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专业经验-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心得
昨天考完了岩土的专业考试,累得不行了,装考试规范的箱子还在车里放着的,还没拿上楼。
考完了,一下子放松了,也想谈谈自己的感受,以前在论坛里一直潜水,看岩土牛人的考试经验,趁着中秋佳节之时,和岩考征途上的同仁一起交流。
总的来说,岩土考试是一项脑力体力心理的综合考量,专业考试更是考水平的考试,我今年第一次参加专业考试,考前也是做了近半年的精心准备的,6、7、8这几个月几乎放弃了手头的工作,把几个项目也转给了别人,专心在家做题的。
历年的考题也是认真做过两遍的,这次考试,专业知识感觉还算可以,案例题总共做了38道,今年的案例考试也真是越来越有点大岩土的味道,工民建、水利、铁路、公路等专业都有涉及,而且所占分值不低的,反倒是工民建专业比重有点弱化的感觉。
我是学水利水电专业的,上午考试才做了17道题,没有找到感觉,有点着急了,下午案例做了21道,进入了状态,感觉还好,下午的案例考试进入状态早,是因为前两道题,一道允许渗流比降、一道蜡封法的试题,在实际工作中都有接触,做起来就上手的,我看了下时间,下午前5道题做完,不到30分钟。
心态要好,不能急功近利,战略上藐视,站术上要重视,因为自己较长时间的复习准备,自认为自己的智商不差,历年的真题也有认真做过,主观地认为一定要考过,所以上午的案例算的第三题有点卡壳的时候就有点着急了,越是想算对,就越算不对。
越想得到就越得不到,要有一个平常心。
基本理论还是不扎实,土力学、岩土力学也是泛泛的把大学的课本拿出来翻了翻,没有真真的弄懂弄通。
还没有和案例真题融会贯通,复习中好多题都是为了做题而做题,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老是依赖公式。
有些规范还是不熟练,从目前的考试来看,四十多本规范都要了解的,有些规范都是相通的,铁路和公路的规范好多都是互相摘抄,不过要和国标、建标对照比较看,这样看起来效果好些的,我也是看到了论坛里的朋友说重点要看“九阴真经,四大名辅”,所以铁路规范也是没有仔细研读过。
不过时过境迁,新一代的命题组已经让人摸不出门道了,一方面是考试牛人太多,硕士、博士、在职的、不在职的人都涌向岩考的征途,另一方面国家要求不能有太高的通过率,要想确保自己能够闯关通过,所以要求我们看规范的思路还是要宽一些,真正做到要把规范看“薄”。
融会贯通,国标和建标、铁路、公路、水利标准相互渗透。
复习资料的选择很重要,这方面我只看过于海峰的“四大名辅”,对于基础不强的人,一遍看完,收获不大,前后矛盾,错误太多,有些是印刷错误,有些解题思路概念是错误,还有些
真题的答案是待修改的。
我是看了李广信的2014年注册岩土十讲,才真正释义于海峰的“四大名辅”中好多错误。
感谢李广信老师。
没看过李向阳、郭嘉的书,也没办法说什么。
想说一下的是,时代在变,规范在变,考题在变,岩土专业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没有变,所以选择复习资料时也一定要辩证的选,我倒时觉得大学的教材是不错的选择,我看的是钱家欢的《土力学》、还有一本清华大学的《工程地质》。
常用的计算公式要牢记,土的三相关系、承载力、地基变形公式、边坡稳定性公式、主动土压力公式被动土压力公式等常用的公式一定要熟计于心,不能在考试时到处翻书,尤其在案例考试时,这些公式都要查找的话,就要耗费不少时间的。
案例考试说是开卷考试,其实让你翻书的时间就不多,所以平时训练的时候,常见题型就应该以闭卷的方式做答,能不翻规范,就尽量不翻规范。
这方面,我这次没准备好,总觉得开卷考试,什么知识点都可以在书上找到,案例考试时,思想上太依靠规范书了。
案例计算思路要清晰,一步一步要清楚,规范上都是先写一个总公式,再解释各个参数的出处的。
实际上考试刚好相反,要先计算选择参数,再带入总公式。
所以看规范的时候要注意,平时做题训练的时候也要注意,先就算好参数,然后带入公式计算。
我这方面做的不好,平时训练时,一开始就就喜欢把总公式写出来,算到需要后面参数的时,还得调用试题前面的信息,方法不科学。
好的方法是阅读完试题之后要马上思考需要计算哪些参数,然后一步一步的计算参数,最后得结果。
还有一点就是计算参数时能分步就分步算,不要累积。
这和我们上学时的考试不同,上学时的考试只要步骤对都能得几分。
岩考的案例考试是计算答案不准确也得不了分的。
考试都是计算器算,一累积的话,计算数字一多,出错的概率就大。
这个也是我自己要改善的地方。
案例考试答题顺序可以多种选择,大多数的人都是习惯从前往后做,是我们教育思维的定式。
这次在考场上看到一老兄是从后往前做的,考试结束后,想起来这也是一个方法。
大家都知道30道试题选作25道,一般的人3个小时内也做不了25道,如何有效的保证我们在三个小时内准确的答对15道以上试题才是目的。
一定是要准确率和答题数量兼顾,先易后难、要学会取舍是真理,不能一条道走到黑,我今年上午的案例考试就是没有学会取舍,在一道题上死磕了,耗费了不少时间,以致答题数量没有达到我的要求。
可能也是我这次考试最大的死结了。
最后,想说的就是,看到大家在论坛里说今年的题如何如何,抱怨也没什么用的,既然选择了,就去适应,就去努力。
过不了关,说明我们的实力没有达到要求。
想起了一句名言: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让我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