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
②委而去之________
③亲戚畔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需即提出论点,并将“天时”“地利”“人和”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没有被攻下,是因为攻城者没有占据有利作战的天时。

C.四不“非不”强调了再优越的地利条件,也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重要。

D.全文设喻说理,析理精微,突出了孟子“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年且九十________ ②杂然相许________ ③惧其不已也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高大,突出移山的任务艰巨,为下文愚公移山等情节做铺垫。

B.文中穿插京城氏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表明愚公移山得到了众人的支持。

C.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移山的目标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D.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不怕吃苦,敢于斗争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②,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

②属文:写文章。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________
②比冠,博通经史 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也许会否定吗?
B.如果我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会允许呢”
C.我如果替范滂做事情,母亲是否也会允许呢?
D.我如果替范滂做事情,母亲是否允许我去他那里?
(3)从文中的“________”四字可以看出,苏轼极其喜爱《庄子》这部经典。

这两段文字让我们了解到苏轼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书上元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

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①杂揉屠沽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②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民:指汉族。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②过:苏轼的幼子,字叔党。

绍圣四年(1097)随侍苏轼于海南。

(1)“予欣然从之”中“从”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3)“步”、“入”、“历”三个动词连用有什么作用?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入蜀记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

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汉,山脚直插江中。

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是日,天宇晴霁③,四顾无纤翳④,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③霁(jì):雨雪停止,天放晴。

④纤翳(yì):一丝一毫的云彩。

翳,遮盖,这里指云。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用法和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过巫山凝真观/及鲁肃过寻阳
B.谒妙用真人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如外人
D.是日,天宇晴霁/实是欲界之仙都
(2)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3)本文与《三峡》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
6.文言文阅读
农夫与行者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

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行者服而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行者见而曰/见往事耳
B.今而后知耕之难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行者解衣下田/庭下如积水空明
D.喘喘焉不能作声/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3)行者对于农夫“数息而后一锄”的认识先后有什么变化?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节选自苏轼《晁错论》(1)解释下列划线词。

决大河而放之海 ________
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________
(2)找出本选段的观点。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请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年且九十:________
②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
③帝感其诚:________
④以残年余力:________
⑤一厝朔东: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只标一处)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愚公身上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日:“天子且至。

”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日:“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日:“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日:“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郡?”称善者久之。

(1)解释下列画线词的意思。

①上自劳军 ________ ②天子先驱至________
③持兵揖 ________ ④使人称谢 ________
(2)下列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文帝之后六年告之于帝
B.天子且至年且九十
C.其将固可袭而虏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将以下骑送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4)第二段采用什么手法,表现了周亚夫怎样的性格特征?
10.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乙)安丙,字子文,广安人。

淳熙间进士,调大足县主簿。

通判隆庆府,嘉泰三年,郡大水,丙白守张鼎,发常平粟振之。

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

知大安军,岁旱,民艰食,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

上闻之,诏加一秩。

——节选自《宋史·安丙传》(注释)①白:禀告。

②振:通“赈”,救济。

③徙:移走,改道。

④知:做知军(知军是宋代军队长官)。

⑤籴(dí):买粮食。

⑥秩:官职级别。

(1)解释下面句画线点字。

①且焉置土石 ________ ②始一反焉 ________
③自是无水患 ________ ④上闻之 ________
(2)下列句中画线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益其所不能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又凿石徙溪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杂然相许
D.跳往助之/发常平粟振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

(4)衣、食、住、行是人们关注并解决的民生问题:愚公为家人解决行路难的问题,安丙为百姓解决缺口粮的问题。

请你为愚公或安丙的思想行为写一段50字以内的评语。

11.阅读下面两段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居安思危》)
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傥:倘若。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病虽愈虽:虽然
D.四夷俱服服:臣服,服从。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B.然后知生于忧患然朕日慎一日
C.所以动心忍性臣不以为喜
D.故天将降大任故欲数闻卿辈谏争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B.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

乙文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C.甲文连用六个排比,举事实说明人只有出身贫贱,经受艰苦磨炼后,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
12.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句划线的词。

①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
②而后喻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孟子在本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也能成才”;现在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B
解析:(1)围;放弃;同“叛”,背叛
(2)①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②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3)B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环”是“围,包围”;“委”是古今异义词,“放弃,舍弃”的意思。

(2)①句中的“威(威慑)、以(依靠,凭借)、兵(武器)”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故(所以)、君子(施仁政的君主)、必(一定)”几个词是赋分点。

(3)依据“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可知,作者认为是因为攻城者没有占据有利作战的地利,不是“天时”。

故选B。

故答案为:⑴① 围;② 放弃;③ 同“叛”,背叛
⑵ ①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②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⑶ B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
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2.C
解析:(1)将近;赞同;停止
(2)①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②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
(3)C
【解析】【分析】(1)①“年且九十”的意思是“年纪将近九十岁了”,“且”的意思是“将近”;②“杂然相许”的意思是“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许”的意思是“赞同”;③“惧其不已也”的意思是“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已”的意思是“停止”。

(2)“易(交换)”“反(往返)”“彻(通)”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C项有误,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故答案为:⑴① 将近;② 赞同;③ 停止
⑵①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②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本来在冀州的南部、河阳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

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
面。

”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

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操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高地阻隔了。

3.B
解析:(1)还,反而;等到
(2)B
(3)得吾心矣;天资聪慧;少有大志、勤奋刻苦(任意写出两点)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顾:古今异义词,反而;比:古今异义词,等到。

(2)注意重点词:若:如果;许:允许。

“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翻译为:如果我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会允许呢?故选B。

(3)“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从“得吾心矣”可以看出苏轼非常喜欢《庄子》这部经典。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意思是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这句话体现了苏轼天资聪敏;“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小时候就有理想,想做范滂那样的人,体现苏轼少有大志,“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体现苏轼勤奋好学,热爱读书。

故答案为:⑴还,反而;等到
⑵B
⑶得吾心矣;天资聪慧;少有大志、勤奋刻苦(任意写出两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翻译的辨析。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审读,准确辨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进行概括,注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进行理解。

【附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
道:“我如果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那样的人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4.(1)从:听从。

(2)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3)写出了东坡从客观赏景物的心态和乐而忘返的浓厚兴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予欣然从之”意思是: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由此可判断:从,听从,跟从。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的意思是: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是三个并列动词短语,各自独立表达一个意思,故应停顿为: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3)“步”、“入”、“历”三个动词是对苏轼月夜出游的动作的描写,结合“予欣然从之”“放杖而笑”可判断苏轼月夜跟随“老书生数人”出门游玩是高兴的,从“归舍已三鼓”可看出游玩到乐而忘返的地步。

故答案为:⑴从:听从。

⑵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⑶写出了东坡从客观赏景物的心态和乐而忘返的浓厚兴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本题考查句子停顿。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注意结合语境,明确动词的连用表达作者的感情。

【附参考译文】
己卯年农历正月十五,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

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

(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

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5.D
解析:(1)D
(2)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3)前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

后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解析】【分析】(1)这两句中的“过”都是经过的意思。

B这两句中的“谒”都是“拜谒”的意思。

C这两句中的“悉”都是全、都的意思。

D这/判断动词,和否相反。

故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