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中高三下历史人教版月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三下历史月考试卷
考试总分:75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卷I(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2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60分)
1.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可用以()
A.研究古代书法发展历程
B.印证《史记・殷本纪》的可信性
C.鉴别青铜器的断代时间
D.了解中国古代文字的定型与规范
2.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最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 )
A.是以血缘为依据,世代承袭
B.以德行和才能为考察标准
C.破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D.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3. 在我国古代白银成为主要的法定货币形成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德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的推动因素——劳动力过剩问题,已经演变为劳动力短缺。
到一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他们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
B.海外移民导致劳动力不足
C.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
D.民主政治有了长足的发展
5. 鸦片战争以后,地处长江口北岸的通海地区,因运抵的洋纱“条干均匀,不易断头,漸为机户所乐用,作为经纱,于是就出現了洋经土纬的改良土布”。
当地众多农户扩大土布生产而对机纱的大量需求,促使通州大生纱厂在19世纪末应运而生。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中国传统手工业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自然经济在近代社会始终占主导地位
C.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诞生
D.洋纱大量涌入导致手工棉纺织业破产
6.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文、法、商科在校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4
7.6%,1952年降到22.5%,1957年又降到9.6%。
1957年,高等院校共有323种专业,其中工科183种,占56.7%。
而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
上述现象反映了()
A.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部署
B.教育体制照搬苏联模式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
D.国家实现工业化的需求
7. 公元前5世纪,普律尼科司创作的戏剧《米利都的陷落》讲述了波斯人出于报复将米利都城邦夷为平地的故事。
雅典公民大会以该剧让他们想起了同胞令人心痛的灾祸为由,对剧作者处以重罚并禁止该剧再上演。
这表明,当时雅典()
A.公民大会是权力中心
B.厉行思想文化专制
C.重视戏剧的教化功能
D.推崇和平至上理念
8. 12世纪起直到15世纪,他们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南洋的香料,印度的棉布、象牙、宝石、珍珠等,经波斯湾或红海,转运往欧洲。
他们在欧亚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上,立下了历史功绩。
材料中的“他们”最有可能是()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早期殖民者
9. 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垄断组织的产生促进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生铁产量的变化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0. 据《君士坦丁惠赐书》记载,4世纪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把西欧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权赐赠给了教皇。
学者瓦拉(1406—1457)对此产生怀疑,仔细考证《君士坦丁惠赐书》后,以圣经和历史文献为依据,证明此“神圣文本”是教会伪造的。
瓦拉的研究()
A.反映了新教教义的政治影响
B.否定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C.冲击了君权神授的专制观念
D.显示了人类理性的主体意义
11. 如表为1856年和1876年法国不同部门劳动力就业人口分布图(单位:%),由此可知,法国( )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856年51.726.821.4
1876年48.827.322.8
A.经济结构发展均衡
B.经济转型升级乏力
C.工业化进程较迅速
D.农业发展停滞不前
12. 1946年2月,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长电报”,提出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扩张,又不会引起全面军事冲突。
同年9月,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长篇报告”,断定美国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
A.出现严重战略误判
B.“冷战”全面升级
C.战争形势骤然紧张
D.由合作转向对抗
卷II(非选择题)
二、论述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5分)
13. (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均势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最古老、最有争议的理论。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均势及均势理论认识上的分歧主要体现为下表中的两种。
观点一现实主
义
认为均势可以防止霸权,具有稳定国际体系的作用,是建立世界秩序的前提,同时有利于世界和平
观点二理想主
义
认为均势不能推护世界和平,且认为在争取均势的情况下,各国都在争强权,历史上的几次大的战争都是均势导致的结果。
均势往往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达到实力大国间的平衡
——整理自尚伟《均势理论与世界秩序》
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材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三、材料分析题(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10分)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
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
法是一种自然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
﹣﹣西塞罗
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
……故顺情性则弟兄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
﹣﹣荀子
材料二唐代统治者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
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以礼入法”,然后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
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
《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
中华法系以自己独特的风采影响着亚洲与其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荀子和西塞罗关于法律的认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法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共同的历史价值。
15. 商鞅变法立足国情,顺应时势,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分封贵族之采地渐次取消,则直属国家之耕地渐次扩大,於是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为整块的农田。
……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
……於是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无形中转移,成为耕者所自有,而兼并亦随之而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然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
商子曰:“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
”……务力之方在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而此外与二者无益或有害者皆在抑止之列。
……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使政治社会成为一斯巴达之战斗团体,此则其独到之见解,亘千古而鲜匹者也。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富国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农业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三下历史月考试卷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2 小题 ,每题 5 分 ,共计60分 )
1.
【答案】
B
【考点】
甲骨文
汉字的形成演变
【解析】
本题考查汉字的形成与演变。
【解答】
由“甲骨文”可以“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结合所学可知,其可以作为一手史料,有印证《史记・殷本纪》可信性的史料价值,B 项正确;
书法发展历程始于秦代的小篆,与甲骨文无关,A 项错误;
甲骨文的书写材料是龟甲和兽骨,不能鉴别青铜器的断代时间,C 项错误;
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但并不是最后的定型与规范,D 项错误。
故选B 。
2.
【答案】
C
【考点】
科举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要求学生结合科举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
.从材料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它提高了人们参政的积极性,而且有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这应该是指科举制,不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
.用品德和才能为考核的标准是察举制的内容。
A B
D
【考点】
明清时期的货币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白银的相关知识。
【解答】
六国统一全国后,废除各国的布币、刀币等旧币,将方孔半两钱作为法定货币,中国古货币的形态从此固定下来了,因此白银并非秦国法定货币,故A选项错误;
到汉朝时,汉承秦制,并允许民间自铸,西汉的铜钱仍然是用其重量来命名的,但重量与名称渐渐地不符了。
西汉的铜钱主要有半两,三株,五铢,东汉所铸的钱均为五铢,因此汉朝不符合题意,故B选项错误;
至唐朝时,唐朝一直是以铜作为流通货币,开元通宝为唐朝的主要铸币,另外还铸有乾封泉宝、乾元重宝等,因此唐朝不符合题意,故C选项错误;
到明朝时,白银成为了明朝的法定流通货币,大额交易多用银,小额交易用钞或钱。
因此根据题意明朝时白银成为了主要的法定货币,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4.
【答案】
A
【考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答】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工业迅速发展,与材料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劳动力过剩问题,已经演变为劳动力短缺”相符,故A项正确;
B项因果关系混淆,与材料中“促使德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的推动因素——劳动力过剩问题”不符,排除B项;
C项与材料中“到一战前”不符,排除C项;
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排除D项。
故选A。
5.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解答】
众多机户大量使用机纱生产使其加深了对西方机器生产的了解,促使更多像大生纱厂一样的近代民族工业诞生,故A项正确;
材料提供的信息有限,不能充分说明自然经济在近代社会始终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
依据所学,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故C项错误;
由材料“洋纱‘条干均匀,不易断头,渐为机户所乐用’”“当地众多农户扩大土布生产而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得知,洋纱大量涌入并未导致手工棉纺织业破产,故D项错误。
6.
【答案】
D
【考点】
“一五”计划
【解析】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解题的关键是“中国高等院校中文、法、商科在校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
47.6%,1952年降到22.5%,1957年又降到9.6%.1957年,高等院校共有323种专业,其中工科183种,占56.7%.而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
【解答】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一五计划时期,我国高等院校在校生中工科院校、学科明显上升,文科专业比重急下降,反映了国家实现工业化的需求,D选项正确;
国家高等院校在校生中文理学科的比例升降,不能说明国家在调整国民经济部署,没有体现苏联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开始的,ABC三项错误。
7.
【答案】
C
【考点】
古希腊城邦
古希腊文化
本题考查古希腊的城邦文化。
【解答】
在雅典民主政治繁荣时期,观看戏剧作为城邦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城邦借此对民众进行教育的重要途径,普律尼科司创作的戏剧主题不利于教化民众,故被禁演,C项正确。
A项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
B项表述不符合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雅典人反对报复并不等同于反对战争崇尚和平,D项错误。
故选C。
8.
【答案】
B
【考点】
古代世界文明交流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世界文明交流。
【解答】
阿拉伯商人的特点有贸易范围广泛、航海贸易发达、从沿海岸贸易发展到远洋贸易、贸易货物种类繁多。
阿拉伯人利用其在亚欧之间的有利地缘位置进行往来贸易。
故B项正确。
其余AC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故选B。
9.
【答案】
A
【考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促进了机器的推广和普及,因此生铁产量不断增加,故选A;第二
次工业革命出现垄断组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是电力的广泛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排除BCD.
10.
D
【考点】
文艺复兴
【解析】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影响。
【解答】
依据材料可知,15世纪前期,学者瓦拉对《君士坦丁惠赐书》产生怀疑,仔细考证后,以圣经和历史文献为依据,证明此“神圣文本”是教会伪造的。
由此可知,瓦拉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理性精神,显示了人类理性的主体意义,故D项正确;
当时宗教改革还未开始,因此不能反映新教教义的政治影响,故A项错误;
瓦拉并未否定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故B项错误;
瓦拉的研究是对宗教神学的冲击,不是对君权神授的专制观念的冲击,故C项错误。
故选D。
11.
【答案】
B
【考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2.
【答案】
D
【考点】
美苏两极格局
【解析】
本题考查美苏两极格局。
【解答】
合所学美苏二战期间合作得出美苏由合作转向对抗,故选D项;
据所学,美苏冷战的史实可知不是战略误判,排除A项;
冷战开始于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此时冷战尚未开始,排除B项;
材料“又不会引起全面军事冲突”结合所学冷战史实可知不是全面的军事战争,排除C项。
故选D。
二、论述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5分)
13.
【答案】
示例1:
论题:均势不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阐述:近代英国经过长期战争建立“日不落帝国”,为了保住胜利果实,维持、巩固既得利益,它不允许欧洲大陆出现强国与之抗衡的局面,故实行“均势外交”。
均势外交的实质并非维护欧洲和平,而是要维护英国的利益,使其能在欧洲大陆通过支配国际事务扩大在欧洲及世界的影响,也使其海外殖民霸权得以维持,以更好更快地开展海外扩张。
所以,均势并不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示例2:
论题:均势状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阐述:二战结束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对抗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且冷战期间东西方以政治对抗、美苏军备竞赛和地缘争夺为特点展开了全面较量,使世界处于恐怖的核均衡的威慑下,但对峙双方都不敢轻易动武。
所以,均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示例3:
论题:均势对世界和平既有利也有不利。
阐述:可结合上面两种观点或其他史实论证(略)。
【考点】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美苏两极格局
【解析】
本题考查均势理论对世界的影响。
【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材料围绕着“均势理论对世界是否有利”这个历史主题,提供了两种相反的学术观点,要求学生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展开评论和论证。
学生采用其中的任何一种观点都可以,也可以综合两种观点确立论题。
论题确立后,要结合所学知识,为论题找到相应的史实加以论述。
以“均势不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为例,我们可以这样评论和论证:近代英国经过长期战争建立“日不落帝国”,为了保住胜利果实,维持、巩固既得利益,它不允许欧洲大陆出现强国与之抗衡的局面,故实行“均势外交”。
均势外交的实质并非维护欧洲和平,而是要维护英国的利益,使其能在欧洲大陆通过支配国际事务扩大在欧洲及世界的影响,也使其海外殖民霸权得以维持,以更好更快地开展海外扩张。
所以,均势并不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三、材料分析题(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10分)
14.
认识:荀子认为法律出自圣人,法律的作用是让人拥有美德;
西塞罗认为法律基于自然,法律的功用是维护正义。
区别:关于法律的地位:中华法系礼法并用,儒家的道德观念高于法律,习惯法影响很大;而罗马法主张法律至上。
关于法律的社会基础:中华法系基于小农经济和宗族社会,而罗马法基于商品生产者社会。
价值: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法律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考点】
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
【解析】
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思想。
考查荀子和西塞罗关于法律的认识;罗马法系和《唐律疏议》代表的中华法系的区别;法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共同的历史价值。
需要掌握荀子的法制思想;西塞罗的思想;罗马法与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解答】
本小问的认识,依据材料一“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法是一种自然权利”可以得出荀子认为法律出自圣人,而西塞罗认为法律基于自然;依据材料一“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
…故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是衡量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可以得出荀子认为法律的作用是让人拥有美德,而西塞罗认为法律的功用是维护正义。
本小问的区别,依据材料一“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可以得出罗马法基于自然法,更加重视法律条文;依据材料二“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以礼入法”、“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可以得出中华法系礼法并用,儒家的道德观念高于法律,习惯法影响很大;依据材料一“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结合所学分析得出罗马法基于商品生产者社会;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得出中华法系基于小农经济和宗族社会;依据材料一“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可以得出罗马法侧重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法;依据材料二“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可以得出中华法系侧重刑法。
本小问的价值,由两则材料可得出法律共同的社会价值在于作为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工具,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并维护社会的稳定。
15.
【答案】
富国措施:废除井田制;按亩纳税;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积极影响: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
指导思想:重视农战。
评价: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的形势;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祸根。
【考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的作用
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1)本题考查学生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富国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农业的积极影响。
(2)本题考查学生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解答】
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得出废除井田制,据材料一“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得出按亩纳税,据材料一“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成为耕者所自有”得出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自由买卖;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得出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注意从对生产力、生产关系角度回答。
第一小问思想,据材料二“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得出重视农战;第二小问评价,据材料二“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得出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的形势,结合所学得出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据材料二“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结合所学得出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祸根,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