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细胞动物的起源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熟。(减数分裂) n 胚胎期:始于受精卵,终于幼体的形成。
(有丝分裂) n 胚后期:从动物幼体由卵孵出或由母体产
出,即进入胚后期,止于死亡。它包括 幼体的生长发育、性成熟、衰老、死亡。
18
例如从受精卵到人体
精子 卵细胞
细胞
受精卵 胎儿
胚前发育 胚胎发育
婴
成
儿
人
胚后发育
19
胚胎期:从受精卵到幼体
n共生学说 不同种的原生动物共生在一体,发展为多
细胞动物。
47
合胞体(syncytium ):由一层细胞膜包绕的多个核的一 团细胞质称合胞体。通常是由于发生了细胞融合或不 完全细胞分裂(核分裂,但细胞没有分裂)。
48
作业:
n 1、什么是生物发生律? n 2、名词解释
原口动物与后口动物 囊胚、原肠胚、三胚层 端细胞法和囊体腔法
13
4.2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n古生物学方面---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最古老的地层中 , 动物化石最简单 , 如 太古代 大量的有孔虫,晚近的地层动物化石种类多且 复杂。
14
15
4.2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n形态学方面的证据 团藻等是原生动物与
多细胞动物的中间 类型。
16
4.2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 据
n 胚胎学 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相似: 受精卵 — 卵裂-- 囊胚-- 原肠胚 — 中胚层体腔-—-器官\系统--幼体。 受精卵是单细胞,幼体是多细胞。 说明:多细胞起源于单细胞。
17
4.3 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n 多细胞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分为3个阶段 n 胚前期:始于精、卵细胞的产生,终于其
41
42
43
4.5 多细胞动物起源学说
n 群体学说
n 大多数学者认为, 多细 胞动物起源于群体鞭毛 虫类似的祖先。对此也 有两种假说:
1、原肠虫学说 赫克尔提出和团藻相似的
群体单细胞动物一端内 陷,形成了有原肠和两 胚层的原始多细胞动物。 把此祖先称为原肠虫。
44
45
多细胞动物起源学说
2、吞噬虫学说
11
中生动物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
n 一部分学者基于它的生活方式及复杂的 生活史认为它是退化的扁形动物。
n 另一种意见是基于它的身体结构有体细 胞与生殖细胞之分化,体表普遍具有纤 毛,并且有很长的寄生历史,故认为中 生动物是原始的种类,是由最原始的多 细胞动物进化形成。
n
12
n 近来经生物化学的研究指明:中生动物的细胞 核中脱氧核糖核酸(DNA)包含了23%的鸟嘌 呤与胞嘧啶,与原生动物的纤毛虫类所含的量 相近,但低于其他多细胞动物,例如扁形动物 的DNA含有35—50%的鸟嘌呤与胞嘧啶,因此 中生动物更可能是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39
生物发生律
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关系的部 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也就是个 体的发展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 物群的发展历史。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短而迅速的 重演,即某种动物的个体发育重演其祖 先的主要进化路程。
40
生物发生律
n 如蛙的个体发育: 受精卵--囊胚--原肠胚-蝌蚪--幼蛙(有腿、有 尾) --成蛙等几个阶段, 分别相当于系统进化过 程中的单细胞生物、多 细胞群体生物、腔肠动 物、鱼类、有尾两栖类、 无尾两栖类等阶段,这 说明蛙的个体发育反映 了蛙的系统发育过程。
49
8
中生动物
n 全世界已发现100种左右。分为2个纲。 n ①菱形虫纲:寄生于头足类肾脏内。个
体极小,丝状,头部稍大,体被纤毛。 如双胚虫。
9
双胚虫(无性生殖阶段) 双胚虫(有性生殖阶段)
中生动物
直泳虫
10
n ②直游虫纲:在生活史的一个时期中, 寄生于棘皮动物、纽虫、涡虫、若干环 节动物或瓣鳃类动物体内。体小,多纤 毛。如直泳虫
34
35
6、胚层分化形成组织和器官
外胚层:皮肤及其衍生物如指甲,羽毛等, 神经组织,晶体,眼网膜,内耳上皮等。 中胚层: 真皮,骨胳,肌肉,循环和排泄系统, 脂肪组织,结缔组织,体腔膜和系膜等。 内胚层:消化道,呼吸道上皮,肺,肝等。
36
n 组织:形态和结构相同、功能相似的细胞组成 的细胞群。人体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 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27
28
体腔的形成---裂体腔法
n 端细胞法形成的中胚层,中胚层细胞之 间裂开形成体腔,这样形成体腔的方法 称裂体腔法。
n 高等脊椎动物以裂体腔法形成体腔。
29
原 口 动 物 ( Protostomia)
在胚胎发育中由原肠胚的胚孔形成口的 动物称原口动物。如扁形动物门、纽形 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 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均属原口动物。
n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成具有 一定功能的结构称器官。
n 系统:不同的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完成一 定的生理功能,这样的结构称系统
n 人体八大系统:运动、消化、呼吸、循环、排 泄、神经、生殖、内分物发生律
n 生物发生律也叫生物重演津,是1866年海 克尔 ( E. Haeckel )提出, 生物的个体 育简短而迅速地重演系统演化的过程。 这 就是著名的“生物重演津”。
20
1、受精
精、 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称受精。
受精过程示意图
21
动物极----卵细胞中,卵黄分布较少,比重小,分裂快的一端。在上方。 细胞核偏于动物极;发育成外胚层。围成囊胚腔。
植物极----卵细胞中,卵黄分布较多,比重大,分裂慢的一端。在上方。 卵黄偏于植物极。发育成内胚层。围成原肠腔。
32
后口动物Deuterostomia
在胚胎发育的原肠胚期,其原口形成动物 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另形成 一新口称为后口,这样的动物称为后口 动物。后口动物多以体腔囊法形成中胚 层。以肠体腔法形成体腔。
33
后口动物
n 半索动物门、毛颚动物门、棘皮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动物均为后口动物。
n 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和帚形动物门 兼有原口动物、后口动物的特点。(第 12章)
毛颚、 棘皮 半索、脊
索
6
中生动物
n 为一类介于原生动物与 后生动物之间的微小多 细胞动物。 形长不足1毫 米至数毫米,蠕虫状。 寄生于海生无脊椎动物 体内。
7
中生动物
n 中生动物体表是一层有纤毛的具营养功 能的表皮细胞,内层为若干具生殖功能 的轴细胞。体前端的体细胞组成头状, 用以固着于宿主肾组织上。 生活史有真 正的世代交替。
22
2、卵裂: 受精卵发生分裂,细胞数目在增加形成桑椹胚
文昌鱼:完全均等卵裂;蛙类:完全不等卵裂。鸡:盘裂;昆虫:表明卵裂
卵 裂 和 囊 胚 形 成 示 意 图
23
3 、囊胚--桑椹胚进一步发育形成中空的细 胞群体为囊胚。包括囊胚腔和囊胚层。
卵 裂 和 囊 胚 形 成 示 意 图
24
4、原肠胚
梅契尼可夫提出,具有单层细胞的单细 胞群体内,一部分细胞摄取食物后进 入群体之内,形成了两胚层的实心的 原始多细胞动物。把此祖先称为吞噬虫。 因现存的较低等的动物,多由细胞移 入而形成两胚层。内陷法到后来才有。 因此,吞噬虫学说可能更接近于事实。
46
多细胞动物起源学说
n 合胞体学说 认为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多核纤毛虫的原 始类群,后生动物的祖先是具合胞体结 构的多核细胞。
4
假 体 腔 动 物 ( Pseudocoelomata)
轮虫动物、腹毛动物、动吻动物、曳鳃动 物、兜甲动物、 线虫动物、线形动物、 棘头动物、圆环动物、内肛动物等。
5
n
n n
n
n
真体腔 动物
裂体腔动物
(端细胞法)
环节、益虫、星虫 须腕、 软体、缓步 有爪、 节肢、 外肛 帚虫
肠体腔动物
(体腔囊法)
n 由囊胚的一部 分细 胞通过 内 陷 、移入 、分 层、内卷、外
包等迁移到囊
胚内部,形成
两胚层的原肠
胚,
n
外胚层
n 原肠胚
n
内胚层
原肠胚形成示意图 25
26
5a、中胚层的形成---端细胞法
在动物的胚胎发育的原肠腔末期, 在靠近胚孔 的内、外胚层交界处有一部分细胞分裂并进入 内、外胚层间形成中胚层,此种形成中胚层的 方法称为端细胞法。
原口动物以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以裂 体腔法形成体腔。
30
5b、中胚层的形成---体腔囊法
n 在动物的胚胎发育的原肠腔末期,动物 的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囊胚腔形成 的囊状突起称为体腔囊。体腔囊与内胚 层分离后扩展成为中胚层,此种形成中 胚层的方式称为体腔囊法。
31
体腔的形成---肠体腔法
n 体腔囊法形成的中胚层围成的体腔称为 肠体腔,这种形成体腔的方法称肠体腔法。
4.1 从单细胞动物到多细胞动物
进化顺序 原生动物
单细胞
中生动物 低等 多细胞
后生动物 多细胞
1
原生动物
n 动物界
中生动物
n
后生动物 侧生动物 海绵动物
n
真后生动物
2
n n
n
n 真后生动物
n
n n
腔肠动物 二胚层动物
栉水母动物
无体腔动物 三胚层动物 假体腔动物
真体腔动物
3
无体腔动物(Acoelomata) n 扁形动物、纽形动物、颚口动物、微颚动物
(有丝分裂) n 胚后期:从动物幼体由卵孵出或由母体产
出,即进入胚后期,止于死亡。它包括 幼体的生长发育、性成熟、衰老、死亡。
18
例如从受精卵到人体
精子 卵细胞
细胞
受精卵 胎儿
胚前发育 胚胎发育
婴
成
儿
人
胚后发育
19
胚胎期:从受精卵到幼体
n共生学说 不同种的原生动物共生在一体,发展为多
细胞动物。
47
合胞体(syncytium ):由一层细胞膜包绕的多个核的一 团细胞质称合胞体。通常是由于发生了细胞融合或不 完全细胞分裂(核分裂,但细胞没有分裂)。
48
作业:
n 1、什么是生物发生律? n 2、名词解释
原口动物与后口动物 囊胚、原肠胚、三胚层 端细胞法和囊体腔法
13
4.2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n古生物学方面---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最古老的地层中 , 动物化石最简单 , 如 太古代 大量的有孔虫,晚近的地层动物化石种类多且 复杂。
14
15
4.2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n形态学方面的证据 团藻等是原生动物与
多细胞动物的中间 类型。
16
4.2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 据
n 胚胎学 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相似: 受精卵 — 卵裂-- 囊胚-- 原肠胚 — 中胚层体腔-—-器官\系统--幼体。 受精卵是单细胞,幼体是多细胞。 说明:多细胞起源于单细胞。
17
4.3 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n 多细胞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分为3个阶段 n 胚前期:始于精、卵细胞的产生,终于其
41
42
43
4.5 多细胞动物起源学说
n 群体学说
n 大多数学者认为, 多细 胞动物起源于群体鞭毛 虫类似的祖先。对此也 有两种假说:
1、原肠虫学说 赫克尔提出和团藻相似的
群体单细胞动物一端内 陷,形成了有原肠和两 胚层的原始多细胞动物。 把此祖先称为原肠虫。
44
45
多细胞动物起源学说
2、吞噬虫学说
11
中生动物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
n 一部分学者基于它的生活方式及复杂的 生活史认为它是退化的扁形动物。
n 另一种意见是基于它的身体结构有体细 胞与生殖细胞之分化,体表普遍具有纤 毛,并且有很长的寄生历史,故认为中 生动物是原始的种类,是由最原始的多 细胞动物进化形成。
n
12
n 近来经生物化学的研究指明:中生动物的细胞 核中脱氧核糖核酸(DNA)包含了23%的鸟嘌 呤与胞嘧啶,与原生动物的纤毛虫类所含的量 相近,但低于其他多细胞动物,例如扁形动物 的DNA含有35—50%的鸟嘌呤与胞嘧啶,因此 中生动物更可能是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39
生物发生律
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关系的部 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也就是个 体的发展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 物群的发展历史。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短而迅速的 重演,即某种动物的个体发育重演其祖 先的主要进化路程。
40
生物发生律
n 如蛙的个体发育: 受精卵--囊胚--原肠胚-蝌蚪--幼蛙(有腿、有 尾) --成蛙等几个阶段, 分别相当于系统进化过 程中的单细胞生物、多 细胞群体生物、腔肠动 物、鱼类、有尾两栖类、 无尾两栖类等阶段,这 说明蛙的个体发育反映 了蛙的系统发育过程。
49
8
中生动物
n 全世界已发现100种左右。分为2个纲。 n ①菱形虫纲:寄生于头足类肾脏内。个
体极小,丝状,头部稍大,体被纤毛。 如双胚虫。
9
双胚虫(无性生殖阶段) 双胚虫(有性生殖阶段)
中生动物
直泳虫
10
n ②直游虫纲:在生活史的一个时期中, 寄生于棘皮动物、纽虫、涡虫、若干环 节动物或瓣鳃类动物体内。体小,多纤 毛。如直泳虫
34
35
6、胚层分化形成组织和器官
外胚层:皮肤及其衍生物如指甲,羽毛等, 神经组织,晶体,眼网膜,内耳上皮等。 中胚层: 真皮,骨胳,肌肉,循环和排泄系统, 脂肪组织,结缔组织,体腔膜和系膜等。 内胚层:消化道,呼吸道上皮,肺,肝等。
36
n 组织:形态和结构相同、功能相似的细胞组成 的细胞群。人体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 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27
28
体腔的形成---裂体腔法
n 端细胞法形成的中胚层,中胚层细胞之 间裂开形成体腔,这样形成体腔的方法 称裂体腔法。
n 高等脊椎动物以裂体腔法形成体腔。
29
原 口 动 物 ( Protostomia)
在胚胎发育中由原肠胚的胚孔形成口的 动物称原口动物。如扁形动物门、纽形 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 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均属原口动物。
n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成具有 一定功能的结构称器官。
n 系统:不同的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完成一 定的生理功能,这样的结构称系统
n 人体八大系统:运动、消化、呼吸、循环、排 泄、神经、生殖、内分物发生律
n 生物发生律也叫生物重演津,是1866年海 克尔 ( E. Haeckel )提出, 生物的个体 育简短而迅速地重演系统演化的过程。 这 就是著名的“生物重演津”。
20
1、受精
精、 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称受精。
受精过程示意图
21
动物极----卵细胞中,卵黄分布较少,比重小,分裂快的一端。在上方。 细胞核偏于动物极;发育成外胚层。围成囊胚腔。
植物极----卵细胞中,卵黄分布较多,比重大,分裂慢的一端。在上方。 卵黄偏于植物极。发育成内胚层。围成原肠腔。
32
后口动物Deuterostomia
在胚胎发育的原肠胚期,其原口形成动物 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另形成 一新口称为后口,这样的动物称为后口 动物。后口动物多以体腔囊法形成中胚 层。以肠体腔法形成体腔。
33
后口动物
n 半索动物门、毛颚动物门、棘皮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动物均为后口动物。
n 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和帚形动物门 兼有原口动物、后口动物的特点。(第 12章)
毛颚、 棘皮 半索、脊
索
6
中生动物
n 为一类介于原生动物与 后生动物之间的微小多 细胞动物。 形长不足1毫 米至数毫米,蠕虫状。 寄生于海生无脊椎动物 体内。
7
中生动物
n 中生动物体表是一层有纤毛的具营养功 能的表皮细胞,内层为若干具生殖功能 的轴细胞。体前端的体细胞组成头状, 用以固着于宿主肾组织上。 生活史有真 正的世代交替。
22
2、卵裂: 受精卵发生分裂,细胞数目在增加形成桑椹胚
文昌鱼:完全均等卵裂;蛙类:完全不等卵裂。鸡:盘裂;昆虫:表明卵裂
卵 裂 和 囊 胚 形 成 示 意 图
23
3 、囊胚--桑椹胚进一步发育形成中空的细 胞群体为囊胚。包括囊胚腔和囊胚层。
卵 裂 和 囊 胚 形 成 示 意 图
24
4、原肠胚
梅契尼可夫提出,具有单层细胞的单细 胞群体内,一部分细胞摄取食物后进 入群体之内,形成了两胚层的实心的 原始多细胞动物。把此祖先称为吞噬虫。 因现存的较低等的动物,多由细胞移 入而形成两胚层。内陷法到后来才有。 因此,吞噬虫学说可能更接近于事实。
46
多细胞动物起源学说
n 合胞体学说 认为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多核纤毛虫的原 始类群,后生动物的祖先是具合胞体结 构的多核细胞。
4
假 体 腔 动 物 ( Pseudocoelomata)
轮虫动物、腹毛动物、动吻动物、曳鳃动 物、兜甲动物、 线虫动物、线形动物、 棘头动物、圆环动物、内肛动物等。
5
n
n n
n
n
真体腔 动物
裂体腔动物
(端细胞法)
环节、益虫、星虫 须腕、 软体、缓步 有爪、 节肢、 外肛 帚虫
肠体腔动物
(体腔囊法)
n 由囊胚的一部 分细 胞通过 内 陷 、移入 、分 层、内卷、外
包等迁移到囊
胚内部,形成
两胚层的原肠
胚,
n
外胚层
n 原肠胚
n
内胚层
原肠胚形成示意图 25
26
5a、中胚层的形成---端细胞法
在动物的胚胎发育的原肠腔末期, 在靠近胚孔 的内、外胚层交界处有一部分细胞分裂并进入 内、外胚层间形成中胚层,此种形成中胚层的 方法称为端细胞法。
原口动物以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以裂 体腔法形成体腔。
30
5b、中胚层的形成---体腔囊法
n 在动物的胚胎发育的原肠腔末期,动物 的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囊胚腔形成 的囊状突起称为体腔囊。体腔囊与内胚 层分离后扩展成为中胚层,此种形成中 胚层的方式称为体腔囊法。
31
体腔的形成---肠体腔法
n 体腔囊法形成的中胚层围成的体腔称为 肠体腔,这种形成体腔的方法称肠体腔法。
4.1 从单细胞动物到多细胞动物
进化顺序 原生动物
单细胞
中生动物 低等 多细胞
后生动物 多细胞
1
原生动物
n 动物界
中生动物
n
后生动物 侧生动物 海绵动物
n
真后生动物
2
n n
n
n 真后生动物
n
n n
腔肠动物 二胚层动物
栉水母动物
无体腔动物 三胚层动物 假体腔动物
真体腔动物
3
无体腔动物(Acoelomata) n 扁形动物、纽形动物、颚口动物、微颚动物