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周易_的大生命哲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阳, 盖言天道之化不已也, 道也。 一阴一阳, 其生生乎, 8/ 9 ” 这是对易道的全面而准确的把握。 其生生而条理乎? (阴阳 ) 所谓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 乾坤 不独用, 乾坤并建,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 “阴阳 ” 相互不离, 彼此渗透。 宋儒朱熹对 命题作了较简明 “ 以一日言之, —— — 生命产生的来源 而切近的解说。 他说: 则昼阳而夜阴; 以一 月而言之, 则望前为阳, 望后为阴; 以一岁言之, 则春夏为 《 周易 》 “ 近取诸身, 对生命的认识 , 是作者 远取诸 阳, 秋冬为阴。 从古至今, 恁地滚将去, 只是个阴阳, 是孰 8. 9 《 说卦传 》 84 9 物” 而得出的结论。 依 , 乾取为父, 坤取为母, 使之然哉? “阴阳 ” “二 ‘道’ ” 认为 是大自然万物的 乃 也。 震为长男, 巽为长女, 坎为中男, 离为中女, 艮为少男, 兑 ” 气 , 而一阴一阳的交互作用则是事物运动发展之道。 而 为少女。 八卦好像一个大家庭, 有三儿三女。 把天地乾坤 “ 恁地滚将去 ” “ 动态 ” 阴阳 , 是从 的角度表明阴阳所以为 《 系 “道” 化生万物理解为与父母、 男女生育后代相似的事情。 的内在动力。 通观宇宙、 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 “夫乾, 辞传 》 对乾坤进行了生殖器官交合前后的描写: 其 “ ” “化生” 物, 皆在阴阳 动态 之中生生不息的 。 (抟) 静也专 , 其动也直, 是以大生焉; 夫坤, 其静也翕 我们知道, 世间没有绝对相同的两个事物, 假如没有 8. 9 《咸・彖传 》 (合 ) (开 ) ” 还具体 , 其动也辟 , 是以广生焉。 异, 天地浑沌, 男女不分, 万物无殊。 然而, 物有同类、 异 “ 二气感应以 相与 (亲 和) 8. 9 描写 了交媾的情 形: , 止而 说 “ ” 类, 而异类不相交, 所谓 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 类有同 8. 9 《 易传 》 (悦) (通 ) ” 8.9 中充满了性暗示, 性、 , 男下女, 是以亨 。 “二女同居, ” 异性, 而同性不相交, 所谓 其志不相得。 8. 9 “ ” 所谓 天地氤蕴, 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 万物化生。 这里 《 周易 》 而在 中, 男女是同类异性, 天地、 乾坤、 阴阳, 也都 “ 男女 ” 所说的 , 显然不单指人, 而是泛指万物的阴阳两 是同类异性。 我们知道, 一方面, 非同类不相交, 这是一个 性, 如动植物之雌雄、 牝牡等。 把男女交媾外推为天地交 “同声相应, 生命法则, 所谓 同气相求。 水流湿, 火就燥; 云 合, 再抽象为阴阳交感, 此即周易哲学阴阳范畴的逻辑诞 从龙, 风从虎。 圣人作, 而万物睹, 本乎天者亲上, 本乎地 “男女 ” “万物 ” 8. 9 生。 从 交媾而直接言及 化育, 这是思维的跃 ” 另一方面, 非异性也不相交, 这 者亲下, 则各从其类也。 8! 9 “ 极而言之, ” 8. 9 当 迁。 故李贽一语道破: 天地一夫妇也。 “二女同居, ” 也是一个生命法则, 所谓 其志不同行。 这就 《周易 》 然, 关于生命产生的来源, 并不是对男女构精现象 是说, 无论异类之间, 还是同类同性之间都是不可交和 “ 顺 性命之理, 的简 单比附, 而是 是以立天 之道曰阴 与 “ 生生 ” “易 ” “ 一阴一阳之谓 的, 纵然交合也无 之理。 学把 8. 9 易学家们是在经历了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 精义入 阳” 。 “生命交流 ” 道” 概括为生命产生的来源, 将个体之间 本体 8. 9 神、 穷神知化的过程, 才最终形成具有丰富内容、 深邃智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 任何个体都不能单独完 化, 所谓 。 慧的生命哲学理论体系。 成生命, 只有阴阳双方的相交、 相感, 生命才得以产生。 当然这里所说的生命不单指狭义的生物学意义上的 生命体, 而是指广义上的生命, 是指能够自我发展、 自我 “尚和” “ “ 二、 、贵时” 、变通” 创造、 自我演化、 自我更新的存在物。 宇宙间无论是有生 —— — 生命产生的法则 命的东西还是无生命的东西, 只不过是一阴一阳之道的 《 系辞传 》 “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尚和 体现和实现。 云: 继之者善 8.9 “一阴一阳 ” 《周易 》 “生命交流 ” , 是说, 又阴又阳, 即有阴 也, 成之者性也 ” 。 据 所释, 有了个体 , 万物才得以化
河 北 软 件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 "( )*+*, -"(./&$* 0%1.,.#.*
#$%& "’$& ! +,-& !(()
!"
《周易》 的大生命哲学
聂民玉 .,段红智 !
(.3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 河北 保定 (".((( ) !3 河北大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周易 》 摘要: 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命哲学思想 , 其中关于生 命产生的来源及生命产生的法则, 尤为丰富和完备。 西方生命哲学 ( 以柏格森为代表 ) “ 生命冲动 ” “易 ” 将个体 本体化, 而 学则将个体 “生命交流 ” 本体化, 它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生命哲学的发展理路。 《周易 》 “生命交流 ” 关键词: ; 生命哲学; 个体 中图分类号:2334 文献标识码: 5
都有周期, 连我们人类包括在内, 如果错过了生育的时 机, 纵然勤劳, 也是枉然。 春耕、 夏耘, 秋收、 冬藏, 四者不 失其时, 故五谷不绝。 污地渊沼川泽, 谨其时禁, 故鱼鳖优 《无 多。 斩伐和长不失其时, 故山林不同而百姓有余材。 “天下雷行, ” 妄》 象曰: 物与无妄; 先王以茂对时, 育万物。 $% & “乾 ” “震 ” 这一卦, 上卦 是天, 下卦 是雷, 在天的下面有 雷在动, 是阴阳相合, 创生万物, 并赋予合乎自然各不相 同的本性, 毫不虚妄。 因而, 古代帝王效法这一精神, 配合 季节时序, 顺应万物的个别性质, 自然而然养育万物。 《周易 》 “推天道而明人事 ” 贵时, 用意显然是在 , 指导 人们如何把握、 适应变化中的客观世界, 以便在大自然和 人类社会的制约中获得尽可能多的自由。 同时, 人们的最 “趋吉 ” “避害 ” 《系辞传下 》 “君子藏器 大愿望是 、 。 总结说: $%& ” 不仅遇到困难与危险不 于身, 待时而动, 何不利之有? 可妄动, 其实任何作为都需要一定的时空条件才能成功。 《乾・文言 》 无此时空条件, 则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 故 亦 $%& “及时 ” “君子进德修业, ”“待时” 和 常是等 说: 欲及时也。 候外部时空条件, 然不可空手坐等。 当此等候之时, 须积极 准备主体自身条件。 一旦外部条件具备, 才有能力不失时 机地做出相应举措。 孔子是贵时的杰出人物。 孔子自己说: $ %* & “直哉史鱼, “我则异于是, ” 又说: 邦有道则 无可无不可。 $%* & ” 矢, 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孟子对此有最为明晰而精辟 “可以速则速, 的概括, 他说: 可以久则久, 可以处则处, 可 + $ # & 这话等于说, 孔子这个人的最大特 以仕则仕, 孔子也。 “ 经权 ” “ 伯夷, 点就是 一个时字。 孟子接着说: 圣之清也。 伊尹, 圣之任者也; 柳下惠, 圣之和者也。 孔子, 圣之时者 $# & ” 这话等于说, 在诸多圣人中, 唯孔子适时而变, 不 也。 “ ” “ ” 拘一偏。 另外, 还应该注意到, 把握 时 , 关键在于 中 , “时 ” “中 ” 《孟子 》 《中庸 》 “时 在于 而得 , 也就是 和 中所谓的 “ 时中 ” “中” “时” “时” “中” 中” 。 即 而因其 , 而得其 。 得其 中, 所谓经也; 因其时, 所谓权也。 有经有权, 故能变通。 $% & $% & “时中也。 ” “ 执中无 “ 变通者, ” 所以讲 如果 趣时者也。 $# & ” 因 权, 犹执一也。 执一者, 为其贼道也, 举一而废百也。 “ ” ( ) 此,时中 表现为一种高超的人生 生存 智慧。 (三)变、 通 《 易传 》 “ 变、 中曾多次地反复倡明 通、 久” 之意蕴, 如 $% & “ “ 一阖一辟谓之变, ” 往来不穷谓之通 , 化而裁之谓之 $% & “ 《易》 变, 推而行之谓之通 ” , ,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 $% & 《易 》 《泰 》 《否 》 《剥 》 《复 》 《既 等。 从 卦来看, 相接, 转机, 《未济 》 《乾》 《未济 》 济》 紧随, 以至全部六十四卦以 始而以 终, 这标志着由一个过程又过渡到另一个新的过程, 都昭 “ 变、 示了 通、 久” 之理致, 暗含了事物总是在对待变化中 《系辞传下 》 “ 《易 》 走相通达。 在 中说: 之为书也不可远, 为 道也屡迁。 变动不居, 周流六虚, 上下无常, 刚柔相易, 不 $% & “易 ” ” 点明了 的精神就是变易, 变 可为典要, 唯变所适。 “穷 易没有止境, 它是宇宙的根本法则。 而其法则遵循着 “穷则变 ” “变” “山 则变, 变则通 ” 的道理, 而 , 重在 , 当事物 “ 柳暗花明 ” “ 变则通 ” 穷水尽 ” 时, 就必须变, 才能 。 , 重在 “通” , 变的目的在于使事物走向通达, 通达才能使事物保 持长久。 我们知道, 其他有生命的东西, 只是消极、 被动、 无声无息地适应环境, 具有受动性, 而只有人类才能主动
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保合太和即通过人的主观活动加以保合之功不断的进行调控使万事万物各正性命造就了一种符合人们所期望的万物繁庶天下太平的良好局面但天地无心而成化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无计度无目的只有通过人的有计度有目的的经营谋利使阴阳刚柔协调并济才能使宇宙和谐社会太平
第 " 卷第 ! 期 !(() 年 * 月 文章编号: .*"/0!(!! 1 !(() 2 (!0((!"0(/
就有阳, 有阳即有阴, 阴可变为阳, 阳可变为阴, 这就是 “道” “继之者善 。 凡是继承这一法则的, 便是完善的, 此即 也” 。 凡是具备一阴一阳的, 就完成其有形的生命, 成就万 “ 成之者性也。 ” 物, 此即 继善成性的涵义表明, 阴阳之道 “ 一阴 的主旨在于生育和化成。 戴震在解释此语时曾说:
收稿日期: !((40(50(. (.5*5 6 ) 作者简介: 聂民玉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讲师, 哲学硕士 3 7 男,
!"
河 北 软 件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第#卷
“和” 《 易传 》 生, 可见 在化育万物中所起的伟大作用。 云: “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 $% & “四象 ” “四象 ” 是指什么呢? 就是以 吉凶, 吉凶生大业 ” 。 代表两仪符号阳、 阴组成的老阳、 老阴、 少阴、 少阳四象, 如果没有阴阳合和的少阴、 少阳两象, 就不能生成八卦, 《 老子・第四十二章 》 “ 道生一, 也就不能产生万物。 云: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 $’ & “三” “三” 的 是指什么呢? 是阴阳和合 和” 。“ 三生万物 ” 的冲气, 只有阴阳和合的冲气才能生成和化育万物。 荀子 $( & 《中庸 》 “天地和而万物化生, 曰: 讲: 阴阳接而变化起 ” 。 $#& “致中和, 阴阳概念强调的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 。 其实, 《 庄子・天运 》 “ 一清一浊, 是阴阳之间的和谐。 在 中有 阴 $" & ” 《吕氏春秋・重己 》 “阴阳之和, 阳调和。 在 中有 不长一 $)& 《易经 》 ” 这一思想在 的许多卦 类; 甘露时雨, 不私一物。 《泰》 中得到证明。 如 卦, 泰是通的意思, 顾名思义, 泰是天 地之间和人类社会不多见的一种交通和畅的最佳状态。 处于这种状态, 在自然界必是风调雨顺, 在人类社会必是 “泰, 物足民丰, 天下和平。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卦辞说: $%& 《 》 ” 以刚为大; 以在上卦为 小往大来 。 周易 以柔为小, “小往大来 ” 往, 在下卦为来。 , 是说泰卦的上经卦坤在上, 下经卦乾在下。 坤上乾下, 地在天上, 为什么就是泰呢? 《彖传 》 “ 说: 泰, 小往大来, 吉亨, 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内阳外阴, 内健而外顺, 内君子而外 $%& ” 泰之所以为泰, 所以吉 小人, 君子道长, 小人道消也。 “ ” 亨, 因为它 小往大来 , 阳天应在上, 而此居下, 地阴应在 下而此居上。 由于这种位置的颠倒, 才形成了一种动势, 阳必上升, 而阴必降下, 于是天地交和。 否卦与泰卦的情 《 “天 况完全相反。 否坤下乾上, 大往而小来。 否・彖 》 曰: $% & 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 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 ” 。 这说 《 咸・ 明天地交好, 不交不好, 不交不合, 万物不能遂生。 $% & 》 “ ” 彖辞 云: 咸, 感也。 柔上而刚下, 二气感应以相与。 $% &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 这里所说的 “二气 ” , 就是指阴阳 二气, 亦即对待的双方。 咸卦艮下兑上; 艮是少男, 兑是少 女, 女在男上, 意味着阴在阳上。 阴气经常在下, 阳气经常 “ 二气感应 ” 在上; 现在上下交还, 这就是 的象征。 说的正 是这个道理。 意在表明, 只有天地阴阳刚柔动静变化作用 的错综复杂、 缊交密, 才能使万物得以醇化, 欣欣向荣, “ 和同 ” 生生不息。 中国哲学中的 论,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和实生物, 那就是史伯所讲的: 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 ” ( 《 国语 和, 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 尽乃弃矣。 ) “同 ” ・郑语 》 指既同类, 且同性, 其交不合生命法则, 故 “不继 ” “和 ” 。 则仅指同类, 不同性, 其交才合乎生命的法 “生物 ” 《中庸 》 “中和 ” “中也 则, 故 。 则把 定为天下的根本: 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大道也。 致中和, 天地 $# & 位焉, 万物育焉。 (二)贵时 《 周易 》 “时” 贵时, 字多见。 为什么贵时呢? 我们知道 “生生之谓易 ” 。 万事万物生生不息, 是一个流动的生命过 “ 日新 ” 程, 本性和特征在 , 主要表现为时间。 而事物的运 动、 变化和发展充满着阴阳不测的往来运动, 那么, 随时 的观念就必须被提升为宇宙的普遍法则。 我们知道,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