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涨知识:历代的文人雅士的书房,都是什么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涨知识:历代的文人雅士的书房,都是什么名?
我国历代的文人雅士,不仅喜欢给自己取别称,而且喜欢给自己的居所、书房取斋名,比如王维的“竹里馆”、杜甫的“草堂”、刘禹锡的“陋室”等。

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文人书斋,这些书斋名称有哪些特点。

一起来了解——中国历代文人,往往都有一种雅趣,就是为自己的寓所、书斋起个斋名(或称“室名”),自我欣赏,自得其乐。

斋名约在两晋时期出现,如晋代王子良的“古斋”,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楼”、顾野王的“读书堆”等。

到了唐代,斋名增多,如王维的“竹里馆”、杜甫的“草堂”、刘禹锡的“陋室”等。

唐代以后,取斋名之风盛行,文人间多以斋名相称,赋诗行文也以斋名自署。

于是,斋名就成了和“别号”相似的一种称谓,如宋人蔡京的“六鹤堂”、陆游的“双清堂”,元人黄公望的“三教堂”,明人汤显祖的“玉茗堂”,清人秦荣光的“养真堂”等。

到了清代,人们把姓加在斋名之前来称呼文人,如称姚鼐为“姚惜抱”(姚鼐的斋名为“惜抱轩”),称王闿运为“王湘绮”(王闿运的斋名为“湘绮楼”),称卢文弨为"卢抱经"(卢文弨的斋名为“抱经堂”)等。

现代文学艺术家刘半农的“含辉堂”、丰子恺的“缘缘堂”、陈寅恪的“寒柳堂”、张大千的“大风堂”、刘海粟的“艺海堂”、李可染的“耕牛堂”等,也都是著名的斋名。

单字的斋名,在20世纪前期较为盛行,如王国维的“观堂”、鲁迅的“俟堂”、周作人的“知堂”、孙犁的“耕堂”、冯其庸的“宽堂”等,已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所熟知。

古今文人雅士斋名大体有以下几种:
以庭院所植花木为名
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北京大学燕园的书斋,命名为“三松堂”,因其庭院有三棵松树而得名。

古典戏曲小说研究专家吴晓铃斋名“双棔书屋”,因其庭院有两棵棔树(学名合欢树)而得名。

红学家俞平伯20世纪40年代迁入北平时,因院内有一株古槐,遂以“古槐书屋”为斋名。

历史学家陈寅恪因酷爱柳树,为书斋命名为“寒柳堂”。

从诗文佳句中选取
为了表明志向、抒发情怀,文人学者喜欢从古代诗文名篇佳句中选取词语为斋名。

近代政治家、学者梁启超在天津的斋名“饮冰室”,来源于《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用“饮冰”之典喻指焦虑惶恐的心境,表达对祖国前程的忧虑。

清代学者钱大昕书斋取名“十驾斋”,文字学家商承祚书斋取名“锲斋”,两名源于荀子《劝学》名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昭示勤奋不息、献身学术的志向。

抒发兴趣爱好或体现人生追求
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先生一生爱石成癖,乃以“与石居”为斋名。

作家林语堂有书斋名曰“有不为斋”,曾撰文《“有不为斋”解》,阐明其“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安身立命原则。

“龙虫并雕斋”,表明既致力于创构博大精深的学术巨著,又乐于撰写深入浅出的语言小品的治学方法。

诙谐雅趣型
清贫文士的斋名往往突出书斋的狭小简陋,如作家沈从文的“窄而霉小斋”、刘绍棠的“蝈笼斋”、端木蕻良的“六米斋”、荒芜的“纸壁斋”、黄永玉的“罐斋”。

另如“蜗居”“立锥斋”“两步斋”“三透斋”“四立壁斋”等,都透露出既自珍又自嘲的雅趣。

爱书之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房间”
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曾写过一本《属于自己的房间》,并留下这样一句著名的话:“一个女人要写小说,她必须有钱,有一个她自己的房间。

”这个“属于自己的房间”,既指实体意义上的屋子,更指探索独立精神世界的勇气与不受束缚的思维。

其实,不只是女性,每一个独立的现代人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


那个既形象又抽象的空间中,我们可以自由地读书、思考、写作,感知世界。

在我国历史上,很多文化名人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斋,他们赋予其独具特色的名字,如梁启超的“饮冰室”,叶圣陶的“未厌斋”等。

这些书斋名既是对具象空间的称呼,也附着了主人的精神追求,是最好的结合。

文人学者大都喜欢给自己的书斋命名,或以之明志,或以之寄情,或以之自勉。

品味这些言简意赅、寄意深远的书斋名称,我们可以从中领略主人的精神境界,即不同凡响的情趣、品质和抱负,也能得到有益的启迪。

叶圣陶“未厌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以“未厌斋”命名书屋,出版小说也名之为《未厌集》。

他说:“自家一篇一篇地作,作罢重复看过,往往不像个样儿,因而未能厌足。

”这充分表现了叶老谦虚谨慎、精益求精的精神。

柳亚子“魔剑室”
更为有趣的是柳亚子的书屋,名字顺时而变。

小时候,他把家乡的书屋起名“魔剑室”,表示决心刻苦自励,将来报效祖国。

后来到日本,他以“乐天庐”命名书斋。

“八一三”上海失守,国土沦陷,他怒不可遏,索性把书斋改为“活埋庵”。

抗日战争中,他流离辗转,艰苦劳顿,到了桂林,为庆幸生存,书斋改名为“更生斋”。

林语堂“有不为斋”
作家林语堂称自己的书斋为“有不为斋”。

他在一篇小品文里解释说:
“如孟子所说,有所不为然后可以有为,正可证明物极必反的道理。

……我恍惚似已觉得,也许我一生所做过许多的事,须求上帝宽宥,倒是所未做的事,反是我的美德。


林语堂奉行“有不为”,绝不是消极的。

他表示不“翻跟头”、不骑墙、不趋时尚、不看风头,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傲骨,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是难能可贵的。

梁启超“饮冰室”
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学者梁启超,从1899年开始用“饮冰室”这个名称命名自己的书斋。

当时他在日本横滨办《清议报》,从第25期开始用笔名“任公”开辟《饮冰室·自由书》专栏。

1901年自号“饮冰子”,1902年出版的第一本文集题名《饮冰室》,并称自己为饮冰室主人。

“饮冰”一词始见于《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积极宣传变法强国,内心焦灼,因此他要饮冰来解内热。

这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

王力“龙虫并雕斋”
语言学家王力教授把书屋命名为“龙虫并雕斋”。

他解释说:
“古人有所谓雕龙、雕虫的说法,在这里,雕龙指专门著作,雕虫指一般小文章、小意思。

龙虫并雕,两样都干。


王先生既有鸿篇巨制的雕龙著作,又有普及性的小文章。

杨树达“积微居”
另一位语言学家、《词诠》的编撰者杨树达先生说:“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发展;多是少的结果,少是多的积蓄。

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


因此,他把书斋命名为“积微居”。

姚雪垠“无止境斋”
著名小说家、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的书屋叫“无止境斋”,取“学无止境”之意,以明虚怀求索之志。

如果我们读一读他的回忆文章《学习追求五十年》,对“无止境”的含意一定会体会得更深。

上述书斋名,其实也是座右铭,因为书斋主人时时以之警示自己。

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