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编辑的职业倦怠研究:压力源解析与干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1
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编辑出版
【作者简介】张梁,编辑;研究方向:编校技能和质量提升。
引言
随着出版竞争的日益激烈,出版社编辑在工作重压之下常常存在工作热情不高、身心疲惫、无精打采等负面状况,这些状况其实都是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
在编辑行业中,职业倦怠是影响工作质量的主要问题,不但阻碍了编辑的成长和发展,也对工作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危害。
对职业倦怠产生原因以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虽然国外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成熟,也总结出了系统完善的干预机制,但我国编辑的职业倦怠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文章从职业倦怠的公认内涵出发,对现代编辑职业倦怠现象的压力源和干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为广大研究者提供有效的方法借鉴,切实解决现代编辑职业倦怠难题。
一、编辑职业倦怠的内涵及表现(一)编辑职业倦怠的内涵
职业倦怠又叫做“工作倦怠”“心灵崩塌”“职业枯竭”等,20世纪70年代,费登伯格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的概念,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负荷外界压力而产生的身心枯竭、心力交瘁等焦灼状态[1]。
职业倦怠不同于一般的生理疲劳,单纯补充能量是不能缓解职业倦怠现象的,职业倦怠由认识、情感、智力、心理等内在因素串联交织造成,它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疲劳,与工作环境、个体承受能力、工作性质息息相关,具有极端性、消极性、长久性、广泛性等特征,受社会、组织、个体等因素的多重影响。
(二)编辑职业倦怠的表现1.心理倦怠
当工作压力过大时,编辑难免会出现职业倦怠前兆,频繁的抱怨工作,工作质量明显下降,自尊心降低,工作
积极性不高,职业目标出现动摇都是职业倦怠的前期表现。
当职业倦怠现象爆发时,编辑往往会紧张不安、焦躁、无助、抑郁、烦闷、情绪失控,甚至影响团体中的其他工作伙伴。
2.生理倦怠
生理倦怠是可以直接表现的倦怠症状。
编辑人员的生理倦怠症状与身体健康存在较大的关联,主要表现为易疲劳、易犯困、易失眠、易虚弱四个方面,具体而言,生理倦怠症状比较严重的编辑人员甚至还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疼、全身无力等显著问题。
不仅对个人的身体健康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也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状,导致身体的堤坝慢慢瓦解,甚至演变为严重的医学问题。
3.行为倦怠
行为倦怠是由心理倦怠和生理倦怠的双重影响所致,主要表现在工作过程当中,即对编辑工作失去热情,难以安心审稿、改稿,对连贯性的文字符号容易产生严重的厌恶情绪;缺乏工作责任心,对待工作不思进取、敷衍了事,甚至用“能力不足”当作逃避困难的借口,不敢更不愿意迎接新的挑战。
不仅影响编辑的工作效率,也使得出版质量严重下降,严重者还会造成编辑的离职危机。
二、编辑职业倦怠的压力来源分析1.职业压力
职业是人们维持生计、赖以生存、施展才能的主要方式,工作占据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每个人都与职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编辑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编写能力的人,编辑工作是崇高的、神圣的、受人尊敬的。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部分期刊、杂志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
现代编辑的职业倦怠研究:压力源解析与干预策略
张
梁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陕西710061)
【摘要】职业倦怠现象不仅会给工作者造成严重的身心危害,也会给出版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因此,分析导致编辑出现职业倦怠的压力来源,切实缓解编辑的职业倦怠心理,是提高编辑工作质量和单位出版效率的关键所在。
本文在详细分析编辑职业倦怠表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导致编辑出现职业倦怠的压力来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解压策略,旨在引导编辑学会自我调适,为编辑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潜力。
【关键词】编辑;职业倦怠;压力源;策略
74
2018.1
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编辑出版
编辑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审阅更多的稿件,并且要进行及时的稿后跟踪,必须跟全国各地的投稿者、读者联系,与上级领导进行沟通,这种复杂的交际行为无疑增加了编辑的工作压力,也降低了编辑工作者的社会地位[2]。
例如,领导的稿件、亲朋好友的稿件如若质量不高,便会让编辑极其为难,职业责任感和社会关系便会产生激烈矛盾,从而引发编辑的职业倦怠感。
2.环境压力
环境压力是编辑职业倦怠的另一重要原因,这里的环境压力包括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两部分内容。
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编辑主要以个体化劳作为主,而工作性质要求编辑又必须进行共同协作,必须投身于集体建设当中,因此,人际关系处理对编辑工作的影响巨大,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编辑的工作能力,相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阻碍编辑的实际工作进程,致使编辑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从而成为职业倦怠的潜在因素。
另外,就工作环境而言,领导对编辑的严苛要求;出版部门不科学的稿件评选体系;管理部门奖罚不明、激励体系不健全;各个部门的杂乱事务等都会引发编辑的职业倦怠现象。
3.个人压力
个人因素是个体干好工作、取得成就的重要支撑。
一方面,大多数目标定位高的编辑工作者容易出现职业倦怠问题,因为他们设定的发展目标过高,往往需要付出莫大的努力才能实现预期目标,但由于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结果通常事与愿违,从而打击了编辑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饱尝失败的滋味。
另一方面,个人的性格也是产生职业倦怠的一大影响因素[2]。
性格内向、孤僻,不善表达、自我封闭,对自己认识不足、缺乏自信的编辑工作者往往容易四处碰壁,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从而激发复杂的矛盾情绪。
最后,编辑的个人健康状况也会对编辑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解决编辑职业倦怠的有效策略(一)构建专业的职业发展平台
职业发展平台是保证编辑施展工作才能、提高综合能力、实现职业目标的有力保障,由于编辑工作者要面临诸多职业压力,专业的职业发展平台可以为编辑提供一个有效的缓解途径,帮助编辑工作者轻松跨越职业倦怠鸿沟。
第一,将人力资源建构理念充分融入编辑的职业发展规划当中,为编辑提供专门的岗位培训机会,开设编辑工作继续教育培训系统,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从而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综合职业技能。
第二,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信息流动频繁,知识信息更新换代较快,因此,必须打破编辑工作者的时间和地域局限,倡导编辑人员参加更多的专业研讨会,学习更加先进的编辑思想和教育理念,建立编辑工作者终身学习系统,有效弥补编辑人员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缺陷。
帮助编辑人员及时了解社会
动态、关注发展热点、增强自身能力,从而实现长效发展。
(二)加强编辑的个人调适能力
个人调适能力是编辑工作者有效缓解职业倦怠的基本能力。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整体环境当中进行评估,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职业压力与工作效率存在一定的联系,职业压力过小,不利于充分激发个人的工作能力;职业压力过大,又会让个人出现焦虑、烦闷、紧张等不良的工作反应,因此,只有遵循“适度”原则,才能满足个人的内心期盼,实现最大的工作效益[3]。
作为一名职业的编辑人员,也要遵循“适度”的发展原则,首先,将自己置于不断发展的环境当中,合理看待各种工作压力,能够将压力转化为自身的工作动力。
另外,编辑人员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要学会给自己放假,适度的自我缓解,自我鼓励和自我促进也可以防止职业倦怠情况的出现。
最后,编辑要具备自我控制能力,当出现不良情绪时,要懂得利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及时纾解,学会倾诉、学会释放压力、学会借助外力帮助自己走出压力的泥沼。
(三)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有利于编辑顺利开展工作,以更加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因此,要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才能切实保证编辑的工作质量。
首先,环境的营造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编辑部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弹性工作机制、公平竞争体制,实行生活上关怀,工作上奖罚分明的激励政策。
其次,为编辑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休闲活动,让他们适度解压,并且学习许多工作之外的技能。
最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领导要及时深入编辑队伍,多与编辑进行沟通,倾听编辑的工作意见,建立畅所欲言的交流渠道,切实减小“角色误差”,增强编辑的心理认同感。
结语
编辑职业倦怠现象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职业倦怠问题的解决也不能操之过急。
本文系统分析了导致编辑职业倦怠问题的压力源和干预政策,希望对编辑职业倦怠问题的解决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另外,在干预的基础上合理预防也是职业倦怠症状的关键所在,应该引起相关研究者的广泛重视。
■参考文献:[1]Freudenberger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
[2]李广宇.走出倦怠是从容——试论编辑职业倦怠的现状、压力源解析及消解[J].理论探索,2007(03):27-30.[3]李逢超.关于中国编辑职业压力源的研究[J].山东理
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60-63.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