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农民的贴心人做农业的卫士长-农业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农民的贴心人做农业的卫士长
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圣人涧镇农科站长傅建月
我姓傅,名建月,来自山西省平陆县圣人涧镇,是商朝中兴名臣傅说的后裔。
如今已是五十又五,到了知天命的年龄。
千年黄河水,漫漫黄土坡,那是我工作和生活的故乡。
故乡没有摩天大厦,没有过滤了再过滤的纯净水,没有制冷的空调,但那里却有纯朴、善良的乡亲,有天然的地下泉水,有来自田野的自然风光,有我无限热爱的农民兄弟和麦田禾苗。
俗话讲:住山不嫌山高,居坡不嫌坡陡。
二十五年农科站长岗位,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农村的变迁,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裕。
亲身感受了党和政府对“三农”政策的一贯性和正确性。
在平凡岗位上,我把服务三农作为自己的天职,同农民结下了浓浓的感情。
故乡的山水连同农民的期盼已深深融入我的血液和脑海,已成为我永生的记忆。
一、真心服务,当好农业的后勤部长。
八四年已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第七个年头。
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确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从大锅饭走向了一家一户的独立经营,化肥、种籽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而市场供给却严重不足,望着即将播种的土地,农民兄弟心急火燎,生产资料门口天还没亮,就排起了长队,渴了喝口水,饿了吃口馍,有的等了一天也没买到一袋化肥。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没有肥,来年收成就成了泡影,作为一名农科站长,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我利用各种关系,上太原,走河南,从外地分批调回了三万吨化肥,但最终还是未能满足农民对化肥的需求。
这使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农民兄弟那无助的目光在一个个不眠的夜晚,都像针一样穿刺着我不安的心。
我萌生了筹办农科服务门市部的想法。
选址、贷款、调货成了那一段我最主要的工作。
第二年一开春,我就发动农科站的所有成员,利用一切关系,大量地调运化肥。
为了贷到更多资金,我将自己的六间房作抵押,说服信用
社,最终拿到了流动资金。
又是一年播种时,全镇耕地得到了充足的化肥供应,望着农民兄弟购到化肥那个高兴劲,我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十五个春秋冬夏,2001年我又担任了由三个乡镇合并而成的圣人涧镇农科站长,人口多,耕地增了,由一间营业部扩为三间,经营品种进一步增加。
同时在其它两个原乡镇地设立了分店,在二十一个村设立了服务点。
把市场供应同农民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苹果面积增加到了25000亩,新技术的推广需要更多的膜袋、纸袋、反光膜。
在市场调查基础上,我们精心选购品种,为广大农民提供新技术应用支持。
冬去了春来了,我始终把农业的第一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第一信号,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二、努力学习,当好农业科技员。
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
多年来,我始终把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放在第一位,争做一名知识全面、业务拔尖的合格农业科技带头人。
从1987年开始,我坚持记录各类农业小常识笔记本达十本之多。
在下乡过程中,凡是村老百姓提出的各类农业科技问题,我都做到心中有数,并能一一给予正确的解答。
2004年初春,低温干旱,在下乡时,我发现麦田拔节的枝叶上发生了黄斑,我立刻意识到小麦红蜘蛛病有蔓延趋势。
在向上级汇报的同时,我调来防治农药,发到农民手中进行喷打,从而避免了一场农业灾难发生。
从2006年开始,我邀请专家深入我镇农田进行取土化验,从而为配方施肥提供了依据,为农田规模耕作、科学管理打下了基础。
三、扎实工作,勇做政策执行官。
2004年延续2000多年的农业税减免了,并随之而来加大了对农业粮食的直补。
那么如何把粮食直补金发放到农民手中成为一个大问题。
我认真开展种植户的调查登记工作,几乎跑遍了全镇的每个地块。
自粮食直补以来,我镇发放到群众手中的直补资金达1320万元。
在资金发放中,采取人卡分离的办法,在核实亩数基础上,将资金直接拨付到一户一卡上,从而避免了中间环节出现漏洞。
粮食直补发放公正不公正,群众说了算,为保障小麦直补准确性,我将直补名单及耕作亩数打印成花名册,亲自到各村张贴,接受群众监督。
从而保证了政策落实的公正、准确。
四、廉洁奉公,甘当人民勤务员。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自己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从来不占国家、集体任何一分便宜,对单位的同事热情友好,对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坚决完成。
2007年,上级在我镇大面积推广沼气技术,为了全面掌握沼气原理,我自己刻苦学习,在寺坡村我组织群众观看沼气的基本构造录像,并到积极性高涨的阎根锁家进行安装调试,一举成功。
这一成功给寺坡村带来了希望,一户、两户、三户,全村65户全部用上了沼气炉,沿袭千年的烟熏火燎的日子结束了,干净、快捷的生活方式建立了,因沼气燃发的火苗照在老百姓的脸上,亮在我的心中。
高楼、油路、路灯、机器,乡风、乡土、乡村、乡民,两相辉映,我更热爱我的家乡、我的岗位,如果有人问我,你的最大心愿是什么,我可以自豪地告诉他:那就是让我们的农村城市化,让我们的农业工业化,让我们的农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