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练习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小古文阅读。
锯竿入城
鲁①有执②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
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③至,曰:“吾非圣人④,但⑤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世之愚⑥者,莫之及也。
(注释)①鲁:鲁国。
②执:手拿着。
③老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④圣人:才智超人的人。
⑤但:只是。
⑥愚:愚蠢。
[1]理解词句的意思。
(1)“初竖执之”中“初”的含义是________。
(2)写出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老父的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呢?请选择正确答案。
()
A.疑惑,询问。
B.嘲笑,反问。
C.自作聪明,反问。
[3]判断正误。
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任何事都要学会变通,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_____)
(2)文中的“老父”助人为乐,但是却给那人出了一个馊主意。
(______)(3)“世之愚者,莫之及也”的意思是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人了。
(______)
[4]读完古文,你想对这个“执长竿者”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言文阅读。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②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③。
(注释)①逮:到,及。
②邑人:同县的人。
古代“县”通称为“邑”。
③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衡乃穿壁引其光(____________)(2)资给以书(____________)[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匡衡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宴在宫内,因欲以为子。
宴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注释:(1)若:好像。
奇爱:十分喜爱。
(2)以:把。
乃:于是。
(3)欲:想,希望。
知:明白。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解释文中的字,再理解词句的意思。
(1)何氏之庐也。
庐:________________
(2)人问其故。
故:_________________
(3)即遣还外。
遣还:_______________
4. 重点段落品析。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òng yǒng)读,(决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用横线画出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
B.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
点明心到的重要性。
[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古文阅读。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盖士人读书__________第三要有恒__________
如井蛙之窥天________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言文阅读。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文言文《晏子使楚》,完成练习。
晏子使①楚。
楚人以②晏子短③,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⑤使,各有所主⑥。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⑦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⑧使楚矣!”
(注释)①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
②以:因为。
③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④袂:衣袖。
⑤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⑥主: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
后面的“主”字指国君。
⑦不肖:不贤,没有德才。
⑧宜:应该。
[1]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词语,我知道“张袂成阴”的意思是_________。
这三个词语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
[3]文中的故事告诉我们晏子是一个____的人。
(用两个成语或四字词语概括)
8. 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本文出自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余尝谓____________ (2)心不在此___________
(3)却只漫浪诵读____________ (4)心到最急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是:心到,眼、口才能到。
B.文段阐述了怎么读书的问题,其中心到最重要。
C.文段告诉我们读书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快阅读速度,还能提高阅读质量。
9. 阅读与理解。
围魏救赵
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
人①/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军,而/孙子②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④于魏也。
”田忌/从之。
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⑤。
①刑余之人:受过肉刑,身体不完整的人,孙膑曾受膑刑。
②孙子:这里指孙膑。
③罢:同“疲”,疲劳,疲乏。
④收弊:坐收挫败的结果。
⑤梁:魏定都大梁,故亦称“梁”。
[1]田忌想要直接带兵去援救赵国,孙膑给了他什么样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一下“围魏救赵”这个成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读故事,完成练习。
魏文侯与虞人(虞人:管理山泽打猎的小官)期(约定时间)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实践。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注释)①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疑惑。
[1]“故”字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故意,有意;②缘故,原因;③原来的,从前的,旧的。
“温故而知新”中的“故”应选第______种意思。
[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三个人一起走路,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B.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
C.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向他人虚心学习。
12. 课文精彩回放(按原文填空,再回答问题)。
楚人有__________于郑者,为________之柜,薰以___________,缀以
___________,饰以___________,辑以___________,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用“/”在文中画出朗读时的节奏。
(2)“薰”通________,“辑”通________。
(3)课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后世称他为__________,战国末
期_____家。
他是__________的学生,____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
(4)“买椟还珠”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郑人为什么会“买椟还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文言文阅读。
鲁相嗜鱼
公孙仪相鲁①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
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④;有下人之色,将枉⑤于法;枉于法,则免⑥于相。
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⑦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注释)①相鲁:做鲁国的宰相。
②即:假如。
③下人:迁就他人。
④色:脸色。
⑤枉:歪曲。
⑥免:罢免。
⑦恃:依靠。
[1]“嗜鱼”的意思是()。
A.喜欢养鱼
B.喜欢吃鱼
C.喜欢钓鱼
D.喜欢玩鱼
[2]“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的原因是()。
A.公孙仪嗜鱼
B.公孙仪有威信
C.公孙仪是鲁国的宰相
D.公孙仪能帮人做事
[3]结合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画出能体现文言文所蕴含道理的句子。
[5]文言文中的公孙仪具有________的品质。
(填序号)
①机智聪明②精打细算③秉公执法④清正廉洁
14. 课内阅读。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
”
1.这段话中,孟子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
2.在文中“”里加上标点。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话中,“二者”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得兼”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
“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4.舍弃鱼而要熊掌,是因为熊掌更贵重、更稀有,而孟子为什么要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违背道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课外阅读。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注释:①发鸠(jiū)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旧说在山西境内。
②柘(zhè)木:柘树。
③文首:头上有花纹。
④其鸣自詨:它的叫声像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⑤少女:小女儿。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白喙:__________________(2)以堙于东海: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女娃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