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传统心理物理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传统心理物理法
第一节阈限的性质
一、心理物理法的诞生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1860)发表了《心理物理学纲要》,标志着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 / Psychophysical Method)的诞生。
•在德国生理学家韦伯研究的基础上,假设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j. n. d.)是感觉单位,感觉与刺激的对数成比例:
•S=K lg R
二、阈限及其操作定义
•阈限(Threshold)可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是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阈限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差异量
•操作定义
•绝对阈限为有50%的实验次数引起积极反应的刺激之值
•差别阈限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强度之差
阈限实验的特点
•选择好刺激系列和反应系列
•要尽量简化被试对刺激所作的反应
有A或无A
A等于B或A不等于B
A大于B或A小于B
A是B的两倍或C是D的一半
A与B的差和C与D的差相等
•测定的次数要多些
第二节测定阈限的三种基本方法
一、极限法
•又称为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
•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阈限的位置)。
(一)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
1、自变量
•自变量是刺激系列
•刺激系列按递增或递减系列交替呈现
•选10-20个水平
•递增和递减系列分别测定50次左右
•每次呈现刺激起点随机变化
2、反应变量
•要求被试以口头报告的方式表示
•有说不准的情况,可以猜,但不能放弃。
3、阈限的确定
•被试报告“有”和“无”的相应两个刺激强度重点就是这个系列的阈限。
4、误差及其控制
•常误
•被试习惯于前面几次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称为习惯误差
•被试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称为期望误差
•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称为练习误差。
•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的影响,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称为疲劳误差。
(二)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
1、自变量
•标准刺激(St)
•比较刺激(变异刺激Sv)
2、反应变量
•当比较刺激大于标准刺激,主试记录“+”
•当比较刺激等于标准刺激,主试记录“=”
•当比较刺激等于标准刺激,主试记录“-”
3、差别阈限的确定
•递减系列中的上限(Lu)
•递减系列中的下限(Ll)
•递增系列中的上限(Lu)
•递增系列中的下限(Ll)
•不肯定间距(Iu)
•主观相等点(PSE)
•常误(CE)
•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上差别阈限和下差别阈限的平均数为差别阈限
•4、误差及其控制
•多层次的ABBA
二、平均差误法
•平均差误法又称为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
•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之与标准刺激相等。
(一)用平均差误法测定绝对阈限
1、自变量
•标准刺激假设为零,让被试每次将比较刺激与“零”相比较。
2、反应变量
•被试每次调整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相等的那个数值。
3、绝对阈限的确定
•让被试每次调到刚刚感觉不到,然后把各次测定数值加以平均即为绝对阈限。
(二)用平均差误法测定差别阈限
1、自变量
•向被试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其调整比较刺激,比较刺激是一种连续的量,可反复调整。
2、反应变量
•被试每次调整的认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数值。
3、差别阈限的估计值
4、误差及其控制
•动作误差
•时间误差
•空间误差
三、恒定刺激法
•恒定刺激法又称为正误法、次数法。
•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泛的阈限测定方法。
•根据出现次数来定阈限,即以次数的整个分布求阈限。
(1)从预备实验中选出5-7个刺激
(2)选定的每种刺激向被试呈现50-200次
(3)随机安排呈现刺激的次序
(4)求出各种刺激变量引起某种反应的次数
(一)用恒定刺激法测定绝对阈限
1、自变量
•略高于感觉到略低于感觉这一范围内5-7个等距的刺激强度。
2、反应变量
•被试感觉到了则报告“有”,主试记录“+”。
•被试感觉不到则报告“无”,主试记录“-”。
3、绝对阈限的计算
•让被试每次调到刚刚感觉不到,然后把各次测定数值加以平均即为绝对阈限。
(二)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
1、自变量
•从完全没被感觉出差别到完全感觉出差别的范围内选定5-7个刺激强度作比较刺激。
每个刺激至少比较100次。
2、反应变量
•三类反应
•两类反应
3、差别阈限估计值的计算
•三类反应的差别阈限的计算
•两类反应的差别阈限的计算
四、三种心理物理法的比较
•从感觉阈限的含义上比较
•从被试方面比较
•从误差方面比较
•从效率上比较
第三节心理量表法
•为了了解刺激的变化和感觉的变化之间的关系,需要一个测量心理变化的方法,即度量阈上感觉的心理量表。
•根据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一、顺序量表
•顺序量表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出一个次序。
1、等级排列法
•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根据各刺激的平均等级排除顺序。
2、对偶比较法
•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
•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
二、等距量表
•等距量表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
1、感觉等距法
•通过把一个感觉分成主观上相等距离来制作。
•二分法
•调整法
2、差别阈限法
•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最小可觉差来实现。
感觉量与刺激值的关系
•随着心理感受的梯级增高,为产生下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值方面需要的增加量越来越大。
感觉量与刺激对数值的关系
•感觉强度的变化和刺激的对数变化成正比。
三、比例量表
•比例量表是一种有相等单位和绝对零点的量表。
1、分段法
•通过把一个感觉量加倍或减半或去任何其他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
•史蒂文斯和戴维斯(1936)的听觉响度量表规定响度的单位为宋(sone),等于一个在绝对阈限以上40dB
的1000HZ的音。
•40dB只有一个宋,80dB就有25个宋,100dB有80宋的响度。
2、数量估计法
•主试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赋予其一个主观值(如10),然后让被试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估计其他不同强度刺激的主观值。
•采用的数据处理通常是几何平均数(或中数)
•贝克和杜德克(1957)的实验可进一步说明数量估计法。
结果显示:心理长度的增长明显低于物理长度的增长,斜线的夹角小于45度。
四、三种量表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