 实时互动 及效果评价等作用 ; 提 高学业指导的时效性 和针 对性 , 为提 高大学生学业指 导水平提供教 育思路 和操作参考。 关键词 : 微信平 台; 个性化 ; 学业指 导
指 导方式 。( 4 ) 开展不 同形 式的学业 指导活动 ( 例如 帮扶结 对等活动 ) , 实现学业 指导在 师生 间、 学生 间的互 动 , 是 一种
有效 的学业指导补充形式 。 虽然我 国在大学生学 业指 导理论 研究 和指导 实践 上起
基于“对分课堂”的高校线上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0年5月 第38卷第3期合肥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H e f e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M a y.2020 V o l .38N o .3[收稿日期]2020-03-12[基金项目]安徽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一般项目(2018j yx m 1195);安徽省高校科研重点项目(S K 2020A 0126);合肥师范学院校级青年教师专项(2017Q N 01);合肥师范学院校级青年教师专项(2017Q N 02)[作者简介]王倩倩(1983-),女,安徽巢湖人,合肥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南京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张梦雅(1983-),女,安徽定远人,合肥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㊂基于 对分课堂 的高校线上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王倩倩,张梦雅(合肥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 要]利用 对分课堂 改进线上教学设计,通过实证发现具有一定优势和成效㊂基于 对分课堂 的高校线上教学模式转变了学生被动听课的消极的状态,激发了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㊂另外, 对分课堂 中的同伴支架作用,也促进了学习者知识的构建㊁内化和吸收㊂因此, 对分课堂 为高校线上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㊂[关键词]对分课堂;高校;线上教学[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73(2020)03-0073-041 研究背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日益成熟,线上教学逐渐成为高校授课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㊂虽然线上教学有灵活便捷等优点,但也存在着互动性差㊁针对性弱等不足,再加上学生个体差异等原因,线上教学的一些问题有待改进㊂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教学实践的总结,高校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对线上教学的理解不全面㊁不深刻㊂[1]不同年龄㊁课型的老师对线上教学的内容㊁形式理解不一,接近一半的老师认为线上教学就是将线下课堂搬到线上进行实施,[2]忽视了线上线下教学的区别;部分老师将教学重点聚焦在技术和操作层面,醉心于摸索和展示炫酷的现代化技术,忽略了最根本的教学设计㊂二是部分课程照搬现成网络课程资源,简单使用现有资源㊂这样难以满足学生动态的个性化学习需求㊂教学是 因材施教 的过程,提供动态化㊁个性化的教学是教师最重要的主体作用之一㊂在网络资源空前丰富的当下,教师应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根据课程和学习者的特点谨慎筛选㊁合理利用资源㊂三是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学习参与度难以保证㊂有研究表明,学生对于适应在线学习的信心不足,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过程需要督促㊂[3]优质的线上教学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满足学生动态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㊂因此,线上教学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应根据课程特色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计,具体包括教学资料的选择㊁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㊁讲授与讨论环节时间的分配和课程评价的选择等㊂因此,笔者采用 对分课堂 模式改进线上教学设计,以期解决上述问题,促进教学效果㊂2 对分课堂2.1 对分课堂的概念对分课堂 由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创立,该模式通过对内化和吸收过程的强调,在教学中合理安排 教师讲授 和 学生讨论 的配比,实现这两种模式的整合,形成 对分课堂 的新模式㊂[4]对分课堂 既保留了传统教学手段中的教师讲授,又重视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强调生生㊁师生互动,突出了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目标㊂传统的 教师讲授 过分依赖和强调教师的权威,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而 讨论法 过多强调学生的主角地位,往往牺牲了教学过程中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常常无法得到保障㊂在此基础之上, 对分课堂 重新分配了教学环节的时间,把一半的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互动式学习㊂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讲授㊁内化和吸收㊁讨论㊂讲授环节中,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知识的整体认知,厘清该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定位㊂同时,教37师特意留白,将部分内容布置成作业和讨论任务㊂学生在作业和准备讨论的过程中内化吸收所学内容,为下一步的 讨论 铺垫㊂讨论包括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起到引导㊁答疑和评价等作用㊂2.2理论基础对分课堂 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㊂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心理发展理论传入西方,与建构主义学说结合而逐渐形成社会建构主义㊂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自我构建的,不由他人传递,而且这种建构发生在人际交往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㊂[5]学习者需要在社会文化情境中与同伴㊁教师等人员互动㊁分享,从中不断丰富㊁更新自己的理解,进而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㊂[6]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知识的建构发生在社会文化背景之中㊂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㊂[7]只有把知识放在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学习,学习者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㊂第二,学习是学习者互动的过程和结果㊂[8]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学习者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来建构和发展的㊂通过交流与合作,相互启发和补充,学习者增进对知识的理解㊁吸收和内化㊂第三,学习是通过主动的意义构建实现的㊂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应该主动去发现原则㊁概念以及事实㊂2.3 对分课堂 线上教学模式的优势利用 对分课堂 改良线上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㊂第一, 对分课堂 的教学理念可以帮助教师厘清线上教学思路,整理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线上呈现方式㊂ 对分课堂 双主体的理念与线上教学的自主式㊁探究式学习思想不谋而合,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㊁引导者㊁监督者及合作者㊂学生也通过高质量的生生㊁师生互动,实现知识的构建㊂第二, 对分课堂 三个步骤㊁五个环节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教师优化线上教学设计,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㊂ 对分课堂 主张在学生 内化和吸收 之后进行 讨论 ,这样使讨论和反馈更充分,能够满足对学生动态化㊁个性化的教学指导㊂把线上课堂时间一部分保留给教师,一部分分配给学生讨论,一方面,教师在场感强,使讨论更加有效;另一方面,学生参与感强,能有效答疑解惑㊂第三, 对分课堂 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有针对性地改进线上教学参与度低㊁互动性弱等问题㊂ 对分课堂 将一半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人翁的感觉,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在同伴影响的作用下,克服缺乏自信㊁畏难等不良情绪㊂3基于 对分课堂 的高校线上教学实践3.1教学模式笔者以 化学工程英语 课程为例,详述 对分课堂 线上教学实践㊂该课程为国内某高校化学专业选修课,40名化学专业二年级学生选修该课程,年龄在19~20岁之间㊂该课程在2020年春季学期以线上教学形式展开㊂教师在接受学校组织的线上课程培训之后,选择 教学立方 和z o o m进行授课㊂教学立方以智慧课堂的方式为教学资料的呈现㊁作业的上传㊁师生互动和考勤等提供平台;z o o m软件以实时议会的方式为教学直播提供便利,使用界面友好㊁方便㊁互动性强㊂教师在课程初期主要以直播和录播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线上答疑和互动为辅助㊂然而,通过课堂观察以及课后交流,发现多数同学学习参与感弱㊁积极性低㊁学习效果差㊂通过教学反思和文献阅读,教师打算利用 对分课堂 重新设计线上教学㊂因此,教师在进行第二单元 化学的历史 的教学时,采用 对分课堂 改进线上教学实践㊂改进后的教学分为三个步骤:第一,直播讲授㊂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关于本单元知识的整体认知,厘清该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定位㊂教师首先总体介绍了化学在各国的演变发展历史;然后以历史上的著名化学家为线索提炼出化学历史发展的时间轴;最后特意留白,将具体历史时刻及成果布置成作业和讨论任务㊂第二,内化和吸收㊂教师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结合化学历史发展时间轴填写 化学的历史 表格㊂二是结合化学的历史发展脉络介绍一种化学元素㊂这两项内容都被要求在小组讨论中完善,再进行全班交流㊂讨论和交流等输出任务是为了倒逼学习者输入,同时,面对形成性评估的日常计分和同伴压力,学生会主动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外化成高质量的作业和课堂展示,极大地促进了知识内化和吸收的效果㊂第三,在线讨论㊂此环节让学生先进行小组交流,在组内归纳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汇报㊂这两个层面的交流都可以 亮考帮 ①为依托,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就知识点进行交流与47①亮考帮指的是 亮闪闪 考考你 和 帮帮我 三个互动环节㊂ 亮闪闪 是展示出你所学所获, 考考你 是考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帮帮我 是就不明白的问题请教同学们(张学新,2014)㊂分享㊂在此过程中,学习者的个人表达和相互提问,提供了很多记忆线索,能够有效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和相关知识的提取,同时也可以避免学习者对于某些知识点的错误理解㊂表1 对分课堂 线上教学模式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线上平台师生角色内容讲授教师直播讲授教学立方+z o o m教师为主体教师总体介绍本单元知识体系㊁重难点㊁布置作业和讨论任务单内化和吸收学生做作业教学立方学生为主体学生个人完成作业学生为讨论做准备网络资源+社交平台学生为主体学生查找资料㊁根据讨论任务单准备讨论内容讨论小组线上交流z o o m 学生为主体小组线上内部交流全班线上交流z o o m教师学生双主体小组在全班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同伴互评3.2 教学反馈为了了解学生对 对分课堂 线上教学模式的态度和教学效果,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㊂问卷调查主要包括 参与度 学习效果 和 接受度 这三个维度㊂表2 问卷调查结果维度具体内容符合不确定不符合参与度我能认真完成作业,并为讨论做准备㊂89.7%8.8%1.5%在讨论环节,我能认真听同学发言和老师反馈㊂88.1%10.2%1.7%在讨论环节,我能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㊂86.6%13.4%0.0%在教师讲授环节,我能认真听讲㊂85.3%7.7%7.0% 对分课堂 促使我积极参与各个教学环节,而不是被动听课㊂77.8%19.1%3.1%学习效果对分课堂 线上教学模式有利于我深入理解学习内容㊂83.8%11.7%4.5% 对分课堂 线上教学模式促进了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㊂77.9%17.6%4.5%同伴讨论让我学到很多东西㊂74.9%20.5%4.6%接受度我愿意采用 对分课堂 模式进行线上教学㊂86.6%10.6%2.8% 对分课堂 线上教学是很好的模式,希望未来继续采用㊂82.3%11.6%6.1%我能很好适应 对分课堂 线上教学模式㊂71.9%22.0%6.1%从 参与度 维度看,77.8%的学生认为对分课堂 线上教学可以变 被动 为 主动 ,能将被动听课的状态转变为 做中学 的探索式状态㊂具体教学环节中,学习者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尤其是 内化吸收 环节 89.7%的学生表示他们能够认真完成作业㊁为讨论做准备㊂从 学习效果 维度看,83.8%的学生认为对分课堂 线上教学可以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77.9%的学生认为 对分课堂 线上教学对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帮助㊂同时,74.9%的学生认为同伴讨论对学习有帮助㊂从 接受度 维度看,86.6%的学生愿意采用 对分课堂 模式进行线上学习,而且82.3%的学生愿意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采用㊂同时,71.9%的学生表示能很好地适应该教学模式㊂从表2数据中可以发现:第一,绝大多数学生对 对分课堂 线上教学模式持积极和肯定的态度㊂第二, 对分课堂 线上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促使学生从被动在线听课转变为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㊂第三,通过教师合理地设计教学㊁安排任务,学生能够积极投入课上课下的学习㊂第四,大多数学生对于同伴支架作用持认可的态度㊂第五,对于一个较新的教学模式,学生的适应和熟练运用都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㊂针对上述发现,笔者进一步对受试进行了半结构访谈,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感受㊁自我效能㊁同伴支架作用和存在的问题等㊂总体来说,学生对 对分课堂 线上教学模式的体验感较好,该模式为师生深入互动提供了平台,促使学生认真参与各个教学环节㊂例如,学生们在访谈中这样说:同学之间平时很少探讨专业问题,即便有,时间也很有限, 对分课堂 为相互学习提供了平台和机会,而且讨论时间较充分㊂之前老师讲得很多,觉得无所谓,现在有一半时间是同学们讨论,老师讲的内容只剩一半,所以老57师一定是把最重要,最干货的部分拿出来讲,因此我听得就格外认真㊂然而,对于讨论环节,学生们尚且需要一个适应和熟练的过程,并能够逐渐在实践中摸索掌握 讨论 的门道和方法㊂例如:一开始有点不知道如何展开讨论,后来根据老师的任务安排,看别组同学一般从哪些切入点进行,就相互学习,后面慢慢觉得讨论没有那么难了㊂ 本来想着线上讨论会不会不方便,结果发现这样不用面对面说,反而更放得开了,因为不会觉得很尴尬㊂大家分工讨论都比较积极,哪怕个别同学不是很积极的话,我们就分工或者轮流来㊂总之,每个人都参与进来的㊂同时,访谈也暴露出 对分课堂 线上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问题多关于讨论准备环节㊂例如:为了准备讨论,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其中还不乏走一些弯路,如果有老师指点一下,可能会节约时间㊂网络资源太多,有时候信息的筛选和辨别很难,希望老师可以有针对性推荐,同时传授我们鉴别的方法和标准㊂另外,对于同伴支架作用,学生们的态度也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一开始不太在意同伴的表现㊁反馈和建议,随着互动的加深,逐渐意识到相互学习㊁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㊂以前习惯听老师讲解,不太信任同学的意见;后来发现讨论时,同学们集思广益,看问题的视角更全面㊁信息量更大㊂全班汇报时,有的小组超级厉害,做得很专业,很学术,就想着我们组也不能落后㊂所以花了很多时间去准备,而且还借鉴了一些其他组做得好的地方㊂3.3教学反思通过问卷和访谈发现,学生们认可 对分课堂 线上教学模式㊂这种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学中做㊁做中学,帮助学习者在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体系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何更好地展开讨论,如何在庞大的资源中寻求有效信息等㊂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讨论任务,引导学生学习㊂第二,教师应选用界面友善的平台,做好资源推荐㊁信息检索和甄别的培训工作㊂第三,教师应积极引导同伴合作,发挥支架作用,同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㊂4结语线上教学是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之一,高校也不例外㊂不管采用什么模式进行教学,教学的灵魂是促使 学习 发生㊂ 对分课堂 以 学习 为中心㊁教师和学生为主体,重新分配了讲授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的比重,优化了线上教学设计㊂同时,还有效转变了学生被动听课的消极状态,激发了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㊂另外, 对分课堂 中的同伴支架作用,也促进了学习者知识的构建㊁内化和吸收㊂总之, 对分课堂 为线上教学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模式,为促进高校线上教学效果提供了发展思路㊂[参考文献][1]王少莲.线上教学应厘清的 四个认识 [J].基础教育课程,2020(7):44-48.[2]郑东辉,叶盛楠. 停课不停教 线上教学调查:基于浙苏鲁豫四省的数据[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8):23-31. [3]王冬冬,王怀波,等. 停课不停学 时期的在线教学研究基于全国范围内的33240份网络问卷调研[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3):12-18.[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6(5):5-10.[5] V y g o t s k y,L.S.M i n di n S o c i e t y: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i g h e r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P r o c e s s e s[M].L o n d o n:H a r v a r dU n i-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78.[6]李向东,韩琪.社会建构主义与情境学习理论观照下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理据与设计[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26(3):64-70.[7] W i l l i a m s,M.&R.L.B u r d e n.P s y c h o l o g yf o rl a n g u a g et e a c h e r s:as o c i a lc o n s t r u c t i v i s ta p p r o a c h[J].E n g l i s hf o rS p e c i f i cP u r p o s e s,1997,21(2):203-206.[8] L o n g,M.H.N a t i v eS p e a k e r/N o n-N a t i v eS p e a k e r c o n v e r-s a t i o na n d t h e n e g o t i a t i o no f c o m p r e h e n s i b l e i n p u t[J].A p-p l i e dL i n g u i s t i c s,1983,4(2):126-141.(责任编辑钱立青)67。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文科专业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研究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文科专业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研究作者:赵晓庆姚琛来源:《大陆桥视野·经济瞭望》 2021年第3期文 / 赵晓庆姚琛摘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为高校文科专业教学提供新的教育思路方法借鉴,“对分课堂”的特点在于精讲精练、教学留白、互动交流、自主提升。
“对分课堂”强调的理论讲授、内化吸收、隔堂讨论符合高校文科专业课程学习方法,对学生文科专业课程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具体探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文科专业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强化学生自我教育的思想与能力。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文科专业;应用研究高校文科专业课程更加偏重于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分析与理解,学习者需要将学习中有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
“对分课堂”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先教后学、精讲留白的教学模式可以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思考的空间,隔堂讨论强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下,学习潜能进一步激发。
减弱文科课程学习伸缩性大的弊端,更注重学生过程性考核评价,有效提高学生大学课堂学习效率。
一、精讲留白,培养学生内化能力在传统文科教学中,教师为让学生知识理解得更加全面透彻,课堂教学时间大部分花在教师的讲解上,留给学生自主研学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严重不足。
在信息时代下,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速度较以往有很大的提升,学生视野开阔、自主意识增强,面对教师的说教会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内化吸收的空间,可以满足学生课堂参与展示自我的诉求,从而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例如,教师在文科教学中采取“精讲留白”的教学方法,只给学生讲解课程基本框架的重难点内容,其余知识则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会与他人交流。
“精讲”首先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教师应对教材内容、学生学情、授课对象有明确具体的了解,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讲练内容,将较为抽象或学生难以自主解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给学生留有自主内化吸收的时间。
微信教育服务平台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
微信教育服务平台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逐渐被新的技术手段所替代。
微信教育服务平台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作为新一代教育平台,微信为学生提供了与老师、同学交流互动的渠道,同时也拓展了现代化教学的方式。
那么,微信教育服务平台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是怎样的呢?首先,微信教育服务平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平台上,不仅可以与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还可以通过展示和分享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使学习不再是单调的听课和背书。
例如,在平台上分享同学在实验课中的处理方式和效果,可以通过多方的参观和交流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探讨。
通过这种互动方式,学生们将会充满学习的热情,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并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其次,微信教育服务平台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平台上不仅会有老师拍摄的视频,还会有各种类别的资料、案例和讨论记录,让学生们不再依赖于课堂上的教学。
微信平台提供了多样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
另外,微信教育服务平台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社交关系。
学生通过平台交流内容、分享资料,不仅可以提高个人能力,还可以拓展合作伙伴。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更加积极地与他人交流和学习,获得更多的社交经验和人脉资源。
当然,微信教育服务平台也有一定的问题,例如信息安全问题。
由于学校安全体系不完善,信息容易被篡改或泄露。
因此,在使用微信教育服务平台时,学生们要注意隐私保护,不要轻易透露自己或他人的个人信息。
综上所述,微信教育服务平台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影响是很大的。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社交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然而,学生在使用平台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防止不必要的信息泄露和安全问题,这也是学生们在使用微信教育服务平台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线上教育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研究
线上教育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互联网的普及,线上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与传统的课堂教育相比,线上教育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便利的学习机会。
然而,对于线上教育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具体影响,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首先,线上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传统的课堂教育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际参与的机会。
而在线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互动式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和节奏进行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
因此,线上教育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是积极的,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和积极性。
其次,线上教育的互动性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了积极影响。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的参与度较低。
然而,在线教育可以通过在线讨论、问答网站以及在线作业等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可以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互动,提出问题、分享经验和观点,从而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同时,教师的及时反馈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机。
另外,线上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传统的教育往往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学习范围有限。
而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接触到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教育资源,包括学术论文、视频讲座、学习课程等,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这些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欲望和动力。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资源,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这种自主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深度。
然而,线上教育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首先,线上教育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也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计划和纪律性不足。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能力,以确保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和达到学习目标。
基于“对分易”教学平台的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对分易”教学平台的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摘要:“对分易”是一款基于云技术的在线教学平台,拥有创新的“对分课堂”模式,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即时评价。
本文以“对分易”为理论基础,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研究表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教师应该在课程设置、教学策略等方面加强对分课堂教学的应用,提高课堂效果。
关键词:对分易,对分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策略Abstract:“Dui Fen Yi” is an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 based on cloud technology , with innovative "Dui Fen Classroom" mode can achieve the interaction and instant evalu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article takes "Dui Fen Yi"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cases, explores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Dui Fen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Dui Fen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thinking, and improve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of Dui Fen Classroom teaching in course setting,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other aspects to improve classroom effectiveness.Key words:Dui Fen Yi,Dui Fen Classroom,teaching reform,teaching strategy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也面临着转型的时期,新的教学模式和工具层出不穷。
“对分课堂”引领下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改革实践探究
“对分课堂”引领下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改革实践探究作者:林宏王东左欣何依蕾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23年第25期摘要:以計算机类本科专业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为例,探索以“对分课堂”为引领实施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路径。
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使用智慧教学平台让编程练习与在线测试更加高效便捷,自制软件项目开发微课辅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果表明,“对分课堂”在编程课堂中的灵活应用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困境,学生编程能力普遍提高,教学改革取得明显实效。
关键词:对分课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混合教学;教学改革;过程性评价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3)25-0140-0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G:\飞翔打包文件一\电脑2023年第二十五期打包文件\9.08xs202325\Image\image7.png>0 引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1],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要求[2]。
课程多以Java语言为基础,旨在培养本科生使用“面向对象”思维和相关编程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的课程学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从事编程开发工作等奠定技术基础,属于“饭碗”类课程。
长期以来,该课程在作者学校仍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课堂互动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学生编程能力普遍较弱等问题较为突出,课程改革已迫在眉睫。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一线教师在多年教学改革与探索过程中的优秀选择。
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在教师精讲的基础上留一半时间给学生讨论,并在两者间引入心理学的内化吸收环节,让学生主动、有准备地参加课堂讨论[3]。
“对分课堂”模式充分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充分将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在电大开放教育课程中的运用
优化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灵活
微信平台可以实时接收和发送消息,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 以灵活地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和需求。
整合线上线下教学
通过微信平台,教师可以方便地将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 合,实现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教学。
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微信平台的信息传递效率高,可以及时传递课程资料、作业和通 知等,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
选取部分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作用。
基于微信平台的
05 翻转课堂在电大 开放教育课程中 的运用面临的挑 战与对策
技术支持问题与对策
技术支持问题
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如微信公众平台的开发、教学视频的录制和编辑等,这些技术 对于一些教师来说可能存在困难。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01
提供个性化学习方 案
微信平台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 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让学生根 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
02
增强学习动力
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可以让学 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03
提高学习效果
微信平台的实时交流和反馈功能 ,可以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遇 到的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未来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1 2 3
加强技术支持
为了保证微信平台在翻转课堂中的稳定性和安 全性,需要加强技术支持和更新,提高系统的 稳定性和安全性。
提升教师能力
翻转课堂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和 教学组织能力,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和提升教师的能力。
优化学习资源
为了保证翻转课堂的学习效果,需要优化学习 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保证学生可以获取到高质 量的学习资源。
基于微信公众号辅助二外教学模式的学习动机研究
第42卷第1期教学研究Vol.42No.12019年1月Research in TeachingJan.2019基于微信公众号辅助二外教学模式的学习动机研究刘㊀星∗(安阳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安阳455000)㊀[收稿日期]㊀2018-04-02㊀㊀㊀[基金项目]㊀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8-ZDJH-012)㊀[作者简介]㊀∗刘星(1985-),女,河南郑州人㊂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文学㊁日语教学㊂㊀㊀[摘㊀要]㊀着眼于微信公众号辅助二外日语教学的模式,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两个时标的数据,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㊁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其对学习动机系统发展的影响,并探究影响的形成机制㊂研究结果表明:(1)在传统教学环境下,二外日语初学者的学习动机强度有明显减弱,而采用新模式的教学则促进了学习动机的显著增强;(2)新模式给学生的学习动机㊁学习策略㊁学习效果,以及非正式学习环境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受到最大影响的是学习动机;(3)在新模式的影响下,学习环境㊁学习策略㊁学习效果的互动共同影响学习动机系统的发展㊂教师应尽力完善微信公众号及新模式的应用,不断激发与调控学生的学习动机㊂㊀㊀[关键词]㊀微信公众号;二外教学;学习动机㊀㊀[中图分类号]㊀H 36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 ㊀㊀[文章编号]㊀1005-4634(2019)01-0011-070 引言一直以来,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都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热点㊂但是,目前国内关于作为第二外语的日语学习动机的研究比较少见㊂另一方面,虽然微信公众号在辅助教学方面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可是相关实证研究的数量还不够㊂关于激发与调控二外日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在研究方法㊁研究角度等方面存在局限性㊂以往的研究通常借助问卷调查或访谈,采用定量研究或定性研究的方法,聚焦于学生学习动机的类型与强度,侧重于提出教师在培养学习动机方面的策略,极少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这些策略是否有效㊂例如,苗迎春以河南某高校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个案访谈考察了二外日语学生学习动机的类型与强度,认为其学习动机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应试型㊁趣味型和消极型㊂同时,指出应试型人数最多,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激发与培养二外学习动机的三点建议,即 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 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营造轻松活泼的日语教学环境[1]㊂但是,对于采取以上措施后的效果,文章中并未提及㊂尽管还未出现关于微信公众号辅助二外日语教学的研究,但是微信公众号在其他语种教学中的实证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㊂如蒋银健通过设计并进行实验,对实验数据加以分析,验证了微信公众号支持英语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同时提出了英语阅读教学微信公众平台的操作意见[2]㊂刘权等人在研究中指出,大部分学生认同微信公众号的作用且同意持续使用教学微信公众号, 分析原因可能是大部分学生了解微信公众帐号的功能,能便捷㊁有效推送学习信息,适合移动学习㊁自主学习的方式㊂ [3]但是此研究偏重于探讨微信公众号在教学方面发挥的作用,而微信公众号辅助教学的模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尚无研究涉及㊂近年来,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的二语习得研究成为了热点㊂从动态系统理论的视角来看,学习动机系统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且各影响因素之间具备完全关联性㊂比如,在戴运财㊁王同顺基于动态系统理论建构的二语习得模型中,环境㊁学习者㊁语言是该模型的主要组成部分,且这三者存在交互作用㊂并且,他们认为: 在动态系统中,环境因素是语言学习的整个复杂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习者主体的内在功能与环境的各个方面都对二语习得发展动力的复杂系统作出贡献㊂ [4]换言之,学习环境会影响二语习得系统的发展,同时会联动其他诸如情感㊁学习策略等因. All Rights Reserved.12㊀教学研究2019素对学习动机等发挥作用㊂但是鉴于二语习得系统,包括学习动机系统自身的复杂性与动态性特点,相关实证研究中较少对以上现象进行描述与解释,也缺乏对其成因机制的深度分析㊂因此,笔者试图对现有研究做以补充,回答以下3个问题:(1)微信公众号辅助二外教学的模式可否有效促进日语学习动机系统的良性发展?(2)新模式对二外日语习得系统㊁尤其是学习动机系统的发展有何影响?(3)新模式所创设的学习环境怎样与其他因素互动影响学习动机系统的发展?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将利用问卷进行历时性的调查,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㊁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针对高校二外日语学习者,分析在微信公众号辅助教学的模式下,其日语学习动机强度的变化,验证新模式的有效性,并探究其作用于学习动机系统发展的路径,希冀为激发与调控学生的学习动机带来有益的启示,进而提出相应的策略,为教学提供指导性原则和新视角,促进日语教学的发展㊂1㊀研究方案1.1㊀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为某综合性大学外国语学院二年级学生,2名男生,71名女生,共73人㊂他们年龄相当,专业均为英语,且在二外开课前都未学过日语,二外学习起点相同,将在实验进行时同时开始学习日语㊂实验组受试者的确定步骤为:首先,开课前请研究者所教二年级英语专业的学生自愿关注二外教学微信公众号㊂然后,教师在微信公众平台的管理者系统 用户管理 处修改学生的备注,标明班级㊁姓名,并打上 实验组受试者 标签㊂最终,共有37名学生关注了此微信公众号,且都为女生,她们即为实验组受试者㊂对照组受试者的选择同样依照自愿参与的原则,去除加入实验组的学生,有36名学生自愿加入对照组,其中有2位男生,其余均为女生㊂1.2㊀变量控制分析影响二外日语初学者学习动机系统发展的因素后,发现实验中的主要干扰变量为:(1)课堂学习环境,包括教师因素;(2)学生的认知㊂由于日语的二外属性,相对于英语,学生在日语学习方面重视程度并不高,因此,在传统教学环境下,课外学习日语的人数十分有限,所以课堂教学环境,包括教师对其学习动机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㊂但是,考虑到本研究中的对象尽管分属4个班级,但其日语授课任务由同一位教师承担,每周课时数相同(每周4个课时)㊁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保持大体一致,教学条件与教学方法㊁手段相同,课堂教学环境无明显差异㊂所以,预测在实验中这一因素的影响不大㊂实验进行的时段为日语学习的入门阶段,相对来说,内容较简单,不会对学习造成太大的困难,因此认知在此阶段也许不会对学生的兴趣等发挥较显著的作用㊂1.3㊀研究工具与方法为避免片面性与主观性,更全面而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学习动机的实际变化情况,得到更广泛而深入的结论,本研究主要采用跟踪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及量化分析与质化分析㊁实验相结合的方法㊂1)调查问卷㊂调查所用量表有两个,且每个量表都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包括受访者的个人信息,即所在的学校㊁班级㊁姓名㊁性别;第二部分由若干个问题构成,答案均有5个选项,分别为A.非常不同意㊁B.不同意㊁C.一般㊁D.同意㊁E.非常同意,在统计分析时分别被赋值1㊁2㊁3㊁4㊁5㊂第一,有关学习动机的调查问卷㊂在王婉莹[5]主持修订的日语学习动机量表的基础上,研究者对问卷内容进行了12处改动,具体如下:(1)删除两个问题㊂鉴于开课前学生都未曾学习过日语,故删除了 我想提高我的日语水平 和 我想读懂日语文献资料 ㊂(2)新增6个问题㊂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及预备调查中学生的答案,新增了问题 想看懂日本产品的使用说明 为了参加研究生考试 会日语可以让我更受异性欢迎 我觉得日语似乎很有趣 我想了解日本的先进技术 和 我想通过交流将中国的文化介绍给日本 ㊂(3)修改4个问题㊂为了简化表述,将原问卷中的 我想了解日本的经济㊁文学㊁文化生活和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改为了 对日本这个国家㊁民族㊁文化感兴趣 ;考虑到时代的发展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对原问卷中的 我想看日语版漫画㊁动画和日剧 做了补充表述,改为 想看懂日语原版漫画㊁动画㊁电视剧㊁电影㊁综艺节目 ;为了丰富表述,把 它将提升我的自信心 改为了 会日语可以让我更有成就. All Rights Reserved.第1期刘㊀星基于微信公众号辅助二外教学模式的学习动机研究13㊀感㊁更自信 ;因为开课前学生对日语的了解极少,所以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将 对于中国人来说日语似乎比较好学 改为了 我觉得日语看起来和汉语很相似,似乎不难学 ㊂最终使用的问卷里,第二部分由28个问题及其相关选项组成㊂在利用SPSS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后,可靠性统计量表中显示Alpha值为0.955,说明问卷可信㊂开课前与学期末均使用此问卷收集数据,并通过对比两个时标的数据的不同,掌握学习动机的变化情况㊂第二,有关微信公众号的调查问卷㊂在笔者与项目组成员共同讨论后,制作了 微信公众号辅助二外教学的模式对日语学习动机的影响 这一量表,主要包含12个问题㊂开放式问题的题目为采用微信公众号辅助教学的模式还使你发生了什么其它变化? 和 对教学微信公众号的意见㊁建议? ,学生自愿选择回答这两个问题㊂除去开放式问题,问卷的信度值为0.966,表明问卷可信㊂学期末的调查中使用此问卷㊂2)微信公众号㊂由于实验所用微信公众平台是教师已运营1年以上㊁较成熟㊁可直接利用的,所以不再开通新的账号㊂此微信公众平台共设有3个主菜单,分别为:课前提示㊁课外补充㊁作业展示㊂ 课前提示 部分包含2个子菜单,即 目标任务 与 重点难点 ㊂教师主要在此栏目中发布有关课前预习的消息,告知学生学习目标与要求,以及课本知识的重点㊁难点,提示学生要在上课前准备什么工具㊁课堂上完成什么任务㊁注意哪些知识点㊁达到什么目的等㊂ 课外补充 部分也包含2个子菜单,即 日语常识 和 文化娱乐 ㊂此栏目的内容是对课堂的补充与扩展,并且,为学生提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日语的机会㊂比如,在推送的消息中教学生如何使用电脑输入日语,或向学生推荐优质的日语影视资源等㊂ 作业展示 栏目中,教师筛选优秀作业向学生们展示,并附简短的点评与误用例分析㊂微信公众号中推送的消息形式多样,有时是文字,有时是音频㊁视频等,全面覆盖学习的听㊁说㊁读㊁写等方面㊂3)数据分析的工具与方法㊂数据分析主要采用两种方法:(1)对问卷的答案进行定量分析,利用的工具为Excel和SPSS;(2)开放式问题的答案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主要使用文本分析法,即通过注释㊁提取主题㊁分类归纳等步骤分析文本㊂1.4㊀研究过程1)实验前㊂研究人员向两组学生共发放了73份相同的学习动机调查问卷,并全部回收㊂有效问卷为73份,其中实验组37份,对照组36份㊂2)实验中㊂第一,微信公众号辅助二外教学的模式㊂随着无线通讯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借助手机㊁平板电脑等移动通讯设备,随时随地通过无线网络获取知识信息㊁与他人交流互动,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简称M-learning)也应运而生[6]㊂并且,相关研究证明,移动学习是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外语教学现代化的必然选择㊂基于以上理论,教师构建了微信公众号辅助二外日语教学的模式㊂如图1所示㊂图1㊀微信公众号辅助二外日语教学的模式第二,实验过程㊂实验周期为一个学期,约5个月㊂在实验期间,教师共推送了27条消息㊂详见表1㊂3)实验后㊂第一,问卷调查㊂在学期末,请两组学生再次填写问卷㊂关于学习动机情况的问卷内容与第一次调查的内容一致㊂但是,在 问卷说明 中强调,请学生一定要参照当下的实际情况,而非学期初的情况来回答问题㊂除此之外,实验组还要填写关于新模式对学习动机影响的问卷㊂最终,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回收37份和36份动机变化调查答卷,且全部为有效答卷㊂同时,从实验组回收了微信公众号相关的答卷共37份,都有效㊂第二,分析数据及文本㊂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数据及文本的分析包括以下步骤:(1)整理好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在Excel里分别计算两组学生学期初和学期末学习动机的强度均值;(2)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利用以上均值,对比两组学生在学期初学习动机强度差异的显著性;(3)利用Excel分别计算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学期末和学期初强度均值的差值;(4)利用SPSS. All Rights Reserved.14㊀教学研究2019中的 探索 功能,检验以上均值㊁差值的异常值;(5)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法,分别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学习动机强度的变化显著性;(6)结合 微信公众号辅助二外教学的模式对日语学习动机的影响 这一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新模式对实验组学生学习动机系统发展的作用效果与路径;(7)主要根据开放式问题相关答案的分析结果,总结微信公众号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㊂表1㊀在微信公众号中推送的消息消息编号消息标题消息形式主要内容1初学一门外语是种怎样的体验?图文㊁音频教师的学习心得2 治愈系 日本料理图文日本菜的介绍3入门单元重点难点图文入门单元重难点4目标任务提前知图文㊁音频入门单元目标任务5还记得ʌ愛(あい)ɔ吗?图文㊁视频单词的用法6寿司(すしsushi)图文日本寿司的简介7五十音字帖图文㊁视频五十音图的字帖8你也喜欢这些动漫么?图文日本动漫的介绍9五十音大卡图文五十音图卡片10ʌ听歌学日语ɔ一休さん图文㊁视频简单的日语歌11大家写的五十音图(4班)图文作业点评12国庆节快乐图片国庆节的说法13中秋节快乐图片中秋节的说法14大家写的五十音图(5班)图文作业点评15学姐有话说(1)图文学姐的学习心得16影评日本电影‘情书“文字㊁视频日本电影影评17学姐有话说(2)图文学姐的学习心得18你也是这样的吗?图文A型血人的特征(日语) 19跟着柯南学日语数字图文㊁视频百以内数字的说法20日语的词类图文日语词类的介绍21录音作业点评图文㊁音频录音作业点评22こそあど系统文字日语指示词23第一单元语法小结图文第一单元语法小结24日语星期的说法为什么排序是?图文日语星期的说法25看‘蜡笔小新“短片学日语图文㊁视频亲属的称谓26常用寒暄语图文基本单元寒暄语27第二单元语法小结图文第二单元语法小结2㊀研究结果2.1㊀学习动机强度的变化计算出每个研究对象的学习动机强度均值后,对所有均值及期末㊁开课前的差值进行异常值的检验,发现没有异常值㊂经计算,开课前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总均值为3.704633,对照组的是3.421627㊂对两组学习动机强度均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结果显示,Sig.(双侧)值等于0.56,大于0.05,说明样本差异不显著,即开课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度无明显不同㊂学期末,实验组的学习动机强度均值为3.998136,比学期初增加了0.293503㊂对照组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均值为2.780754,比学期初减少了0.640873㊂当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期末㊁开课前的均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置信区间百分比为95%)后发现,实验组的Sig.(双侧)值等于0.015,小于0.05,说明实验组的样本数据线性相关程度较强㊂换言之,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发生了显著变化㊂而对照组的Sig.(双侧)值等于0.000,小于0.05,即对照组的学习动机强度也有明显改变㊂以上数据说明,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从整体上看,新模式下接受日语教学的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动机显著增强了,而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学习的对照组学生的学习动机则明显减弱了㊂2.2㊀新模式影响学习动机系统发展的效果学习动机系统的发展受到多种作用的影响,其中学习环境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㊂微信公众号辅助二外教学的模式为学生创建了新型学习环境,因此,必然会在学习动机系统的发展中发挥作用㊂并且,从前文所述内容可以看出,新模式给学习动机系统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正面的㊂通过对 微信公众号辅助二外教学的模式对日语学习动机的影响 的调查,答卷的结果显示,均值为4.1824,说明实验组学生较认同新模式在促进其学习动机系统发展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㊂其中, 采用微信公众号辅助教学的模式使我想获得更多日语知识㊁日本相关信息 对应的均值最大,为4.567567568㊂这表明,在新型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求知欲与 获取知识㊁信息 方面的动机明显增强了㊂3㊀结论与讨论以上研究结果显示:(1)总体上,在学期初,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习动机强度无明显不同;(2)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动机强度减弱更明显,而受到新模式的影响,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强度却显著增强;(3)微信公众号辅助二外教学的模式在促进学习动机系统的良性发展方面是有效的㊂. All Rights Reserved.第1期刘㊀星基于微信公众号辅助二外教学模式的学习动机研究15㊀为了进一步探究新模式对学习动机系统发展的影响路径,笔者对问卷中开放式问题 采用微信公众号辅助教学的模式还使你发生了什么其它变化? 的答案进行了文本分析㊂在对收到的30个文本文件进行多次注释㊁分类归纳后,笔者提取了4个主题,代表了新模式对二外日语学习过程的影响㊂详见表2㊂表2㊀日语学习的变化编号主题被提及率(%)注释1学习动机43增加知识㊁开阔眼界㊁提升兴趣㊁学唱日语歌㊁日语实用㊁丰富生活2学习环境30提醒学习㊁随时学习㊁方便学习㊁轻松学习3学习策略20整理笔记㊁掌握记忆技巧㊁复习㊁练听力㊁增加学习渠道4学习效果10日语水平的提高㊁日语成绩的提高㊁日语变厉害㊀㊀从表2可以看出,新模式给实验组学生的日语学习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学习动机㊁学习环境㊁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㊂并且,学习动机的被提及率最高,说明学生认为新模式给其带来的最大变化来源于学习动机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就像受访者(7)所说, 对日语更有了兴趣 ,有5位受访者提到自己对日语学习的兴趣提高了㊂因为 从某种程度上说,内在兴趣动机是所有动机中最为重要的,因为语言学习任务是由无数次的学习活动所构成的,没有了对于这些活动的内在兴趣,不管是融合型动机还是工具型动机,都可能不会发挥有效的作用 [7]㊂所以,可见新模式在影响学习动机方面发挥了直接的㊁较大的作用㊂而实际上,从受访者处收集到的资料也说明了学习环境㊁学习策略㊁学习效果等受到新模式影响的要素是互相关联和密不可分的,共同作用于学习动机系统㊂第一,学习环境影响学习策略的使用㊂学习环境主要指正式环境(课堂环境)和非正式环境(自然环境)㊂微信公众号辅助二外教学的模式主要为学生创设更优良的非正式学习环境㊂表2的数据显示,学习环境的改变也让实验组学生深有体会㊂正因为处在非正式的多语环境中,并且其中的资源是可以随时随地取用的,微信公众号的消息可以在移动客户端上及时阅读,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更轻松㊁更方便㊁更有效㊂正如受访者(26)说的这一模式使 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微信公众号更便于提醒我利用手机学习,还能随时查阅 (受访者1), 语法归类挺全,有助于课下笔记的整理 (受访者5)㊂新模式有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学习二外,并且为学生采用更有效的学习策略提供了有力支持㊂另外,这与微信公众号丰富多样的消息及模块设计也不无关系㊂因为与时俱进㊁贴近学生生活㊁实用且简单的消息内容与多样的形式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有趣的网络图片可以带来共鸣,而视频㊁音频等会让学生获得美感的享受㊂所以,在发送微信公众号消息时,教师注重内容的丰富度,以及多种形式的结合㊂例如,在‘看蜡笔小新短片学日语“一文中,教师选取动画‘蜡笔小新“的有趣片段,对对话内容作了详细说明,运用图片㊁文字㊁视频结合的形式,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直观地学到简单㊁形象生动的日语㊂另外,微信公众号的模块中, 课前提示 部分,教师对学习目标㊁任务的阐述清晰明了,为学生提供教师的指引,学生能更快找到学习的方向,并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不甚迷茫的状态下有更强㊁更持久的学习动力㊂ 课外补充 部分,一方面会对重难点知识给予更详细的说明㊂例如,每个单元的学习一结束,教师就会将整理好的语法小结发布到微信公众号中,再次强调这些知识的重要性㊂另一方面,注重扩充学生的知识量,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其对日语学习的兴趣㊂ 作业展示 部分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就感㊂同时,可以通过此栏目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㊂比如教师向二年级学生展示了三年级学生的作业,推送了‘学姐有话说(1)(2)“两则消息㊂受访者(5)表示 前几期推的学姐有话说,可见老师也是良苦用心,对自己帮助挺大 ,说明这种交流互动产生了较好的效果㊂杨豪杰的研究结果显示,日语学习中, 他人交流㊁文化兴趣提升和自我效能感提升3种策略的使用可以显著提高学习动机强度㊂ [8]而微信公众号的部分模块设计与以上提及的3种策略是有所呼应的,参见表3㊂可以说,在新模式的学习环境下,教师强化了学生对这些策略的使用㊂第二,学习策略影响学习效果的产生㊂不同的学习策略及使用学习策略的水平与学习效果密切联系㊂除了以上所提的学习策略,受访者的表述还反映了微信公众号辅助二外教学的模式为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发表时间:2019-04-04T09:44:11.07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作者:付莎莎[导读] 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使得更多的学生得以享受高等教育。
然而高校课堂的教学还不能完全令人满意,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对分课堂”是近年来应用较广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庆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黑龙江省大庆市 163000)摘要: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使得更多的学生得以享受高等教育。
然而高校课堂的教学还不能完全令人满意,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对分课堂”是近年来应用较广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对分;课堂模式;优势;实施“对分课堂”是目前国内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教学理念是将课堂时间进行划定,教师将-部分课堂时间用做新课讲授,另一部分时间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
对分课堂的创新之处在于把时间合理的错开进行知识授受和讨论,产生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学习过程。
本文将对”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优势以及课堂实施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1.“对分课堂”的目的“对分课堂”是将时间平均分配给老师讲课和学生讨论。
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增加了学生交流讨论的环节,既强调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也没有忽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对分课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的积极性,降低教师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又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自主学习、创新、思考能力的新型人才.2.“对分课堂”的基本过程“对分课堂”教学又叫PAD课堂,它的过程分三个部分:讲授、内化吸收、讨论。
第一阶段的讲授就是教师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并布置相关作业;第二阶段内化吸收就是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消化吸收的过程;第三阶段讨论就是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具体分为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自由提问、教师总结四个环节。
“对分课堂”推动高校课程思政融合路径研究——以“新媒体营销”课程为例
“对分课堂”推动高校课程思政融合路径研究——以“新媒
体营销”课程为例
石华瑀
【期刊名称】《滨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0)1
【摘要】采用“对分课堂”模式,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爱科技”九大关键能力模型,构建“课程思政引领、知识体系搭建和营销实践拓展”三位一体的“新媒体营销”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分组合作和开放式讨论,旨在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社会责任、伦理价值的认识。
“对分课堂”模式增强了“新媒体营销”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建立。
通过多元评估和即时反馈,确保教学效果,支持学生全方位成长,为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与教学改革提供新见解。
【总页数】5页(P92-96)
【作者】石华瑀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4
【相关文献】
1.“对分课堂”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以《女性权利的法律保护》课程为例
2.嵌入式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路径研究——以《停车规划与管理》课程为例
3.高校教师党支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医学部党支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为例
4.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创新路径研究——评《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探究》
5.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现状与实施路径研究--基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微信的混合式教学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微信的混合式教学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涉及到药物的化学、物理、生化性质及其检测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验性。
传统的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主要基于教师授课和实验操作的方式,但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教学方法也正在发生变化,混合式教学因其灵活性和互动性成为了一种受到广泛关注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结合微信这一常用的手机应用,开展混合式教学是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的一种创新尝试。
一、微信作为混合式教学的平台1. 消息推送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微信推送通知、课件、实验操作手册等资料,及时传达课程相关信息,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动态和课程进展。
2. 语音/视频功能:微信的语音/视频通话功能可以让学生在非面授情况下得到及时的答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群聊/讨论:微信群聊功能可供学生讨论课堂内容和共享学习经验,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在线互动答疑等服务,更有效地解决学生面对药物分析学习中的难点问题。
4. 共享相册:学生可以通过微信的共享相册功能进行实验操作记录的共享和交流,减少学生实验记录出现的错误和不足,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微信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药物分析课程应用微信进行混合式教学,可以达到以下一些教学效果。
1.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微信作为混合式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药物分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优化教学方式:传统的药物分析教学方式局限于课堂授课及实验操作,而基于微信的混合式教学呈现了全新的课程模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和灵活。
3.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微信提供了一种熟悉的社交方式,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和直接,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高校“对分课堂”学习动机内化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微信的应用樊帅张丽君郑有佳4摘要:本文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比较了传统课堂与“对分课堂”学习动机的强度差异,探讨了高校学生学习动机内化的影响机制。
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学生在课上产生的自我效能感、自主性体验和归属感对其外部学习动机的内化具有显著影响;(2)对分课堂教学更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外部动机的内化;(3)微信对学生外部动机内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为“互联网+教育”和“对分课堂”等创新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也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对分课堂微信自我决定理论学习动机一引言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 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
但是在“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的“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 然偏向教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徐福荫曾说:“从传播学的视角,只要出现新技术,就会出现新媒体,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从而催生新的教育形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6)》中指出,截至2015年底,微 信月活跃用户数达6.97亿,其中大学生占主体地位。
这说明在手机等移动设备普及 的今天,微信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
这为 **樊帅,女,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市场营销系讲师,硕士生导师;张丽君,女,湖北洪湖人,中南财经政 法大学市场营销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郑有佳,女,安徽天长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市场营销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
—156 —高校“对分课堂”学习动机内化的影响机制研究移动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平台,为传统课堂与移动互动式教学找到了完美的 结合点。
[1]移动教学是师生利用移动网络和移动设备实现的交互式教学活动,是不受 空间、时间限制实现随时随地教学的体验模式。
[2]因此,实施基于微信平台的课程移 动教学模式是实现学生与教师以及学校三赢局面的有力武器。
但目前传统课堂还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转换成移动教学。
而枯燥乏味的传统课堂 使我国高校课堂普遍存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低、逃课厌学现象严重等问题,改 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呼声不断。
基于此,教育界积极探索并引人各种改革模式,如 “讨论式”教学、“翻转课堂”、“慕课”等,借此激发大学生的主动学习动力。
针对 现有大学生学习状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提出了 “对分课堂”模式,并在部分学校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但 在相关学术研究上,目前仅限于“是什么”的描述性文章,实证研究非常少。
同时,该课堂模式如何更好地应用移动互联技术和新媒体仍亟待研究和完善。
因此,本文将从自我决定理论视角出发,基于国家精品课程“市场营销学”的实证数据,着重研究如何基于微信平台实施高校“对分课堂”及其学习动机内化的 影响机制。
在宏观层面上,借助国家推动信息化教学的趋势以及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 的深入应用,研究结论能为信息时代的“教与学”提供新的思路,并为以后教育工 作者对微信教学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指导和借鉴。
微观层面上,本文研究有助于髙校实 现新型课堂模式改革及在线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平 台,让学生在有限的四年本科学习时间里获得更多学习机会,真正为实现自我全面发 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文献综述(_)微信在移动教学中的相关研究Google发布的消费者网络行为报告最新数据表明,亚洲已成为全球移动应用领先 者,其中中国智能手机使用率高达74%,而“依赖互联网而生”的大学生群体更达 到96%。
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多媒体软件、网络教学平台、视频教学 等方式在高校得到广泛应用,进而推动了移动学习及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深人发展,给 高等教育带来空前的影响。
移动教学是师生利用移动网络和移动设备实现的交互式教 学活动,是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实现随时随地教学的体验模式。
[3]作为目前高校师生使用频率最高的移动社交应用之一的微信,为移动学习提供了 一个全新的互联网平台,为传统课堂与移动互动式教学找到了完美的结合点。
[4]目前 的研究基本围绕两部分展开。
一是“是什么”,主要偏向于理论研究及微信的功能介绍。
在提出基于微信的移 动教学可行性及设计原则后,[5]学者们将微信功能定位于两类:信息传递与呈现工具,157 —高等教育评论(2018年第1期第6卷)仅发现了微信使用的附属功能;[6]教学辅助与拓展工具,关注开发微信的教育功能,重在构建学习环境,引导并控制教学过程。
[7]然而,相关研究内容大多聚焦于在新技术条件下如何充分利用微信及其平台的功能,但对其实际运用到教学过程的阐述过于 简单。
二是“为什么”,主要从不同视角解读了微信在各类课程及教学环境中的适用性 及必要性。
近年来国内学者从两个角度展开研究:教学设计,认为其多媒体性、资源 推送、互动性、全时性等关键特征[8]为移动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差异化学 习平台及师生互动平台,延伸和拓展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9]差异比较,通过比较各 技术手段的优劣进而验证微信更佳的教学效果。
[1°]综上,微信这种“指尖上的革命”对现代课程教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相 关研究虽在理论层面已有了较丰富的探讨,但在“如何做”的实践层面还相当缺 乏。
[11]特别是在移动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整体处于探索阶段,[12]如何运用微信进行具 体课程的移动教学,如何有效地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还 相对较少,相关理论视角也过于单一。
(二)对分课堂的相关研究针对现有大学生学习状况与各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于 2013年提出“对分课堂”模式,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实施。
目前已经被吸纳为上海 市新教师培训课程、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国培项目”,也是全国高校教师 网络培训中心的培训课程,得到同行的认可与传播应用。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三部 分展开。
一是“是什么”,主要聚焦于对分课堂的概念、具体环节和特点的介绍。
对分课 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 式进行交互式学习。
具体包含三个过程:讲授环节,教师讲授基本框架和重难点;吸收环节,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和具体情况,课下独立学习、内化吸收和完成作业;讨论 环节,内化吸收之后,学生再回到课堂上,进行分组互动交流、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 过程的“对等”性变革使得师生拥有对等的权利和义务,以主体角色积极有效地投 入“教与学”活动中。
[13]其中,将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的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下自 主学习和个性化吸收,最后进行“隔堂讨论”,是对分课堂与传统讨论式课堂的根本 不同,也是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此外,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 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
二是“为什么”,主要从多个角度解读了对分课堂在各类课程及教学环境中的重 要性及必要性。
大学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对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而这个方 面历来是传统教学的弱项。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完成既定内容的呈示,各种方法 的使用都是要引导学生配合,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按教师的思路去思考。
[15]教师课 堂讲授和学生课后学习两个分离的过程中师生交互很少,学生被动接受,主动性低,—158 —高校“对分课堂”学习动机内化的影响机制研究难以培养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鉴于此,众多学者的研究认为,对分课堂的合理性在 于:可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减轻教师负担,实现教师角色转型;增加生生、师生 互动交流;提升考评准确度,关注学生学习需求;提升学习效果;等等。
三是“怎么办”,主要提出并尝试了对分课堂在各类课程及教学环境中的应用问 题。
一方面,对分课堂在各类课程中被运用。
在2014年春季学期复旦大学心理系大 学二年级“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必修课中,张学新老师首次尝试了对分课 堂,之后在政治、英语、音乐、数学等课堂中初步应用。
另一方面,对分课堂被应用 在特定教学环境中。
比如,王尔馥提出高校应在网络环境下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 革,[16]魏春梅进一步尝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微课+对分”教学模式。
[17]综上,对分课堂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现代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相关研 究虽然比较丰富,但在回答“为什么”这个问题时仍缺乏对课堂师生具体心理机制 的理论探究。
对分课堂符合个体知识获取的认知心理规律,注重满足学生需求,激发 学生自我实现的成就动机,使学生获得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全面成长和发展,促进 学生的学习动机。
但目前只有描述性的文章,没有关于概念、机制等的理论性研究,更没有深人的实证验证,这直接导致无法获得课堂效果的真实判断依据。
此外,在关 于“怎么办”的实践层面也缺乏多种角度的解读。
移动互联时代下对分课堂应如何 发展和进化尚未有更多探究,对分课堂在实际应用操作中存在新型工具、网络技术手 段缺失等窘境。
[18]而微信在教学中的应用仅从传统课堂角度出发,并没有较好的适应 性,在对分课堂等新兴课堂中的应用尚未尝试。
因此,本文将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对 微信支持下的高校“对分课堂”学习动机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问题(一)自我决定理论早在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n就第一次提出了自我决 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Q[19]它是一种基于参与主体的认知动机过程 理论,即该主体如何决定自己的行为动机过程,强调了自我调节在动机过程中的作 用。
该理论将人们的行为(不管是学生还是工作人员的行为)区分为自我决定行为 和非自我决定行为(分别主要受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影响),能够解释促进人类行 为的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2°]其更加关注的是人类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行为 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受外力推动的或自我决定的,强调自我角色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 用。
而且,该理论经各国心理学家们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证,得到了有效的演进,成为 目前心理学领域中非常先进的动机理论之一,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咨询、教育和商业管 理等多个领域。
该理论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四个重要的分支理论,也 是本文进行模型框架构建和实证检验的理论基础。
159 —高等教育评论(2018年第1期第6卷)1.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基本心理需要理论提出了三种人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
[21]自主需要(autonomy)说明人们在参与某项活动或 者任务的过程中不必遵循他人的意愿,按照内心的自由意志进行自我决定的状态;能 力需要(competence)是指个人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的胜任感,觉得自己可以适应 和控制周围的环境并且达到具体目标的能力;而归属需要(relatedness)则是社会人 类的普遍追求,反映了个体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类似于马斯洛需求层次里面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