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读书笔记
近日入关学大火,然学识浅薄除作理论分析外不能其他,讨来明清史书单,此为第一。 心史先生不仅为清史奠基之人,所著明史亦是鞭辟入里。 胡适曾说“孟森先生很恭维明太祖”,也有人说孟森先生是老派学人,长于考证,在史观史识方面建树不大。 熹宗之时,龟鼎将移,其以血肉撑拒,没虞渊而取坠日者,东林也。 近代明清史学的奠基之作,老先生对史料的梳理及对各帝时期的特征把握非常独到。 看文言文明史,说实话,太有些费力了。 孟森先生总的观点是非常经典的,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很好的明史书籍, 认认真真把老先生的文言文看下来,会发现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断断续续终于翻完第一遍,对于前中期了解一点,也能理解读懂,后期不够清楚,看得懵懂。 这本书作为明朝通史来说算是比较客观且完善的参考了,很多都来源于现存史料。 孟森以儒家思想治史,其观点不必深论,与今人看法不尽一致,如褒美太祖,过贬成祖,但文词流畅,材料 组织有序,几章划分重点也不错,值得一读,虽一家之言,足资参考。
邓愈荐徽儒李升,召问治道,对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语,太祖善之。
其实《明史》疏漏,并不止此;间有重复,反为小疵,根本之病,在隐没事实,不足传信。此固当时史臣所 压于上意,无可如何,亦史学家所不敢指摘者。
国之兴亡系于财之丰耗,阜财者,民也;耗财者,军也。
明始废中书省,六部尚书遂为最高行政长官。又设都御史,其先称御史大夫,承元代之御史台而设,谓之都 察院。六部一院之长官,品秩最高,谓之七卿。此制由明创始,故《七卿表》亦为《明史》创例。
第一节武宗之失道 第二节议礼 第三节议礼前后之影响 第四节隆庆朝政治 第五节正嘉隆三朝之学术
第一节冲幼之期 第二节醉梦之期 第三节决裂之期 第四节光宗一月之附赘
第一节天启初门户之害 第二节天启朝之阉祸 第三节崇祯致亡之症结 第四节专辩正袁崇焕之诬枉 第五节崇祯朝之用人 第六节李自成、张献忠及建州兵事
第七章南明之 颠沛
第一节太祖起事之前提 第二节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 第三节明开国以后之制度 第四节洪武年中诸大事
第一节建文朝事之得失 第二节靖难兵起之事实 第三节靖难后杀戮之惨 第四节靖难以后明运之隆替 第五节靖难两疑案之论定 第六节仁宣两朝大事略述 第七节明代讲学之始
第一节正统初政 第二节土木之变 第三节景泰即位后之守御 第四节景泰在位日之功过 第五节夺门 第六节成化朝政局 第七节弘治朝政局 第八节英宪孝三朝之学术
明史讲义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全书
北京大学 事
靖难 弘光
大事
南明
讲义
教材
讲稿 学术
张献忠
明史
崇祯
兵事
洪武
李自成
天启
嘉隆
内容摘要
《明史讲义》原是孟森先生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最初为北大内部发给学时使用的教材,后被中华 书局等多家书版社整理出版,长期以来被作为各大学的教材使用。全书分两编:第一编总论,为提纲挈领的说明 文字;第二编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七部分,对明朝各 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评述。作者以正史《明史》为基础,以私修史及野史笔记等作为引证,将《明史》中诸多疑 问勘正清楚。本书全书内容充实、轮廓清晰、考证翔实,具有极高的学术深度,在明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现代明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是岁,巴延请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帝不从。是为宰相起意屠戮汉人,先就人数最多之姓为始。 以姓分应杀不应杀,设想已极不道,帝虽不从,此风声已不可令天下闻矣。
目录分析
第一章明史在 史学上之位置
第二章明史体 例
1
第一章开国
2
第二章靖难
3
第三章夺门
4
第四章议礼
5
第五章万历之 荒怠
第六章天崇两 朝乱亡之炯鉴
第一节弘光朝事 第二节隆武朝事附绍武建号 第三节永历朝事 第四节鲁监国事
作者介绍
孟森(1869-1937),字莼孙,号心史,武进县人,清史学科奠基人。孟森早年受聘于上海南洋公学任教, 旋至译学馆主持翻译事务。1902年在广西边务督办郑孝胥暑中任幕僚,为郑赏识,资送去东京政法大学学习,译 有日本维新后的政法类书籍。回国后主编《东方杂志》,武昌起义后,为程德全指挥的江浙联军进攻南京起草宣 言。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任黎元洪为首的共和党执行书记。1913年4月,当选为国会参议员。
谢谢观看
精彩摘录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
所谓“马上得之,马上治之”。不知礼法刑政为何事。凡历朝享国稍久者,必有一朝之制度。制度渐坏,国 祚渐衰。有经久难坏之制度,即有历久始衰之国祚。
宦官无代不能为患,而以明代为极甚。历代宦官与士大夫为对立,士大夫决不与宦官为缘。明代则士大夫之 大有作为者,亦往往有宦官为之助而始有以自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