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过《唐多令》阅读答案赏析及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过《唐多令》阅读答案赏析及翻译
原文: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刘过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

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

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字词解释:
1.唐多令,词牌名,也写作《糖多令》,又名《南楼令》,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平韵,亦有前片第三句加一衬字者。

2.安远楼:在今武昌黄鹄山上,又称南楼。

姜夔《翠楼吟》词序云:“淳熙十三年(1186)冬,武昌安远楼成。

”当时武昌是南宋和金人交战的前方。

3.小集:此指小宴。

4.侑(yòu)觞歌板:指酒宴上劝饮执板的歌女。

侑觞,劝酒。

歌板,执板奏歌。

5.龙洲道人:刘过自号。

6.汀洲:水中小洲。

8.黄鹤断矶:黄鹤矶,在武昌城西,上有黄鹤楼。

断矶,形容矶头荒凉。

9.浑是:全是。

翻译:
安远楼,在武昌黄鹄山上,一名南楼。

建于1186年(淳熙十三年)。

姜夔曾自度《翠楼吟》词纪之。

其小序云“淳熙丙午冬,武昌安远楼成,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具载其事。

刘过重访南楼,距上次登览几二十年。

当时韩侂胄掌握实权,轻举妄动,意欲伐金以成就自己的“功名”。

而当时南宋朝廷军备废驰,国库空虚,将才难觅,一旦挑起战争,就会兵连祸连,生灵涂炭。

词人刘过以垂暮
之身,逢此乱局,虽风景不殊,却触目有忧国伤时之恸。

这种心境深深地反映到他的词中。

试题:
(1)下片写到“旧江山浑是新愁”,请结合全词说说诗人为何而“愁”?(5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6分)
答案:
(1)二十年后,诗人重登南楼,哀叹故人不在,痛惜自己的少年壮怀已被磨灭,
眼前关系国家存亡的重镇竞只剩一泓寒水,满眼荒芜,满目苦楚。

诗人“新愁”满怀,有着对时序催人、岁月不再的忧心和喟叹,又有着忧国伤时:烈士暮年的悲愤和无奈。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或对比)。

词中实写眼前萧瑟凄凉
的景象,故地重经。

满怀的愁绪无法用酒来消遣,中间穿插虚写对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将今昔登临的景象与心境进行了对比,抒发了忧国伤时、烈士暮年的浓郁悲感。

赏析:
刘过词能够在辛派阵营中占据重要一席,并不仅仅是因为那些与辛弃疾豪纵恣肆之风相近的作品,还在于那些豪迈中颇显俊致的独特词风,正如刘熙载所说:“刘改之词,狂逸之中自饶俊致,虽沉着不及稼轩,足以自成一家。

”(《艺概》)此词就是这么一首具有独特风格的词。

这是一首登临名作。

作者借重过武昌南楼之机,感慨时事,抒写昔是今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词一起用了两个偶句,略点景物,写登楼之所见。

但既无金碧楼台,也没写清嘉的山水。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是一泓寒水,满目荒芦而已。

这里的“满”字和“寒”字下得好,把萧疏的外景同低徊的心境交融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黯淡的画面,为全词着上了一层“底色”。

细味这残芦满目、浅流如带的词境,不止气象萧瑟,而且写出了居高临下的眺望之感来,是统摄全篇的传神之笔。

接下去,作者以时空交错的技法把词笔从空间的凭眺折入时间的溯洄,以虚间实,别起波澜。

“二十年重过南楼”,一句里包含了多少感慨!二十年前,也就是安远楼落成不久,刘过离家赴试,曾在这里过了一段狂放不羁的生活。

所谓“醉槌黄鹤楼,一掷赌百万。

”(《湖学别苏召叟》)以及“黄鹤楼前识楚卿,彩云重叠拥娉婷”(《浣溪沙·赠妓徐楚楚》),这就是他当年游踪的剪影。

二十年过去了,可是以身许国的刘过却“四举无成,十年不调”,仍然一袭布衣。

此时故地重经,而且是在这个危机四伏祸乱不远的时候,怎不令人凄然以悲呢?句中的“过”字点明此行不过是“解鞍少驻初程”的暂歇而已,并为下文伏线。

“柳下”三句,一波三折,文随意转,极见工力。

“未稳”上承“过”字,说明行色匆匆,钩锁紧密,见出文
心之细。

“能几日,又中秋”,意谓不消几天,中秋又来到了。

一种时序催人的忧心、烈士暮年的悲感和无可奈何的叹喟都从这一个“又”字里泄露出来。

三句迭用“犹”、“能”、“又”等虚字呼应提携,真能将词人灵魂的皱折淋漓尽致地揭示无余。

过片以后纯乎写情,都从“重过”一义生发。

曰“故人”,曰“旧江山”,曰“新愁”,曰“不似”,莫不如此。

章法之精严,风格之浑成,堪称《龙洲词》中上上之作。

“黄鹤”二句从设问提起,妙处在能从虚际转身。

“矶头”上缀一“断”字,便有残山剩水的凄凉意味,不是泛泛之笔。

“旧江山浑是新愁”,是深化题旨之重笔。

前此种种灰黯的.心绪,所为伊何?
难道仅仅是怀人、病酒、叹老、悲秋么?被宋子虚誉为“天下奇男子,平生以气义撼当世”(《龙洲词跋》)的刘过是不会自溺于此的,刘过此词的忧国伤时之感无疑要高于宋玉《九辨》单纯的寒土悲秋之感。

他此刻所感受的巨大的愁苦,就是对韩侂胄引火的冒险政策的担忧,就是对江河日下的南宋政局的悲痛。

旧日的壮丽江山笼罩着战争的阴影,而他对于这场可怕的灾难竟然无能为力,这怎么不教人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呢?“浑是新愁”,四字包括三层含义。

本有旧愁,是一层;添了新愁,是第二层。

愁到了“浑是”的程度,极言分量之重,是第三层。

旧愁为何?就是他《忆鄂渚》诗所云“书生岂无一策奇,叩阍击鼓天不知”之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

卒章三句买花载酒,本想苦中求乐,来驱散一下心头的愁绪。

可是这家国恨、身世愁又岂是些许花酒所冲淡得了的!先用“欲”字一顿,提出游乐的意愿,接着用“不似”一转,则纵去也无复当年乐趣,表示了否定的态度。

“少年”,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相对而言。

刘过初到南楼,年方三十,故可称为少年。

且可与上片之“二十年重过南楼”相绾合,论其章法,确有草灰蛇线之妙。

如此结尾,既沉郁又浑成,令人读之有无穷哀感。

刘过的爱国词篇,多为豪爽奔放,痛快淋漓之作。

但这首《糖多令》却写得蕴藉含蓄,耐人咀嚼。

与其他爱国词比较,的确别具一格,故而流传甚广。

《糖多令》即《唐多令》,原为僻调,罕有填者。

自刘词出而和者如林,其调乃显。

刘辰翁即追和七阕,周密而因其有“重过南楼”之语,为更名曰《南楼令》。

可见此词影响之大。

个人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