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刘长卿的《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寓情于景,以景衬情,含蓄地表现老将日暮途穷的不幸遭遇。

全诗情调悲怆,感人至深。

送李中丞之襄州⑴
流落征南将⑵,曾驱十万师⑶。

罢归无旧业⑷,老去恋明时⑸。

独立三边静⑹,轻生一剑知⑺。

茫茫江汉上⑻,日暮欲何之⑼。

【注释】
⑴李中丞:生平不详。

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唐时为宰相以下的要职。

⑵流落:漂泊失所。

征南将:指李中丞。

⑶师:军队。

⑷旧业:在家乡的产业。

⑸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⑹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

此处泛指边疆。

⑺轻生:不畏死亡。

⑻江汉: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

⑼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

何之:何往,何处去。

【白话译文】
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
【创作背景】
《送李中丞之襄州》,又作《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大致为安史之乱平息不久后,刘长卿为李中丞被斥退罢归的不幸遭遇所感而作。

【赏析】
此诗抒发作者对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

起句以浩叹发出,“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如今却被朝廷罢斥遣归,投老江头,萧条南归,恓惶而去。

“流落”二字融注情感,突发领起,总冒全首,含裹通体,撞心触眼,是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与别者连缀纽结,开出下文若大天地。

此句从眼前事写起,次句叙其人先前军职显要,重兵在握。

“驱”意为统率,下得有力。

“十万师”而能驱遣自如,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干,足见其人的不凡。

不过这些都成为过去,一个“曾”字,深深地荡入雄壮的岁月,饱含唏嘘惋叹。

首联今昔对比,叙其身世处境,感慨难以名状。

颔联写友人困顿坎坷,仍眷恋朝廷。

“罢归”“老去”指出将军“流落”之因,“归无旧业”说明题目的“襄州”,仅家徒四壁而已。

也暗示其人一心戎马,为国征战不解营生。

在“古木苍苍离乱后,几家同住一孤城”(《新息道中作》)的时代,老去投归,景况可想。

两句上二下三,前后转折,意义上中间含个“而”字在,顿挫而沉郁,有杜诗风神。

所谓“明时”,实则为作者对时局的微词。

戎马一生、屡树战功的将军,却被罢斥,足见朝廷之“不明”。

两句为对文,作互文看更有慨触。

次句语由直寻,羌无故实,但“老去”犹“恋”,则使人不能不想起廉颇老矣还希重用的史实,而同情这位被迫退职的军人。

颈联两句又荡回过去,承“曾驱”来,追忆将军昔日独镇“三边”(泛指边防),敌寇生畏,关塞晏然,有功于国。

次句为“一剑知轻生”的倒句。

“一剑知”,意谓奔勇沙场,忠心可鉴,此外,出生入死,效命疆场,也只有随身伙伴——佩剑知道。

有感于时局不明,焉得逢人而语,这是感慨系之的话。

两句字斟句酌,句凝字稳。

谓语“静”“知”殿在句后,以示其人的功业与赤心。

独静三边,为国轻生,以示“罢归”,尚非其时。

以上六句都可视为挥手别后所思,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结到眼前,以实景束住,念及其故居旧业无存,因此有“欲何之”的忧问。

既罢归而无所可去,伤其恓惶流落,老而不遇。

这末尾回首
一问,既关合“罢归”句,又与起手“流落”语意连成一片。

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发,归去何方。

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茫茫汉江也似乎吞没了诗人关照的疑问,“欲何之”的关注之情,也使人思绪波荡,触动读者深切的寻思和悬念。

拓展阅读:刘长卿后世评价
陆游《读苏叔党汝州北山杂诗次其韵》(《剑南诗稿》卷四四)
吾幼从父师,所患经不明。

何尝效侯喜,欲取能诗声。

亦岂刘随州,五字矜长城。

秋风知檠夜,掉头费经营。

区区宇宙间,舍重取所轻。

此身倘未死,仁义尚力行。

刘长卿像
谢榛《四溟诗话》
凡作诗文,或有两句一意,此文势相贯,宜乎双用。

……至于太白《赠浩然》诗,前云“红颜弃轩冕”,後云“迷花不事君”两联意颇相似。

刘文房《灵祜上人故居》计,既云“几日浮生哭故人”,又云“雨花垂泪共沾巾”,此与太白同病。

兴到而成,失於检点。

意重一联,其势使然;两联意重,法不可从。

(卷三)
上党李之茂,工举子业,亦能诗。

……《雪中再过僧舍少憩》云:“俗累便幽寂,禅房喜再临。

午斋经罢熟,积雪梦回深。

四野偏同色,纤尘不染心。

冲寒有馀兴,犹胜访山阴。

”此二作宛有刘随州风致,而细润过之。

(卷四)
刘长卿《送道标上人归南岳》诗曰:“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

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信,绿水去无心。

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此作雅淡有味,但虚字太多,体格稍弱。

(卷四) 高棅《唐诗品汇》
大历贞元中,则有韦苏州之雅淡,刘随州之闲旷,钱郎之清赡,皇甫之冲秀,秦公绪之山林,李从一之台阁,此中唐之再唐也。

乾、元以后,钱、刘接迹,韦、柳光前,各鸣其所长。

今观襄阳之清雅,右丞之精致,储光曦之真率,王江宁之声俊,高达夫之气骨,岑嘉州之奇逸,李颀之冲秀,常建之超凡,刘随州之闲旷,钱考功之
清瞻,韦之静而深,柳之温而密,此皆宇宙山川英灵间气萃于时以锺乎人矣。

呜呼,天宝丧乱,光岳气分,风概不完,文体始变。

其间刘长卿、钱起、韦应物、柳宗元后先继出,各鸣一善,比肩前人,已列之于名家,无复异议。

(七古)中唐来作者亦少,可以继述前诸家者,独刘长卿、钱起较多,声调亦近似。

韩翃又次之。

天宝以还,钱起、刘长卿并鸣于时,与前诸家实相羽翼,品格亦近似。

至其赋詠之多,自得之妙,或有过焉。

胡应麟《诗薮》
秦系“流水闲过院,春风与闭门”,小见幽楚,此外绝无足采。

唐人谓胜刘长卿,时论不足凭如此。

钱、刘诸子排律,虽时见天趣,然或句格偏枯,或音调孱弱,初唐鸿丽气象,无复存者。

(内编卷四《近体上·五言》)
钱制作富而章法多乖,刘篇章巨而句律时舛。

盛之降之中也,二子实首倡之。

七言律最难,迄唐世工不数人,人不数篇。

初则必简、云卿、廷硕、巨山、延清、道济,盛则新乡、太原、南阳、渤海、驾部、司勳,中则钱、刘、韩、李、皇甫、司空。

此外蔑矣。

诗至钱、刘,遂露中唐面目。

钱才远不及刘,然其诗尚有盛唐遗响。

刘即自成中唐,与盛唐分道矣。

刘如《建牙吹角》一篇,即盛唐难之,然自是中唐诗。

(内编卷五)
七言律以才藻论,则初唐必首云卿,盛唐当推摩诘,中唐莫过文房,晚唐无出中山。

不但七言律也,诸体皆然,由其才特高耳。

中唐绝,如刘长卿、韩翃、李益、刘禹锡,尚多可讽咏。

晚唐则李义山、温庭筠、杜牧、许浑、郑谷,然途轨纷出,渐入宋元。

多歧亡羊,信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