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视网膜病认知情况的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视网膜病认知情况的调查
作者:王美玲竺琼孙春梅
来源:《上海医药》2013年第20期
摘要目的:调查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认知状况,寻找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方法:采用问卷对来我中心眼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
结果:362名对象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认知情况较差,除对DR危害性完全了解为66.5%外,其他知识项完全和部分了解所占的比例均在50.0%以下。
结论:要重视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健康教育,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认知状况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0-0028-03
随着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的患病率上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
有文献报道[1-3],DM病程每增加1年约有8.0%的患者发展为DR,DR已成为位居第3的致盲性眼病,是50岁以上人群的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
为了解本社区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视网膜病的认知程度,为今后健康教育指明方向,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们对来中心眼科就诊的362名糖尿病患者进行DR认知情况的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来我中心眼保健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62人,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本人自愿参加调查。
其中男179例,女183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72.1±4.5)岁,70岁236人;文化程度:≤初中126人,高中94人,≥大专142人;DM病程:10年181人。
1.2 方法
根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调查者基本信息、对DM的认知情况、影响DR早发现的因素、对DR的认知情况、DR知识的需求、对DR防治的需求六个方面。
判断方法:所有问题回答正确为完全了解;回答不完整、但无原则错误为部分了解;回答错误或不能回答为不了解。
由经过培训的护士进行一对一调查,本人完成,当场收回。
2 结果
362名对象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认知情况较差,除对DR危害性一项完全了解为66.5%外,其他知识项完全了解和部分了解所占的比例均在50.0%以下(表1)。
3 讨论
3.1 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防治的认识
糖尿病患者视力受损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成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发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30.0%~60.0%,据文献资料:1型糖尿病患者10年病程中,约有80.0%发生视网膜病变;15年以上病程者几乎100.0%发生视网膜病变。
2型糖尿病患者中,诊断时即有15.0%的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而10年病程中视网膜病变患病率达55.0%;15年以上病程者中70.0%的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
虽然视网膜病变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病,但是早期防治可以减轻致盲程度,恢复、保持有效视力。
本次调查显示,通过健康教育,66.5%的患者知道糖尿病视网膜病可致失明,但对其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防治方法均不了解,甚至已行激光治疗的DR患者也不清楚为什么需要进行手术,术后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些什么,说明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和防治应成为今后社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内容。
3.2 积极开展糖尿病视网膜病的筛查
虽然视网膜病变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病,但是早期防治可以减轻致盲程度,恢复、保持有效视力。
视网膜微循环异常是DR的基础,在病变早期受高血糖影响视网膜血管扩张,此时一般无眼部自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血管自身舒缩调节失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视物变形、眼前黑影飘动和视野缺损等症状[4],如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入晚期,发生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即使再通过手术治疗,也很难恢复视力[2]317,预后很差。
视网膜光凝治疗是目前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经典、最有效的方法,可有效控制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减少失明的可能。
这种治疗的最佳时机是在视功能受损前,但此时患者一般很少主动到眼科求诊,也有患者认为自己当时的视力还好,不接受医生的建议,一旦发生中度以上的视力损伤,即使视网膜光凝治疗也很难逆转已经丧失的视功能。
因此,社区首诊医生或糖尿病管理者应重视DR的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让患者主动参与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防治,每年进行1次健康体检,有效控制血糖升高,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做好DR的预防,才能减少DR失明的发生。
3.3 重视糖尿病视网膜病教育的效果
3.3.1 加强医生的教育
社区医生良好的知识水平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前提。
随着糖尿病学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飞跃进展。
新技术层出不穷,新知识不断涌现。
作为社区全科医生有必要掌握好基本技能,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要通过业务进修,专家讲座、病例讨论,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今年来出现的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盟的形式,三级医院专家定期下基层进行业务带教,社区医生可以参加上级医院的业务学习,对提高社区医生的糖尿病管理水平无疑是一种极好的方式。
3.3.2 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
许多患者因缺乏DM防治知识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开展社区DM眼病教育很有必要。
DR的健康教育应以血糖异常患者为主要对象,这样讲课才更具有针对性,也乐于被患者接受。
讲座内容切忌理论太多,要注重实践操作;讲课形式宜采用多媒体,宣传手册要图文并茂,并开设热线电话随时解答患者的咨询,糖尿病自我管理俱乐部是一种健康教育的有益尝试,可发挥患者参与的主动性,通过互学互助,更有利于患者对疾病防治知识的掌握,可以在DR健康教育中采用。
参考文献
[1] 高翔. DR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眼科研究, 2003, 24(3): 299-301.
[2] 赵堪兴. 眼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05.
[3] 惠延年. 眼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10.
[4] 奚丽龙,胡水勋. 基层医院DM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5, 2(8): 22-24.
(收稿日期:2103-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