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第十五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化课件岳麓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1969年许多年轻人大规模下乡去农村。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
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估计约在1 200万至1 800万之间。
认
知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事业的特点
深 化
(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
(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3)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
√A.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
B.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C.肃清了传统教育思想 D.建立了真正的人民教育
2.“双百”方针实施的意义与经验教训 (1)现实意义 ①“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 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技进步、繁荣社 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③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的繁荣和发展。
3.高等教育的发展 (1)初步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我国基本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 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2)曲折发展 ①1958年,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 ②1961~1963年,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 发展的轨道。 ③“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3)迅速发展 ① 1977 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③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都得到长足发展。
(2)“双百”方针实施的经验教训 ①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问题。 ②在文学艺术领域要始终坚持“双百”方针,这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具 有重大意义。 ③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同政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 创新的关系。
素养感悟
家国情怀——恢复高考制度是重建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壮举 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战线尤其是高等教育战线拨 乱反正的重要标志,它对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对重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对推进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对推进中国 教育制度的重建与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不利因素 ①主要在于“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党对知识分子 的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 ②历史上轻视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比较直接的是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 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普遍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 ③相当一段时期闭关自守,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和交流。
3.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针对练1 (2018·衡阳一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成为中国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在这一战略指引下取得的成就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神舟”飞船飞行成功
C.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D.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解析 “科教兴国”战略始于1995年。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4.“神舟”号飞船 (1)发射:2003年10月,“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地送上太 空。 (2)意义 ①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②在未来的5~10年里,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 ③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扫盲教育 (1)内容 ①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 ②政府开办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 ③1982年宪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均提到扫除文盲。 (2)成果: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2.遭遇曲折 (1)1957年 反右斗争扩大化 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开始纠正这一错误。 (3)“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又受到严重破坏,文艺界呈现出“百花 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几乎中止。 3.文学艺术的春天 (1)原因:科学文化领域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走向正途,1979年“双百” 方针重新确立。 (2)表现 ①文学艺术领域: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 ②学术、科技领域:不断创新和发展。
史料考法 定向突破
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 1952年6月至9月,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 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了服务于集权体制的“苏联模式”高等教 育体系。1952年的院系调整虽然能缓解当时的技术人才短缺,解决了中国高 等教育中工科过于薄弱的痼疾,但其缺失不容轻忽。当时,中国政府对世界 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及实况缺乏了解,将苏联的教育经验作泛政治化理解, 甚至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混同起来,进而全面否定欧美国家以及民国 时期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有益的学术传统,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育,办学主体 也从过去的多元化改变成一元化。
解 读
1.863计划
1986年3月,邓小平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
“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上,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
不可拖延”的批示。1986年11月,“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正式启
动。“863计划”以前沿技术研究为重点,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
故A项错误;
1999年,“神舟”飞船飞行成功,故B项符合题意;
“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故C项错误;
D项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排除。
认
知
深
1.“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
化
(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
【易错辨析】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新中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区别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 新中国时期“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 别与对立,两者实质不同。
概念理解 重点深化
概
念
考点一 科教兴国、自主创新——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特别提醒】 “两弹一星”研制的目的 “两弹一星”研制的直接目的是打破美、苏的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新中 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因而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 和平的环境。
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研制: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 南优2号 ”。 (2)影响 ①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在世界各地推广。 ②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3.“银河”系列计算机 (1)成就 ①1983年,每秒运行亿次的“ 银河—Ⅰ ”型计算机诞生。 ②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 银河—Ⅲ ”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2)影响:中国政府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 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必修Ⅲ 第十五单元
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
第42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化
命题时空坐标
内容索引
主干梳理 断点弥补 概念理解 重点深化 史料考法 定向突破 高考感悟 押题演练 课时作业
主干梳理 断点弥补
一、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 (1)原因 ①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 ②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2)历程 ①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 原子弹 试爆成功。 ②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③1970年4月,运载火箭将“ 东方红-1 ”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④1975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要意义。
(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和平的环境。
(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2.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政治: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 民主法制逐步发展完善,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 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②经济: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国力迅速增强,对科技的需求大 大增强。 ③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继承并借鉴中外优秀科研成果,并在创新 中求发展。 ④其他: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等。
时期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
20世纪80年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政权 ②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②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③改革开放日益深化
③美苏争霸,造成世界局势紧张
①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
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 的和平利用,进入国际卫星发射
侧重点 氢弹、人造地球卫星,以提高国防 市场等
实力
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
于提高综合国力
影响
①巩固并维护了中国国防安全,为社 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 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概
考点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现代中国的教育与“双百”方针
念 解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导作用,旨在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
2.星火计划 “星火计划”是经中国政府批准实施的第一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 展的计划。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 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 以燎原”,因而誉名为“星火计划”,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 农村大地。1986年初,中国政府批准实施这项计划。
2.义务教育 (1)地位: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 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2)措施 ①1986年,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②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将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了“_科__教__兴__ 国 ”的战略。 (3)成就:2001年1月1日,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实现。
【图示解史】 现代中国的教育
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双百”方针的提出 (1)提出: 1956 年,毛泽东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 (2)意义 ①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起来,学术文化各部门都显示出生机勃勃的 景象。 ②学术界围绕中国历史分期,以及人口学、遗传学方面的一些问题展开了热 烈的讨论。
——据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 ——“以苏联为师”的后果》整理
要求:分析材料,指出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调整所造成的缺失之处。 信息:_将__教__育__政__治__化__,__全__面___否__定__了__欧__美__国__家__以__及__民__国__时__期__高___等__教__育__的__理__念__ _与__有__益__的__学__术__传__统__,__摒__弃__了__本__科__的__通__识__教__育__,__办__学__主__体__变__成__一__元__化__等__。__
(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
完整、系统。
(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
有文化的劳动者。
针对练2 (2018·衡水中学3月月考)新中国成立以后,依据根据地的教科书制 度,我国将全国教科书的编纂、出版、发行权全部收归中央;1950年,人民 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负责中小学教科书的编纂和发行,并建立完善的“国 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这些举措
读
简称知青,指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
民的年轻人。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
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1966年, 高考停止,许多
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领导层为避免局面失控,
根据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