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实验高中高考考前提分语文仿真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实验高中高考考前提分语文仿真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望历史,19世纪的文学创作将文学从神学状态、准神学状态,最终推向了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间主义,或者说“文学即人学”的广阔大地。
不过,当时流行的人性论和善恶模式,作为文学的聚焦区,作为现代启蒙思潮的重要部分,在进入20世纪的前后数十年里却出现了分化。
情况之一,“人学”成为“自我学”,或者说出现了自我路线。
这种现象多来自发达国家的都市,发生在资本主义体系的内部危机中。
尼采的“酒神”说、弗洛伊德的“本我”和“无意识”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引导和呼应。
正如彼德沃森在《思想史》中指出:“现代主义可以被看作是弗洛伊德无意识的美学对应物。
”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伍尔芙、卡夫卡等这些西方作家,差不多不约而同,把文学这一社会广角镜,变成了自我的内窥镜,投入了非理性、反社会的“原子化”和“向内转”,在作品中弥漫出孤绝、迷惘、冷漠、焦虑的风格。
他们不一定引来市场大众的欢呼,却一直是院校精英们的标配谈资,构成了不安的都市文化幽灵。
情况之二,“人学”成为“人民学”,或者说出现了人民路线。
陀斯妥耶夫斯基在追念普希金的文学成就时,使用了“人民性”这一新词,阐明了有关的三大内涵,即表现“小人物”,汲收民众语言,代表民众利益。
后来,托尔斯泰、果戈理、契诃夫等俄国作家,大多成为这种忧国和亲民的文学旗手,一直影响到中国以及东亚“为工农大众”的“普罗文艺”,乃至影响大半个地球的“红色三十年代”。
这一幕出现在资本主义发达体系的底部和外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深重的人间苦难,非同寻常的阶级撕裂和民族危亡,作为穷国和穷人的尖锐现实,构成了文学新的背景和动力。
“自我学”和“人民学”,大概构成了20世纪两大文学遗产。
一般来说,“自我”与“人民”,作为微观与宏观的两端,不过是从不同角度拓展对“人”的认知和审美,差不多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生活催生一种文字,释放了不同的感受资源和文化积淀。
在良性互动的情况下,这也是“人学”的一体两面:真正伟大的自我,无不富含人民的经验、情感、智慧、愿望以及血肉相联感同身受的“大我”关切;同样道理,真正伟大的人民,也必由一个个独立、自由、强健、活泼、富有创造性的自我所组成。
可惜的是,历史实践总是泥沙俱下,任何一种遗产都可能被有些人学偏和做坏,包括出现教条化、极端化、投机化的自我挖坑。
当年鲁迅批判过“留声机器”和“招牌”式的高调“革命文学”,“文革”时期也出现过“造神”化的某些文艺宣传,直到当下广受非议的“抗日神剧”和“高级黑”,“人民”的形象在文学中屡遭扭曲,一再变得空洞而干瘪。
在另一方面,非理性、反社会的独行者们也并非灵感大神,其自恋、自闭、自大的文字,其幽闭或放浪的风格,无论是“沉
默的”(布朗肖语)、“零度的”(罗兰·巴特语)、还是“无意义的”(昆德拉语),都让后来文学中的“自我”越来越面目雷同,离真正的个性更远,离复制和流行倒是更近,很快成为另一种高发性都市心理病——以至“文青”、“文艺腔”、“文科生”这些词,不知何时已在互联网上声名狼藉,已是舆论场上嘲讽和同情的所向,成为文学及其相关教育的负资产。
更重要的是,时代在变化,文学不能止步于20世纪。
“人民”与“自我”也都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随着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大潮扑来,多种视角该如何彼此含容和多元统一,重新融铸成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又比如,自有了生物克隆和人工智能,很多“自我”其实都是可以格式化、数据化、甚至能精确预测和管理的,哪有作家们以前想象的那么天赋异禀?当人的很大一部分智能被机器接管,众多专家发现,人类最后的差异性,恰恰表现于人的情感、精神、价值观、创造力。
而这一切,恰好是共生环境和群体关系千变万化的产物,大大超出了“自我”的边界,不再那么“自我”,不是什么人成天照镜子可以照出来的。
换句话说,“人民”与“自我”,都进入了新的陌生水域,都需要注入实践和理论新的活血。
(摘编自《文艺报》2019年7月22日韩少功《人民学与自我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卡夫卡等作家专注于对自我的窥探,突出个性,视角不广却很受大众欢迎。
B.吸收使用民众语言,代表民众利益,构成了“人民学”作品必备的基本内涵。
C.“人民学”一旦陷入教条,走向极端,投机迎合,“人民”形象多会空洞干瘪。
D.生物克隆和人工智能技术压缩了作家的想象空间,使文学没有了差异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分析文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既梳理总结了成果,也剖析反思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B.文章指出文学分化有各自不同的社会环境,旨在论证社会环境对文学发展起决定作用。
C.文章第五段用辩证法论述了“自我学”与“人民学”虽视角迥异,却也是文学的一体两面。
D.文章引用鲁迅等人的看法,既使语言简洁凝练,又使论据充分确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九世纪流行的人性论和善恶模式,在其后的文学创作中出现了分化,同时也被创新。
B.成功的文学形象通常是自我与人民的融合,是富含人民文化而独立、个性鲜明的形象。
C.黄坤明的“文贵创新,激发当代中国文艺的生命力创造力”,与文中“日日新”理念相通。
D.作家只要在创作实践中把握好千变万化的共生环境和群体关系,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所谓文学边缘化的时代,韩寒,这个戏谑、调侃的高中辍学青年,这个以赛车手为职业的业余作家,像这个戏剧性时代的一个戏剧性神话:他的博客点击率,已经超过4.5亿人次;在2009年,他被多家媒体选为“年度人物”;在2010年,他被《时代周刊》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被《外交政策》选为“全球百大思想家”。
有人据此
认为,。
②和郭敬明相比,韩寒展示了“80后写作”另一种可能性。
在韩寒戏谑、尖刻的追问中,郭敬明营造的“幻城
..”⑴烟消云散,逐渐展现出冰冷的真相——“80后”一代依然生活在历史之中。
如果说,郭敬明的写作是“小时代”写作,那么韩寒的写作则是对抗“小时代”的“大时代”写作,通过对于一系列热点新闻事件反讽式的解读,重新建立历史与个人的关联,自由、公正等一系列“大词”,以及在“90年代”的范畴里被视为妨害“日常生活”的政治言说,在韩寒的杂文中被再次激活。
对于“80后”一代,韩寒的写作提醒了一点,个人的体验与命运,终究和具体的历史情境相关——而这是郭敬明高度抽象化的写作所努力抹去的。
③韩寒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来回应作为“内容”的当下中国。
“80后”是在“80年代”历史终结后开始写作的。
韩寒式的“大时代”写作,是“大时代”终结之后的“大时代”写作,以往回应“大时代”的艺术形式,比如充满悲剧意味的“呐喊”,已然被历史所摧毁,我们所面对的不过是伟大的遗骸。
韩寒有意或无意地体悟到这一点,“大时代”终结之后的“大时代”写作,是一场文化游击战,不再是“子夜”时分的“呐喊”,而是历史尽头的“故事新编”,在囚笼般的历史内部——这是王小波作品中的核心意象——的戏仿、消解与颠覆。
其实又何止韩寒,“90年代”以来的有重大影响力的作品,比如《大史记》系列、《网瘾战争》等等,莫不如此。
从“90年代”以来,一种抵抗性的新文艺思潮正在兴起,影响巨大,却长期缺乏必要的研究或命名,笔者在此姑且称其为“戏谑美学”,和我们所熟知的“五四”以来感时忧国、涕泪飘零的悲剧传统相对应。
且容笔者下个大胆的断言,在当下中国,真正革命性的艺术形式,不是悲剧,而是喜剧。
④在一个确定性可疑的世界里,以不确定的方式游弋,韩寒的杂文写作,正是一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游击战。
他的每一篇杂文,其精彩之处,都需要与戏谑的对象互文理解,这类似鲁迅曾经设想过的“速朽”的写作,不能也不屑留下“完美”的艺术形式供后世赏鉴。
而且,在这场文化游击战中,由于父辈甚或祖辈们的文化乌托邦纷纷溃败,
无家可归又不放弃抵抗——拒绝被吸纳到“幻城
..”⑵之中——的“80后”一代,注定是孤独的抵抗,这是真正历史性的“一个人的战争”。
⑤因此,韩寒的文学世界中,主人公只能到处游荡,不断地和世界的碎片相遇,并且对这一切予以讥讽。
在《一座城池》、《光荣日》、《他的国》、《1988——我要和这个世界谈谈》中,主角注定是一个孤独的个人,一个无家可归的远游者。
⑥然而,韩寒的致命之处也在这里。
众所周知,梁文道等学者赞誉韩寒为“当代鲁迅”,这种说法在多家报刊和网络上很受支持。
但是,鲁迅无疑要比韩寒复杂、深刻得多。
和鲁迅“横站”的思想立场相比,韩寒信仰的基于“自由主义”立场的“普世价值观”,虽有值得尊重的现实指向,但老实说过于简单。
“价值观应该是差不多的”这种结论明显非历史化。
无需讳言,包括韩寒对于“东方/西方”的理解在内,不过是一种通俗化的“自由主义”论述。
这是
另一座需要破却的“幻城
..”⑶,人的本性是自由的,但未必是自由主义的。
毫无疑问,自由主义提供了诸多宝贵的思想启示,但任何一种理论都同样值得警惕将自己视为“常识”与“真理”。
⑦如果不正视这一点,不必考虑其他原因,韩寒的写作恐怕也难以持久,他的博客会更新得越来越慢,直到退出
历史舞台。
鲁迅孤绝彻底、无所依傍的思想态度,让“速朽”的杂文变得不朽,而韩寒所凭借的通俗化的自由主义思想资源,将迅速耗尽他的想象。
毕竟,他的想象,就其根本而言,是“历史的终结”的想象,就此自由主义已经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因其过于完整反而更像是一个神话。
当“在路上”的韩寒停下来的那一刻,韩寒就不再是韩寒,而是另一个郭敬明。
——选自2011.3《南方文坛》
1.在第①段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
2.根据第②段内容,指出韩寒和郭敬明在写作上的不同点。
3.根据第③段内容,请举一例属于“戏谑美学”的文艺作品并作阐释。
4.解释文中②④⑥段三处“幻城”的含义。
5.理解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含义
6.下列最适合做本文题目的一项是
A.“大时代”与“小时代”
B.“大时代”的文化游击战
C.韩寒、郭敬明与“80后写作”
D.80后的“一个人的战争”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红孩子
楸立
我叫陈延安,但我还有好多名字,比如王海、吴小洲、常京京、霍小武等等。
这些名字都是在我每次换新家后,爸妈起的。
我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这么做,但我清楚爸妈这么做肯定有他们的道理。
我说过我经常搬家,今天在上海,明天到常州,半年后又到了南京。
我和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一起,无声地四处漂泊。
爸妈的真实名字我不知道。
我叫王海时,爸爸叫老王,叫吴小洲时,他自然就随我姓吴了。
妈妈长得很美,我的记忆里妈妈很少说话,她总像爸爸的助手。
爸爸妈妈出去办事时,把我一个人锁在木屋里。
白天从窗子上向外张望,马路上小孩子们穿着花衣服,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手牵手上幼稚园、去戏院,我心里就好羡慕。
这些对于我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至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也是不允许的。
巷口有几个梳着麻花辫的小女孩,正在跳房子做游戏,我在窗子里向她们摆手,可她们看不到我,能和她们一起玩该有多好呀!这时门开了,妈妈走进来,我急忙把手藏到身后。
晚上,我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猫的叫声那么瘆人,角落里总有个黑影张牙舞爪地准备吞噬我,我把被子蒙起来动也不动,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
不要认为我是个被遗弃和拐来的孩子,我是爸妈亲生的,他们很疼我、很爱我,一家人在一起时,爸爸亲着我的
小脸蛋说:“孩子,你长大了就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了。
”
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有一次问妈妈:“家里的表坏了吗?”妈妈说我的耳朵出问题了。
可我的耳朵好好的。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在这座城市换了三个地方,爸妈分头出去的时间多了起来。
一天深夜,我在被子里听到妈妈和刚进门的爸爸小声谈话,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快转移。
妈妈问:“什么时候走?”爸爸坐在床沿上低头吸口烟说:“明天你先走,我去把这次的任务完成了!”我看到妈妈从老皮箱里取出一支乌黑锃亮的小手枪,递给爸爸。
天刚发亮,爸爸就出去了,妈妈为我穿好衣服,拎起那只皮箱领我下了楼。
我的小手被她牵着,上了一辆黄包车,我抬头望了望住了仅十几天的老木屋。
黄包车到了江边码头,我和妈妈登上一艘油轮,妈妈时不时地看着手腕上的表,焦急地盯着码头,却始终不见爸爸的影子,我也开始为爸爸担心起来。
油轮的汽笛叫了三次了,码头上忽然来了好多宪兵和军警。
他们向油轮奔来,妈妈抱紧我,亲了亲我的脸,对我说:“孩子,在这里不要动,不许哭,会有人接你,妈妈要走了。
”我看到妈妈坦然地走上码头,一个瘦脸男人指着妈妈说了什么,军警就把她押上了汽车。
我记住了妈妈的话,我没哭。
后来,我睡着了。
醒来时,我身旁站着个高个子叔叔,他说是爸爸让他来接我的。
我和他到了一个地方下了船,换上汽车,然后是马车,走了好多天,来到了到处是山的地方,山上还有宝塔,一切都那么新鲜。
高个子叔叔领着我,到了周伯伯那里。
周伯伯从我的衣角里面取出一张纸条,上面密密匝匝写满了数字和字母。
我住进了宽敞的窑洞,这里有学校,学校里有好多和我一样大的小朋友,我不再孤单了。
可到夜里,我总是梦到爸爸妈妈。
我弄醒一旁的罗陕北,问道:“小北,你想你的爸爸妈妈吗?”
小北说:“我想。
”然后,我们就哭出声来,把所有的孩子都闹醒了,孩子们都哭喊着要爸爸妈妈。
第二天,周伯伯来了,他身旁跟着位慈祥的阿姨。
周伯伯来到我们中间,那位阿姨拉着我和罗陕北的手说:“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你们,学校的老师、阿姨都是你们的亲人,孩子们,我就做你们的妈妈,我就是你们的妈妈。
”
所有的孩子一齐喊:“妈妈,妈妈!”声音漫山回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我”记得用过的很多名字,也经常搬家等内容,暗示了“我”爸妈的工作,同时增加了神秘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是与前文“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相呼应,表现一个孩子内心的压力和恐惧。
C.由于地下工作的保密性,爸妈是不会当着“我”的面谈工作的,作者就多次用睡觉和做梦的内容来叙述“我”所了解的世界、所理解的世界。
D.文章以“‘妈妈,妈妈!’声音漫山回荡……”结尾,既传达出红孩子们对妈妈的无限思念,也暗示了红孩子们
在组织的怀抱中获得了新生。
2.本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有着情节设计和形象塑造上的多重好处,请结合文章分析。
3.本文意蕴丰富,请简要概括。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
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
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
钟用尚书苯义、胡浚等荐,描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
钟乘作至府。
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样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
”立棰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一府大震,皆奉法。
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
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
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
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
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
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
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
兴利除害,不遗余力。
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惊,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有邹亮者,献诗于钟。
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
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
”立奏之朝。
召授吏、刑二部司务。
迁御史。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
至是钟教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
”思忠家素贫,来尝缘故谊有所干。
人两贤之。
正统
..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
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
明年十二月卒于官。
吏民聚哭,为立祠。
(节选自《明史》卷一六一,有刪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B.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C.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D.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
《卖炭翁》中的“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敕”与本文同义。
B.传,中国古代由政府设置,供使臣出巡、官吏往来和传递诏令、文书等使用的交通组织系统称为驿传。
C.刀笔,旧时公牍称“刀笔”,自宋元后,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
D.正统,中国古代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王公年次纪年法等,“正统”属王公年次纪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况钟很有才华。
他开始时担任尚书吕震的属吏,得到吕震的赏识,向朝庭推荐他担任了郎中。
宣德五年,他被提拔为苏州知府。
B.况钟很有治理能力。
他刚到任苏州时,假装不懂业务,暗中考察府中群吏,三天之后,下令打死几个人,府吏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
C.况钟重视教育,爱惜人才。
况钟想向朝庭推荐邹亮,邹亮被人写匿名信诋毁,况钟不为所动,加快向朝廷推荐。
邹亮后来做到了御史。
D.况钟知恩图报。
他在做吏员时受到吏部司务平思忠的恩遇,后来况钟多次延请平思忠到家作客并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服侍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
钟用尚书蹇义、胡浚等荐,擢知苏州。
(2)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人两贤之。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种柳戏题①
唐·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②,惭无惠化传。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出任柳州刺史时所作。
②思人树:出自《史记・燕召公世家),古代召公有惠政,他死后,人们自觉地爱护他亲手种的甘棠树,并作诗篇歌咏他,怀念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先交代了人物、事件和地点,“种柳”也含蓄地暗示了其时间在春季。
B.颔联实写人们笑谈诗人种柳的场景,描绘出一幅官民同乐、和睦融融的愉悦情景。
C.颈联以"当"会”二字,想象柳树硕大树冠应当能遮蔽大地,高耸树干一定能高入云天。
D.尾联运用典故,以议论的口物为全诗画龙点睛,感情真挚深沉,细细读之,意蕴无穷。
2.这首诗的诗眼是“戏”,“戏”是对自己的逗趣,请谈谈诗人是如何自我消遣的?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6、按要求选择。
(1)学校迎来校庆,为欢迎返校的校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A.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
B.为报罗浮云影道,早随明月引归舟。
C.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D.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2)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下列各项中存在逻辑错误且错误类型相同的两项是
A.《风景谈》是茅盾的小说。
B.坐在主席台上的是校长和校领导。
C.东方明珠和南京路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D.《红烛》这首诗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序诗。
7、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①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作家都会精心构建人物的社会生活环境。
请从《平凡的世界》《红岩》《呐喊》《边城》中选择一部作品,对作品中的社会生活环境进行赏析。
要求:结合作品内容。
②假如新闻纪录片《武汉战疫纪》分为多个篇章,其中有一个篇章专门用来讴歌抗击疫情中涌现的英雄人物,请你为这个篇章确定一个篇名。
要求:篇名出自文化经典,并陈述理由。
③以“呼吸”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写现代诗,用对比的方法;写抒情文字,用直接抒情的方法。
8、根据下列情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欢歌热舞闹新春。
春晚是几代人的“春节标配”,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是除夕夜人们的共同期盼。
下面是2019年以“奋进新时代,欢度幸福年”为主题的春节联欢晚会的部分节目。
请从下列五个节目中选择两个作为上下节目撰写一段串词,不超过90字。
①《我们都是追梦人》(歌舞)②《妙言趣语》(相声)③《锦锈梨园》(戏曲)
④《可爱的中国》(朗诵)⑤《占位子》(小品)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疫情当前,正常的寒假尚未结束,网课突然在全国铺天盖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各省市公立学校、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网课,无数中小学生投身其中。
关于这场网络授课的风潮,“语文匠”微信群内爆发了不小的争论。
湖南哪吒:网课的授课效果根本得不到保证,这种形式主义何必存在?
广东妮姐:疫情当前,除此之外,可能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吧。
青海敏敏:网课基本就是一言堂,还有连续看一天对学生视力更是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