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探究
在我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非手术治疗占据首要地位,其中针灸
治疗法在治疗LDH方面取得了肯定的疗效。
夹脊穴(EX-B2),亦称华佗夹脊穴、佗脊穴,系经外奇穴,因其治疗范围广,疗效显著,作用
安全,从古至今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近年来,运用夹脊穴治疗LDH的临床报道日渐增多,但
对其镇痛时效研究较少,且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明确。
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电针夹脊穴对LDH
的镇痛时效、即时和长期镇痛效应,以期对临床治疗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并通过观察电针夹
脊穴对血浆β-内啡肤、一氧化氮和自由基代谢的影响,以期探究其治疗LDH的机理。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方法将43例LD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进行比较,治疗组选取突出
部位相对应的双侧夹脊、患侧环跳,L4-5配患侧阳陵泉,L5-S1配患侧委中。
于突出间隙的上位棘突下缘旁开0.5寸取双侧夹脊,并取患侧环跳及配穴,各穴以触电感向下肢传导为得气
征象,并接电针仪,刺激参数均为调频波,波宽在2Hz时为0.6毫秒,15Hz时为0.4毫秒,100Hz时为0.2毫秒。
刺激强度(恒流输出)为患者所能接受而不引起痛苦的最大强度,一般
为10-20mA,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天为1疗程,疗程之间间隔3天,共观察2个疗程。
对照组参照《针灸学》选取患侧肾俞、大肠俞、秩边、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刺激参数和疗程同治疗组。
1.2疼痛综合评定采用国际公认的描述与测量疼痛的MPQ疼痛询问量表,综合评定治疗前
后疼痛缓解情况。
1.3观察两组的镇痛时效观察两组的镇痛起效时间、首次治疗后维持时间,并通过VAS比较
治疗开始前、首次治疗后(代表即刻效应)及最后一次治疗前(代表远期效应)的平均疼痛分数,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LDH的即时和长痛效应。
1.4评分法评定疗效采用杨氏评分法,选择与LDH关系最为密切的症状与主诉、工作和生活
能力、下肢的功能、临床体征四方面的不同表现确定不同的评分,然后将评分相加,分值越
小疗效越差。
1.5血浆β-EP含量检测两组患者均在入院第2天、治疗一次后、治疗一疗程后及治疗两疗程
后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m1,注入加有1%肝素20u1,仰肽酶1000单位的塑料管中,混匀,低温离心(3000rpm,10min)。
取血浆置-20℃冰箱中保存待测。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
1.6血浆NO、SOD和MDA含量检测两组患者均在入院第2天及疗程结束后于清晨空腹抽取
静脉血2.5m1,分离血浆,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中NO含量,羟胺氧化法测定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的MPQ疼痛评分差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
2.2电针夹脊穴对LDH镇痛起效时间短,疗效维持时间长,具有良好的即刻和远期镇痛效应,且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
2.3LDH 治疗组患者首次电针夹脊穴治疗后疼痛评分下降48%,治疗结束时共下降88%,均有
统计学意义(P<0.01);相应地,对照组首次治疗后的VAS疼痛分下降30%,治疗结束时也下
降69%,也有显著差异(P<0.01)。
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2.4通过杨氏评分法评分,治疗组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2.5治疗后两组β-EP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且治疗组上升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2.6两组治疗后NO、MDA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SOD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
两组治疗前后NO、SOD、MDA差值相互比较,经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
3 结论
3.1电针夹脊穴可提高LDH患者血浆β-EP活性,且镇痛起效时间短、镇痛维持时间长,具有良好的即时、远期镇痛效应和临床疗效。
3.2电针夹脊穴可提高LDH患者血浆SOD活性,降低NO和MDA水平,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自由基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