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滩汊道近期演变及发展趋势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八滩汊道近期演变及发展趋势分析
熊超彭玉明陆玉琴
(长江水利委员会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北,荆州,)
摘要:三八滩位于长江荆江沙市河弯段的中部,近年来,三八滩演变剧烈,主体逐渐萎缩,同时,上下游河势发生较大调整,枯水期碍航现象时而出现,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结合沙市河弯近期主流线、洲滩、汊道及冲淤等变化特点,分析了三八滩变化的主要因素,预估三八滩的演变趋势。

关键词:三八滩;近期演变;发展趋势(
河道概况
沙市河弯为长江上荆江河段一微弯分汊河段,距葛洲坝水利枢纽约140km,上起陈家湾(荆),下至观音寺(荆),全长约33km。

河道平面形态呈两头窄中间宽的藕节状,两
头较窄处宽约1000m,中间(荆附近)最宽处达2500m。

河段上下深槽交错,中间放宽段水流扩散。

河段内有三八滩、金城洲两洲滩。

沙市河弯进口段左岸(沙市城区上游
作者简介:熊超,男,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工程师,主要从事河道勘测、河床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图沙市河弯平面图
15km)有沮漳河入汇,右岸有虎渡河分流入洞庭湖。

分流口门—太平口建有荆江分洪闸—北闸。

河段左岸建有荆江大堤保护江汉平原,右岸建有荆南长江干堤。

年,沮漳河口由沙市改道至沙市上游15km处。

见图。

三八滩位于长江荆江沙市河弯段中部荆至荆断面之间。

年以前尚未出现,年以前为散乱的江心滩,三八滩年代前称为新窖金洲,年代初期滩顶高程(吴淞冻结)达38m,故称三八滩[]。

近年来,三八滩演变剧烈,特别是年后,主体已经消失,上下游河势随之发生了较大调整,三八滩段地处防洪险要位置,其变化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分析三八滩的近期演变及趋势,对于该段的堤防安全、航道维护、城市防洪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主流线周期性押运
三八滩位于长江荆江沙市河弯段,沙市河弯河道变化,带动了三八滩的一系列变化。

主流线的周期性押运为沙市河弯一个显著的变化特点。

太平口过渡段(荆~荆)为一长顺直过渡段,长约28km。

河段内有太平口江心洲,高水为潜洲,中低水露出水面,分水流为左右两泓,历年来主流在左泓。

年沮漳河改道至马羊洲尾后,主流向马羊洲对河下游右岸摆动,逐渐贴右岸而行。

年后,右泓成为太平口过渡段的主航道。

上过渡段比较稳定,至下过渡段受太平口边滩的影响,在荆断面附近开始摆动,摆幅在270m内。

三八滩分汊段(荆~荆)多年以来,主泓由于弯道水流的作用,深泓由上游陈家湾逐渐过渡到弯道凹岸,走左汊。

随着年后上游过渡段主泓的摆动,三八滩逐渐冲刷萎缩及右汊的扩展左移,发展到年后主泓走右汊。

本段年内主支汊易位频繁,如2002年3月18日查勘时,主航道走右汊,而3月21日,主航道又摆到左汊。

汊道左线流路稳定,右线槽位则左右移动不稳定。

金城洲分汊段(荆~荆),年以前,主泓基本贴左岸运行,多数年份金城洲与右岸边滩相连,右槽以倒套形式出现;年至年,枯水期呈分汊河型,南北两汊相互争流,个别年份如年一度出现左槽航宽不足航道走右的情形;年以来,主泓以左泓为主。

由于沙市弯顶段河道宽浅,河道水流分散,主流不集中惯性较小而易摆动。

从而为洲滩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洲滩汊道不稳定
洲滩形态变化
三八滩位置在荆~荆之间平面变化见图、图。

图为沙市河弯三八滩汊道年平面变化,35m 等高线变化主要表现为纵向萎缩,横向略有扩展。

图为年至年平面变化,年代至年代,江心洲逐渐发育,年代以来,洲体逐渐冲刷萎缩,尤其是年大水后,洲头及南侧继续冲刷萎缩,但滩顶高程在增高(见表)。

自年起,三八滩高滩(35m以上部分)急剧冲刷缩小,至年,南泓已发展为中泓主流,并流经原三八滩中脊部位,滩体冲刷过半,于左侧新发育低滩,至年,随着主泓的南移,太平口边滩尾部的冲刷,滩体向北扩展,并开始变的散乱。

年35m 等高线面积已很小,年后三八滩35m等高线消失。

可见三八滩的演变经历产生—发展—逐渐萎缩的过程。

表沙市河弯段三八滩洲滩形态特征值统计表
年份性质等高线面积
()
最大洲长
()
最大洲宽
()
洲顶高程
()
心滩
心滩
心滩
心滩
心滩
图三八滩年平面变化图三八滩年平面变化
汊道变化
沙市河弯三八滩以心滩形式存在,只有在中低水位时才表现为汊道汊道特征。

三八滩汊道,多数年份左汊分流比大于右汊分流比,左汊为主汊;当枯季流量小于
5000m3时,右汊分流比大于左汊分流比而成为主汊。

一般来说,左汊分沙比大于分流比,右汊分流比大于分沙比。

左汊分沙比一般大于右汊分沙比。

由此可见,中低水位下三八滩左汊过流能力有所削弱,右汊则有所增强。

~年时段平均右汊分流分沙比分别为和。

年代后,随着三八滩滩头及南侧的不断冲刷萎缩,右汊进口冲深发育,年主泓走右,右汊由原来的支汊发展成为主汊。

此时,三八滩左汊分流分沙比较往年有所减小,在沙市站实测流量~时,左汊分流比在~之间,分沙比在~之间;右汊分流分沙比则较往年大幅增加,右汊分流比在~之间,分沙比在~之间。

当沙市站流量小于5000m3时,右汊分流比在以上。

从荆断面变化看,年后已发育成三汊之势,水流更加分散,对主槽的塑造带来不利因素,从而对航道造成碍航等负面影响。

河床冲淤变化特点
河床冲淤变化
根据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河道测量成果,计算出沙市河段荆~荆断面54km各时段各流量级下河床冲淤成果见表。

相应流量级、、、50000m3下河段计算特征水位分别为、、、45.55m。

表沙市河段冲淤量计算成果表
时段相应流量级()
总量
年均
总量
年均
总量
年均
总量
年均
总量
年均
总量
年均
备注:“+”为淤积,“-”为冲刷;单位,104m3
年至年期间,沙市河弯段有冲有淤,总体表现为冲淤基本平衡。

自年至年河床总体上为持续冲刷,总冲刷量为亿,基本为低水河槽冲刷,中水位以上河槽淤积。

从时段上看,~年为下荆江系统裁弯期,受此影响,沙市河段呈现冲刷,冲刷量为亿;~为下荆江系统裁弯后期,沙市河段依然呈现冲刷状态,总冲刷量为亿;~年受葛洲坝水利
枢纽运用影响,沙市河段表现为冲槽淤滩,冲刷量为亿;~年受上游来沙量的减少,荆江河段普遍冲刷,沙市河段的冲刷强度较大,总冲刷量为亿;~年期间,沙市河段表现为冲槽淤滩;~年期间,受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影响,沙市河段剧烈冲刷,总冲刷量为亿,冲刷主要位于枯水河槽。

从年均冲刷量来看,以~年期间的冲刷强度较大,~年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初期冲刷强度最大。

河底高程变化
图为沙市河弯段平均河底高程的年际变化。

年为下荆江系统裁弯后期,年为葛洲坝水利枢纽运用期,年为年大水后期,从分时段看,沙市河弯段平均河底高程成降低趋势(见图)。

年期间,受下荆江系统裁弯的影响,三八滩上部、金城洲受到冲刷,高程变低,位于三八滩与金城洲间的过渡段河底高程略有抬高;年期间,三八滩上过渡段河底高程明显降低,金城洲段河底高程变化不大,三八滩与金城洲间的过渡段则发生淤积,河底高程抬高;年期间,沙市河弯整体受到冲刷,三八滩处于萎缩阶段,受大水影响,三八滩主体消失。

图 沙市河段平均河底高程变化
图 沙市河段加权平均河底高程变化
受下荆江系统裁弯、葛洲坝水利工程运用、三峡水库蓄水运用等影响,河底高程呈现沿时程下降趋势,尤其以~年及~年两时段河底平均高程降低的速度加快。

对于~年及~年河底高程降低加速,原因有二方面:一是受到年大水的影响,大水持续的时间长,同时荆江三口分流量减少,荆江下泄的流量增大,从而造成了沙市河段冲刷加剧;二是受三峡水库蓄水
25.5
26.026.527.027.528.028.529.0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年份高程(m )
运用的影响,水库将大量泥沙拦截在库区,下泄的沙量大幅减少,造成了坝下游河道的普遍冲刷。

河床演变因素分析
受护岸等河势控制工程等影响,多年来,沙市河弯岸线基本稳定,但洲滩、汊道等局部河势调整较剧烈。

三八滩汊道段滩槽大面积互换,主支汊移位频繁,心滩经历由产生到发展再到主体萎缩的过程。

沙市河弯的河势调整,其主要原因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受下荆江系统裁弯的影响。

下荆江中洲子年月实施了人工裁弯,上车湾年月实施人工裁弯,年月沙滩子发生了自然裁弯。

这些裁弯相继发生后,对荆江河道的演变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裁弯后,荆江河道比降增大,水流速度增大,裁弯上游发生朔源冲刷,同流量水位下降,荆江三口分流量减小,干流下泄流量增加。

沙市河弯距沙滩子、中洲子、上车湾裁弯处分别约121km、138km 和180km。

受裁弯影响,沙市河弯年期间发生冲刷,三八滩汊道主泓位于南汊发展为年代初的南北两汊相互夺流现象,该时段主流有裁弯取值趋向,南汊逐渐扩展。

从图及图看出,荆断面(位于三八滩头部)在年期间右深槽向南移动,荆断面(位于三八滩中下部)在年期间右深槽扩展,滩顶高程变低。

图沙市河弯荆断面变化图沙市河弯荆断面变化
()上游河势的变化影响。

年初沮漳河出口上移至马羊洲右汊出口处后,新出口加大了长江水流的顶托作用,促使主泓线向南移动。

年以来,太平口南泓流量加大,河槽发生持续性冲刷,并将太平口心滩冲刷切割下移。

南泓发展为过渡段主泓道,改变了近年来北泓为主的格局。

这样,主泓由原来的沿左岸(左汊)一直向下游转变为由右岸逐渐向三八滩北岸过渡,三八滩洲头就受到冲刷,逐渐萎缩下移。

()上游来水来沙的变化。

沙市河段泥沙主要来源于宜昌以上干流,宜昌多年平均输沙
量为×(~年),年代后上游来沙量大幅减小,年后多年平均输沙量仅相当于~年多年平均输沙量的。

上游来沙量相对减少,水流挟沙不饱和,河床低水主槽多有冲刷。

荆江干流的冲刷,导致荆江三口分流分沙量的减小,上游松滋河和虎渡河分流持续减少导致本河段水量持续增加,造床流量加大,河床冲刷。

由平衡坡降公式:()0.9A ,(),(),其中、、分别为第一造床流量、河宽和水深,本河段泄量增大,相应增大,平滩水位下河床面积、河宽及水深相应增大。

荆江干流下切←→荆江三口分流量减小←→荆江下泄流量的增大是矛盾对立统一体,他们之间相互影响。

在这种关系的作用下,一定程度造就了沙市河弯段三八滩及金城洲的逐渐萎缩。

()不同水文年的影响。

年大洪水强大的造床作用,沙市河段洲滩在年后多受到强烈冲刷。

高水时三八滩尾部卡口产生壅水,泥沙极易落淤,故三八滩顶高年淤高明显。

演变趋势预估
弯道段一般江面宽阔,主流有较宽的摆动范围,另外该河段为弯道分汊河段,由于河流自身调整的需要,汊道及洲滩的变化调整还将继续。

沙市河弯三八滩的变化趋势可能会表现为以下方面。

()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水沙条件改变,同流量下枯水位会有所降低。

据水利水电科学院的数模分析,沙市站5000m 3流量下枯水期水位下降最大值为3.80m 。

长科院数模计算成果,沙市站5500m 3流量下枯水期水位比年实测降低2.65m 。

河床的冲深会影响岸坡稳定性,沙市弯道凹岸均建有坚固的护岸工程,岸线稳定,加上弯道凹岸西流湾也有牢固的护岸工程,今后沙市河段河势受节点和加固护岸工程控制,岸线将会保持相对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水流对洲滩的作用会显得相对突出,同水位下河床的过水面积会相应增大,沙市河弯洲滩形态会继续调整。

()三八滩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会继续萎缩,萎缩的速率比~年时期要小。

据彭严波等[]
研究,三八滩的面积、体积与上游来水来沙量发生一定关系,当河段含沙量大,中高水持续时间长,三八滩面积增大,滩宽扩大,反之则缩小,含沙量影响更大。

()三八滩洲滩的调整格局将显得更为复杂,给航道的维护带来一定困难。

当上游水沙过程发生改变时,河弯段滩槽冲淤交替,三八滩上游段左汊将会变得宽浅,右汊继续保持窄深,中部右汊保持宽浅的态势,见图、图。

15
20253035404550
高程(m )
高程(m )
图三八滩上游荆断面变化图三八滩荆断面变化
小结
三八滩在产生、发展、逐渐萎缩的变化过程中,水沙变化起到主导因素,上游来量由小变大再变小,三八滩体积也经历同样的发展过程,大洪水对三八滩的塑造起到决定作用。

同时,上下游大型水利工程的实施对三八滩的演变起到推动作用。

三八滩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以右汊宽浅、左汊窄小的格局存在,随着三峡水库的运行,右汊宽浅在枯水位会得到一定刷深。

参考文献
[]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中游河床演变分析文集(第二辑),内部出版,年月。

[] 彭严波等,长江荆江河段沙市三八滩演变机理分析,人民长江,()。

作者简介:熊超,男,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工程师,主要从事河道勘测、河床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联系电话:或(办)。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