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美术上册《民间艺术中的娃娃》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艺术中的娃娃
教材分析:
娃娃是人们最喜爱的形象之一,也是艺术家们最喜爱表现的一个内容。
在民间艺术作品中,那些体态丰腴、活泼可爱的娃娃,或手持莲花、或怀抱鲤鱼,象征着吉祥美好,格外惹人喜爱。
人们用娃娃形象装扮着节日,装扮着自己的生活。
民间艺术中的这些娃娃形象雅俗共赏,千百年来,已成为我国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对吉祥、幸福的追求。
本课选用的图片,色彩鲜艳、人物造型生动、表现形式多样,有剪纸、泥塑、年画等,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
这些作品,有的取材于民间故事、传说,有的贴近儿童现实生活,易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为学生参与欣赏活动奠定了基础。
这些民间艺术作品营造了浓浓的人文情境,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民间艺术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 欣赏民间艺术品中娃娃形象,并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2. 能够在大胆评述中,激发起学习热情,培养对欣赏活动的兴趣;
3. 初步感受民间艺术的独特艺术魅力。
教学建议:
●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兴趣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教师要努力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采取多种教法,使教学“活”起来。
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用娃娃形象的民间艺术品装扮教室的墙壁、窗玻璃、讲台等,使学生置身于艺术的海洋,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受到感染,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师还可以利用谈话的方法,从了解孩子们生活中、心目中的娃娃形象入手,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步入本课题的学习。
另外,让学生搜集和带来自己喜欢的娃娃形象的玩具、画片等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学生会有一种自豪感,也不失为提高学习兴趣的好办法。
●从造型和色彩上进行欣赏并从中感受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时,教师切莫包办代替,或依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大包大揽的讲解。
教师要注意学生实际感受,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作品进行介绍,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提问题和引导。
例如,你知道这些娃娃是使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它的色彩有什么特点?他们和我们生活中的娃娃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个?如果你有一件这样的作品,你会装饰在家中的什么位置等问题来引发学生较深层次的思考。
像《刘海戏金蟾》等作品可以引导学生讲讲里面的传说或故事。
像《五子夺莲》等作品可以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事例谈谈或演演,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教师还可以出示现代娃娃的形象和民间作品进行比较欣赏,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认识到民间艺术品独特的色彩、夸张质朴的造型,以及材料所给人带来的视觉美感。
●要在人文情境中,引导学生去欣赏,去感悟。
这些艺术品根植于民间丰富的文化土壤里,有着浓郁的地域和人文色彩,反映出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时,不要只停留在对形、色的认识上,还应引导学生去体会作品所蕴涵的美好寓意。
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发当地的教学资
源,学生可以课前开展调查活动或把民间艺人请到课堂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当地有哪些民间美术形式,有没有表现娃娃的题材,那些娃娃有什么特色,民间美术的近况等。
这样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也能够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艺术,受到民间艺术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
●评述是欣赏活动的另一个重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的同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表达观点。
教师可以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尽量给每个学生发言表达的机会。
另外在评述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有一定的不平衡性,因此教师要注意要多鼓励,多提示,切莫急于求成,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美术教学的评价,目的在于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以便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
对学生的评价宜采取过程性评价,以鼓励和建设性的语言为主,以保持和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孩子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