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语法知识,破解词类活用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词类活用语文文言文必考考点,考验学生们对文言文的熟练程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知识梳理】一、什么是词类活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
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
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
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
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类型及规律例句译法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其一犬坐于前(《狼》)#FormatImgID_0#像……一样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用对待……的方式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表示动作行为的依予分当引决(《指南录后依据……,按据序》)其势必不敢留君(《廉蔺列传》)照……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卒廷见相如(《廉蔺列传》)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在……,从……,向……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时公兵不满万(《三国志·武帝纪》)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当……,每……名词作动词后面有宾语或补语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军霸上(《鸿门宴》)(1)动+名:军,驻军。
(2)介+名+动:蹄,用蹄踢。
(3)换成动词:德,感激;风,吹拂。
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二月草已芽(《采草药》)三岁贯汝,莫我肯德(《硕鼠》)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蹄而杀之(《黔之驴》)项王复引兵而东(《项羽本纪》)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商君书》)两个名词连用,一个常活用面山而居(《愚公移山》)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说苑》)形作动后面有宾语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换成动词或动词短语:远,疏远;穷,到尽头;高,推崇;轩邈,争高争远前面有能愿动词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前面有助词“所”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其他表动态的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活用的类型例句译法说明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动+宾=使+宾+动有时也可译成一个动补式词语。
词类活用
动词 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 主语) 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 使动用法 宾语)怎样” (宾语)怎样”,活用为有 ”“令 意义的动词。 “使”“令”意义的动词。动词和它 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 系,而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 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 一般来说, 语的,多属使动用法。 语的,多属使动用法。
一、思考
在现代汉语中, 在现代汉语中, 1、名词能否做谓语? 、名词能否做谓语? 2、名词能否做状语? 、名词能否做状语? 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 、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 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 、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 请看例句: 请看例句: 二月草已( 二月草已( ) 请分析成分。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 请分析成分。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空处是 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 “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明
“使宾语怎样” 使宾语怎样”
例(1)项伯杀人,臣活之。 )项伯杀人,
“臣活之”中的主语是“臣”,而 臣活之”中的主语是“ 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却是项伯, “活”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却是项伯, 因而“主语不一致” 因而“主语不一致”,为使动 用法。 用法。活:使之生存下来
例: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 鱼虾而友麋鹿, 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成以其小, 成以其小,劣之。 渔人甚异之。 渔人甚异
译:认为……小 认为 小 译:对……感到奇怪 感到奇怪
且庸人尚羞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况于将相乎?
为羞, 译:以……为羞,对……感到羞耻 为羞 感到羞耻 认为……奇特 奇特 邑人奇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译:认为 稍稍宾客其父。
词类活用知识点大全
词类活用知识点大全
1. 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抽象概念等的词语。
2. 动词:表示动作、状态、变化等的词语。
3. 形容词:用来描述名词性词语的性质、特征、状态等的词语。
4. 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的词语,表示程度、时间、地点、方式等。
5. 介词: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如时间、地点、方向、手段等。
6. 连词:用来连接词语、短语、从句等的词语,如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等。
7. 代词:用来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的词语,如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不定代词等。
8. 数词:表示数量的词语,如基数词、序数词、分数词等。
9. 感叹词:用来表示情感、感叹、祝福等的词语,如哎呀、好啊、祝
福等。
10. 叹词:用来表示惊讶、疑问、不满等情感的词语,如啊、哦、嗯等。
11. 疑问词:用来引导疑问句的词语,如谁、什么、哪里等。
12. 拟声词:用来模拟声音、动作、情感等的词语,如咕噜、哗啦、哈哈等。
13. 成语:由四个汉字以上组成,具有固定意义的词语,如井底之蛙、一马当先等。
14. 词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组成的固定搭配,如红红火火、一举两得等。
15. 俚语:在特定社会群体中流行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语,如装逼、吃瓜群众等。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知识点详解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知识点详解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这种现状叫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形容词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名词使动用法: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齐威王欲将孙膑。
《孙子吴起列传》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等。
形容词意动用法: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秋水》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邑人奇之。
《桃花源记》名词意动用法: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封建论》三、名词用为动词名词用了动词的性质。
名词+代词:公子怒,欲鞭之,《左传》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名词+名词: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衣素衣而出。
《列御寇》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喜雨亭记》副词 +名词:晋灵公不君。
学点语法知识,破解词类活用43页文档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语法分析词类活用大全
语法分析词类活用大全语法分析词类活用大全一、名词活用种类(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
(《滕王阁序》)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
"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3、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
"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
(《触龙说赵太后》)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
"饮且食兮寿而康"的寿和康。
(《送李愿归盘谷序》)"火尚足以明"的明。
(《游褒禅山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的寿。
(《种树郭橐驼传》)5、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
"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
(《原谤》6、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
(《荆轲刺秦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齿。
(《师说》)7、能愿类词语"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
"公子怒,欲鞭之"的鞭。
(《晋公子重耳之亡》)8、介宾补语前面的名词活用。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道路。
(《召公谏厉王弭谤》)9、被结构助词"之"取消独立性的谓语上的名词活用。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的冰和寒。
(《察今》10、根据语境判定独立的名词活用。
"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端章甫。
(《子路……侍坐》)(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在教材上罗列了五类,当然不全,类别的齐全与否不是关键,只要能够根据语境进行合理的解释就符合高考的要求。
学习的关键是如何掌握名词作状语的判别方法。
还是要进行句法分析,只要是处于主语谓语之间的名词就是活用为状语。
词语的语法功能与词类活用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容词
形容词既可以活用为一般的动词,也可以活用为使动和意动。
我们如何判断呢?如果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是宾
语具有的!那这个形容词就作使动,否则,它活用为一般的
动词。如: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②大王必欲急臣。
③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④秦王恐其破璧。
(3)名词的使动用法,如: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②舍相如广成传舍。 判断名词作使动方法: 第一步是看这个名词有没有带宾语,若是带宾语,证明它作动词用。 第二步是看这个动作是不是由宾语发出的,若是,那这个名词就作 使动。如上例的“肉”,由它带宾语可看出它活用为动词,意为 “长肉”,“长肉”这个动作是由“骨”发出的,因而可以确定 “肉”作使动。同样,“舍”也是。
(六)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主语觉得或主观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名词所具 有的特征,实际上并不一定。这也是判断意动用法的方法。 1、形容词意动,如:成以其小,劣之。 2、名词意动: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意动用法有三种翻译: ①,认为……;②,觉得……;③,把……当作……。
使动与意动的区别
指出下面各句的名词作状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3、吾得兄事之 4、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5、六国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6、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7、其一犬坐于前(《狼》)
(三)形容词作动词 形容词特征有:①作谓语,②被状语修饰,③不能带宾语。④前 面不能加所字。形容词如果具备③④特征,又没有使动、意动的 意味,就用作一般动词,如: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善:善待。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短:揭短。
高考语文突破--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高考语文突破---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一、知识梳理【基本要求】➢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能结合语言环境正确理解文言词法;➢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在语境中的活用类型并准确解释和翻译。
【考点知识】(一)考点综述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当做另一类词使用,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了新的含义。
词类活用是文言中重要的特殊现象,词类活用的考察本身是文言实词考察的升级版,属于高考必考题,对于词类活用的掌握直接关乎对文章的准确理解和对词语、句子的准确解释、翻译,因此必须了解和学会推断。
一般来说,高中生应掌握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
(二)名词活用名词活用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名词..+名词(名词性短语)”。
如果前一个名词不是起到修饰限定作用,那么就可以断定活用为动词。
如:“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中的“函”。
(2)“名词..+代词”。
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中的“名”。
(3)“副词(能愿动词)+名词..”。
这时,名词用为动词,如“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前.”。
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活用后这个词表示使某事物发生某种变化,可以翻译为“使(让)某事物……”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中的“病”。
意思是“使……成病态”、“把……弄成病态”。
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活用后,这个词表示人主观上认为某事物是怎样的,可以翻译为“认为某事物……”、“以某事物为……”、“把某事物当做……”等。
如:“驼业.种树”(《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业”。
意思是“以……为业”。
4.名词活用为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
但是在文言文中,名词直接做状语的现象很常见。
其活用的语境是“名词+动词”。
如:“东犬西.吠”(《项脊轩志》)。
(三)动词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后,这个词语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这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
古代汉语语法特殊句式2
宾语前置
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或介词之前的句子叫宾语前置。 主要由以下几种类型: (一)、疑问句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 1、吾谁欺?欺天乎? 2、许子奚为不自织?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8、古之人不余欺也。
(二)、数词或数词词组作定语往往后置。 1、吏二缚一人诣王。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4、欲得童女年十二三者。
(三)、“者”字结构作定语,往往后置。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汉马死者十余万。 3、亲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 4、婴乃言袁盎、乐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 5、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三)、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前置。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2、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定语后置
为强调定语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面的句子叫定语后置。 (一)、有结构助词“之”作标志。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状语后置
介宾短语作状语往往后置。 1、何不试之以足? 2、短屈原于顷襄王。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为壇而盟,祭以尉首。 5、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 6、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7、而大声发于水上。 8、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谢谢大家!
学点语法知识, 破解词类活用和 求,句子成分顺序为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 语)宾语”,但在古代汉语中经常会出现语序倒 装的现象,此类句子叫倒装句。
倒装句分类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一、词类活用(一)动词活用1、使动用法(客观事实)(1)动词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伶官传序》)项伯杀人,臣活之。
(司马迁《鸿门晏》)(2)形容词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触龙说太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般瓜洲》)(3)名词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司马迁《鸿门晏》)2、意动用法(1)形容词渔人甚异之。
(陶渊明《桃花源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2)名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稍稍宾客其父。
(王安石《伤仲永》)2、为动用法既泣之三日。
(龚自珍《病梅馆记》)文嬴请三帅。
(左丘明《战国策》)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二)名词的活用1、用作动词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司马迁《鸿门晏》)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司马迁《鸿门晏》)2、用作状语(1)表示方位或处所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姚鼐《登泰山记》)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归有光《向脊轩志》)(2)表示工具或依据置人所罾鱼腹中。
(司马迁《陈涉世家》)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愚公移山》)(3)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
(司马迁《鸿门晏》)人皆得以隶使之。
(张溥《五人墓碑记》)(4)表比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薄松龄《聊斋志异•狼》)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星罗棋布(三)形容词1、用作名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将军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司马迁《陈涉世家》)2、用作动词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战国策《邹记讽齐王纳谏》)火尚足以明也。
(王安石《石钟山记》)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石钟山记》)尽情享受(四)数词的用法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
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
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在语法中,词类活用是指词汇的不同形式在句子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在英语中,存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和介词等不同的词类,它们在句子中扮演不同的语法角色。
以下是词类活用的知识点总结:名词名词是指人、事、物、地点和概念的名称。
在句子中,名词可以担任主语、宾语、表语和定语等不同的语法位置。
名词的单数和复数形式、所有格形式以及不同的分类形式都是名词的活用形式。
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状态或者变化的词汇,它在句子中可以担任谓语、宾语补足语等不同的语法位置。
动词的时态、语态、语气、人称和数等形式都是动词的活用形式。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特征或状态的词汇,它在句子中可以作为定语、表语等不同的语法位置。
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是形容词的活用形式,它们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的程度或者比较。
副词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汇,它在句子中可以作状语、宾补等不同的语法位置。
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是副词的活用形式,它们用来表示程度或者比较。
代词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或者名词短语的词汇,它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表语等不同的语法位置。
代词的人称、数和格等形式是代词的活用形式,它们用来表示代词在句子中的不同角色。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汇,它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
连词的不同种类和用法是它的活用形式,它们用来表示逻辑关系和语法连接。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或位置的词汇,它在句子中可以作状语、宾语等不同的语法位置。
介词的不同种类和用法是它的活用形式,它们用来表示不同的空间或时间关系。
总结词类活用是语法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它涉及到词汇的不同形式在句子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掌握词类活用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要注重词类活用的练习和应用,从而提高我们对语言的认知和运用能力。
词类活用及偏义复词考点突破-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
[2023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三局部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11.词类活用及偏义复词考点突破教学目标正确区分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
教学重点区分词类活用及偏义复词教学难点区分词类活用及偏义复词教学过程一词类活用【知识梳理】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为另一类词使用,如名词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名词等。
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便具有了新的含义(临时的)。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言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
一四类词语的活用①动词活用为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北”,败逃的军队)(《过秦论》) 名词②动词的使动鸣鼓而聚之。
(“聚,,,使……聚集X《种树郭橐驼传》) 用法伏清白以死直兮。
(“死",为……而死,为……而献 ■ 身)(《离骚》)文言文中的语法结构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又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着传承关系,故可 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判断词语的词性。
在判断词语的词性是否发生变化(活用)时,我们要重点 关注语句中的三种句子成分。
区别名词活用状语和活用一般动词的方法①看后面有无动词。
有动词活用为状语;无动词,那么表示动词的活 用 ③动词的为动 用法 ③动词的为动 用法独立动作,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②看有无标志。
名词前有副词“不、弗、先、后、已”或能愿动词“欲、能、可",这时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③看理解、翻译起来是否通顺。
按名词活用为状语理解,翻译通顺,那么是名词活用为状语, 活用为动词同理亦然。
关注谓语谓语常用动词和形容词来充当。
如果名词处在该位置上,就要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作谓语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一般也要活用为动词。
关注状语状语一般在主语后,谓语前。
动词前的名词,如果不是动作的发出者(主语),那就是动作的修饰限制者,也就起到了状语所起的作用,此时的名词作状语。
【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土,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成语中的古文知识之词类活用
【导语】在现代汉语中,很多词语都有其固定的语法功能,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特殊的语⾔环境下,可以临时改变词性,具有新的语法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
⽤成语来归类学习词类活⽤,是很好的⽅法。
详细的内容就让⽆忧考来告诉⼤家,欢迎阅读! ⼀、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很少见。
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也可作状语,直接修饰动词,这样就使⽂字变得⾮常简洁。
主要有以下⼏种类型: 1.表⽰处所或⽅位 这样的活⽤词语,翻译时需要在该名词前加上介词“在”或“从”。
例如: 草⾏露宿:在草中穿⾏,注意“草”作“⾏”的状语,不作主语,不能翻译成“草在⾏⾛”哦。
当然,草不能⾏⾛,⼀般⼈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不过,如果说成“蛇⾏”,那就有可能发⽣混淆,是“蛇在⾏⾛”作主语,还是“像蛇那样⾏⾛”作状语?这就要根据上下⽂判断了,这种情形请参见下⾯的第3种类型。
模仿上⾯的分析,说说下⾯的加粗字的⽤法。
风餐露宿⽳居野处 旭⽇东升管窥蠡测 2.表⽰⼯具或依据 翻译时需要在该名词前加上“⽤”或“按”。
例如: 管窥蠡测:“管”作“窥”的状语,翻译成“⽤⼀根细管”来窥视天空,不是“细管窥视天空”哦,没有拟⼈⼿法的。
模仿上⾯的分析,说说下⾯的加粗字的⽤法。
⼝诛笔伐不可⾔宣 颐指⽓使车载⽃量 3.表⽰状态或⽅式 可译为“像……⼀样”。
这是最容易发⽣混淆的⼀种,因为前⾯的名词常常是动物类的,既可以作动词的主语,⼜可以作动词的状语,需要借助具体语境做判断。
例如: 蚕⾷鲸吞:“蚕⾷”,不是“蚕在吃桑叶”,⽽是“像蚕那样⼀点点吃掉桑叶”,“蚕”作状语⽽不作主语。
主语是谁?主语是被省略掉了的,爱谁谁! 呵呵,请找出下⾯成语中⽤作状语的字吧: 蝇营狗苟狼吞虎咽 虎踞龙盘龙飞凤舞 龙腾虎跃龙争虎⽃ 兔起鹘落⿏窃狗盗 抱头⿏窜不⽢雌伏 ⿁哭狼嚎风流云散 风驰电掣雷厉风⾏ 波诡云谲⼟崩⽡解 鳞次栉⽐声誉鹊起 川流不息烟消云散 星罗棋布冰清⽟洁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年、岁”⽤作状语,表⽰动作⾏为的频繁,含有“每”或“渐渐地”等意义,这种⽤法现代汉语中依旧存在。
运用语法知识辨析词类活用
运用语法知识辨析词类活用作者:王建华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13期摘 ;要:在全新《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明确强调: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渗透语法教学,指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语法知识,以此帮助学生精准理解和把握课程教学中的语言难点。
但是,在现行《考纲》中,又淡化了语法知识的考查,使得语法与考试内容“无关”。
受此现状影响,导致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左右为难、举棋不定。
有些教师甚至为了契合考试需要,“放弃”了语法教学指导,这一教学导向误区,使得很多学生面对一些学习内容,尤其是文言文知识学习时,经常会因为语法知识欠缺而难以准确理解文段内容,出现认知偏差。
对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切实转变“唯考试定教学”的偏激思想,学会应用语法知识指导学生辨析词类活用,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和认知中得到全方位、精准性指导,促使学生的语文认知能力得到切实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法知识;词类活用;文言文语法是语言构成方式和规律的体现,有着很强的灵活性、科学性、多样性,其在词组构架、变化,短语组合、形成,句子组织、搭配等方面都有着诸多特点。
对中学生而言,学习语法知识,可以帮助其更深刻、准确、到位地把握词组、短语的组合,句子、语序的组构,复句的形成、构架等,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精细且完善,对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语文认知素养的塑造,都有着重要影响。
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对语法知识的教学比较淡化,总认为这些知识与考试无关,可有可无,可学可不学。
殊不知,由于语法知识的欠缺,学生在文言文学习、现代文阅读中,总会出现诸多认知偏差,对于学生语文学习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加强中学语法知识教学,让学生在语法知识辅助下精准辨析词类活用,是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
一、通过语法知识教学指导,精准把握语言要点阅读,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升能力的主要措施。
文言文语法难点:词类活用
文言文语法难点: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在古代汉语中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用法和意义,当成另一类词使用。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和形容词的活用。
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文言文语法难点:词类活用吧。
文言文语法难点:词类活用下面我先来看第一类: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1)【举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解析】这个句子中的“名”本是名词,这里由于前受不能”的修饰,后带宾语“其一处”,因此可以判断是活用为动词,是“说出”的意思。
(2)【举例】: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中“目”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是“用眼睛看”的意思,做谓语。
2、名词做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的情况很少见。
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
现代汉语中,名词要做状语,后面必须带上助词“地”,或者前面加上介词,构成介宾短语。
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做状语的情况较为普遍,有以下几方面的修饰、限制作用:(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犬”修饰动词“坐” ,表示状态,意思是“像狗那样”。
)(2)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法”是“依照法律"“按照法律"的意思,修饰谓语“斩”。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间。
如: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记》)( “空”是“在空中”的意思,修饰谓语“游”(4)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面”是“当面”的意思,修饰谓语“刺”。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所的表示的动作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学点语法知识,破解词类活用.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
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词的分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一、思考在现代汉语中:1、名词能否做谓语?一般是由动词充当。
2、名词能否做状语?一般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一般是由及物动词充当请看例句:二月草已()请分析成分。
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
空处是“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
(明确:处在这个位置上,得有这个词性。
语言环境决定词性。
)二、词类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具体而言,它包括:1.名词作状语。
2.名词作动词。
3.名词意动用法。
4.名词使动用法。
5.动词作名词。
6.动词使动用法。
7.动词为动用法。
8.形容词作名词。
9.形容词作动词。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12.数词活用。
名词活用(一)名词做动词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籍吏民,封府库2、大楚兴,陈胜王规律一:名词不带宾语,带的话一般活用为动词。
1、范增数目项王2、汉水又东规律二:名词不能受副词修饰,那么名词如果出现在副词后边就要活用为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规律三:“能愿动词”是要出现在一般动词前面的,“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④粪土当年万户侯⑤大喜,笼归,举家庆贺⑥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⑦日将暮,取儿槁葬⑧履至尊而至六合⑨序八州而朝同列。
⑩吾师道也(二)名词作状语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辇来于秦3、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
一文说清文言文之词类活用全部知识点
一文说清文言文之词类活用全部知识点☆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规律:(1)名词后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②寿毕,请以剑舞。
(《鸿门宴》)上述几例中,“舍”后带了介词结构“于其址”充当补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寿”活用为动词“祝寿”。
(2)几个名词连用,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作动词。
如: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②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③藉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④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秦论》)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主谓关系,那么后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王”即分别活用为动词“称王”。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动宾关系,那么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刑、藉、瓮、绳”都与后面的名词组成动宾关系,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杀、登记造册、用破瓮作、用草绳系”的意思。
(3)名词前如有结构助词“所”,则一起组成“所字结构”,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①置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②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与妻书》)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例中,“罾、志、虏”本来都是名词,意思是“鱼网”、“志向”、“俘虏”,与“所”一起组成“所字结构”,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捕捉”、“立志”、“虏获”。
(4)名词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①汝幸而偶我。
(《与妻书》)②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上述几例中,名词“偶、蹄、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为“嫁给、用脚踢、命名”。
(5)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敢、未”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①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②未果,寻病终。
古代汉语语法特殊句式1
(二)、用“为”“为…所”“被”“被… 所”“受”“受…于”表被动。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卒为天下笑。 3、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6、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7、晋惠公被秦所纳,既而背秦。秦伯伐之,战于韩, 被秦所获。 8、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 9、晁错受戮。 10、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所谓句子成分的省略,是今人对古汉语句子成 分分析时的一种认识; 可省略的成分很多,有主语、谓语、宾语、动 宾短语、兼词、定语中心词、介词、介宾短语。 翻译时,如果省略成分为实词或短语,必须补 充完整翻译。
1、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4、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5、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6、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8、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9、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10、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 山下。
(三)、用“见+动词”“见+动词+于”表被动。 1、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注: 1、“见+动词”形式中,“见”要么表被动,要么 表“对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 2、文言文中“被”常作动词,译为“遭受”。 如被冰雪。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二、按类型分析 1、判断句 2、被动句 3、省略句 4、倒装句
判断句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的句子。判断句 的主要作用是对事物进行解释或分类,表明人 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某种类型或不 属于某种类型。
初高中文言文衔接语法知识(学生版)
文言文语法知识(学生版)一.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动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
文言词有些本身就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如“道”,作“道路”、“方法”、“道理”讲是名词,作“说”讲是动词;“艺”,作动词,意思是“种植”,名词,意思是“技艺”。
这类词在句中无论用作名词还是动词,都是正常现象。
A. 名词用作动词。
是指有些名词在句中临时用作动词。
例如:“陈胜王”中的“王”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中的“指”“目”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指”是“”;“目”是“”的意思,但是“指”本身就有“手指”和“指着”两种意思,一般不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为动词;而“目”平时只作名词用,这里就是用如动词。
B.名词作状语。
在文言文中普遍名词可以直接作动词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表示主语做某事时的态度,或表示动作的处所或方法。
如:其一犬坐于前。
犬,就是名词用作“坐”的状语,译“”,而不是狗坐在前边。
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这里的“箕畚”是名词,用作“运”的状语,译“”。
昨夜见军帖……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句中的“”“”“”都是时间名词作状语。
谨食之,时而献焉。
这句中的“”就是名词作状语。
2.形容词的活用A.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在古汉语中有些形容也可以用作动词,是普遍现象。
例如:苟富贵,无相忘。
这句中的“富贵”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一个“老”字是动词“”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老”’字是名词“”的意思;第一个“幼”字是动词“”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幼”字是名词“”的意思;两句中的“及”都有“”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使动用法,“”。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代汉语常识——语法之一词类的活用_OK
30
所谓主观上的意义是指主语 所代表之人的主观认识,这种 认识有时与宾语的实际情况一致,有时也可以 不一致。不管是否一致,只要是主观上的认 识,就是意动用法。所谓客观意义指的是实际 已经或将要存在的客观事实,是确定无疑的。 在判断意动和使动时,必须要注意这一点。
18
判断及物动词是否用作使动, 只能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判断;判断不及物动 词是否用作使动,则看它是否带了宾语。如果 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那么一般来说这个动词 就用作使动,有时虽然没有带宾语,但从上下 文看是应该带宾语,只是宾语省略了,这也是 使动用法。
19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作谓语时不能带宾语。
32
1、普通名词作状语: (一)表示方位或处所。 表方位:向(往)+方位名词 表处所:在+处所名词 (1)卒廷见相如。《史记》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汉书》 (3)未至,道渴而死。《夸父逐日》 (4)西游于梁。《战国策·齐策四》 (5)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33
(二)表示工具或依据 表工具:用+工具名词; 表依据:依据(按照)+名词(标准、法则) (1)十九人相与目笑之。(毛遂自荐)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三戒》 (3)朱亥袖四十斤铁锥,锥杀晋鄙。《史记》 (4)吾义固不杀人。《墨子》 (5)功宜为王。(陈涉世家》
也有用作使动的,但为数不多。如:
14
(1)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士将攻之。 《左传》
(2)阳货欲见孔子。《论语·阳货》 (3)欲辟土地,朝秦楚。(《孟子·梁惠王上》 (4)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战国策·齐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辇来于秦 3、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 4、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规律:名词在句中常作主语、
宾语,如果它用在动词前处在 主语的位置,而又不能作主语 时,就要活用作状语。
[小练习]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用船 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规律三: “能愿动词”是要出现在一般动词 前面的,“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 要活用为动词。
[小练习]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④粪土当年万户侯 ⑤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⑥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⑦日将暮,取儿槁葬 ⑧履至尊而至六合 ⑨序八州而朝同列。 ⑩吾师道也
形容词活用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2、春风又绿江南岸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规律: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 如带宾语必然要活用,有三 种情况: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 二、活用为使动词。 三、活用为意动词。
示例: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②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 穷:揭穿 ③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美:赞美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⑤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 ⑥彼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规律: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 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 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得:收获、心得 ②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规律: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 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 “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学点语法知识, 破解词类活用.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 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 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名词
动词
实词 词的分类
形容词 数词 量词 代词
副词
介词
虚词
连词 助词 叹词
拟声词
一、思考
在现代汉语中, 1、名词能否做谓语? 一般是由动词充当。 2、名词能否做状语? 一般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 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 一般是由名词充当 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 一般是由及物动词充当 请看例句: 二月草已( ) 请分析成分。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空处是 “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明
确:处在这个位置上,得有这个词性。语言环境决定词性。)
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 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 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具体而言,它包括: 1.名词作状语。2.名词作动词。
3.名词意动用法。4.名词使动用法。 5.动词作名词。6.动词使动用法。 7.动词为动用法。 8.形容词作名词。9.形容词作动词。 10.形容词使动用法。11.形容词意动用法。
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 ,臣服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 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 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缙绅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 ④君子病无能焉病:以……为病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示例: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②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③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④贵货而易土 易:认为……容易 ⑤患志之不立 患:以……为忧患 规律: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 它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特 征。相当于“认为怎么样”或“以…为 …”。
示例: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固:坚固的地势 ②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⑤险以远,则至者少 “险”“远”:险峻、距离远的地方 ⑥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高处 ⑦ 将军身披坚执锐 “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 特征: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 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 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12.数词活用。
名词活用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籍吏民,封府库 2、大楚兴,陈胜王
规律一: 名词不带宾语,带的话一般活用为动词。
找出词类活用现规律二: 名词不能受副词修饰,那么名词如 果出现在副词后边就要活用为动词。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动词活用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项伯杀人,臣活之 2、庄公寤生,惊姜氏。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规律:1.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 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 宾语怎么样”。2. 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 由宾语发出的,一般是用作使动。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一试身手:
找出下列活用了的词,并加以解释 1.左右欲刃相如 2.一狼洞其中 3.天雨墙坏 4.君将哀而生之乎 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6.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7.破,必北还 8.惧有伏焉 9.项伯杀人,臣活之 10.采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11.素善留候张良 12.与臣而将四矣 1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4. 则耻师焉。 15.填然鼓之 1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示例: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高:使……高,抬高 ③昂其直,居为奇货 昂:使……高昂 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规律: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 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 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 容词使动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