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讲解_实用类文本阅读之阅读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说类文本阅读之阅读理解
编稿:李静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关于“实用类文本”阅读,《考试大纲》的阐述是“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考点分为三个能力点、九个考点:
1、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
①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②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③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能力层级为F。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②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③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命题趋势
注意把握实用类文本自身的特点,关注科技、时事、人物方面的一些热点话题。
试题涉及的理解更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需要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信息,获取知识,而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考查。
注意对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尤其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可以考查考生能否识别不同文体采用不同表现手法的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区别于论述类文本的信息筛选。
突出综合的成分,要求考生经过分析提炼概括后才能得出答案;分析综合类试题结合文本的深沉意蕴、作者的情感取向、人物的思想观点态度等设题;评价、探究题受青睐,评价会要求贴近文本,就文评价,而探究题的点和面将进一步拓宽。
知识讲解
常用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和解题方法
传记
传记的阅读方法
1、阅读传记作品必须懂得传记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
传记属于纪实性作品,纪实性要求传记记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真实的。
不允许有任何夸张与虚构。
传记允许作者对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符合时代环境的合理的、有限度的想象,以便丰富、生动地描绘人物,凸显人物特性。
2、阅读传记作品要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3、阅读传记作品要认识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
4、阅读传记作品还要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5、阅读传记作品需要注意传记作者的评论性语句。
6、阅读传记作品需要注意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
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引用也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
传记的答题方法
1、认真审题,领会命题意图;
2、整体阅读,寻找阅读区间;
3、筛选整合信息,组织答题语言。
新闻
新闻的阅读方法
1、看标题,抓要素,整体把握新闻内容。
新闻属于记叙文体,离不开记叙的要素,所以分析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可以帮助进一步把握主要内容。
2、理清脉络,把握文章结构。
3、把握中心,把握主旨。
抓住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去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研究文本的主旨,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感情态度。
4、研究写作技巧,分析表现手法。
新闻的答题方法
1、分析新闻的真实性;
2、把握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3、筛选整合新闻信息要点;
4、分析新闻材料的详略;
5、分析新闻结构的合理性;
6、鉴赏新闻构思的独特性;
7、分析新闻标题的艺术性;
8、评价新闻技巧的巧妙性;
9、探讨新闻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
报告
调查报告阅读
1、锁定开头,快速、准确地把握调查报告的主要对象、内容;
2、关注主体,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注意事件的细节;
3、筛选调查者收集或总结的重要数据,精读调查者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4、整合文中的信息,注意调查报告中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5、鉴赏评价,明确调查报告的主要倾向及产生的影响;
6、探究感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报告答题步骤
1、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要点;
2、巧妙利用文中的重要语句;
3、回读原文,整合相关信息,全面总结,分条加以陈述。
科普文章的阅读
整体把握,微观勾勒。
理清全文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随时勾勒一些关键词语,如关联词、副词、否定词、比喻词,以及文章中表达相反意义的词语。
紧扣语境,把握内涵。
要准确理解判断词、句在文中的意思,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条件,从而把握其内涵。
科普文阅读考查的词语或者是关键信息点(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或者省略(或承前或启后)了相关阐释内容,准确理解文中这些词语的含义,在熟知这些词语本身意义的基础上,要联系语境,选择恰当的义项。
科普文的重要句子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可以用“抽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其含义;二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应该依照“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上下文,仔细领会,整体剖析;三是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等),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既要注意
它在段中篇中的位置,又要看清来龙去脉。
题型解读
例 1(2015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朱东润自传
一八九六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县一位失业店员的家庭,因此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
二十一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
二十三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教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
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
用近年的说法,这叫做掺沙子。
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没这事是三百年前的砍伐,现在用不上了。
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起大略。
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
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根本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转。
别转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认识后人认为有别与正史,因此成为“别转”,有些简单一些,也可成为转叙。
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
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
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部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
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可以,由于作者处处显出“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
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
使命。
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
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
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实是有儒学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
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
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定开展传记文学研究。
B “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 朱东润固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转》作为写作范本。
D 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
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 朱东润虽然认为“传记文学”的说法更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答案】BE
【解析】A选项错在不是“所有的大学”,原文第三段中说“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C选项错在“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原文第九段中说“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D 选项主要是一句相关链接②来判断的,相关链接②并没有说“关注现实是一贯原则”“态度上有保留”也不全对,表达有误。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①受中国古代经典史家和文人作品的启发帮助,取其精华。
②吸取别传作品写作方法中的精华,没有阿谀奉承之词。
③从国外名作中吸收模仿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
④自己开始尝试创作和归纳总结。
【解析】这道题实际上就是在问朱东润观点形成的过程、背景。
根据文章划分层次,文章1-3自然段是一层,是对人物、事件的背景介绍;4-5自然段是一层,讲述的是古代文学作品对近代传记文学的影响;6自然段是一层,讲述别传对传记文学的影响;7-9自然段是一层,讲述国外传记文学对中国传记文学的影响;10-11自然段是一层,讲述的是传主自己对传记文本的认识体会和创作。
也就是说10-11自然段是作者观点形成的阶段,那么4-9
段就是形成的过程了,一共三层,所以可以归纳概括出三点内容:1.受中国古代经典传记作品的启发帮助,2.吸取别传作品写作方法中的精华,3.从国外名作中吸收模仿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然后可以答上第四点,作为保障,4.自己开始尝试创作和归纳总结。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答案】①以学术观点为主,思想深刻分析透彻。
②按照顺序介绍自己学术思想观点的发展。
③自传使文本更有真实性、概括性,体现了人物思想变化的经历,使传记更有时间感。
④文本有叙传结合,即有传有评,叙议结合,说理更透彻,互相交错,连贯畅通。
【解析】答题关键点,首先是学术性的,其次是自传。
学术性的传记,自然以学术观点为主,思想深刻,分析透彻;传记的顺序也是一介绍自己学术观点的形成发展为线索的;自传的特点具有真实性、概括性,体现了人物思想变化的经历,更有时间感。
其最后要结合相关链接①对文本特点的阐述,糅合起来。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该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答案】我同意他的观点:①要在一本书中把对传主评价全都交代。
②应该没有阿谀奉承之辞,要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全部奉陈。
③刻画传主要生动,进行入情入理细致的分析,但是不要太过琐碎。
④着墨不要太多,要有韵味,要勇于创新。
⑤要亲自动手尝试创作,结合生活经验去挑选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要有尊崇的气节与品格,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关切现实,拯救危亡。
⑥刻画和评价传主要相结合,叙议结合,从客观的角度给出公正的评价。
只有这样,传记类文本才能具有真实性、可靠性、概括性、典型性和历史性。
【解析】这道题实际上就是在考查归纳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那么把全文包括相关链接综合起来,找到作者心理活动或者观点态度的话,进行归纳总结即可。
例 2(2016广东赣州潮南区高考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宠惠:最纠结的法学家
贾双林
1881年,王宠惠生于香港一个传教士家庭。
1895年,14岁的王宠惠北上天津,考取了朝廷办的北洋大学堂,攻读法律科,1899年以最优成绩毕业,并获得“钦字第一考凭”,也就是皇上认证的第一个大学毕业证书。
1902年,王宠惠赴美留学,先就学于加州大学,随后转入那鲁,并在那里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以后,王宠惠即赴英国继续研究国际公法,并获得英国律师资格。
同一时期,王宠惠游历法国和德国等国考察法律,并被选为柏林比较法学会会员。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两天后,孙即任命年仅31岁的王宠惠出任外交总长,这是中国采取共和政体后的首任外交部长。
在民国时期的外交场合,王宠惠为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争得了尽可能得到的尊重。
而且,在民国外交的几个关键时期,其绩效足以彪炳史册。
1919年的巴黎和会,王宠惠虽然没有亲赴巴黎,但作为资深的外交家,他在国内积极发挥政学两界影响,组织领导了国民外交协会、欧美同学会等社团营救被捕学生的斗争。
同时,与在巴黎的中国外交官顾维钧、施肇基保持联系,秘授机宜,拒签卖国和约。
1921年,北洋政府为解决巴黎和会未决问题,委派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三人为代表出席华盛顿会议。
王宠惠在施、顾二人密切配合下,迫使日本在山东问题上作出退让。
次年2月,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为后来中国交步他国在华治外法权莫定了法
理依据。
1943年,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开会,商讨战后问题。
王宠惠以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身份陪同蒋介石出席。
在拟定《开罗宣言》过程中,王宠惠经艰难磋商与美国代表达成一致,又巧妙利用了当时美、英、苏之间微妙的国际关系,最终迫使英国作出妥协,在《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满洲、台湾、澎湖归还中国”,为维护中国领土之权益以及莫定战后远东之格局,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就王宠惠的四十年外交生涯而言,开罗会议无疑是其巅峰之战。
因为,这一次的外交胜利,不只收回日本占据的领土那么简单,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把美、苏两霸,甚至是英国在战后盘踞台湾和东三省的后门彻底封死,让其永远失去法理依据。
因此,中国从来没有两德问题,至今天乃至未来,海峡两岸谈及统一,其国际法基础还得往开罗会议那里倒。
其中,不应忘记王宠惠的贡献。
走一步,看三步,这就是一个法学家与外交大家的智慧。
可见,当时就能入围全世界50名最著名法学家之一的王宠惠,绝非浪得虚名。
还在1928年时,王宠惠主持修订刑法。
他在《刑法第一修正案》的基础上,起草了《中华民国刑法》。
这一刑法吸收了符合现代法律精神的观念,废除了旧刑法中受传统礼制影响的内容,废除了依亲疏等级确定惩罚程度的旧原则,确立了在刑事惩罚方面一律平等、惩罚从轻的原则。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的形式颁布的刑法典,王宠惠居功至伟。
刑法法典之后,王宠惠又参与了《中华民国民法》的编订。
这部民法典采用了民商合一的体例,注重对西方最先进民商法思想的吸收,以社会本位为出发点,又兼顾了中国传统的民间习惯,达到了中西合壁、兼容无碍的效果。
《中华民国民法》在短短两年内就编订完成,虽然由于时局限制,它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但它在体例、原则、指导思想等方面,为以后的民法典确定了范例。
1949年的新年钟声敲过之后,哲居香港的王宠惠不得不作出选择了,除了去台湾,还可留在香港。
有人对王宠惠建议说,如果他开具一份在香港出生的证明,那么就可以持有英国护照了。
这次,王宠惠选择了道德,摒弃了技术,他说:“我早年追随国父孙中山革命,旨在推翻满清,打倒帝国主义。
我最痛恨的是依附外国势力。
)”
1950年,王宠惠还是去了台湾,再度出任司法部长,1958年3月巧日逝世于台北。
(选自《新华航空》,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王宠惠,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是第一位在海牙国际法庭任职的中国人。
曾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
先后撰写了《宪法当议》《宪法危言》等一系列法学作品,探讨了中国宪政设计的原则和方针,其思想不仅莫定了中华民国的立宪基础,而且引领了近代中国的宪政风潮,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法学的莫基者之一。
(摘自百度百科)
②王宠惠“才识足以决大计,谋断足以息群疑,誉望足以动坛站”。
(摘自《法官外交家王宠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王宠惠既是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外交家,又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但他在政治方面的成就显然没有在法学、外交方面那么卓著。
B.孙中山非常器重王宠惠。
中华民国成立两天后,孙中山就任命31岁的王宠惠出任外交总长,使之成为我国采取共和政体后的首任外交部长。
C.人们谈及海峡两岸统一能够找到国际法基础,和作为法学家与外交大家的王宠惠制订的法律密不可分,是他为人们提供了两岸统一的法理依据。
D.王宠惠是在海牙国际法庭任职的中国第一人,著有《宪法当议》《宪法危言》等法学作品,起草了《中华民国刑法》,参编了《中华民国民法》。
E.王宠惠的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华民国的立宪基础,而且引领了近代中国的宪政风潮,
他所起草或参与编订的法律实施效果均很显著,是范例之作。
【答案】B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
A“他在政治方面的成就显然没有在法学、外交方面那么卓著”错,原文没有这方面的比较;C“和作为法学家与外交大家的王宠惠制订的法律密不可分,是他为人们提供了两岸统一的法理依据”错,两岸统一的国际法基础是《开罗宣言》;E“他所起草或参与编订的法律实施效果均很显著,是范例之作”不全对,原文说“《中华民国民法》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
2.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在叙事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以时间为序,叙述了王宠惠从出生到逝世的完整一生。
②详略处理得当。
重点叙述了王宠惠在外交、法学方面的成就,而对其他方面则略写。
③语言朴实客观,突出了人物传记真实性的特点。
(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其中包括组织材料,材料组织主要表现在顺序、详略结合、语言风格等,比如此题以时间为序,叙述了王宠惠从出生到逝世的完整一生。
同时详略处理得当。
重点叙述了王宠惠在外交、法学方面的成就,而对其他方面则略写,语言上朴实客观。
3.王宠惠“才识足以决大计”,从文中看,其外交方面的才识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①巴黎和会时,给顾维钧、施肇基秘授机宜,拒签卖国和约。
②出席华盛顿会议时,迫使日本在山东问题上作出退让,并于次年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
③开罗开会时,巧妙利用大国之间微妙的国际关系,为维护中国领土之权益以及奠定战后远东之格局发挥了关键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如此题的题干是“才识足以决大计”表现,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概括。
4.王宠惠无论在外交舞台还是在法学领域都成就卓绝,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案】①法学素养深厚。
不管是在国内求学还是后来出国留学都成绩优异,为日后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目光远大。
进行外交谈判或制订法律时能够“走一步,看三步”。
③善于吸收借鉴。
对传统文化能弃其糟粕,对现代及西方先进思想能加以吸收。
④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处处时时维护国家权益,在关键选择时能选道德而弃技术。
【解析】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