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好新闻题材的若干碎片化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好新闻题材的假设干碎片化思考
笔者有幸作为浙江新闻奖的评委,参加了近两年的评选工作,见证了好作品严格的筛选流程,尤其是认真聆听了各位评委的真知灼见,平素也对中国新闻奖等优秀作品作了些揣摩与经验借鉴,深感好新闻的构成要件是多方面的,其中对题材的驾驭与把握至为关键。

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对于重大主题,是否一定要洋洋洒洒、浓墨重彩地推出呢?答案是:未必。

往往是写法灵活、善于以小见大、表达角度巧妙的作品,容易被推举为上乘佳作。

2022年《浙江日报》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一台浙江冰箱的下乡之旅》写法就十分灵活。

记者对台州产的一台冰箱销售进行了跟踪,用时两天,行程数千公里,一直跟踪到了河南的农村。

文章讲述了“家电下乡〞中标企业究竟该如何生产适合农村的产品,关注了农村的消费潜力。

《都市快报》2022年做了一组“中国见底〞的系列报道,关注的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有没有见底。

记者没有按照惯例找专家,而是写了杭州的豆腐指数,通过市场上豆腐的销量看经济是否回暖。

记者的理论依据是:如果食堂买豆腐的多了,说明开工的企业多了。

这组报道中还有一篇《货车司机不用喝可乐提神了》写道:通常情况下,高速公路上车流少时,长途司机要喝饮料提神;当司机不喝可乐提神时,说明路上车多了、运输量大了,经济回暖了。

这样的角度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

上面讲的是“大题小做〞、举重假设轻,那么一些“小题〞可否大做文章呢?《今日早报》2022年7月的一篇《一只喇叭的身价暴涨记》,关注了南非世界杯上一件产自浙江的“嗡嗡祖拉〞产品,记者通过对其生产到零售终端的整条产业链调查,将每个环节的利润所得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深入浅出、以小见大地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浙江的中小企业要生存和开展,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外表上记者关心的是一只喇叭的命运,其实着眼点在于整个浙江制造业的未来。

难题巧做与命题反做媒体经常会接到一些指令性宣传任务,是虚与委蛇还是精心筹划,变“难题〞、“命题〞为“巧题〞、“好题〞?在这方面,充分发挥媒体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会峰回路转、拔得头筹。

比方有关先进性教育的报道,看似内容枯燥,《钱江晚报》那么以《先进性教育的民间期待》令人耳目一新;有关新中国
建国60周年的报道,《今日早报》选择与浙江省档案馆合作,通过回访当事人做《浙江60年档案解密》的解密式报道,注重寻找新的视角,不再炒冷饭,一下子引起全社会的共鸣。

“难题巧做〞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劳资矛盾愈演愈烈,《金华日报》筹划了一组“老板和员工如何共克时艰〞的报道。

第一个步骤是报道一批老板和员工同呼吸共命运的典型;第二个步骤开展社会大讨论;第三个步骤是向全市的广阔职工征集给老板的寄语,并向广阔老板征集对员工的期望;第四个步骤是报社与市总工会开展双十佳的评选表彰。

整个报道筹划历时半年,轰轰烈烈。

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媒体愈来愈喜欢从新闻报道中衍生出相应的社会活动,借以放大报道的传播效应和自身品牌的公众化认知。

那么,针对一些典型人物的宣传任务,这种“命题作文〞又该从何处创新呢?云南盈江县交通局长赵家富,是一位因公殉职的好干部,宣传他属于“命题作文〞。

新华社云南分社接到报道任务后,尝试命题作文“反面〞做,从质疑和“有罪推定〞开始:赵家富有没有超生子女?有没有超标准多占住房?一桩桩去求证。

作品《对一位先进人物的污点调查》播发后,收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群众认同度出奇地高。

这类报道至少还给我们这样的启发:人物宣传要打破固有定势,如何挖掘典型,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记者的发现力问题。

其实典型人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如安徽凤阳小岗村书记沈浩、云南杨善洲、舍己救人的孟祥斌等等,除此以外也可以多关注、寻找一些乐观向上的小人物典型,比方感动宁波的“面人姑娘〞小丽的事迹,就是从侧面折射了主流价值观。

所以,“命题作文〞一定要与时俱进,万不可固步自封,一定要放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下,去复原真实、提炼思想的厚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