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离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邳州一中 2012-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课题 主 备 人
离骚(节选) 刘建平
课
时
2 刘建平
授 课 人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一、解屈原生平,领悟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 观。
二、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悟涛歌中表达的情感。
三、了解俩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移情和比喻。
一、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二、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三、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讲授法,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离骚(节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还记得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吗?(带领学生背诵)谁能说说“惜秦皇汉武,略输 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是什么意思? [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化水平或文学水平。
其中的“风”是指 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离骚》 , 。
二、初读体验。
(一)教师范读或播放诵读录音。
(二)学生自由诵读。
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
(三)师生齐读。
(四)提问:你反复诵读之后,觉得这首诗外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1。
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
2.句末多用“兮”字增强语势,使句式整齐,琅琅上口。
三、相关知识介绍。
(一)学生交流课前查到的有关知识。
(二)教师补充。
1.介绍楚辞。
刚才大家诵读后总结出的这首诗外在形式上的特点,就是“楚辞”这种诗体的形式特 点。
“楚辞”之所以姓“楚” ,就是因为所有的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
汉代人将这种别具风格的文体称之为“楚辞” ,以后又称为“骚体”(因为《离骚》是 楚辞中最著名的作品)。
《楚辞》一书是西汉刘向辑录的战国时期楚国诗歌总集。
《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
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 ,充满 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 ,代表《楚辞》 ,散发着浪漫主义气息。
风、骚代表着 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流派。
2.介绍屈原及《离骚》 。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生活在时代动荡、社会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 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据《史记·屈原列
1
邳州一中 2012-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教案
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 。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 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他所属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 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 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和缠绵 悱恻的情绪。
(教师可参考教参上“屈原的政治活动”部分给学生简单介绍屈原经历的 政治斗争。
)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 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全诗共 373 句,2 400 多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 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代 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再读感悟。
(一)学生齐读全文。
(二)[提示]诗中的“兮”是一个语气助词,它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 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的时候应该拉长语气。
五、理解诗句。
(一)学生参阅注释,分小组讨论翻译诗句,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句的字面意思即 可。
(二)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各组互相补充,教师点评。
(三)再次诵读全诗。
六、整体感知。
按习惯, 《离骚》以节论,每四句为一节,课文 24 句为《离骚》的前六节。
这六节根 据内在的逻辑关系又可以分成几部分呢?(提示:课文右侧的“对话栏”里的内容能够 给我们一些帮助。
)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点评。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8 句):自 l 己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
第二部分(第 9—12 句):自己一直在追求着美好的品格和才能(以香花美草为喻)。
第三部分(第 13—24 句): 自己对时光流逝不能为国效力和君王昏聩、 国家动乱的担忧。
表达自己愿为国效力,为楚王引路的决心。
七、诵读全诗。
要求:读出节奏和情感,尝试背诵。
八、研读文本。
(一)研读第一部分。
1.课本上对话栏中说这部分“叙说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 ,请说说 看,这三点分别是哪几句写出来的? [明确]课文中第 1—2 句写自己高贵的出身,第 3—4 句写自己降生的祥瑞,第 5—8 句 写自己美好的名字。
2.写这几点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1)写自己高贵的出身:从远祖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王同姓宗亲的血缘关 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表明自己对 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写自己出生的祥瑞:诗人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 时日,诗人对自己在这个时候降生充满自豪。
(3)写自己美好的名字:诗人自述父亲给他起的美好的名字,这个名字中包含着父亲对
2
邳州一中 2012-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教案
他品德的美好期望,诗人也把这作为自己美好人格的准则。
这三点共同表现出了作者高度的庄重自爱。
(二)研读第二部分。
课本上对话栏中说“ ‘内美’句承上, ‘修能’句启下。
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
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内美”承上是指第 1—8 句中所说的自己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 字,这都是上天与先人赐予的。
诗人并未满足,依然“重之以修能”“修能”句启下, 。
第 11—12 句就用采集香花美草来比喻自己对 “修能” 的追求, 把江离与芷草披在身上, 把秋兰结成饰物挂在身边,只要是美好的品格,诗人都学习。
因此“内美”和“修能” 正是作者对自己高尚品格和美好才能的评价,正是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三)研读第三部分。
1.课本上对话栏中说第 13—20 句“焦虑之情,忧患之意,溢于言表” ,请同学们具体 说说,作者为什么会表现出“焦虑之情,忧患之意”呢? [明确]“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对 一心报国的诗人而言,最令人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逝去,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 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而另一方面,诗人更是充满忧虑: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迟暮。
“美人”在这里指君王,君王昏聩误国,保守落后,政治混乱。
诗人虽怀有一 ” 腔热忱,无奈“美人”不识。
所以作者会表现出“焦虑之情,忧患之意” 。
2.课本上对话栏中说第 2l 一 22 句“上句词直,下句意婉” ,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这两句的抒情对象都是楚王。
“不抚壮而弃秽兮”是劝告楚王把握年岁盛壮的时 机,丢掉秽恶的行径。
直接说君王行径秽恶,这就是“词直” 。
诗人下旬中却改用商量 的语气说“何不改此度” ,婉转地说“为什么不改变这种不善的法度呢?”体现了诗人 虽然对楚王的秽恶行径非常愤恨,但他依然忠于楚王,对楚王还是很恭敬的。
这就是 “意婉” 。
3.课本上对话栏中说第 23—24 句“崇仰真理,当仁不让。
强烈的道德觉醒” ,你是怎 么理解的? [明确]诗人想像驾着骏马奔向远方,他热情地回首,望着徘徊无路的楚王,高喊着: “来吧,我为你在前面引路!”诗人崇仰真理,有着高尚的人格,所以他当仁不让地以 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在他的思想中,自己是顶天立地的人。
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 意味着人的觉醒。
九、简析艺术手法。
(一)教师讲解: 《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 、 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 ,即不直接说出 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 ,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 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 ,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二)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 用“乘骐骥”比喻美好追求和政治理想。
十、课堂小结。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
司马迁称: “其文约,其辞微”“其称 , 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
我们的课文充分体现了这样的特点,短短的 24 句,我们看到了屈原对高尚品格和美好才能的追求,看到了他对楚国的无比忠诚和责 任感。
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
3
邳州一中 2012-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教案
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 加明显。
屈原,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十一、布置作业。
(一)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二)请尝试把课堂上的翻译改写成诗歌的形式。
(课件出示郭沫若的翻译) 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 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
太岁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 庚寅的那一天便是我的生辰。
先父看见了我有这样的生日, 他便替我取下了相应的关名。
替我取下的大名是叫做正则, 替我取下的别号是叫做灵均。
我的内部既有了这样的美质, 我的外部又加以美好的装扮。
我把蘼芜和白芷都折取了来, 和秋兰纽结着做成了个花环。
我匆忙得就像是在赶路一般, 怕的是如箭的光阴弃我飞掉。
我在春天去攀折山上的木兰, 我在冬天去收揽水边的青藻。
金乌和玉兔匆匆地不肯停留, 夏天和秋天轮流着在相替代。
想到草和木都时刻地在凋零, 怕的是理想的佳人也要早衰。
你应该趁着年少以自图修洁, 为甚总不改变你那样的路数? 我驾着骏马正要打算去奔驰, 你来吧,我要为你在前面引路。
(三)对历史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网络或到图书馆查阅《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和泽文对照阅读)。
(四)对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网络或到图书馆查阅《离骚》全诗(原文和译文对照 阅读)。
(五)作文:请以《屈原的足迹》为题,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风”——《诗经》 ,现实主义 “骚”——楚辞,浪漫主义 第 1 8 句:出身、降生和名字。
——庄重自爱 第 9 12 句:追求美好的品格和才能。
一一自我价值的发现 第 13 24 句:担忧和决心。
——道德觉醒 香草、美人 移情法:移情于物 “香草”——美好品德 “美人”——理想中的君王 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修身养性 、 “乘骐骥”——美好追求和政治理想 教学反思 一、这首诗古奥难懂,教学时应当先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 不少于
4
邳州一中 2012-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教案
然后再指导学生欣赏诗句。
二、这首诗有丰富深厚的内涵,学生仅疏通文字是不可能获得深刻的 感受和思想的。
可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生平、政治环境、地域文化等 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对诗歌内在含义进行深入探讨。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 生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诵读。
鼓励学牛放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 情。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背诵也就水到渠成 了。
四、本课所在板块为《殉道者之歌》 ,教学时要注意抓住板块主题, 体现出屈原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殉道精神, 引导学生体验屈原对高 尚人格的不懈追求。
五、建议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
格言警句
30 字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