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第的进士互称“同年”,进士对主考官称“座 主”,而自称“门生”,他们之间关系密切,互 相援引,容易结成明党,形成小集团。
• ②沆瀣一气: 弊病二 • —— 《唐语林》:“崔相沆(hang)知贡举,
得崔瀣(xie)。时榜中同姓,瀣最为相知。谭 者称:座主门生,沅瀣一气。”
• ③作弊严重: 弊病三 • ——徇情、行贿、以权取人等。
• ——牛党认为应当提拔通过进士科上去的人,反对公
卿贵族子弟垄断仕途。
• ⑵对待藩镇态度
• ——李党主张削平藩镇,加强中央集权,李德裕掌权 时,为削平藩镇做了许多努力。
• ——牛党则主张对藩镇姑息,不赞成讨伐藩镇。如牛 做宰相时,卢龙镇兵马副使杨志诚驱逐节度使李载义, 文宗皇帝问如何处置,牛劝文宗置之不问。
• 2.代表阶层
• ——大致上牛党代表地方新兴豪族地主,与藩 镇利益趋同;李党代表包括旧门阀士族在内公卿 贵族地主,与唐朝中央利害趋同。
• 3.斗争焦点
• ⑴用人
• ——李党主张重用公卿贵族子弟,李德裕曾向唐武宗 进言:“朝廷显官,须是公卿子弟。何者?自小便习 举业,自熟朝廷间事,台阁仪范,班行准则,不教而 成。寒士纵有出人之才,登第之后,始得一班一级, 固不能熟习也。”
• ⑷宦官监军致使唐军征讨藩镇失利 • ①指挥
• ——不懂军事,却乱加干预,将领不能自主指挥。
• ②妨战
• ——作战时抽调精兵为卫队,在高处观望,小却即 走,动摇军心,全军溃退。
• ③后果
• ——功劳归自己,过失归将领,将领无作战积极性。
• 3.反宦官斗争(南衙北司之争)
• ——宦官专权引起皇帝和朝臣不满。朝臣官衙在南, 宦官机构在北,故朝臣与宦官斗争又称“南衙北司” 之争。
• ——鱼执掌大权,朝廷大事偶有不预怒曰:“天下事 有不由我乎!”770年,代宗杀鱼,并决定不再让宦官 典掌兵权。
• ⑷德宗时期宦官掌控朝政
• ①重用宦官(信任危机) • ——政策改变原因,是在讨伐藩镇时出现朱泚之乱,
朝廷大臣竟多从之。
• ②掌典禁军 • ——德宗转而信任宦官,任用宦官窦文场、霍仙鸣
• ⑵霸占田产、宫市强买、祸害百姓
• ——宫市使:以皇帝采买名义欺压百姓,白居易《卖 炭翁》典型。
• ——五坊小儿:(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 仗势虐人, 巧取豪夺。
• ⑶造成政治动乱
• ——宦官握生杀予夺之权,朝廷大臣进退取舍,常为 掌握,元载等人为相,皆宦官(李辅国)推举。
• ——宦官废立乃至杀死皇帝,唐后期皇帝从肃宗起 (除哀帝李柷外,朱温所立),都经过宦官拥立,被宦官杀死 皇帝有顺、宪、敬、文宗等。
• ②“权倾内外”
• ——时人欲为官者,须走高门路,如宇文融、李林 甫、杨国忠、安禄山、高仙芝等:太子、诸王、公 主惧他几分,太子呼“二兄”,诸王公主呼“阿 翁”,驸马辈呼“阿爷”。
• ③慎身少欲
• ——力士处事谨慎,没有权欲野心,不曾做过大 坏事,有时还提醒玄宗。
• ——如天宝三载(744),上从容谓力士曰:“朕不出 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 林甫,如何?”对曰:“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 下大权,不可以假人;彼威势既成,谁敢复议之者!” 上不悦,力士顿首自陈:“臣狂疾,发妄言,罪当 死。”
• ⑴二王八司马改革⑵甘露之变
• 一、宦官专权和反对宦官斗争
• 1.专权形成过程
• ⑴宦官干政始于玄宗:
• ——唐初,重视限制宦官权力,太宗时规定,宦官 不得至三品,高宗时宦官亦无大权,武则天时宦官 尚不能用事。中宗时宦官数量增加,七品千余人, 五品以上很少。玄宗时数量增至三千余人,五品千 余人,三品官很多,宦官始盛。
• ④失利:
• ——甘露之变,朝臣彻底失败,李、郑被杀害,此外 被杀不计其数,史称“甘露之变”。
• ⑤危害:
• ——事变后朝廷大权全归北司。文宗被宦官监视,自 叹受制家奴,比周赧nan王、汉献帝还不如。一直到 唐末宦官被朱温杀掉,宦官专权才告结束。
• 二、朋党之争
• 1.“牛李党争” • 2.代表阶层 • 3.斗争焦点
• ⑵甘露之变
• ①谋起:
• ——公元835年பைடு நூலகம்唐文宗深明宦官危害,由郑注、李 训策划,决心铲除宦官势力。
• ②郑注、李训:
• ——两人出身低微,他们借助大宦官王守澄登上政治 舞台,王守澄为培植自己势力,为在文宗身边安置亲 信,将郑李二人推荐给文宗。
• ——郑注和李训只是利用宦官为进身之道,并非真心 投身宦官,他们与文宗心谋一致,故受文宗赏识,李 训很快官至宰相,郑注为凤翔节度使,共谋灭宦。
• ⑴二王八司马改革(永贞革新)
• ——永贞元年(805)顺宗为革除弊政,削夺宦权,重 用王叔文、王伾pi、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 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人进行改革,史称“永贞 革新”。
• ——改革派依靠久病缠身顺宗皇帝(口中风不能语),宦 官(俱文珍﹑刘光琦)勾结守旧派及地方势力,逼迫顺宗 让位太子(宪宗李纯),宦官重新得势,二王被流放,其 余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
• ③经过
• ——835年大宦官王守澄死,李、郑密谋,乘宦官为 王守澄送葬之机,由郑调集军队将宦官一网打尽。李 贪功私改计划,布置“甘露之变”。
• ——835年底,李等在金吾左杖院事先设伏,上朝时 由韩约报告左杖院石榴树降有甘露,文宗令仇士良、 鱼弘志率宦官去看,仇士良等刚进院子,恰好隐蔽士 兵帐幕被风吹起,宦官退出左仗院,将文宗抢入宫内, 并调集禁军屠杀朝臣。
• ⑴用人 • ⑵对待藩镇
• 4.学界党争不一:
• ⑴以科举与门荫划分不当 • ⑵诗赋文章不等于治国有术 • ⑶李党反对科举弊病 • ⑷评定党争优劣
• 二、朋党之争
• 1.“牛李党争”
• ——朋党之争是唐后期朝廷官僚集团内部争夺权 力斗争,因为一方首领是李德裕,另一方首领 是牛僧孺,故又称“牛李党争”。
• ⑵玄宗时期重用宦官:杨思勖xu、高力士
• ①杨思勖: • ——主管外务,多次统兵镇压岭南少数民族反抗斗
争,封虢国公,加骠骑大将军称号,官阶从一品。
• 高力士:
• ——玄宗登基前贴身随从,与太平斗争中立有大功, 深受玄宗宠信。
• ①主官内务
• ——开元末年,玄宗整日享乐,高代理政务,外间 进奏文书,先经高审阅,小事代处理,大事报皇帝。 唐玄宗“力士上值,吾寝始安”,对他尤其信任。
• ⑵诗赋文章不等于治国有术
• ——李党反对进士科,并非反对科举制。考中 进士,表现的是考生本人文才,诗赋做得好并 不等于有治国之才,一位优秀诗人不一定就是 一位优秀政治家。
• ⑶李党反对科举弊病 • ——主张改革科举制,不等于反对科举。 • ①易结朋党:弊病一 • ——科举制在唐后期确有许多弊病,同榜一起
为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宦官典掌禁军,从此成为 定制。
• ③枢密使 • ——宦官任枢密使,而两枢密使与两护军中尉,当
时称为“四贵”,此后朝政为宦官掌握。
• 2.宦官专权危害 • ⑴腐朽势力导致朝政更加昏暗
• ——引导皇帝荒淫腐化,贪图享受,不问政事。
《新唐书·宦者传》:
• “仇士良之老,中人举送还第,谢曰:‘诸君善事天 子,能听老夫语乎?’众唯唯。士良曰:‘天子不可 令闲暇,暇必观书,见儒臣,则又纳谏,智深虑远, 减玩好,省游幸,吾属恩且薄而权轻矣。为诸君计, 莫若殖财货,盛鹰马,日以毬qiu猎声色蛊其心,极侈 奢,使悦不知息,则必斥经术,阇(du)外事,万机 在我,恩泽权力欲焉往哉?’ 众再拜。”
• 一、宦官专权和反对宦官斗争
• 1.专权形成过程
• ⑴重用宦官始于玄宗 • ⑵宦官之害启于肃宗 • ⑶ 德宗时期掌控朝政
• 2.宦官专权危害(政治、社会、军事)
• ⑴腐朽势力导致朝政更加昏暗 • ⑵霸占田产、宫市强买、祸害百姓 • ⑶造成政治动乱 • ⑷宦官监军致使唐军征讨藩镇失利
• 3.反宦官斗争
• ⑶宦官之害启于肃宗
• 李辅国:
• ①拥立之功 • ——马嵬驿事变后,肃宗即位灵武,时陈玄礼等谋
诛国忠,辅国预谋,劝太子分中军趋朔方,至灵武 拥立肃宗即位。
• ②获取信任 • ——因拥立之功,深得肃宗信任,并为其更名为辅
国(静思),军国大事多由其处理。宦官之害始开。
• ③权势愈盛 • ——安史乱定后朝廷回到长安,又任兵部尚书,掌
管禁军,代宗尊他为尚父,朝廷制敕须经他签署方 能下达。
• ④妄横骄炽
• ——李辅国掌握军政大权,更加骄横,曾狂妄对代宗 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代宗欲剪 除,而惧其握兵,后利用臣官矛盾杀死李辅国。
• 鱼朝恩:
• ——763年吐蕃进犯长安,代宗逃陕州,观军容使鱼朝 思带领驻陕神策军护驾有功,神策军此后成为中央禁 军,一直为宦官掌握。
• 4.学界党争不一:
• 胡如雷观点较有代表性,认为斗争焦点是对待藩镇的 态度而非(用人)科举制:
• ⑴以科举与门荫划分不当
• ——两集团成员大部分都出身于进士科或科举 出身。李党有很多人为科举出身,而牛党亦有 门荫出身。李党还主张“奖拔孤寒”,李德裕 被贬时,“八百孤寒齐落泪,一时回首望崖 州”。
• ⑷党争优劣 • 胡如雷:李党优于牛党
①主张用兵藩镇,维护国家统一。
• ②主张限制官员。 • ③支持武宗灭佛。 • ④主张精简官员。 • ——李德裕是唐后期较有作为政治家,在他当
政时期取得较好政绩,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积极 意义。
• ②沆瀣一气: 弊病二 • —— 《唐语林》:“崔相沆(hang)知贡举,
得崔瀣(xie)。时榜中同姓,瀣最为相知。谭 者称:座主门生,沅瀣一气。”
• ③作弊严重: 弊病三 • ——徇情、行贿、以权取人等。
• ——牛党认为应当提拔通过进士科上去的人,反对公
卿贵族子弟垄断仕途。
• ⑵对待藩镇态度
• ——李党主张削平藩镇,加强中央集权,李德裕掌权 时,为削平藩镇做了许多努力。
• ——牛党则主张对藩镇姑息,不赞成讨伐藩镇。如牛 做宰相时,卢龙镇兵马副使杨志诚驱逐节度使李载义, 文宗皇帝问如何处置,牛劝文宗置之不问。
• 2.代表阶层
• ——大致上牛党代表地方新兴豪族地主,与藩 镇利益趋同;李党代表包括旧门阀士族在内公卿 贵族地主,与唐朝中央利害趋同。
• 3.斗争焦点
• ⑴用人
• ——李党主张重用公卿贵族子弟,李德裕曾向唐武宗 进言:“朝廷显官,须是公卿子弟。何者?自小便习 举业,自熟朝廷间事,台阁仪范,班行准则,不教而 成。寒士纵有出人之才,登第之后,始得一班一级, 固不能熟习也。”
• ⑷宦官监军致使唐军征讨藩镇失利 • ①指挥
• ——不懂军事,却乱加干预,将领不能自主指挥。
• ②妨战
• ——作战时抽调精兵为卫队,在高处观望,小却即 走,动摇军心,全军溃退。
• ③后果
• ——功劳归自己,过失归将领,将领无作战积极性。
• 3.反宦官斗争(南衙北司之争)
• ——宦官专权引起皇帝和朝臣不满。朝臣官衙在南, 宦官机构在北,故朝臣与宦官斗争又称“南衙北司” 之争。
• ——鱼执掌大权,朝廷大事偶有不预怒曰:“天下事 有不由我乎!”770年,代宗杀鱼,并决定不再让宦官 典掌兵权。
• ⑷德宗时期宦官掌控朝政
• ①重用宦官(信任危机) • ——政策改变原因,是在讨伐藩镇时出现朱泚之乱,
朝廷大臣竟多从之。
• ②掌典禁军 • ——德宗转而信任宦官,任用宦官窦文场、霍仙鸣
• ⑵霸占田产、宫市强买、祸害百姓
• ——宫市使:以皇帝采买名义欺压百姓,白居易《卖 炭翁》典型。
• ——五坊小儿:(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 仗势虐人, 巧取豪夺。
• ⑶造成政治动乱
• ——宦官握生杀予夺之权,朝廷大臣进退取舍,常为 掌握,元载等人为相,皆宦官(李辅国)推举。
• ——宦官废立乃至杀死皇帝,唐后期皇帝从肃宗起 (除哀帝李柷外,朱温所立),都经过宦官拥立,被宦官杀死 皇帝有顺、宪、敬、文宗等。
• ②“权倾内外”
• ——时人欲为官者,须走高门路,如宇文融、李林 甫、杨国忠、安禄山、高仙芝等:太子、诸王、公 主惧他几分,太子呼“二兄”,诸王公主呼“阿 翁”,驸马辈呼“阿爷”。
• ③慎身少欲
• ——力士处事谨慎,没有权欲野心,不曾做过大 坏事,有时还提醒玄宗。
• ——如天宝三载(744),上从容谓力士曰:“朕不出 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 林甫,如何?”对曰:“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 下大权,不可以假人;彼威势既成,谁敢复议之者!” 上不悦,力士顿首自陈:“臣狂疾,发妄言,罪当 死。”
• ⑴二王八司马改革⑵甘露之变
• 一、宦官专权和反对宦官斗争
• 1.专权形成过程
• ⑴宦官干政始于玄宗:
• ——唐初,重视限制宦官权力,太宗时规定,宦官 不得至三品,高宗时宦官亦无大权,武则天时宦官 尚不能用事。中宗时宦官数量增加,七品千余人, 五品以上很少。玄宗时数量增至三千余人,五品千 余人,三品官很多,宦官始盛。
• ④失利:
• ——甘露之变,朝臣彻底失败,李、郑被杀害,此外 被杀不计其数,史称“甘露之变”。
• ⑤危害:
• ——事变后朝廷大权全归北司。文宗被宦官监视,自 叹受制家奴,比周赧nan王、汉献帝还不如。一直到 唐末宦官被朱温杀掉,宦官专权才告结束。
• 二、朋党之争
• 1.“牛李党争” • 2.代表阶层 • 3.斗争焦点
• ⑵甘露之变
• ①谋起:
• ——公元835年பைடு நூலகம்唐文宗深明宦官危害,由郑注、李 训策划,决心铲除宦官势力。
• ②郑注、李训:
• ——两人出身低微,他们借助大宦官王守澄登上政治 舞台,王守澄为培植自己势力,为在文宗身边安置亲 信,将郑李二人推荐给文宗。
• ——郑注和李训只是利用宦官为进身之道,并非真心 投身宦官,他们与文宗心谋一致,故受文宗赏识,李 训很快官至宰相,郑注为凤翔节度使,共谋灭宦。
• ⑴二王八司马改革(永贞革新)
• ——永贞元年(805)顺宗为革除弊政,削夺宦权,重 用王叔文、王伾pi、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 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人进行改革,史称“永贞 革新”。
• ——改革派依靠久病缠身顺宗皇帝(口中风不能语),宦 官(俱文珍﹑刘光琦)勾结守旧派及地方势力,逼迫顺宗 让位太子(宪宗李纯),宦官重新得势,二王被流放,其 余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
• ③经过
• ——835年大宦官王守澄死,李、郑密谋,乘宦官为 王守澄送葬之机,由郑调集军队将宦官一网打尽。李 贪功私改计划,布置“甘露之变”。
• ——835年底,李等在金吾左杖院事先设伏,上朝时 由韩约报告左杖院石榴树降有甘露,文宗令仇士良、 鱼弘志率宦官去看,仇士良等刚进院子,恰好隐蔽士 兵帐幕被风吹起,宦官退出左仗院,将文宗抢入宫内, 并调集禁军屠杀朝臣。
• ⑴用人 • ⑵对待藩镇
• 4.学界党争不一:
• ⑴以科举与门荫划分不当 • ⑵诗赋文章不等于治国有术 • ⑶李党反对科举弊病 • ⑷评定党争优劣
• 二、朋党之争
• 1.“牛李党争”
• ——朋党之争是唐后期朝廷官僚集团内部争夺权 力斗争,因为一方首领是李德裕,另一方首领 是牛僧孺,故又称“牛李党争”。
• ⑵玄宗时期重用宦官:杨思勖xu、高力士
• ①杨思勖: • ——主管外务,多次统兵镇压岭南少数民族反抗斗
争,封虢国公,加骠骑大将军称号,官阶从一品。
• 高力士:
• ——玄宗登基前贴身随从,与太平斗争中立有大功, 深受玄宗宠信。
• ①主官内务
• ——开元末年,玄宗整日享乐,高代理政务,外间 进奏文书,先经高审阅,小事代处理,大事报皇帝。 唐玄宗“力士上值,吾寝始安”,对他尤其信任。
• ⑵诗赋文章不等于治国有术
• ——李党反对进士科,并非反对科举制。考中 进士,表现的是考生本人文才,诗赋做得好并 不等于有治国之才,一位优秀诗人不一定就是 一位优秀政治家。
• ⑶李党反对科举弊病 • ——主张改革科举制,不等于反对科举。 • ①易结朋党:弊病一 • ——科举制在唐后期确有许多弊病,同榜一起
为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宦官典掌禁军,从此成为 定制。
• ③枢密使 • ——宦官任枢密使,而两枢密使与两护军中尉,当
时称为“四贵”,此后朝政为宦官掌握。
• 2.宦官专权危害 • ⑴腐朽势力导致朝政更加昏暗
• ——引导皇帝荒淫腐化,贪图享受,不问政事。
《新唐书·宦者传》:
• “仇士良之老,中人举送还第,谢曰:‘诸君善事天 子,能听老夫语乎?’众唯唯。士良曰:‘天子不可 令闲暇,暇必观书,见儒臣,则又纳谏,智深虑远, 减玩好,省游幸,吾属恩且薄而权轻矣。为诸君计, 莫若殖财货,盛鹰马,日以毬qiu猎声色蛊其心,极侈 奢,使悦不知息,则必斥经术,阇(du)外事,万机 在我,恩泽权力欲焉往哉?’ 众再拜。”
• 一、宦官专权和反对宦官斗争
• 1.专权形成过程
• ⑴重用宦官始于玄宗 • ⑵宦官之害启于肃宗 • ⑶ 德宗时期掌控朝政
• 2.宦官专权危害(政治、社会、军事)
• ⑴腐朽势力导致朝政更加昏暗 • ⑵霸占田产、宫市强买、祸害百姓 • ⑶造成政治动乱 • ⑷宦官监军致使唐军征讨藩镇失利
• 3.反宦官斗争
• ⑶宦官之害启于肃宗
• 李辅国:
• ①拥立之功 • ——马嵬驿事变后,肃宗即位灵武,时陈玄礼等谋
诛国忠,辅国预谋,劝太子分中军趋朔方,至灵武 拥立肃宗即位。
• ②获取信任 • ——因拥立之功,深得肃宗信任,并为其更名为辅
国(静思),军国大事多由其处理。宦官之害始开。
• ③权势愈盛 • ——安史乱定后朝廷回到长安,又任兵部尚书,掌
管禁军,代宗尊他为尚父,朝廷制敕须经他签署方 能下达。
• ④妄横骄炽
• ——李辅国掌握军政大权,更加骄横,曾狂妄对代宗 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代宗欲剪 除,而惧其握兵,后利用臣官矛盾杀死李辅国。
• 鱼朝恩:
• ——763年吐蕃进犯长安,代宗逃陕州,观军容使鱼朝 思带领驻陕神策军护驾有功,神策军此后成为中央禁 军,一直为宦官掌握。
• 4.学界党争不一:
• 胡如雷观点较有代表性,认为斗争焦点是对待藩镇的 态度而非(用人)科举制:
• ⑴以科举与门荫划分不当
• ——两集团成员大部分都出身于进士科或科举 出身。李党有很多人为科举出身,而牛党亦有 门荫出身。李党还主张“奖拔孤寒”,李德裕 被贬时,“八百孤寒齐落泪,一时回首望崖 州”。
• ⑷党争优劣 • 胡如雷:李党优于牛党
①主张用兵藩镇,维护国家统一。
• ②主张限制官员。 • ③支持武宗灭佛。 • ④主张精简官员。 • ——李德裕是唐后期较有作为政治家,在他当
政时期取得较好政绩,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积极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