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国内外翻译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关于翻译标准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人物、观点、差异、优点和不足
• 古代翻译 •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 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 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优点是它可以引入外来语中新鲜的表达 法,丰富汉语言文学。
• 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 译由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 了翻经馆。 • 鸠摩罗什(天竺,公元344-413)开始提倡 意译; • 不足,这类翻译标准完全是为了适合读者 的口味而让译文“归化”,有时甚至曲解 原作,添油加醋。 • 优点,所译英语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语 或表达法时就可以用到它。
翻译的定义及本质
• 翻译的定义
•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 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 (范存忠,1985年)的活动,是“从语 义到文体两个方面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 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Nida & Taber, 1969)的活动
• 翻译的本质
•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即他的 本质是交换,是精神和信息的转换,是 信息和信息的转换
• 在20世纪里,出现了诸如费道罗夫、雅可布逊、 卡特福德、奈达、纽马克、穆南、威尔斯、斯坦 纳、图里等一大批杰出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 50年代我国建国初期,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 要》一书传入中国,这部著作从语言学角度对翻 译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核心内容就是“等值 论”。“有两项原则,对于一切翻译工作者来说 都是共同的:①翻译的目的是尽量确切地使不懂 原文的读者(或听者)了解原作或讲话的内容; ②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 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用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 完全地表达出来。
• 我国译学的不足之处:
• (1)我国的译学研究尚未形成权威的、为我国译 界乃至全球译界所公认的系统译学。关于翻译理 论的讨论缺乏高度和深度,多局限于具体问题的 争论,如“直译与意译”、“可译与不可译”等, 大多数所谓的“翻译标准新说”只不过是“信、 达、雅”的翻版和解释而已。而西方国家早已出 现了不少系统性较强的专著。 • (2)我国的译学研究大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还 应进一步探讨翻译实践之外的的问题,并加强与 其它学科的联系。 • (3)指导思想有偏差,过分强调“大而全”、 “高而深”。我们现在应该强调的是基础研究, 为将来大规模的系统研究铺平道路。
?2从涉及的语言符号来看翻译可分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translation即通过同一语言中的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外一些语言符号如把古汉语译成现代汉语将古英语译成现代英语等语际翻译interlingualtranslation即通过一种语言符号解释另一种语言符即通过一种语言符号解释另一种语言符号如把英语译成汉语将日语译成俄语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translation即通过非语言的符号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如用手势语解释新闻用语言符号解释旗语等
翻译策略
• 翻译策略(translation strategy)
•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针 • 英、汉语结构有相同一面,汉译时可照 译,即所谓“直译”——既忠实原文内 容,又符合原文结构形式和修辞风格。 但这两种语言之间还有许多差别,如完 全照译,势必出现“英化汉语”,这时 就需要“意译”,在忠实原文内容前提 下,摆脱原文结构束缚,使译文符合汉语
• “只有两种方法,译者要么尽可能不打扰 作者,引导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 不打扰读者,引导作者向读者靠拢。” (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 •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正式提出了“异化 (foreignization)”和“归化 (domestication)”两种翻译策略。
• 甲午战争后,最著名的翻译家当首推严 复,其次便是梁启超。严复总结了大量 的实践经验,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 提出了“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的翻译 标准。 • 优点,这类翻译既考虑到作者又同时考 虑到读者,比较全面。 • 不足,是付诸实践时让人感到过于笼统 和抽象
• 现代翻译史
• 以作者和读者为取向的原则。“五四”运 动以后,中国译坛又陆续涌现出一大批翻 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大家,其中有很多都是 著名的文学家,如鲁迅、胡适、林语堂、 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朱光潜 等。这个时期翻译理论开始受到重视并有 了长足的发展。 • 优点,这类翻译既考虑到作者又同时考虑 到读者,比较全面。 • 不足,是付诸实践时让人感到过于笼统和 抽象
• 3)从翻译的手段来看,翻译可分为口译 (oral translation)、笔译(written translation)和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 4)从翻译的题材来看,翻译可分为专业性 翻译(specialized subject translation, 如翻译法律、科技文献、专业学术著、因 特网语言等)、文学翻译(literary translation,如翻译小说、诗歌、散文、 戏剧等)和一般性翻译(general translation,如翻译各种应用文和新闻报 道等)。
• 现状: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翻译研究取得了可
喜的成就,研究视野也更加开阔。但在理论建构, 研究深度和创新性方面上尚存在不足之处。同时 要铲除四种偏见:一是很多人存在“求全责备” 的心理,希望一篇文章就能解决全部问题,这当 然是不可能的。二是有的人一味追求研究深度, 甚至到了故弄玄虚的地步,违背了研究目的。三 是片面地强调理论而忽略了实践,使研究陷入 “无本之木”的境地。四是由于英语在我国的长 期统治地位使一部分研究者紧抓英语不放,忽略 了对其他语种的研究
• 国外翻译标准的研究现状:
• 国外译学的四个共性:体系上的完整性, 阐述上的理论性,目的上的针对性和内容 上的创建性。 • 国外译学研究的四个弱点:1)忽视基础理 论研究;2)倾向于纯理论研究;3)译学 研究者搞“学术保密”,互无往来;4)缺 乏“宏观调控”,无法就一些重大问题取 得突破性进展。
翻译的类别和翻译的功能与作用
• 翻译的类别:
• 翻译活动的范围广泛,容丰富,从不同 的角度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种类: • 1)从译出语(source language)和译入 语(target/receptor language)角度来 看,翻译可分为本族语译为外语,外语译 为本族语两大类。
• 2)从涉及的语言符号来看,翻译可分为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即通过同一语言中的一些语言符号解释 另外一些语言符号,如把古汉语译成现 代汉语,将古英语译成现代英语等)、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即通过一种语言符号解释另一种语言符 号,如把英语译成汉语,将日语译成俄 语)、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即通过非语言的符号解释 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 如用手势语解释新闻,用语言符号解释 旗语等)。
• • • • • • • •
比较: 1. It's a Smoke Free Area. 直译:这是个自由吸烟区。 意译:这是个无烟区。 2. Shakespeare put his hometown on the map. 直译:莎士比亚把他的家乡放在了地图上。 意译:莎士比亚使他的家乡声名远仰。 3. He got into trouble when he paid his bills with rubber checks. • 直译:他用橡皮支票付账,并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 意译:他用空头支票结账,并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国外关于翻译标准的研究历史与 现状:人物、观点、差异、优点 和不足
• 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著名 哲学家西赛罗(Cicero)。公元前55年,他首 次提出整体意义应重于单个词的意义,并指出 了修辞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 17-19世纪,巴托、德莱顿和泰特勒(Tytler) 等理论家也先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其中最 著名、对中国和世界译界影响最大的要数泰特 勒。1790年,英国的泰特勒发表了世界翻译史 上影响深远的专著《论翻译的原则》。在这部 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即:“译文 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 应与原作相同;译文应和原文同样流畅自然”
• 第三阶段在唐朝 • 译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 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这一阶段的译经 活动达到顶峰,出现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 的僧人译经家。 •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 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 •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著名的禁烟英雄林则徐 决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日日使人刺 探西事,翻译西书”,被誉为“组织翻译活动的 先驱”。语言学家马建忠总结了当时译文中常见 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所谓“善译”的翻译标准,要 求译文与原文之间“无毫发出入于其间”
• 奈达博士(美)是一位以翻译《圣经》而著称的 伟大的翻译实践家。奈达的一个重要贡献是纠正 了以往有人认为语言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的错误观 点,从而确立了“可译性”原则。 • 纽马克,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英国语言学会会 长,主要观点―“文本中心论”。纽马克把要翻 译的对象看成文本,并根据语言的功能把文本分 为表达型、信息型和召唤型三大类。表达型包括 严肃的文学作品、声明和信件等;信息型包括书 籍、报告、论文、备忘录等;召唤型包括各种宣 传品、说明书和通俗小说等。他认为不同的文本 应该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纽马克把翻译方法分为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前者强调忠实于原作 “原作者”;后者强调忠实于译作“读者”), 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的“等效”要求。
• 当代翻译史
• 以美学为取向的原则。建国初期1951年, 董秋斯 发表了《论翻译理论建设》一文后,中国译论开 始了有目的的体系建设工作,开始了“转型”。 期间傅雷提出“传神”、钱钟书提出“化境”。 • 到了1990年,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理论》出版, 译界公认此书为现代翻译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 传统译论也就圆满地划上了句号,取而代之的是 科学的、成体系的现代翻译理论。 • 优点,这类翻译原则指导翻译实践,创造了不少 精彩的文学译作。 • 不足,这类原则过于“高深”和“抽象”同时也 不太适合用来指导非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
规范
• 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在不违背 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情况 下,在译文中保持英语的意义和语言特色. • 1.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 2. A straight foot is not afraid of a crooked shoe. • 脚正不怕鞋歪. • 3.Barking dogs do not bite. • 吠犬不咬人.
翻译的功能和作用
• 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languagecommunity)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 它的目的是要促进语言社会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 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 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移注到另 一种语言中去
• 翻译也是沟通人类不同文化的桥梁。古往 今来,翻译在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 传承世界文明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没有翻译,古希腊文明就不可能融于古罗 马文化;没有翻译,《圣经》就不可能在 世界各地传播开来;没有翻译,马列主义 和西方进步文学就不可能进入中国;没有 翻译,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就难以被 引入我国。“翻译不仅可以拓宽文学经验, 丰富民族文化和个人生活,传递信息,而 且还能用作政治工具。”(Arrowsmith & Shattuck, 1961)
• 意译法(Free translation):在翻译一些具有鲜 明民族色彩的词语时,如果直译不能使读者明白其 意思,可采用释义法,将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 • 1.Bill’s new girlfriend is certainly a knockout. • 比尔新结识的女友确实是个迷人的姑娘. • 2.We still love each other very much, but we fight like cat and dog. • 我们经常吵吵闹闹,但仍然很相爱. • 直译意译兼用法 • 3.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 运煤到纽卡索,多此一举.(纽卡索是英国的一个产 煤中心地,运煤到此是多余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