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巧妙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巧妙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常见的教育问题。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由于被先前的学习或经验所束缚,而仅局限于已知的解法或手段,从而不敢或无法创新地去解决问题,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为了验证和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教师需要用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和启发他们的思考方式。

下面,我们将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定势的具体方法。

1.打破“数字是静态的”这一思维定势
许多初学数学的学生认为,数字是不可改变的,因此在做题时往往只会机械地运用公式或算法。

但在很多的数学问题中,数字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能够改变数字,就能够让问题变得更加简单。

例如,对于一道四则运算题“8+3×6÷2”,学生往往只能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最终得到结果为“17”。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稍稍改变数字的位置和顺序,就能够得到更为简便的计算方式,即“(8+3)×6÷2”,结果为“33”。

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开放思维,并教导他们如何在数字上运用创意,从而打破“数字是静态的”这一思维定势。

2.借助图片打破“所有问题都是数字”这一思维定势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教导学生不仅要看到数字,还要看到图片。

在一些需要画图才能解决的问题上,许多学生往往想不到用图片来帮助自己思考,这就是“所有问题都是数字”这一思维定势。

例如,在一道题目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正方形,然后问他们如何把正方形分成两半,使得两部分面积相等。

学生可能会想到将正方形切成两半,但无法确保两部分的面积是相等的。

但是如果他们将正方形画成八个小三角形,那么就可以很容易将八个小三角形分成两部分,使得这两部分的面积相等。

这样,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图片的使用,让学生对于解决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3.引导学生主动查询打破“老师已经告诉你所有的答案”这一思维定势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主动查询资料,从而避免“老师已经告诉你所有的答案”这一思维定势。

在学生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其使用网络等资料查询工具,自己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

同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方法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让学生明白到掌握多种解题方法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自学的过程中,多比较不同的答案,找到最优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教育者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应该注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采取更加创新的思考模式,并帮助他们主动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拥有更加广泛的视野和更加上进的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