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中学2023年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中学2023年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诗经》为例提出了“发愤著书”的观点。
(2)从苏轼的《石钟山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治学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描写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两句词是“_________,
_________”。
2.下列诗句或楹联与我国四大名楼对应最相符的一项是
①身在九霄,看月印长江,千斛明珠涌出眼空万里,望云浮孤岳,半天玉尺平来
②凭栏百丈蓬瀛,阁是蜃楼,城如海市坐揽一帆风雾,南通闽粤,北溯津关
③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④吞一万里长江,吐八百里洞庭,要令天下波涛尽为我用复几千年大观,展卅余春画卷,试问巴陵胜概尚有谁忧
A.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蓬莱阁B.黄鹤楼滕王阁蓬莱阁岳阳楼C.黄鹤楼蓬莱阁滕王阁岳阳楼D.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黄鹤楼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钻之弥坚。
_____,忽焉在后。
(《论语》)
(2)三岁为妇,_____。
_____,靡有朝矣。
(《诗经·氓》)
(3)渔舟唱晚,_____;雁阵惊寒,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4)爱其子,_____,于其身也,_____,惑矣。
(韩愈《师说》)
(5)_____。
一种相思,_____。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
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后记:
1979年3月中旬应邀访港,十六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注:洛夫,台湾诗人。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掌开始生汗”传达的是一种紧张的情绪,表达的是渴望看见却又害怕看见的心态
B.白鹭“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飞到故国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
C.“惊蛰之后是春分”借传统节令,在时空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D.“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一步步逼近故国的泥土,表明游子的故乡便是广袤的祖国大地。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着说着”四个字,平平而起淡淡引入,却与后面强烈的情感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跌宕起伏,体现了抒情节奏的控制。
B.“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运用通感,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使得原本抽象的思乡之情多维度、立体式地传达出来。
C.同行者“竖起外衣的领子”与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望乡的情之深,思乡的意之切。
D.“一掌冷雾”与开头的“雾正升起”相呼应,一首诗,以“雾”起,以“雾”终,既烘托了全诗的氛围,又形成情绪的回环。
3.“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中的“距离”如何理解?
4.洛夫说“慎选语言,并进而将其锤炼成精粹而鲜活的意象”诗人是如何使其意象精粹而鲜活的?请结合诗中两处画线的诗句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建康层楼
元·王冕
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江山如画思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
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1.简要分析中间两联的写景艺术。
2.赏析尾联的写景特色。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适莽苍者,三餐而反,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2)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___,檐牙高啄。
(杜牧《阿房宫赋》)
(4)______________,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
(5)________________,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7)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___________,虑以下人。
(《论语·颜渊》)
(8)精骛八极,____________。
(陆机《文赋》)
7.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月的乌镇
禾源
①三月,在家乡是个潮湿的时节,山野遇潮,小草含露,树叶新萌,展露着新生的气象。
村子遇潮,磨石路边爬上青苔,老屋壁板出现霉斑,有着一股腐去的气息。
三月的乌镇会是怎样?她可是镶在江南水乡名片中的乌镇。
②三月的乌镇,是种一觉初醒梦境犹在的状态。
和煦的阳光照得乌镇温馨如室,老屋、水街、小舟、柳树……享受着这一温情。
树不想动,水不想流,老屋的门不想打开,还有许多的许多都想静静地躺在这个大温床上,把三月温存。
③然而春风总爱撩拔春芽,哪怕很轻很轻,所触之处便有痒痒的感觉。
柳条儿轻摆,柳絮轻盈,若有若无地飘扬;舟橹轻摇,桨儿轻划,水街有了荡漾的涟漪。
醒来的柳条、醒来的水街先把老屋摇醒,老屋再把熟睡的人唤醒,刚醒来的一切回味着睡时的梦,把梦呓复述在三月的阳光下和春风中。
情景里我如入梦境,小桥、流水、磨石、街弄,这一切我都似曾相识,一拔拔的人流我也似曾相识。
我向街边小店哼着小调拉麦芽糖的伙计打招呼,向卖花纸伞的姑娘打招呼,向挂满纸扇的店里老板打招呼,还向……可还没
等到他们回应,自己则随人流匆匆而逝,只有梦境才是这样,一定是梦里江南,梦里的乌镇。
④小舟在水街徜徉,人流在石街流动,三月的乌镇,就在这些律动里传递着古老回音,振动着当下游人踩出的节奏。
老街两边的木板楼,以千百年来民房的高度相挨相对,谁也不敢突兀高起,我知道这是民风俚俗所至,在天地间,上苍所赐的福份如同阳光雨露一样,每家每户一样平均,敬畏天地一样情怀,天机地福同等享受。
他们的门户有大有小,有尊有卑,有贵有贱。
那些成为陈列馆的都是大户人家,那些贴着春联和婚联的都是些小户人家。
看着陈列馆件件古物,参观的人流一浪接一浪,再看墨香犹在春联与婚联,我感受到自古荣耀,光照千秋。
自古百姓生生不息,似乎让人明白了热闹与平静凭什么相守的哲理,体会着世事无常中的有常与和谐。
⑤我深深地作揖,别过沈雁冰的故居,许多的历史回响一直萦绕,矛盾,茅盾,多好的笔名,传承与变革就在矛盾中进行。
从《幻灭》至《动摇》直到《追求》,轨迹深深的三部曲,是在无常世界中一个有思想的作家轨迹,矛盾永久存在的矛盾,茅盾永远光耀的茅盾。
有人说“茅盾某些作品风格沉闷”,或许吧,耸立在历史的隧道里每个标识,它的立定,一定周匝着沉重的气场,如是的气场,沉重与沉闷皆为性然,就如这乌镇的木屋,几百年烟熏,重重地染下了铁质一样的岁月。
当年门前纳凉的阿爷,把酒话桑麻的场景挥之不去,阿婆秉灯养蚕的背景深印沉壁。
年年三月风,吹来的是记忆,是重读。
看,那些二十出头小女生们戴着青花头巾,楚楚动人,多看几眼,仿佛见到当年浣纱的阿妹,白居易的诗句在心中默诵:“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十足江南味的阿妹!三月的乌镇,就是这样处处让人追古抚今,暗发着幽古思今的情怀。
⑥邂逅永远与美妙同行,三月的江南处处美妙,再有邂逅确实能让美妙生花,让人陶然其中。
只要有纯洁浪漫的情怀,就会有美丽的邂逅。
曾经,我游周庄正值世界选美颁奖活动在那举行,便有了与许多美人邂逅的机缘。
这次到乌镇一样也有,有的喊叔叔帮我拍张照,有的叫大哥帮个忙,不管她来自何方,不管她姓氏与职业,瞬息之间照相机留下她们的靓影,我留下美好的记忆。
⑦当我走进乌镇染坊的展馆里,激动着染布如瀑的情景,那垂天而挂晾晒的青花布随风起波,想象中,这是从大地流向天空的碧波,这是一截无根的青色瀑布,许多美人走进那竖直的碧波中,摆着万千姿态,进进出出,如同仙子出隐瀑中,足以叫人留连忘返。
就在这时,一位姑娘笑盈盈走来,亲切地一声大哥,才让我清醒,我接过她递来的相机,她展风情,我找聚焦,拍下了一组照片,其中有一张正值一阵风起,青花布一波接一波直向天上流去,她扯上一缕,此时定格,画面中她如立波中随波升腾,她激动得
一定要请我美食乌镇的“东波肉”,我没接受,她不谦让,这个美丽的邂逅在美好的AA制中分别。
⑧时光短暂,美好短暂。
与三月乌镇别过,那清澈的碧波、新芽的芳香、青色的瀑布、美丽的邂逅……都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长久的记忆,成为许多人的记忆,也会成为历史的记忆。
(文章有删改)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部分。
2.简析第⑤段引用白居易的诗歌在文中的作用。
3.本文写三月的乌镇,构思独特,试对其进行分析。
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驮马
施蛰存
我第一次看见驮马队是在贵州,但熟悉驮马的生活则在云南。
那据说是所谓“果下马”的矮小的马,成为一长行列地逶迤于山谷里,就是西南诸省在公路出现以前唯一的交通和运输工具了。
当我乘着汽车,从贵州公路上行过,第一次看见这些驮马队在一个山谷里行进的时候,我想,公路网的完成,将使这古老的运输队不久就消灭了罢。
但是,在抗战三年后的今日,因为液体燃料供应不足,这古老的运输工具还得建立它的最后功业,这是料想不到的。
西北有二万匹骆驼,西南有十万匹驮马,我们试设想,我们的抗战乃是用这样古旧的牲口运输法去抵抗人家的飞机汽车快艇,然而还能支持到今日的局面,这场面能说不是伟大的吗?因此,当我们看见一队驮马,负着他们的重荷,在一个峻坡上翻过山岭去的时候,不能不沉默地有所感动了。
一队驮马,通常是八匹十匹或十二匹。
每一队的第一匹马,是一个领袖。
它是比较高大的一匹。
它额上有一个特别的装饰,常常是一面反射阳光的小圆镜子和一丛红绿色的流苏,项颈下挂着一串大马铃。
当它昂然地在前面带路的时候,铃声咚咙咚咙地响着,头上的流苏跟着它的头部一起一落地耸动着,后边的马便跟着它行进了。
或是看着它头顶上的标帜,或是听着它的铃声,因为后面的马队中,常常混杂着聋的或盲的。
倘若马数多了,则走在太后面的马就不容易望到它们的领袖。
你知道,驮马的行进,差不多永远是排列着单行的。
管理马队的人叫做马哥头,他常常管理着四五个小队的驮马。
这所谓管理,实在不很费事。
他老是抽着一根烟杆,在马队旁边,或前或后地行进着。
他们用简单的,一两
个字——或者还不如说是一两个声音的吆喝指挥着那匹领队的马。
与其说他的责任是管理着马队,还不如说是管理着那些领队的马。
马哥头也有女的。
倘若是女的,则当这一长列辛苦的驮马行过一个美丽的高原的时候,应和着那些马铃声,她的忧郁的山歌,虽然你不会懂得他们的意义——因为那些马哥头常常是夷人——会使你觉得何等感动啊!
在荒野的山林里终日前进的驮马队,决不是单独赶路的。
它们常常可能集合到一二百匹马,七八个或十几个马哥头,结伴同行。
在交通方便的大路上,它们每天走六十里,总可以获得一个歇站。
那作为马队的歇站的地方,总有人经营着马店。
每到日落时分,马店里的伙计便到城外或寨门外的大路口去迎候赶站的马队,这是西南一带山城里的每天的最后一阵喧哗。
马店常常是一所两层的大屋子。
底下是马厩,楼上是马哥头的宿处。
但是那所谓楼是非常低矮的。
没有窗户,没有家具,实在只是一个阁楼罢了。
马店里的伙计们帮同那些马哥头抬下了马背上的驮鞍,洗刷了马,喂了马料,他们的职务就完了。
马哥头也正如一切的西南夷人一样,虽然赶了一天路,很少有人需要洗脸洗脚甚至沐浴的。
他们的晚饭也不由马店里供给,他们都随身带着一个布袋,袋里装着包谷粉,歇了店,侍候好了马匹,他们便自己去拿一副碗筷,斟上一点开水,把那些包谷粉吃了。
这就是他们的晚餐。
至于那些高兴到小饭店里去吃一杯升酒,叫几个炒菜下饭的,便是非常殷实的阔老了。
行走于迤西一带原始山林中的马队,常常有必须赶四五百里路才能到达一个小村子的情况。
于是,他们不得不在森林里露宿了。
用他们的名词说起来,这叫做“开夜”。
要开夜的马队,规模比较的大,而且要随带着炊具。
差不多在日落的时候,他们就得在森林中寻找一块平坦的草地。
在那里卸下了驮鞍,把马拴在树上,打成一围。
于是马哥头们安锅煮饭烧水。
天色黑了,山里常常有虎豹或象群,所以他们必须捡拾许多枯枝,烧起火来,做成一个火圈,使野兽不敢近前。
然而即使如此警戒,有时还会有猛兽在半夜里忽然袭来,咬死几匹马,等那些马哥头听见马的惊嘶声而醒起开枪的时候,它早已不知去向了。
所以,有的马队还得带一只猴子,在临要睡觉的时候,把猴子拴缚在一株高树上。
猴子最为敏感,到半夜里,倘若它看见或闻到远处有猛兽在行近来,它便会尖锐地啼起来,同时那些马也会得跟着惊嘶,于是睡熟的人也都醒了。
在云南的西北,贩茶叶的古宗人的驮马队是最为雄壮的。
在寒冷的天气,在积雪的山峰中间的平原上,高大的古宗人腰里捎着刀和小铜佛,骑着他们的披着美丽的古宗氍鞍的马,尤其是当他们开夜的时候,张起来的那个帐幕,使人会对于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发生许多幻想。
二万匹运盐运米运茶叶的驮马,现在都在西南三省的崎岖的山路上,辛苦地走上一
个坡,翻下一个坡,又走上一个坡,在那无穷尽的山坡上,运输着比盐米茶更重要的国防材物,我们看着那些矮小而矫健的马身上的热汗,和它们口中喷出来的白沫,心里会感到怎样沉重啊!
一九三九年六月
(文章有删节)
1.本文作者曾写过五律《驮马》,首联是“巴滇果下马,款段耐登山”,“款段”形容马行动迟缓,从本文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
2.赏析文章第二段画线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抒发心中的“感动”之情的。
3.试分析文中马哥头的形象。
4.“驮马”在文中有多重意蕴,试作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湖北的曾国,不见于文献。
一般认为,它就是史传中的随国。
随国曾经是汉水北岸的姬姓国家中最强大的,是楚国北上的最大阻碍。
《左传》和《史记·楚世家》都讲了楚武王三次伐随的故事,有趣的是,两部书的说法完全不同。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第一次伐随。
《左传》写这一战的部分,算是散文名篇。
不过写得像是一场辩论赛:楚国反省自己的战略,说我们应该放松对随国的进攻,相反提高随国的地位。
这样,随国就会抛弃盟国而妄自尊大,然后我们就可以寻机下手了。
随国方面,则有一位贤大夫大谈治国之道,尤其是提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的结论,堪称早期民本思想的典范。
最终结果,是“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看样子随国还略占上风。
这些议论,《史记》统统没有。
《楚世家》关注的是:这次事件之后,随国向天子转达了楚国想提升爵位的要求。
一个诸侯国跑去向天子说这事,当然非常无礼,换句话说,随国应该是已经被楚国打怕了。
公元前704年,楚武王再次伐随。
《左传》说,随国有奸臣有忠臣,结果国君只听奸臣的意见,被打得大败。
但楚国也是倒霉催的,居然在战场把奸臣活捉了,于是觉得,这是上天要替随国治病(因为随国从此要听忠臣的了),可见灭随的时机未到,也就撤了。
《史记》则强调,这一年楚国得知了自己称王的要求被天子拒绝,所以这次征伐似乎是对随国办事不力的惩罚。
另有个《左传》未提的大事件,楚武王宣称“王不加位,我自尊耳”,楚国从这年开始称王了。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第三次伐随。
《左传》说:出兵前,楚武王告诉妻子:“余心荡。
”他的夫人立刻做出判断,国君将不久于人世,但她又说:如果出兵没有失利,
那么君王死在行伍之中,也是国家的福分。
果然,楚武王在军中去世,但楚国的将军们秘不发丧,继续前进,以楚王的名义进入了随国,最终使随屈服。
《史记》又没有这些动人的细节,但交待了这次伐随的原因:因为尊楚为王,倒霉的随国被周天子叫过去数落,而这件事又让楚国认为随国背叛了自己,所以才发兵讨伐。
综合起来看就是,《左传》中随国是楚的劲敌,楚国用尽了计谋和武力,才将之征服。
而《史记》里,随国只是一个夹在楚国和周天子之间的可怜虫,楚国不灭随,只是想留着它作为缓冲和中介,让他去和天子对话,比自己出面更方便而已,后两次征伐,其实已经不是收拾敌人,而是教训小弟。
讨论春秋的历史,学者们通常重视《左传》胜过《史记》。
但这件事上,《史记》恐怕另有很有分量的史料来源。
难得司马迁毫无讲故事的热情,却把三次征伐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梳理得非常清晰。
而且,联系到后来的楚随关系,《史记》这种讲法显得更合理。
早有学者注意到,“楚国和随国关系在春秋中期以前,互相征伐,战争不已,而春秋中期以后到战国初年,忽然变得十分友好,几乎到了同呼吸共命运的程度。
”就拿曾侯乙编钟来说,其中有一枚楚惠王送的镈钟。
楚惠王为什么要给曾侯乙送钟呢?就有学者推测说,当年随国顶住吴国的强大压力,救过惠王的父亲楚昭王的命,因此惠王要对随国表示感激。
转变何以发生?按照《左传》很难解释。
但如果接受《史记》的叙事,这个问题就无需费心了: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转变”,早在春秋初,随国就已经是楚国的仆从国,春秋中期以后,被调教得更加服帖了而已。
(摘编自刘勃《小国的生存之道》原载于2018年8月2日《南方周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史记》记载,公元前704年,楚国不顾周天子反对,自立为王。
B.关于楚国三次伐随,《左传》的叙述充满了动人的细节,而《史记》则没有这些细节的叙述。
C.《左传》中楚随是劲敌关系,《史记》中楚随是大国与仆从国的关系。
D.如果按照《史记》的叙事,那么楚随关系后来的转变就不合情理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司马迁的叙事笔法和战国初年的楚随关系这两个因素,本文更认同《史记》的记载。
B.有学者提出曾侯乙编钟中有一枚楚国送的镈钟,这证明了楚随关系在春秋中期至战国初年好转。
C.本文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证明了《史记》中关于楚随关系的记载更可信。
D.本文引用了古籍史书的叙述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让它们产生了逻辑联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楚国第一次伐随,《左传》借楚人之口,为读者讲述了“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
B.按照《史记》的叙事,随国可以调解楚国与周天子之间剧烈的正面冲突,这正是楚国没有灭掉随国的主要原因。
C.《史记》把三次楚伐随事件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梳理得非常清晰,不符合《史记》忽视故事情节间联系的写作特点。
D.虽然《左传》的史学价值大于《史记》,但在楚伐随这件事上,《史记》给我们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史料来源。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彪之字叔武。
年二十,须鬓皓白。
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
”遂为郎。
累迁尚书左丞、廷尉。
时众官渐多,而迁徙每速,彪之上议曰:为政之道,以得贤为急,非谓雍容廊庙,标的而已。
固将莅任赞时,职思其忧也。
得贤之道,在于莅
任。
莅任之道,在于能久。
久于其道,天下化成。
是以三载考绩,三考黜陟
..,不收一切
之功,不采速成之誉。
故勋格辰极
..,道融四海,风流遐邈,声冠百代。
凡庸之族众,贤能之才寡,才寡于世而官多于朝,焉得不贤鄙共贯,清浊同官。
官众则阙多,阙多则迁速,前后去来,更相代补,非为故然,理固然耳。
所以职事未修,朝风未澄者也。
职事
之修,在于省官
..。
朝风之澄,在于并职。
官省则选清而得久,职并则吏简而俗静。
选清则胜人久于其事,事久则中才犹足有成。
永和末,多疾疫。
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
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
复转尚书仆射。
时豫州刺史谢奕卒,简文遽使彪之举可以代奕者。
对曰“当今时贤,备简高监”简文曰“人有举桓云者,君谓如何”彪之曰“云不必非才,然温居上流,割天下之半。
其弟复处西藩,兵权尽出一门,亦非深根固蒂之宜也。
人才非可豫量,但当令不与殿下作异者耳。
”简
文颔曰:“君言是也”后以彪之为会稽内史。
居郡八年,豪右
..敛迹,亡户归者三万余口。
寻迁尚书令,与安共掌朝政。
上疏乞骸骨,诏不许。
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