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链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绿色壁垒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绿色壁垒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1. 引言1.1 绿色壁垒的定义和影响绿色壁垒是指利用环境、生态、社会、技术标准等形式对于产品的进出口实行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
绿色壁垒的设立旨在保护当地环境、提高生产产品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但也可能对农产品出口造成一定的影响。
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加了生产成本和出口难度,导致出口农产品数量和种类受限;提高了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的要求,使得农产品生产者和出口商需要进行更多的投入和改进;增加了市场准入门槛,使得农产品出口面临更多的审查和审核。
农产品出口在黑龙江省具有重要性,是支撑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促进区域经济繁荣的重要途径。
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不可忽视,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应对。
1.2 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性农产品出口在黑龙江省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产品出口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
黑龙江省的农产品资源丰富,品种多样,品质优良,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而农产品出口不仅可以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的产销匹配,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还可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
农产品出口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还体现在社会层面和生态环境层面。
通过农产品出口,黑龙江省可以扩大国际贸易市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
农产品出口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绿色壁垒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绿色壁垒是指国际贸易中一种非关税壁垒,指出口国针对进口产品的环境标准、健康标准和其他非经济因素所设立的障碍。
绿色壁垒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成为主要贸易障碍之一,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绿色食品区域优势品牌发展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济的促进作用表现如下 : 1通过 区域 优 势 品牌 , 助 于 提 升 区域 经 济 . 有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 资助项 目(0 7 0 0 7 8 33 )
作者简 介: 王德 章(9 1 , 黑龙 江哈 尔滨人 , 15 一) 男,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从事产业经济学及绿 色食品研 究。
W ANG De—Z a g.L hn ILe
( abnU i r t o o m re H ri 50 8 C ia H ri n esy f m ec , ab 10 2 , h ) v i C n n
AbtatG enfo rn o pti tnie,t- g eg e o r do o n cr au f t n teig n i i iici s c: re dbadcm eio i es i lo ht r nf dba f o  ̄ oevleo r ghnn ,adgv t ds nte r o tn n fs au h e o n e r se ∞ s t v
一
3一
哈 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 社科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2年第 1 21 期
Ju f ri U e i o o m r o 12 1 omM o Ha n mvm ̄ f m ec N . ,0 2 b C e
的企业 核心竞 争 能力 区域 优 势 品 牌 代 表 着 区域 产 品 的 特 色 和 形
21 0 2年第 1 期 总第 12期 2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OURN t AL OF IARB N UN VER IY OF C I I ST OMME E RC
No 1 2 1 . ,0 2 S r lN . 2 ei o 1 2 a
【毕业论文选题】关于食品的毕业论文题目
关于食品的毕业论文题目民以食为天。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食品与我们的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接下来是学术堂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食品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关于食品的毕业论文题目一:1、WHO食品安全事故管理制度探析2、动物源性食品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检测3、测定大米粉中镉的质量控制与不确定度评价4、食品及食品包装材料中塑化剂的检测研究进展5、食品过敏原标签要求及生产过程控制初探6、食品中菊酯类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7、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发对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影响8、食品流通环节安全保障策略研究9、转基因食品舆情现状分析及新型科普模式的探究10、基于背景值研究的湖北省香菇重金属风险评估11、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路径选择12、北京市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研究13、食用农产品包装接触用粘合剂安全管理探讨14、当前我国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新形势和新任务15、我国绿色食品及有机农产品权威性和影响力提升策略16、食品接触材料中全氟和多氟化合物风险与管理17、销售环节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的国内外研究进展18、食品安全信息需求服务与信息保障对策研究119、网络食品交易平台提供者的侵权责任研究20、一种基于555集成电路的粮食水分检测技术的分析21、谷朊粉的添加量对青稞面条品质的影响22、社会共治理念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基于对胶水牛排事件的法律思考23、我国与国际组织航空食品法规标准的对比及分析24、基于用户需求的食品包装扁平化设计25、网络食品安全监管研究26、无损快速检测技术在生鲜食品品质鉴定中的应用27、食品快检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的探讨28、大理州市售食品细菌性污染情况分析29、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30、荞麦酸奶的制备及工艺研究与分析31、对创新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的思考32、技术创新背景下食品工程的发展与演变33、绍兴地区粮谷类食品中铅镉和总汞含量的监测及暴露水平评估34、食品安全标准的私法效力及其矫正35、我国食品监管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和启示关于食品的毕业论文题目二:36、信息不对称环境下有机食品消费行为分析37、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协调发展与竞争优势保持研究38、林下规模化生态养殖模式研究进展39、畜禽养殖中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措施探讨40、浅析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41、对农资经营和监管问题的思考242、浅谈饲料生产监管43、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的立法完善44、电子鼻在食品微生物污染快速检测中的应用45、利用语义网技术实现的分布式异构食品微生物数据整合46、食品中重金属元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47、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构建研究48、企业参与食品可追溯信息共享的机理研究49、中国食品安全危机背景下的底层食物自保运动50、我国转基因食品法律界定研究51、中国食品安全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52、食品真空冷冻联合干燥技术研究进展53、美国食品安全规制研究54、毛细管电色谱-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法分析食品中的生物胺55、媒体传播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影响的定量研究56、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评价及预测57、大学生转基因食品知识态度行为调查58、对转基因食品产业的认知与科普对策研究59、食品中的食用盐含量分级方法60、食品中罗丹明B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61、塑化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62、我国食品检验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63、微生物防腐剂在食品保鲜上应用64、源于食品加工副产物纳米纤维素晶体的制备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65、中国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66、HPLC测定食品包装用胶黏剂中5种树脂酸含量67、食品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的迁移规律研究368、英美加三国食品监管法规及监督检查现状69、食品安全信息获取渠道的选择影响分析70、“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71、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和原因72、杭州市余杭区高中生食品安全知信行现状关于食品的毕业论文题目三:73、中国食品召回制度若干法律问题探析74、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渠道的优化建议75、中国佐餐开胃蔬菜即食食品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76、食品中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发展概况77、我国地方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政府监管评估指标构建78、浅析网络食品经营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对策79、基于熵权理论的食品安全预警分析80、食品及食品包装材料中光引发剂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81、关于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几点思考82、我国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83、食品行业品牌丑闻后CSR行为特征研究84、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管理对食品行业发展的影响及建议85、我国有机食品的发展策略及市场监管86、食品安全“监管困局”、信号扭曲与制度安排87、计量检测技术在质量技术监督中的作用88、食品添加剂系列国家标准的内容变化89、食品委托加工合同中质量协议的编写要点解析490、红外热像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在轻工行业的应用91、食品安全、政策工具和政策缝隙92、日本食品安全规制的多中心治理研究93、中国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的执行困境及完善建议94、探究新形势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检验的重要性95、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食品安全96、浅谈对食品安全中快速检测技术的认识97、现阶段我国食品出口贸易问题的思考98、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新常态”的挑战99、现阶段我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浅析100、2015年西安市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状况分析101、欧盟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102、即食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血清学分型和毒力基因分析103、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及质量控制104、基于健康食品原料视角的新型茶食品加工105、中国海洋食品开发利用及其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106、食品企业安全生产中财务制度的功能与创新107、中国食品安全刑法规制的实践困境与完善路径108、消费替代、政府监管与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关于食品的毕业论文题目四:109、生鲜食品中诺如病毒污染与作用受体的研究进展110、我国肉制品行业食品安全问题及其社会共治的研究111、食品供应链管理机制下的食品安全问题处理对策112、聚偏二氯乙烯薄膜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及趋势5113、探析当下网络外卖订餐食品安全问题与多元化监管体系的构建114、浅议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115、网络外卖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境与出路116、出口食品安全采信第三方监管模式研究117、品牌食品加工企业质量信号发送机制实证研究118、食品中真菌毒素法规限量标准概述119、日本“食品交流工程”的系统结构及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对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思考120、试论我国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121、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22、O2O平台上外卖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123、酒店餐饮中食品安全管理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124、行业自律、社会监管与纵向协作--基于社会共治视角的食品安全行为研究125、危害食品安全行为之定性思考--以含铝食品添加剂为研究视角126、我国食品安全责任险作用研究127、关于酒剂保健食品管理的探讨128、从国家安全高度治理食品安全129、壬基酚在食品和食品包装材料中暴露及迁移至食品的情况综述130、食物中毒和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分型研究131、食品类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132、大数据视域下食品安全信息智库的构建133、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设计134、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包装中的研究进展135、中国与美国食品药品安全信息披露机制的对比分析136、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在旅游区食品安全中的作用137、全自动食品搅拌机的开发及研究6138、我国食品机械发展与食品安全问题关联性探讨139、贵州省保健食品生产和销售现状及对策研究140、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相关法律问题研究141、信息内容可信度对消费者转基因食品接受程度的影响--以江苏省为例142、欧盟食品质量安全政策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43、食品包装材料中9种光引发剂的气相色谱-质谱测试方法研究144、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8种苯并三唑类紫外吸收剂关于食品的毕业论文题目五:145、迷信进口食品、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不容忽视146、纳米材料比色分析传感器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进展147、论我国食品安全法中惩罚性赔偿金数额的量定148、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检测技术方式分析149、浅谈食品添加剂150、食品营养与安全问题151、基于“宜人性”设计理念下的食品外卖包装设计研究152、村民委员会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研究153、我国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制度研究154、浅谈广昌白莲产业的发展方向与策略155、永城市面粉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模式研究分析156、基于零污染环保理念下对食品包装设计的探索157、基于VMI的P食品公司原料库存管理158、基于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的质量控制与对策探讨159、浅析食品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160、T食品机械公司成本管理方法研究7161、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原则的学理建构162、供应链安全管理、食品认证和绩效的关系163、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的定位与走向164、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中的政府责任研究165、我国家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研究166、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167、食品及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快速免疫检测试剂盒研究168、我国食品安全犯罪法律规制研究169、食品安全理念与实践演进的中国策170、食品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171、我国食品召回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法律对策172、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73、食品安全、监管有界性与制度安排174、我国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构建研究175、中国食品安全事件空间分布特点与变化趋势176、食品安全治理如何有效:政府还是市场177、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利益相关者信心与公司价值178、内部控制质量、制度环境与食品安全信息披露179、食品中铝含量及其危害研究进展8。
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
件。它们都 可以使一国在生 产上 或对外 贸易方 面处 于 比 其他 国家有 利的地位。斯 密的这 一理论 被称 为绝 对优 势
理 论 ( bo t A vnae 。 A sle dat ) u g
比较 优 势理 论 由大 卫 ・ 嘉 图 ( a dRcro 17 — 李 D v i d ,7 2 i a 12 ) 出 。李 嘉 图 用 “ 8 3提 比较 成 本 ” 概 念 来 分 析 贸 易 的 基 的 图 1 波 特 的 集 群 “ 石 ” 型 钻 模
50 00万亩 , 生产总量达 到 20 30万吨 , 实现产值 65亿元 。 3
50 00 40 0 0 30 00
这 一理论解决了斯密没有解释 的问题 。 在此基础上 , 瑞典 经 济学 家赫 克歇 尔 和俄 林 的要 素 禀赋理论( 简称“ H一0 理论 ) ” 又进一步阐述 了各 国在生 产
整理 。
业 内的合作 , 是通 过 一个 高度 本地 化过 程 而创 造和 发 它 展起来 的。为之 , 须在 国 内建 立“ 垒 ( o eBs ) 。 必 本 H m ae ”
这个 “ 垒” 是 波特笔下的“ 石 ” 统 ( 图 1。 本 就 钻 系 见 )
以上资料分别从资 源禀赋 以及 比较优势方 面对黑龙
授关 于 国家 竞 争 力 的 研 究 , 一 理 论 对 于 产 业 集 群 的 发 这 展 同样 有重 要 的 意 义 。 波 特 指 出 , 业 竞 争 力 来 源 于 产 产
图 2 黑龙 江省 绿 色 食 品发 展 状 况
数据来源 : 根据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统计年报(o l 2O 年 ) 2o 一 O6
础, 建立 了“ 比较 优势 贸易 理论 ” C m a teA v t e 。 ( o pri da a ) av n g
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及对策
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及对策咱黑龙江那可是块宝地,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先来说说这气候条件,那叫一个特别!冬天嘎嘎冷,夏天又挺凉快,这样的温差变化,让农作物生长的时候积累了好多营养。
就像我去年去五常看水稻,那水稻在夏天的阳光里茁壮成长,晚上温度一降,就像给它们来了个“营养保鲜”,长出来的米粒饱满又香甜。
再瞅瞅咱这广袤的黑土地,那可真是宝贝。
肥沃得不得了,土厚得能把脚脖子都埋了。
种啥都长得壮实,而且黑土地里富含各种矿物质,产出的粮食、蔬菜、水果,那品质都是杠杠的。
还有啊,黑龙江的水资源丰富得让人羡慕。
松花江、黑龙江、嫩江这些大江大河,提供了充足又干净的水源。
我有次路过一个蔬菜基地,看到农民们直接引河水灌溉,那蔬菜喝着天然的“矿泉水”,能不健康吗?说到环境,黑龙江好多地方那还保留着原始的生态风貌,空气清新,污染少。
这样的好环境,虫子都少,农作物不用打那么多农药,绿色食品就更纯正啦。
但咱也不能光看到优势,得想想对策,把这优势发挥得更好。
一方面,得加强科技投入。
比如说,研发更适合咱这气候和土地的种子,让农作物产量更高、品质更好。
可以搞一些农业科技示范园,让农民亲眼看到新技术的厉害。
另一方面,得把品牌打响。
不能光咱自己知道东西好,得让全国甚至全世界都知道。
多参加一些大型的食品展会,把黑龙江的绿色食品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让人一看到就流口水。
还有就是要完善产业链。
不能光生产,还得加工、包装、运输都跟上。
建一些大型的加工厂,把农产品加工成各种高附加值的产品,这样能赚更多钱。
最后,政府得多给些政策支持。
比如给搞绿色食品的企业减税、给农民补贴,让大家都有积极性。
总之,黑龙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有这么多优势,只要咱对策得当,未来肯定能在全国甚至全球的绿色食品市场上大放异彩!就像我那次在五常看到的金黄的稻田,只要好好耕耘,一定能收获满满的幸福和财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0.05.30•【字号】黑政办发[2000]29号•【施行日期】2000.05.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农产品质量安全正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黑政办发〔2000〕29号)各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属单位:经省政府同意,现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00年5月30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为了推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根据《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见》和《黑龙江省2000年--2010年绿色食品发展规划》,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依托生态和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按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扶持壮大一批绿色食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培植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的名优品牌,逐步形成生态农业与食品工业协调发展的绿色食品产业,稳步推进绿色食品大省建设,促进全省经济发展。
(二)建设目标。
1、绿色食品加工业:2000年,绿色食品加工产量达到84万吨,产值65亿元,增加值31亿元,利税8亿元,与1999年相比,分别增长21.7%、22.6%、20.1%、23%;培育2个产值超5亿元,利税超5000万元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壮大2个绿色食品企业集团;新增加30个绿色食品产品,基中外向型产品6个。
到2005年,绿色食品加工产量达到230万吨,产值180亿元,增加值80亿元,利税23亿元,分别比2000年递增20%以上;培育5个产值超5亿元,利税超5000万元的绿色食品企业集团,新增绿色食品产品400个,其中外向型产品60个。
发展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研究
心 是 特 定 的 具 有 地 方 特 色 和 优 势 的产 业 。 一 个 国 家 或 地 区
元 , 20 到 0 5年年底 增长 到 13 0 0亿 元 , 呈大 幅增 长趋 势。预
府 实 行 移 民 实边 、 荒 垦 地 的 政 策 , 始 进行 农业 开 发 , 一 放 开 并
产品质量标 准 、 加速 品牌整合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黑龙 江 省政府 制定了《 黑龙江省 2 0 2 1 00— 0 0年绿色食 品发展规划》
和《 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 施方案》 。黑龙 江省人大 制 定 了《 黑龙江绿色食品管理条例 》 。这些政 策和制度 为黑龙 江绿色食 品产业集群发展提供 了保证 。 14 优 良的科 教基础优 势 黑龙 江省有 哈尔 滨工业 大学 、 . 哈尔滨 工程 大学 、 东北农业大学 、 一农 垦大学 、 八 东北林业 大 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 黑龙江社 会科学 院等大专 院校 和科研
绿色食 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 照特定生产方式生 按 产, 经专门机构认 定 , 可使用绿 色食 品标 志商 标 的无 污染 许 的安全 、 优质 、 营养类食品 。 产业集群是指集 中在一定 区域 内的 、 多具有 分工合作 众
10 4 50 0
识 的增强 , 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绿色食 品越来
收 稿 日期 :0 6— 3— 3 20 0 2
2 3 突出 自然情趣 .
不 追求豪 华 , 高档 , 其 自然 , 顺 充分 利
用地貌 , 出 自然情 趣。天 然 的地形 是 大 自然对 我们 的恩 突
促进黑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促进黑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作者:魏升海来源:《活力》2009年第15期近年来,“产业集群”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所谓“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效结合,即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
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培育产业竞争优势,提高区域经济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黑龙江是一个庞大的地域生产综合体,集中分布着技术关联紧密的重型工业,成为我国最完整和最强大的重工业区。
改革开放后,黑龙江产业集群逐渐衰退,“老体制”、“老工业区”、“老企业”等诸多问题日益严重,黑龙江省产业集群如何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国家大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倾斜下,黑龙江省原有的产业集群基础显现出巨大优势,可以在更新改造传统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使之焕发青春。
一、制定黑龙江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发展产业集群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政府的宏观规划、引导和促进作用。
政府通过城市发展规划、产业区域布局与规划、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政策,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使产业集群发展与黑龙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提升、黑龙江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宏观战略有效结合。
由于黑龙江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较大,它所产生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未来黑龙江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必须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中,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产业集群向生态化方向发展。
二、构建区域产业—创新体系产业集群是一种简化的国家创新体系,其最关键和必须使用的系统要素有助于促进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创新,并促进产业集群由低端向高端发展。
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需要从这方面入手。
大力培养以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聚群模式,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速集群产品产业化。
黑龙江地区绿色食品企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污染时 间短、程度轻;绝大多数地 区处于 山清水秀 、 土 净 田洁的 自然状态 ,气候优 良, 冬季寒冷时 间较长 , 使
用环境容量大 , 空气净化好 。 黑龙江地 区现有林地面积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 建设生态省和实现优质高效农
已经扩大到 39 万亩 , 40 无公 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2 3 29
12 绿色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较弱。难以参与国 .
际市场竞争
黑龙江地 区绿色食 品企业 虽然在 国 内处于领 先地
万亩 ,获得 绿色食 品认证的产 品已经达到 89 。黑龙 3个 江地区20 年的上 半年绿 色食品在区外销售 15 , 05 9万t实
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 。 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 有高 等植物 2 0 种 ,其 中食用植物 10 40 0 0多种 ,大部分 尚未 利用 。山区 、林 区生存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 4 8 。 9种 黑龙江地 区虽地处寒温带 ,无霜期短 ,但光 、热、水 同
由于对产地环境 的特 别要求 , 绿色食 品产地主要分
绿色食品管理机构 , 形成 了以标志管理 、环境监测、产
位, 现有 农业后备 土地资源 4 1 万 h , 中可垦荒 9. 4 m2 其
地 1 24 h z 4 .万 m ,居全 国第三位 。黑龙江位于祖 国北部 边陲, 由于开发建设 较晚 , 与发达国家和内地 省份相 比,
品监测 、 人员培训 、 技术开发为主要 内容 的管理服务体 系, 为黑 龙江地 区绿色产 品发展 走规 范化 、 法制化轨道
绿色食 品企业集群 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 促进绿
如绿色化肥 的生产 、A A级 生产 资料 的生产、绿 色 包装的生产 、 绿色食 品的贮藏运输手段等都很 落后。绿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摘要: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劲势头使得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在对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理论回顾的基础上,对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食品工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产业集群;绿色食品产业;动力机制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的机构(如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公会)”(波特,1998)。
它不同于科层组织及垂直一体化组织,它是对有组织价值链的一种替代。
产业集群的动力是指驱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一切有利因素。
关于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比较倾向于我国学者魏守华以图形方式构造出的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即基于社会资本的地域分工、外部经济、合作效率、技术创新与扩散。
一、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优势石河子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并于2000年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了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借助国内外知名企业,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走出了一条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外向带动、资源转换、产业聚集的发展之路。
如今,依托新疆和中亚国家的市场优势,引进了台湾顶新康师傅方便食品、杭州娃哈哈果蔬饮料、北京燕京啤酒和河北华龙日清今麦郎食品项目;依托畜牧业资源,引进了内蒙古伊利乳业、台湾旺旺乳业、南京雨润肉制品、香巴拉食品、兵地天元乳业公司等龙头企业;依托番茄资源,引进了中基、中粮和天达3家番茄酱加工企业,使石河子开发区成为新疆产业集中度最高的食品加工基地。
其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优势有以下几点:(一)地理区位优势石河子市位于天山北坡中腹,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的南缘,处于独具西部风情的“丝绸之路”上;是国家“十五”重点科技开发的地区,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优先发展的区域;城区东距首府乌鲁木齐市150km,西距霍尔果斯口岸500 km、阿拉山口口岸330km。
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其它地区 ,所需要 的设备 、技术 、投入品 以及 员工都能在区域 内解决 ,因而开办新 的企业要 比其 它地 区容 易得 多。企业所需 要的客户 、市场信息 ,创业者可能在新企 业成立之前就 已经具有 了。集聚对创新 的 贡献还在于 同行业之 间的非正式交流。这 种非正式 的交流往往不 是通过契约的形式 来实现 的,比如 ,不 同公 司员工之 间面对 面 的接触 、工作之余 时间的聊天等 ,使得 不 同的思想不 断在 交流 中相互碰撞产生新
的火 花 。
效率。这种存在于行业 内部而非个别厂商 内部的规模经济效应被称作外部经济效应。 按照传统 的贸易理论 ,贸易能够开展 的原 因在于 贸易各方在成本上所拥有 的比较优 势 ,比较优势 的取得受制于外生 的自然禀
赋 和技术条 件。而新 贸易理论 学者认 为 , 在市 场 与分 工 交互 作 用过 程 中产 生 的 内 生
◆ 中 图分 类 号 :F 2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2 45
集中在一起的厂商 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
内 窖 搞 要 :产 业 集 群 是 产 业 发 展 的 根 本 特 征 和 竞 争 力 的 重 要 源 泉 。 产 业 集 群 的产业 属性和地 理集 中特性 决定 了 其 可 以提 高 产 业 竞 争 力 、 推 动 产 业 升 级 。走 产 业集 群 的发 展 道路 ,作 为绿 色 食 品 产 业 大 省 的 黑 龙 江 ,应 提 高 其 竞 争 力 , 具 体 策 略 选 择 是 提 高全 民绿 色 意 识 ;发展 绿 色食 品 企业 集 团 ;建 设 高 标 准绿 色食 品 基 地 ;培 育 区 域 经 济 体 , 以促 进 绿 色食 品产 业 集 群 发展 。 关 键 词 :绿 色食 品 产 业 集 群 升 级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
黑龙江省绿色食 品产业 集群 发 展 问题 研 究
李立辉 ,宋 国宇 z
( 1 . 哈尔 滨华 德学 院 经济 管理 学 院 ; 2 . 哈尔 滨商业 大 学 管理 学 院 , 黑 龙江 哈尔滨 1 5 0 0 2 5 )
【 摘 要】 目前 , 黑龙江省绿 色食 品产业 已逐 步发展 成 为集制造、 存储、 配送和 营销等 多种功能 集聚的现代化特 色产
t a i n he t e x i s t i n g ma rk e t , p e r f e c t i n g re g e n f o o d ma r k e t s y s t e m t o f u r t h e r p r o mo t e he t re g e n i n d u s t r i a l c l u s t e r d e v e l o p me n t .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现状与对策
农场经济管理2008.3摘要:黑龙江省是一个农业大省,绿色食品产业在其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从分析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入手,探讨绿色食品产业提升竞争力的方向,同时探讨了影响绿色食品产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对策与建议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现状与问题(一)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的现状1.产业化进程加快,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
1990年黑龙江省农垦系统率先实施绿色食品工程建设。
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正式提出开发绿色食品,之后绿色食品发展的产业化和专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2000到2007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总数、绿色产品总数、绿色产品实物总量、销售额、产地监测面积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9.34%、38.91%、41.25%、33.12%、29.16%。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企业数、产品数、实物总量、销售额、监测面积分别占全国的近8%、8%、25%、30%、27%,从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企业数、产品数占全国比例逐年下降,而实物总量、销售额、监测面积占全国比例却逐年上升,充分说明了随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化进程加快,竞争力得到不断提高。
2.形成了优势产品、企业和区域的空间聚集。
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蓬勃发展中,依靠土地肥沃、草原辽阔、森林茂密等优势,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大米、乳制品脱颖而出,这两种产品占到了全省1200个(2007年),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产品的28.3%,其中绿色食品大米205个,占17.1%;绿色乳制品135个,占11.2%。
生产这两种绿色食品的企业占全部480个(2007年),绿色食品企业的比重达到了43.8%,其中生产绿色食品大米的企业189家,占39.4%;生产绿色食品乳制品的企业21家,占6.9%;在产地分布上,有效使用绿色食品产品标志数量较多的市(地)有:农垦总局229个、哈尔滨市147个、绥化市73个、齐齐哈尔市72个、牡丹江市69个、大庆市62个、佳木斯市60个。
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蒋云亮【摘要】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相对较缓慢。
从生态、资源、从业人员、财政税收政策等方面对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黑龙江省绿色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政府财政扶持力度不够、劳动力素质不高、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并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为开发黑龙江省农业提出推进发展的解决方案,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强化科技推广、农业从业者素质提高、加强政府财政扶持力度的强有力对策和建议,以促进黑龙江省绿色农业的稳定和迅速发展。
%Heilongjiang province's gree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growth rate is relatively slow. From analyzing the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agricultur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ecological resources, personnel, financial and tax policies, pointed out the proble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of green agricultur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government financial support is not enough, labor quality is not high, lack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and conducting system analysis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Then putting forward solu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giv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rengthen th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workers, strengthen government financial support, in order to promote green agricultur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stable and rapid development.【期刊名称】《中国林业经济》【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4页(P20-23)【关键词】绿色农业;生态环境;农业产业化;财政扶持【作者】蒋云亮【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3.3黑龙江省是我国产粮大省,是重要的生产基地,但受资源限制,导致发展进程缓慢,供求形势趋于严峻。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新探索
衰 退 。C r sQ ad(00 认 为 , 新 群 和合 作 网 络 是 促 进 al u n t20 ) o 创
区 域 发 展 、 升 创 新 能 力 和 区域 竞 争 优 势 、 小 空 间 和 社 会 提 缩
不 均衡 的主 要 工具 。 陈佳 贵 ( o 3 指 出 , 业 竞争 优 势 的 提 高 离 不 开 政 府 的 20 ) 产
概括 为政 府 促 进 型 、 场 需 求 型 、 心 企业 型 、 市 核 资源 依 托 型 四
种类 型( 德 章 等 ,0 6 。 王 2 0 ) 黑龙 江 省 绿色 食 品 产业 集 群 发 展从
产 业 链 与 价值 链 分 工 程度 来 看 , 分 为 以下 三 类 形态 : 可 ( ) 本 形 态 的 划分 一 基
二、 二 黑龙江绿 色食 品产业集群 的基本形态 及存在
问 题
我 国地 方 产业 集 群 的 形成 机 制 通 常 被概 括 为 嵌 入 型 与原 发 型两 种 类 型 ( 金祥 荣 等 ,0 2 。 照其 产 生 内在 动力 通 常被 20 ) 按
( ) 一 问题 的提 出
19 9 0年 , 龙 江 地 区 率 先开 发绿 色 食 品 。经 过 十 几 年 的 黑 发 展 , 色 食 品 产业 呈现 强劲 的发 展 势 头 。全 省 绿 色 食 品 发 绿 展 在 产 品 数 量 、 业 数 量 、 物 总 量 、 植 面 积 、 产 值 从 企 实 种 年
关键 词 : 色食 品 ; 心企 业领 导型 产 业 集 群 ; 群 升 级 绿 核 集
中 图分 类 号 : 1 7 文 献 标 志码 : 文 章 编 号 :6 3 2 1 ( 0 8 0 - 1 3 0 F 2 A 1 7 - 9 X 2 0 )1 0 4 — 2
黑龙江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引言黑龙江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但在产业集群的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黑龙江省产业集群的现状入手,分析其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推动黑龙江省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一、黑龙江省产业集群的现状1.1 主要产业集群黑龙江省涵盖了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多个产业领域,其中以粮食、特色农产品、木材加工、水产品等为主要特色的农业集群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黑龙江省还拥有一定规模的装备制造、食品加工、能源等产业集群。
1.2 发展现状尽管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但其产业集群的发展相对滞后。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业结构单一。
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主要依赖传统农业和资源加工,缺乏高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支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
•缺乏创新能力。
黑龙江省在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创新能力较弱,限制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
黑龙江省各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发展滞后的情况。
二、黑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挑战2.1 资金短缺黑龙江省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由于发展基础薄弱,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融资困难,资金链断裂的情况较为常见。
2.2 人才匮乏黑龙江省的产业集群发展还面临着人才匮乏的问题。
由于发展相对滞后,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的能力较弱,限制了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2.3 市场需求疲软黑龙江省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受到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
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市场需求不够旺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较大的压力。
三、加快黑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3.1 政府支持政府应加大对黑龙江省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金融支持和资源保障,引导和培育产业集群的发展。
3.2 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和吸引高端人才,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向高技术领域升级。
3.3 拓宽市场渠道加强市场营销和推广工作,拓宽市场渠道,增加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力。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创新与保持竞争优势
其 中, 代表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 代表第 i 个核心产 业 发展水平 ; 代表第 个前 向产业 发展水平 ; 代 表第 个后 向产业发展水平 : R 代表第 P个其他相关支持性产业发 展水平 。厂 代表前 向产业 、 后向产业 、 其他相关支持性产业与 核心企业的关 系 ,只有 当 厂 在产业之间 比较协调的时候 , 集 群才可以获得更大 的竞争优势 。应该指j ’ { 由于产业集群是 J 介于市场和企业之 间的一种组织结构 , 因此 , 并不固定 , 厂 不 同集群 的 厂 同, 不 同一集群在不同发展阶段的 , 。 也有所不同。 从模型可 以看 出产业 集群的竞争优势 一方 面来 自于各个产 业和企业竞争优势 ; 另一 方面来 自于它们之间的关系或联 系 方式。当产业 集群 的前 向产业 、 后向产业 、 其他相关支持性产 业 与核心产业 的 自身具备的竞争优势且他 们之间关系最优 时, 产业集群竞 争优势最大 。可 以用 来表示产业集群 最 大竞争优势:
产业集 群的形成有利 于提高产业竞争优势 , 已成 为区 并
域经济和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 黑龙江省绿色食 品产业集群 已初 步形 成 . 并具有竞 争优势 , 但是这种竞 争优势更多来 源 于初级要素( 自然资源 )而高级 要素的竞 争优势并 不明显 。 , 1 如不及时通 过产业集群 的创新活动 , 增加新 的因素来保持 已 有的产业竞争优势将 会造 成产业衰退素 , 整个 产业 及集 群的 竞争力将削弱。 王缉 慈(0 5 认为 , 20 ) 企业创新能力 的提升 , 以使产业 可 集群获得外部经济和集体效率 ,降低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 , 帮助企业从低 成本竞争 的陷阱中走 出来 , 进入 以创 新 、 质量 和市场应变能力 等“ 高级优势 ” 为基础 的高端竞争轨道 。同时 她认为 中国集群研究的重点应 尽早 地转 人对公共政策研究 。 迈克尔 ・ 波特认 为一个 国家 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 、行业的竞 争优势 , 也就 是生 产力发展水平 的优势 , m的四要 素加上 提 政府 和机遇的钻石理论分析框架 , 对产业竞争优势研究有很 大贡献 。 哈默和普拉哈拉德(9 0 提 出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获 19 ) 取竞争优势。R sne ( 9 7认 为构成集群竞争优势包括企 oefl 19 ) d 业大量投 资于先进技术和创新活动等 。Mee(0 3 对产业 yr2 0 ) 集群 的系统竞争优势进行了分析 , 并提 出产业集群能够促进 集群 内部企业 的协 同创新。魏后凯( 0 6认 为 , 20 ) 要保持产业 集群 的持续竞争优势 , 防止集群走 向衰退 , 关键是提 升产业 集群 的 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 集群不断升级 。 张志华 (0 1 、 2 0 )刘 成 ̄(o 3 认为 , 2o) 提升绿色食 品产业竞争优势 , 要从资源 、 区 域特 色 、 标准和加强管理方面作 …努 力. .苏金福等 (0 5 认 20) 为 , 色食 品产业 集群的发展需要 在政府政 策 、 融资体制 绿 投 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 , 同时 , 实践应用 的角度 提出企业 从 应加强 自主创新 的能力 , 以提升绿色食 品产业集群 的竞争优 势。 魏守华 、 石碧华 (0 2 认 为, 20 ) 产业集群拥有较强的持续竞 争优势 , 体现在通过支撑机 构和企业 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 区域创新 系统 , 提升整个集群的创新能 力。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方案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方案一、为啥要搞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嘿呀,现在大家都越来越讲究吃的健康、吃的绿色啦。
咱搞绿色食品产业集群,那就是顺应这个大潮流。
一方面呢,消费者们眼睛都盯着那些没有农药残留、天然又健康的食物,这市场潜力老大了。
另一方面,集中力量搞这个集群,就像是把一群超级英雄集合起来,大家资源共享、技术互补,成本也能降下来,竞争力“蹭蹭”往上涨。
二、这个集群都有啥绿色食品?1. 新鲜的蔬菜水果。
那肯定得有各种当季的蔬菜水果啊。
像那种红彤彤的有机西红柿,咬一口汁水四溅,又甜又沙;还有绿油油的生菜,脆生生的,就像刚从地里蹦出来一样新鲜。
这些蔬菜水果在种植的时候,坚决不用那些乱七八糟的化学农药和化肥,全靠绿色环保的办法,像什么生物防治害虫啦,用有机肥料滋养土地啦。
2. 健康的肉类。
猪肉、牛肉、羊肉也不能少。
这些家畜可都是在天然的牧场里长大的,吃的是无污染的青草,喝的是干净的山泉水。
比如说那猪肉吧,猪儿们每天在宽敞的猪圈里撒欢儿跑,肉质紧实,吃起来那叫一个香,而且没有激素啥的危害健康的东西。
3. 特色的五谷杂粮。
小米、玉米、燕麦之类的五谷杂粮也是重点。
咱这小米啊,是从肥沃的土地里长出来的,颗颗饱满,熬出的粥上面浮着一层厚厚的米油,营养丰富得很。
玉米呢,有甜玉米、糯玉米,都是农民伯伯精心照料的成果,保留着最原始的香味。
三、集群的地点选哪儿?选地方可是个大事儿。
咱得找那种环境好、交通也方便的地儿。
比如说一些靠近山区的平原地带,山上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空气清新,水源干净,这对绿色食品的生产可是得天独厚的条件。
而且交通方便的话,绿色食品就能快速地运到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手中。
像那些挨着高速公路或者铁路的地方就很不错,既能保证新鲜度,又能降低运输成本。
四、需要啥支持呢?1. 政策支持。
政府得给咱开绿灯呀。
比如说给一些税收优惠,让企业能有更多的钱投入到绿色食品的研发和生产中。
还有土地政策,低价出让一些土地给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让大家能盖厂房、建农场。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创新与保持竞争优势
2o ) 是 农户和绿色食品加工企业 为 的竞争优势 因素 , 现从 初级要 素到高级 (o 6 认为要保持产业 集群 的持续竞争优 示 ) 以基地 、 实 防止集群走 向衰退 , 关键是提 升产业集 核心 , 包括农 户 、 生产基地 、 龙头企业 、 流通 要素竞争优势 的演化过程。黑龙江省绿色 势 ,
食 品 产 业 集群 的创 新 包括 组 织 创 新 、 策 新 、 政 质量和市场应 变能力 等“ 高级优 势” 为 互作用形成一个 区域创新系统 ,提升整个
创新和 管理创新 , 通过 集群 的创新 , 协调 集 基础 的高端竞争轨道。同时她认 为我 国集 集群 的创新能力 。
群 内部各环 节的发 展 , 保持其持 续的竞争 群 研 究 的 重 点 应 尽 早地 转 入 对 公 共 政 策 的 优 势是 区域绿 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 。
维普资讯
绿 色食 品
农 场经济管 ̄2 0 . 0 85
绿 色食 品产 业集群 创 新 与 保 持 竞 争 优 势
李 龙 伍宝军
摘要 : 通过创新促进 产业集群升级 , 保持 区 的竞争力将削弱。
域产业的竞争优 势 , 已成 为 共 识 。 通 过 产
优势将会 造成产业 衰退 , 整个产 业及集群 在政府政策 、投融 资体制等方 面进行不断 以关键企业为核心 ,形成互相支持的企业
本 文是 黑龙 江省 教 育厅 资 助 项 目( 目批 准 号 :13 0 3 和 国 家 自然科 学基 金 资助 项 目( 目批 准号 :0 7 0 2 的 阶段 性 成 果 。 项 15 2 3 ) 项 7 4 32 )
一
二 、 析 方 法 与模 型 构 建 分
( ) 一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构成 绿色食 品产业集群的构成 ( 如图 1 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产业链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摘要:当前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进入了产业的成熟期阶段,黑龙江省作为绿色食品产业大省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文章基于产业链视角,结合绿色食品的产业集群的构成,构建了绿色食品产业链的三个基本环节,并对各环节进行分析,探讨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以期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进而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关键词:产业链绿色食品产业链产业集群竞争力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229-02一、问题的提出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在我国已经进入产业的成熟期阶段,产业集群已颇具规模。
黑龙江省是我国率先发展绿色食品并且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的省份之一,全国最大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基地,绿色食品种植规模、经济总量、基地面积和实物总量等多项指标均位居全国之首。
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在组织领导、政策导向、法规建设等方面全面加大绿色食品支持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从2000年到2011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总数、产品总数、实物总量、销售额、出口额、产地监测面积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2%、35%、31.3%、31.7%、21.3%、26.6%。
截止至2011年底,黑龙江省绿色绿色食品认证企业总数达552个(占全国8.3%)、产品总数1650个(占全国9.8%)、年销售额1020亿元(占全国32.5%)、产地监测面积6430万亩(占全国26.8%)。
绿色食品产业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黑龙江省一些原有的显著竞争优势,如资源配置优势、规模优势已经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逐渐弱化,而新的竞争优势还没有完全确立。
而且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化过程中,绿色食品的专业销售机构少且不具规模,并且因其产品特性会受到自然环境及市场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而使其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表现出极大地波动性。
政府部门、技术研发部门、金融机构等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表现出很大的被动性和动摇性。
由于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各主体自身发展不协调,主体意识不统一,绿色食品产业集群难以形成稳定的网络系统,难以实现协同效应,这也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提升其竞争力的一个难题。
另外,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经营方式粗放、集群内企业间不完全竞争和过度竞争并存、流通环节不顺畅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在当前我国其他省份的绿色食品产业迅猛发展并且注重培育竞争优势的局面下,如何提升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笔者基于产业链视角,结合绿色食品的产业集群构成结构,描述了绿色食品产业链的三个基本环节,并对各环节进行分析,旨在寻找到提升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途径。
二、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分析结合中国台湾学者施正荣的研究,以及吴金明对产业链的分析,同时依据王德章教授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构成研究,笔者对绿色食品产业链作一个简单的描述。
她是一条微笑的翘嘴线(图1),两个微笑的翘角一个是“产业龙头”所处的环节,另一个是“产业关键”环节,而中间微笑的“嘴唇线”正是产业核心的环节。
由图1可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构成是以基地、农户和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为核心,包括农户、生产、基地、龙头企业、流通企业、直至消费者的整个生产链环节上的各要素组成。
同时,政府、相关组织机构及其他提供专业化训练、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援的机构提供智力支持。
图1中的a-b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即原料储备、采集及生产环节。
这通常是拥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或是掌握关键资源的环节。
因为绿色食品的生产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如五常大米、北大荒、完达山奶业等,拥有较强的地域属性,所以一个地区是否控制着“产业核心”环节,直接影响到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b-c是产业的配套环节,围绕着生产与加工创新展开。
在绿色食品产业中的基地和农户,以及绿色食品加工流通企业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重心所在。
生产和加工这个环节中决定着绿色食品品质优劣,也是整个绿色食品价值链的关键。
d是龙头企业、流通企业、现代物流和现代服务等环节。
其中a与d分别是bc的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前向产业的创新驱动以及后向产业的需求拉动都是产业集群价值链中的必要环节,也是产业增值的突破口。
此外,其他相关支持性产业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起到了辅助作用。
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时期,他们与核心企业的关系是创新的重要环节。
三、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策略1.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完善产业链,增强产业整体实力。
龙头企业对产业集群形成和竞争力提升起着引领的作用,以龙头企业为标杆,会推动形成有效的产业链以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一是加快龙头企业的产业机构调整,大力实施差异化和成本领先的举措,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完善产业链。
二是提升龙头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的知名度,极力避免产品间的同质化竞争,各龙头企业要及时掌握当前的市场动态和政策形势,立足于实际需求加快产品的技术创新以及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开拓。
三是龙头企业间要加强沟通与协作,增强产业凝聚力。
其中特别要加强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加大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只有核心企业的能力不断增强,通过他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产业链条才能更加顺畅和完整,产业集群才有持续向前发展的动力。
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就需要特别加快以“完达山乳业、五常大米、九三油脂、北大荒以及黑森山特产品”为代表的乳业、米业、大豆等龙头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壮大,同时鼓励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的龙头企业。
2.加快产业核心环节产品原料和技术工艺的原始性创新。
原始性创新主要指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一般来讲,随着竞争的加剧,产业的竞争已由生产阶段前移至原材料和产前工作的准备阶段。
现今,其他省份均根据自身的优势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优势一直以来表现在产品数、企业数、产地检测面积等的规模和要素指标上的领先优势目前已逐步削弱。
因此现阶段应加快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原始性创新,体现为原料和技术工艺创新。
由于绿色食品的自身特性,其对于产前的原材料及工艺设备的要求极其严格,包括种子的培育环境及最终品质,肥料原料的使用标准,储存技术、设备的工艺、灌溉技术等的研发和创新。
3.加快产业配套环节的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建设。
产业配套环节是由基地及农户种植生产和绿色食品加工及流通共同组成,其对于产前联系的核心环节和产后联系的龙头环节起到了供需传导的作用。
一是建立相对平稳的产前联系网络。
优势适合的原材料是绿色食品产业能够进行生产加工的基础保障,所以要求企业、农户和基地三者之间建立一种相对诚信稳定的关系。
因此,要在上述三者关系上不断谋求创新,处理好相关支持性产业对绿色食品产业生产的扶持作用。
也就是与当地政府部门、绿色食品办公室、高校、科研机构、各类协会、金融和中介组织建立密切的联系。
同时通过与其他形式的各类组织建立纵横交错的竞合关系,了解国内外市场态势,及时掌握供需变化,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断的取长补短、优化产品结构,保持自身原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打造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不断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拓展多渠道的产后联系网络。
所谓产后联系是指绿色食品加工流通企业与现代物流业、各种类别的营销机构、中介机构等的关系。
因此,必须加快配套环节中的社会网络建设,依托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同时还要大力扶持各种行业协会、商会、融资担保机构等中介服务组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基于产业集群的科技开发中心、创新中心以及科研组织。
例如,哈尔滨南极批发市场创建的全省绿色食品展销中心,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研究办公室,哈洽会的绿色食品展销,搭建企业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加强企业之间的对话,增强企业之间的互信,加强行业自律,促使集群内各企业的行为规范化、自律化,形成诚信的氛围。
通过网站建设,完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4.加快管理和政策创新促进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管理创新要以确保绿色食品安全、健康发展为前提,原有管理制度和监管基础上,引导企业优化产品质量,扩大产品规模,协调好企业内部及外部的关系网络,同时发挥好行业协会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作用。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政策创新要遵循我国的市场机制,一是政府扶持体系的创新。
国家政府制定一般性的普遍适用的发展政策,各级地方政府依据各方现实条件灵活机动的制定适合于本省的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二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的拓宽。
这就需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体系建设,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是相关服务体系的建设。
提高各政府服务部门间分工和协作效率;完善税收和金融政策的导向机制以促进产业升级;引导大小企业建立相互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发挥好大企业以及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向大企业靠拢,不断培育绿色产品的知名品牌。
四是加强“政产学研”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黑龙江省的教育资源优势,在政府政策扶持下快速发展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间的合作,创造条件在产业集群中形成高素质的专精型人才队伍,发挥综合优势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参考文献:1.王德章,李龙,李翠霞.我国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创新与发展竞争优势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7(5)2.王德章,贾俊杰.科技创新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7)3.杨水根.产业链、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竞争力探讨.改革与战略,2011(3)4.吴金明,钟键能,黄进良.“龙头企业”、“产业七寸”与产业链培育.中国工业经济,2007(1)(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50)(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